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明节学生扫墓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清明节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

妈妈和我一起来到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并给他们献上了鲜花,在墓前为烈士鞠躬。

清明节活动研究性学习报告

走进清明节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

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

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您的家乡有哪些清明节习俗,您将怎样过清明节

请同学们在假期里结合家乡实际和相关资料撰写一份清明节民民俗风情调查报告一、清明节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第1句】: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第2句】: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第3句】: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第4句】: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清明节排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的顺序,把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

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

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

【第1句】:祭祀 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第2句】: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如今踏春已经成为了清明外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第3句】:放风筝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4句】:蹴鞠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王建《宫诗》:“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 蹴鞠军中乐”;白居易《洛桥寒日作》:“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睛”…… 这些诗句很好的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清明节就有蹴鞠这个习惯,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游 戏。

【第5句】: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杜甫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在古代寒食节甚至又被称为“秋千节”。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第6句】:插柳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插柳的习惯。

又传说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第7句】:斗鸡 清明节斗鸡大约起自隋代。

隋代杜台卿著《玉烛宝典》载:“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

”到唐代,清明节斗鸡已成为皇宫中不能缺少的娱乐项目之一。

宋代之后,宫厅斗鸡戏依然为国人乐不可支的节日休闲娱乐项目。

【第8句】:牵钩 牵钩又称拔河,而清明节拔河据说是由水上舟战牵钩演变而来至唐代开始称为拔河。

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

命侍臣为拔 河之戏,以大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

以挽六弱为输。

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

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 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

【第9句】: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我国古代由于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我国江南一带就用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便成了青团。

【第10句】:喝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间寒食食品。

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

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睐。

【第11句】:吃枣饼等 清明节南方吃青团,而北方地区大多吃枣饼、麦糕、环饼、枣锢飞燕等食物为主。

【第12句】:炒螺蛳 民间在清明时常吃炒螺蛳。

有“清明螺,赛只鹅”之说。

螺蛳价廉物美,很受百姓欢迎。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全家聚在一起聚餐。

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第一,提倡“绿色祭奠”。

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

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

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

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

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

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

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中华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中国的传统节日》综合活动活动设计背景: 中华民族五的传统文化源远流博大精深。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在本组教学中选择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在学习本组课文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结合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与我校的《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研究》课题接轨,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活动设计目标:

【第1句】: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的风俗。

【第2句】: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3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民族传统节日传说及习俗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一、创设活动情境: 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北京的春节》一课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描述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生:这篇文章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即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师:那么在我国的其他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

(播放课件:快乐春节回味)。

生:描绘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节习俗。

师: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课文,回味北京春节的风俗,过渡到其它地区、民族的春节热闹、盛大的场面。

通过课件演示,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的画面,学生观看了春节中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拜年等活动,对春节进行品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创设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活动的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探究活动主题(一)、传统节日知多少

【第1句】:师: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也形成了许多各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漫长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

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

)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知道的传统节日,教师适时小结。

【第2句】:(出示课件):下面的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 节( ) 端午节( ) 劳动节( ) 儿童节( )元宵节( )植树节( )国庆节( )中秋节( )圣诞节( )重阳节( )母亲节( )清明节( )(通过选择学生,学生明确了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第3句】:(出示课件):请你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排排队。

师:小结,出示表格: 节日日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左右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活动,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时间,而且使学生明确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

)(二)、节日习俗大放送 师:同学们每个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

简单地说说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第1句】: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第2句】:汇报学习的成果(师适机点拨): 生:我们搜集了关于端午节来历的资料。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说他因自己的见解得不到国王的理解,忧国忧民投入汨罗江中而死。

屈原死后,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

人们扔下饭团和肉,希望鱼不要吃他的尸体。

从此,在端午节那天,人们就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生:关于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当时,吴国有人谗言陷害伍子胥,吴王夫差听信奸臣所言,赐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视死如归。

他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之死。

生: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传说曹蛾的父亲溺江而亡,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蛾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就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曹蛾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被传为佳话。

生: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习俗,比如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吃鸡蛋等。

端午节流行广泛,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活跃,如壮族、傣族、白族…… 生:我们还搜集了一首赞扬屈原的歌谣,如:“端午节,吃粽子;配香囊,赛龙舟;悼屈原、颂屈原,爱国诗人不平凡;一心为国为民想,疾恶如仇立场坚。

” 师: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它作了自己的解释。

其中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来源的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知道屈原的故事吗

(播放屈原投汨罗江的课件)(我们课外可以找些他的作品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的习俗。

了解诗人屈原,对屈原那种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肃然起敬。

) 生:我们小组搜集的是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中秋夜这天人们吃月饼,代表团圆。

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

传说,月饼是为了纪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

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融为一体。

中秋之夜,遥望像玉盘似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师:我们学过哪些望月思乡的古诗

生: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老年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后来在重阳节这天又有赏菊花、吃年糕的习俗,古代还有插茱萸的习俗。

我们学过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间。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每年清明节,人们都要扫墓、上坟来祭祀死去的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生:我们小组搜集了少数民族过春节时的一些习俗。

藏族过春节时,人们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藏话叫“萨举”。

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师:(小结)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一束奇葩。

(出示课件播放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的故事。

)(设计意图:师生资料交流分享,加深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学生在主题实践中感悟传统节日、享受实践中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

在小组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小结的学习方式中,创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制定出台了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

同学们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现在想做些什么

生:办小报、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编诗歌、进行诗歌朗诵等。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组成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为弘扬中国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产生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

相信从这次活动开始,孩子们会加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 三、总结活动成果 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被人们的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

(出示课件)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活动成果,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情感得到升华,完成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 师:传统节日的风俗就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它将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展,代代相传。

活动简析: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我设计的《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在主题探究中通过“传统节日知多少”、“节日习俗大放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清明节团课感想,800字左右

清明节这天我们学校召开了一次共青团团员的团课学习。

  通过团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的政治使命和责任,让我对党和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使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我们这个年龄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往往有许多潜能,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或否定.比如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自信心等等.但通过团课的学习后,让我们知道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有充分的自信心去完成我们应完成的任务和使命,团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应该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心,去迎接和挑战一切困难. 团课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可以使我们成为德才俱备的.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将是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时代,于是我们应在课前留下我们报效祖国,报效党和人民的期望刻苦学习的身影,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的明确了团组织和党组织的关系,使我对团的认识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明白了不仅要在学习中开创,还要进一步了解党的条件,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团员及一名合格的党员发展对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具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去刻苦学习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更加自觉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党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甘愿吃苦,不怕吃苦.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春节一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一天,传称为元旦(与中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岁首、正旦,现在一般称为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毕为止。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

越南语称为“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韩语称为“설날”(此乃固有词,即新年之意)。

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铭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

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

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希望你能够采纳我的回答呦 谢谢 O(∩_∩)O~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怎样做社会调查》

我也是这个作业,自己打了一份调查报告,给你要不要

主题:清明习俗一、 活动准备“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

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二、 活动目标

【第1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第2句】: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第3句】: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4句】: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三、 活动对象、情景

【第1句】: 清明节的由来

【第2句】: 清明节的农事谚语

【第3句】: 清明节的对联

【第4句】: 节气

【第5句】: 清明节的诗句

【第6句】: 清明节的民谣

【第7句】: 清明节的习俗四、 活动过程

【第1句】: 清明节的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第2句】: 清明节的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第3句】:清明节的对联①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②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③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④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第4句】:,清明节排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的顺序,把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5句】:清明节的诗句(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第6句】:清明节的民谣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

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

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第7句】: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

五、 感想与建议经经过这调查,我了解了有关清明节的一些习俗,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5932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