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完《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书有什么感言
古人智慧博大精深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
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
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
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 西西河 知行人] 在教学的顺序上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最末。
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
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必由之路,引伸义就是规律、原理、原则与方法。
自古以来,圣人的书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恒常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有四书、五经等经典。
《三字经》既敢称为经,而且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
但《三字经》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仅仅凭借文字是绝对无法理解经义的。
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三字经》,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 西西河 知行人] 与《千字文》同理,《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但《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人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 …… 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
《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
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
我们作为《三字经》故乡的同胞,今天不但不会背诵《三字经》,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三字经》,为此你将给自己下一个什么样的评语呢
[ 西西河 知行人] 此次我们讲解《三字经》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千字文》。
《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
《三字经》讲座则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气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弟 子 规 弟子规拼音版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英文版 弟子规读诵 弟子规动画 二十四孝图 蔡礼旭老师讲座 弟子规论坛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
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
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
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
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
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
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 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姓氏、自然常识等。
由于《千字文》字数多,又被大家广泛知道,所以在古代还经常被用做仓库、监狱、书籍(如佛经)及刻印书刊的书版等建筑、物品的编号,所以古代小说有“天字一号”等字眼。
读完三字经后学到了什么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
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妈妈在庐山买了一套书给我。
这套书的总称是《中国古典文库》,里面有《三字经》、《增广贤文》和《百家姓》。
其中我最喜欢《三字经》。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
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年轻人应该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
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
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
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
”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
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
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来。
通过学习三字经,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三字经》之所以历久风行,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
《三字经》篇幅不长,全篇仅1044个字,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吕坤,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
(《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余字,历举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朱子新探索》第672页,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 《三字经》深得人们喜爱的另外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
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儿童喜闻乐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
宋代之前启蒙读物主要用四言写成在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
从残存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考证来看,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歌颂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百姓承德,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
圣贤并进,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写成的。
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弟子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风行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传播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概念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在《三字经》出现之后,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
可以说,四字句是传统启蒙读物最主要的编写形式。
用三言这样短小的句子来表达意思,而且通篇如此,还要押韵,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便于记诵,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容易写得贫乏呆板。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23页)四言相对于三言,虽然只多了一个字,除了增加编写的难度之外,对于成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于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来说,则意味着负担的减轻,意味着更加容易接受。
三字一句启蒙读物的沿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的启蒙读物,虽然以《三字经》最负盛名,但正如俗言所说的那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三字经》的出现也是渊源有自,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在《礼记?曲礼》中,有诸如“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之类短小整齐而又押韵的语句;在《列女传》中,也有诸如“将入门,问孰存”之类的语句。
这些语句,教习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不虚玄,不高妙,是切近的洒扫应对之类的具体事情,适合蒙童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小学“只是教之以事”的特点。
朱熹认为,这些短小而押韵的语句,可能“皆是古人初教小儿语”。
(《朱子语类》卷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朱熹把这些内容收录在《小学》中。
我们注意到,因为时代久远,又没有别的证据,朱熹在作这样的判断时,审慎地用的是一种不肯定的疑似口气。
如果朱熹的说法可信的话,那么,早在《礼记》成书的战国及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三字一句、用作蒙童诵读的读本了。
在现今依然流传、由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写的《急就篇》,其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姓氏名字,二是服器百物,三是文学法理。
第二、三部分的内容都是用七言编写成的,而第一部分全用三言。
它以“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
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邓万岁,秦妙房,郝利亲,冯汉强”开始,而以“姓名迄,请言物”转入介绍“诸物”名称。
这一部分长达134句,在全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但它主要是姓名的堆积,前后句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编写形式,主要是中国人姓名的特点决定的,编写者并没有刻意以三字一句编写启蒙读本的意思。
在追溯《三字经》的渊源时,朱熹的《女已志铭》也受到个别研究者的关注。
朱熹的《女已志铭》无序文,全部铭文只有86个字:“朱氏女,生癸巳。
因以名,叔其字。
父晦翁,母刘氏。
生四年,呱失恃。
十有五,适笄珥。
赵聘入,奄然逝。
哀汝生,婉而慧。
虽未学,得翁意。
临绝言,孝友悌。
从母葬,亦其志。
父汝铭,母汝视。
汝有知,尚无畏。
宋淳熙,岁丁未。
月终辜,壬寅识。
”(《晦庵集》卷93)陈荣捷在提出这则材料的时候,虽然表明“吾人不敢谓朱子为陈淳《启蒙》之前驱”,但又说:“陈淳由四字文而改三字文,非必沿袭前人。
假如必须先例,则可取诸其师朱子也。
”虽然说“更不敢谓朱子为《三字经》之先例”,但强调“其女虽非幼稚,究尚未学,故此文乃为初学而设之文也”(《朱子新探索》第674页),而且反复强调朱熹与启蒙教育的关系。
的确,朱熹非常注重启蒙教育,不仅曾编有《小学》和《易学启蒙》,而且编写了《童蒙须知》、《训蒙诗百首》,他的《训子帖》、《白鹿洞揭示》、《敬斋箴》、《沧州谕学者》、《论定董陈学则》、《朱子读书法》、《孝经刊误》等,旧时也曾用作启蒙读物。
他有关传统小学的论述,不仅确立了启蒙教育的使命,而且为传统社会后期启蒙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调。
然而,将这篇为他女儿的墓志而作的铭文,看作是“为初学而设”,看作是为童幼而作,则显然过于牵强。
铭是刻于器物或墓碑上的文字,或者用作自我警示,或者用来称述生平功德,使传扬于后世。
作为一种文体,它往往用三字、四字等整齐的形式写成,如《大学》所载的著名的商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三字句式。
朱熹为自己早逝的女儿写的墓志铭,从内容来看,是为了使其生平懿德传扬于后世,从形式而言,则合乎“铭”的文体,与启蒙教育没有什么联系。
朱熹的学生陈淳,倒是实实在在地为启蒙教育的需要,用三字句式编写了一部适合儿童的读本。
他编写的《启蒙初诵》,全篇完好无损地一直保存到现在。
陈淳最初编写时,依照传统的方式,用的是四字句,篇名为《训蒙雅言》(《四库全书》本此篇序言称《训童雅言》)。
作者曾自叙其撰著经过:“予得子今三岁,近略学语,将以教之,而无其书。
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四字为句,协之以韵,名曰《训童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
”(《北溪大全集》卷16)全篇四字一句,四句一章,虽然说辑录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中的语句,但都经过了作者较大幅度的改编。
如述及孔子的部分这样说:“孔集大成,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进礼退义,温良恭俭,若圣与仁,为之不厌。
宗庙便便,乡党恂恂,私觌愉愉,燕居申申。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不正不坐,不时不食。
出事公卿,入事父兄,罕言利命,不语怪神。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心所欲,无可不可。
” 《训蒙雅言》编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
(《北溪大全集》卷16)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并被改名为《经学启蒙》。
《启蒙初诵》以三字句写成: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
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朋友信。
日孜孜,敏以求,愤忘食,乐忘忧。
讷于言,敏于行,言忠信,行笃敬。
思毋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入则孝,出则弟,敬无失,恭有礼。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色容庄。
口容止,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
视思明,停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正衣冠,尊瞻视,坐毋箕,立毋跛。
恶旨酒,好善言,食无饱,居无安。
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货利。
通道笃,执德弘,见不善,如探汤。
不迁怒,不贰过,毋意必,毋固我。
道积躬,德润身,敬日跻,新又新。
祖尧舜,宪文武,如周公,学孔子。
礼三百,仪三千,温而厉,恭而安。
存其心,养其性,终始一,睿作圣。
这篇读物主要讲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篇幅也很短小,文字多有重复,可知它主要是作为教授伦理道德而编写的,识字的目的并不突出。
比起《三字经》来,内容也过于单一,由于主要是集儒家经书中的语句,尽管作者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明白切要”的,但也比较古奥难懂。
尽管如此,《三字经》对它的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字一句的形式姑且不论,二者开篇都谈论人性,并且观点也完全相同。
从《三字训》到《三字经》在《三字经》之前,近似的命名也已经出现。
与朱熹(1130~1200)同时的项安世(1129~1208)曾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欲其易记也。
《礼记》之《曲礼》、《管子》之《弟子职》、史游之《急就篇》,其文体皆可见。
”(《项氏家说》卷7)可见《三字训》与《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一样,当时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启蒙教育。
可惜《三字训》现在已经佚失,我们不知道它的详细内容。
由项安世的述说可知,为了便于儿童的记诵,它整齐押韵;从书名上,可以推知它用三字写成,而且,这样的命名和它三字一句的编写形式相关联。
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只是一种推测,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实,但无论是编写形式还是命名方式上,它无疑对《三字经》有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它的出现,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先例可循,就连它的名称,也显然是取法《三字训》的结果。
正因为植根于这样丰厚的传统,它才得以厚积薄发,成为传统启蒙教材最具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读本
背诵《百家姓》有什么意义
背诵《百家姓》的意义在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并且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记忆锻炼的读本。
《百家姓》起源于宋朝,作者为宋朝钱塘(杭州市)一个书生。
收入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合计438个姓氏。
后增补单姓520个,复姓76个,共有1034个姓氏,也称作为《千家姓》。
百家姓自宋朝以来就是幼儿的启蒙读物,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几年新兴幼儿教育开始要求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读物,它非常有助于开发记忆潜能的开发。
与《三字经》不一样,《百家姓》本身是没有什么更深的教育意义的,毕竟《百家姓》里那么多的姓氏,它只是姓氏,不承载其他的含义,但这么多的姓氏排列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记住的,因此需要记住它需要一些记忆方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背诵《百家姓》可以看做一种记忆方法的锻炼。
另外《百家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一些是有好处的。
但如前所述,《百家姓》这本书本身不具有教育本身的价值,所以如果只是为了背诵而进行的背诵就大没必要了。
因此从启蒙教育的角度来说,《百家姓》可以作为一本启蒙识字的读物来看待,但一定不要将其视为传统文化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强迫孩子进行背诵记忆,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国学除了三字经还有什么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是,国学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这些都只是冰山一隅而已。
真正的国学包扩了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三教九流的各种思想,这些都在国学的范畴。
反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就是属于中国的传统积淀都是。
上一篇:三十岁男人的生日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