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佛教指引的人生观
很抱歉我这样说,你可能是一个心性甚高,对自己要求又比较严苛的人,这样的性格易受挫折。
希望你明白自尊太大,优越感太重的人是不堪一击的,赶快振作起来吧。照我看现下没有一部经文是适合你的,临时抱佛脚,越报越蹩脚,佛经还是等你心情平静下来再看吧。
因为佛在每部经文中都要求我们看破放下;你就是不能看破所以执著于事物的外相,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放不下的结果自然就痛苦。放下有限,才能拥有无限。
其实得到的东西不一定好,失去的东西并不一定就不好,修行的人对于一切已成为事实的事情一定要智慧的接受。佛家的放下并不等同于放弃,放下是指拥有但却内心明白这只是短暂的,不真实的。
这人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所以悟到空性的道理,懂得充满智慧的随缘,没有得失的观念;得是暂时的,失也不是永远的,如果将眼光拉长一点,拉到死亡那一刻,得和失都没有意义。金钱化妆人的外表,佛法却可以感悟人的心性。
君子有成人之美,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第2句】: 求佛教的修心语录
修心诀 一、为什么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一)为形所役 (二)与世浮沉 (三)积业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随想入阴 (六)作茧自缚 (七)瞒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 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
儒家说:有人 心,有道心。 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 常认为的“自我”。 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
这个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 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 心--表层意识。 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 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 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
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 一的表层意识。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一)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
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 (二)与世浮沉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 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 督都。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
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蚀、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
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佛 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 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三)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
【第3句】: 佛中的生活观的语录有什么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访佛时说道:‘世尊啊!我们只是普通的居士,与妻子儿女一起过著家庭生活。
可否请世尊教我们一些佛法,能使我们在今生后世都享有快乐?’ 佛即告诉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现生得到快乐。第一:不论他从事那种职业,必须求精求效,诚恳努力,并熟谙其业务。
第二:对于以其本身血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此处所指的是要将财物妥为收藏,以免为宵小所觊觎等。这些观念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一起考虑。)
第三:须亲近忠实、博学、有德、宽大、有智而能协助他远离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识。第四:用钱必须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费,亦不可悭吝。
意即不可贪心积聚财富,亦不可奢侈挥霍。换言之,应当量入为出。
接著,佛又解说四种可以导致在家众身后快乐的德行。(一)信:他应当坚信道德精神与理性的各种价值。
(二)戒:他应当克制自己,不毁伤、杀害生物,不偷盗、欺诈,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施:他应当奉行慈惠,对于财富无所贪著。
(四)慧:他应当发展能够导致彻底灭苦、证入涅盘的智慧。 有时候,佛甚至于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的细则。
比方说,他告诉善生童子,应当以他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费用,把一半投资在事业上,再把四分之一存起来以备急需。 有一次佛告诉他的一位最忠诚的在家弟子,也就是为佛在舍卫国兴建有名的只园精舍的大富长者给孤独说:过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居士,有四种乐趣。
第一:能享受以正当方法获得足够的财富与经济上的安全感。第二:能以此财富慷慨的用于自己、家人及亲友身上,并以之作种种善行。
第三:无负债之苦。第四:可度清净无过而不造身口意三恶业的生活。
此中可注意的是:四项中倒有三项是经济的。可是,最后佛还是提醒那位富翁,物质与经济方面的乐趣,比起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尚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
从以上所举几个例子看来,可见佛认为,经济的福利对人生的乐趣是有其必要的。可是,他不承认仅是物质而没有精神与道德基础的进步是真正的进步。
佛教虽然鼓励物质方面的进步,但其重心永远是放在精神与道德的开展方面,以谋求快乐、和平而知足的社会。 佛对于政治、战争与和平,也同样的清楚。
佛教提倡宣扬和平非暴,并以之为救世的福音。他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杀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毋须在这里,多所辞费。
佛教里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正义之战’的东西。这只是一个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目,再加以宣传,使成为憎恨、残酷、暴虐与大规模屠杀的借口与理由而已。
谁来决定正义与不正义?强大的胜利者就是正义,弱小的失败者就是不义。我们的战争永远是正义的,而你们的战争就永远是不义的了。
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论点。 佛不仅教导和平非暴,更曾亲赴战场劝阻战事之发生。
释迦族与拘梨耶族因争卢呬尼河水,而准备诉之干戈的时候,佛出面阻止,即为一例。有一次,也是由于他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攻略跋耆国。
【第4句】: 学佛教对人生有什么益处
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本章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
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
’因此‘各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与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
’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与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一间小学和一所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一所小学和进一间大学,所学与所得的又怎会相同?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一)悲观 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 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
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
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
’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著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
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第5句】: 求佛教的修心语录
修心诀一、为什么要修心?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一)为形所役(二)与世浮沉(三)积业成障(四)逐相而迷(沉)(五)随想入阴(六)作茧自缚(七)瞒心昧己(八)言多必失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二)制心(三)要常惺(四)能舍四、修心法要一、为什么要修心?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 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
儒家说:有人 心,有道心。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 常认为的“自我”。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
这个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 心--表层意识。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 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 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
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 一的表层意识。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一)为形所役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
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二)与世浮沉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 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 督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
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蚀、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
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佛 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 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三)积业成障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
【第6句】: 求佛教一些关于轮回的语句~~
有了我执就会造业,造业便会形成轮回。
种因感果,三世流转。
想起从前,能够安命,决不怨天尤人;为了未来,能够奋发向上,决不懒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创命的人生观,是三世因果论的一大优点。
如果将所有女人都视做自己的母女姐妹,则不但淫欲之心不生,而且还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
我们要断轮回,出三界,必须在起心动念处着手,如能发菩提心,专精一念,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所造的是佛因,将来一定结成佛果。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所谓世俗菩提心,即发心观想:三界中所有的众生,无一不曾做自己的父母,他们现在沉溺在轮回的苦海,我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这些可怜的众生,使他们得到佛的果位获得究竟的大安乐。
死并不可怕,怕的是活着造恶业因而感受因果报应,并恒常感受轮回之苦。
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离婚是件很不好的事情
能够挽回的婚姻,一定要力图挽回
离婚的目的不是为了再婚。多一次婚姻,多一层因果,弄不好便陷溺在轮回中,求出无期。不得已离了婚的父母,仍要和孩子好好相处,
【第7句】: 佛教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是什么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盘)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这是佛陀的修行哲学。也是佛陀的人生态度。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盘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这是佛陀的处世态度。
上一篇:写景优美句子1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