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法家的获奖感言一句话
学习国粹修身养性,能够得奖感到自豪和开心。
对孩子一生的十大好处,你的孩子学习书画了吗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四君子之一,自古,就有无数诗句称赞它,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那个冬天,我终于在东京的梅花山见到了梅花。
那梅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
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
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看
梅,真是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寒风刺骨,雨雪飘飞,腊梅竞相开放了。
一簇簇花朵在寒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腊梅静静地开放,吹拂它的不是轻柔如柳的春风,而是刺骨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柔和的雨水,而是寒冰冷雪;照耀它的不是温暖的阳光,而是严冬里的一缕残阳。
它在与严寒风雪做斗争中怒放着自己的美丽,默默地散发着醉人的香味。
没有蝴蝶相伴,没有蜜蜂光顾,甚至没有绿叶的衬托,但它依然坚强的开着,欣赏着属于它们的美。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
感悟美好作文开头优美语句
人生的春天,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心高气傲,往往不屑于道旁的花草,而一个劲的往前冲.可是,你可曾知道只有从容冷静地欣赏与品味,才不枉青春年少;只有不急于求成,阅尽道旁的百花盛开,林间的绿意盎然,山间的汩汩清泉,才能让心灵如泉水般明澈,才能让生活有树木的生机,才能让人生有百花的色彩.把握现在,因为无法重走;品味人生,因为无法重复. 人生的夏天,是血气方刚的日子,有激情,有攀登高峰的决心.可攀登高峰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周围有山红碧涧纷烂漫,有水生激激风生衣,有永不凋零的青黛和静谧,还有山野的灵性,家的温馨.不要被瞬间的迷乱所动而丢弃欣赏的目光,品味的勇气.你对生活欣赏的态度,你对人生的解读会让自己清醒,会让还年轻的日子有爱,有收获.也许辜负了现在就没有了谈未来的资格.只有那曾经的欣赏与品味会让你的记忆充满温馨,载着安宁. 人生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最美的色彩莫过于经霜的素红,莫过于果实的金黄.可是我仍然想说人生的秋天,美的不仅是色彩,更有风韵.你也许不再有临风的飒爽,但如果你能从容欣赏秋的清寂凄楚,如果你能冷静思考秋的悲观寂寥,如果你能细心品味秋的明澈闲逸,你就多了一份无需点缀的洒脱和超出世俗繁华的孤傲.不要为一园幽寂而悲伤,笑看闲云野鹤,才能把握秋的本质,才能让人生的秋天远如秋山,澹如秋水,欣赏与品味是人生秋天里最美的眸子,是最切合本质的秋的标题.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老年人不必心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打开记忆的宝盒,品味已经封存的生活足迹.一路欣赏,一路品味,让生活从容不迫,让记忆充实安宁.再回首,人生因此没有遗憾;向前看,人生的第二次春天就要来到.又是芳草连天碧,依旧风轻燕引雏.也许你该说: 是啊,人生的道路不能重走,昨天的故事无法重复.我们所要追求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风景,还有会欣赏的明眸,会品味的心灵,只有欣赏与品味才是人生的本质. 慢慢走,欣赏啊!欣赏现在的生活,品味人生的过程.我们欣赏天边的风景,我们品味飞翔的过程.也许,天空没有飞过的痕迹,但我们的心里装着整个天空.
大写意绘画的艺术特点
1形写神,以神写意.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在绘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最高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第2句】:骨法用笔、以书入画.“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总之,中国写意画的用笔贵在力的表现,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之说,而绝不能是蛮力.试向齐白石先生九十多岁了,手已无缚鸡之力,但作画仍能力贯毫端.这是因为老人凭多年的功力,即使用很小的力气,用到笔尖上已绰绰有余.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力气再大也是徒劳的.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来源于书法,在唐代就形成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元代以后,中国的文人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写意画家更注重以书入画.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书法根基作为画法用笔的基础,中国写意画就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清赵之谦以魏碑笔法入画,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这是画坛上尽人皆知的典型范例.中国写意画以书入画,不仅对于作品本身笔精墨妙的形式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可使笔法作为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审美价值.以书入画,画家在运笔过程中的下意识表现,可直接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宽了表现的领域,提升了画面基础元素的质量,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3句】:追求意境、缘物寄情.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由于文人的介入,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意境的创作,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这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在画家审美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挥“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作为内因的学识修养,首先在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内因的主导,意境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之高洁标谤自身之品格修养.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没有画青蛙,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这些作品如果舍弃了诗化的意境,格调的高雅便不复存在了.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境为第一要素的.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间意境和孤独冷僻的艺术造型,与他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徐渭笔墨姿肆的大写意,是他怀才不遇、英雄无路心境的宣泻.在这些画家笔下,物象、笔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借助物,“缘物寄情”、“托物言志”,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以诗入画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写意画最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偏重表现的特点.因此,中国写意画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了熠熠生辉的地位.
写一篇100字的参观科技馆后的感想(要写出看了这些后是你想到的)
参观馆 今天下我和妈妈一起去科技馆看第21届温州市青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我科技馆里看到有小学生发明的洒水扫帚,有多功能斜面演示器。
有多功能超市购物车等等。
还有很多很多的作品画。
这些画有小学生画的,有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画的,也有中学生画的。
他们都是小画家。
科技馆里的东西可真不一般啊
幼儿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有效的教研组织形式,说容易,是因为大多数方法都是我们知道的;说难,是因为灵活、有效的用好这些方法很难。
在教研中“研什么
”很重要,管理者要清楚“为什么研
”“研什么
”,再考虑“怎么研
”。
形式为内容所服务。
(组织教研与随即教研) 一.教研组织形式: 余文森将教研分为三类: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一)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型教研的实践模式:
【第1句】: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不断改进。
【第2句】:多人同课循环:年级组内教师同上一节课。
后一位上课的教师针对前一位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再上课。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教师切实感到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第3句】: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教师的选择——教学经验背景不同(年青教师、老教师;不同年龄段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的教师。
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第4句】:互助式观课:同事间互助指导互动。
侧重于问题诊断。
(教研组、师徒听课)
【第5句】:邀请式观课: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
侧重于成果鉴定。
【第6句】: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的主人。
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行的。
教学研究不仅仅研究教学。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都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把重心放在研究儿童上”。
其实研究幼儿决不意味着不可以研究教学,研究教学不等于只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教”。
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如何形成这个概念的
如何理解教学内容的
如何完成其知识建构的
也应当是教学研究的内容。
由此也说明为什么研究教学与研究儿童是一回事。
如果不研究幼儿,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李季湄-上海) 案例:核心议题:教师的有效提问 讨论话题:“怎么让问题简单明了幼儿听的懂,能够答出来
” “怎么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幼儿在探索和思考中获得关键经验
” “怎样问可以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 深入思考,丰富幼儿经验
” “怎样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问” “怎样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我们提的问题是否合适
”等等。
(二)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课题。
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重要的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是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
【第1句】:案例分析式 案例:在分享故事中提升教师“指导策略”的集体实践性智慧 (选自《鼓楼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专集》-实验幼儿园) 过程:
【第1句】:教师撰写有关教师指导策略的教育故事。
【第2句】:整理,分类并分析。
——教师的指导困难主要集中在:有关“争夺”行为的指导;有关“合作”行为的指导;有关“拒绝学习”行为的指导;有关“交往”行为的指导等六个方面。
【第3句】:故事大会之热身阶段:专家就“指导”的含义、一般过程(观察-感受-情境分析-选择指导策略-评估指导结果)进行了讲解。
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指导的意义和价值。
【第4句】:故事大会之互动阶段:集中讨论有关“争夺”行为的话题。
教师和专家共同讲述、分析。
【第5句】:故事大会之形成共识阶段:教师群体共同归纳有效的指导策略。
——创造共享性活动法,异时间满足法,异空间满足法,补偿法,需求判定法等
【第6句】:反思: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背后所隐藏的观念进行研讨,将教师隐性的知识在被编码和逻辑化的过程中置换成了显性知识,成为幼儿园共有的实践性智慧。
【第7句】:后续活动:
【第2句】:录像点评式:借助多媒体设备。
利用其影像可选、可再现及可剪辑的特性,通过对比分析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案例:核心议题: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并给以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过程:
【第1句】:故事分享: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第2句】:分析教师对此方面困惑的原因:症结在于不会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表现,并有目的地设计教研活动。
【第3句】:录像并剪辑或选择相应的片段。
(先将一次科学教育活动录像中的几名幼儿的表现分别剪辑到一起)
【第4句】:研讨:对比分析剪辑前录像和剪辑后录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观察结果,深入探讨幼儿在学习方式、性格特点、原有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及相适宜的支持策略。
“第一段录像中幼儿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状态
你发现幼儿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
”“说明该幼儿在学习中需要什么支持
为什么
”“根据幼儿的需要来判断,教师可以做什么
”“第二段录像中幼儿的活动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
【第5句】:行为跟进:以年级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集体活动进行观察,教师分析其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策略,评估结果。
策略:①活动之前深入了解和具体分析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师的症结所在。
②并对录像、照片或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发挥特殊的作用。
③精心设计要提出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
调动教师的原有经验,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
【第3句】:课程研讨式:(略) (三)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不仅仅是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
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读书沙龙:
【第1句】: 开书单,自选读书。
(将书籍分类推荐) 项目 目录教 法教学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人文方面 目录《歌唱教学法》《体育教学法》《妙用水粉》《小画家摇篮》《美术欣赏》《新手教师上路了》《娃娃过节》《田野课程》《爬上豆蔓看自己》《渴望学习》《与幼儿教师对话》《理解儿童行为》《把学习带进生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窗边的小豆豆》《中国年》《怎样做父亲》 (根据教师不同发展状况推荐) 不同层次推荐书目预期目的 新上岗教师《新手老师上路罗》《班级管理》……新教师熟悉岗位工作 基础层教师《与幼儿教师对话》《理解儿童行为》《幼儿学习档案》《娃娃过节》……积极探究幼儿及自身行为背后的意义。
成熟型教师《把学习带进生活》《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开放性课程在行动》《项目教学法》……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侧重课题研究方面的引领。
【第2句】: 共读一本书(一个章节) 案例:《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沙龙 —— 第六章 是教育,还是让孩子兴奋
【第3句】: 好书推荐
【第4句】: 典型案例表演 案例:《窗边的小豆豆》
【第5句】: 阅读后的行为跟进 案例:《作品取样系统》——“如何记录观察所见” 关键章节的导读,自我阅读理解,两人一组分析《儿童发展指引》、观摩班级提供的区域目标,讨论和制定自己的观察目标,结对观察并记录,集体讨论交流观察到的内容。
二.教研组织策略、方法:
【第1句】:实践体验法(渗透式教研) 目的:根据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通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反复观察、实践、练习,获得较为有益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等。
案例:一起动起来 (选自《鼓楼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专集》-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过程:
【第1句】:快乐探索: 教师、专家集体探索一人或合作多种方法玩塑料棒的方法(共探索出13种)。
中班幼儿自由探索一人或合作多种方法玩塑料棒的方法(幼儿探索出18种)。
师幼共同探索,并巩固不同的玩法(12种)。
【第2句】:精彩回顾:通过录像、照片回顾师幼活动场景。
【第3句】:反思一刻:执教教师反思
【第4句】:交流时光:教研组教师研讨
【第5句】:互动平台:各园教师代表与专家进行互动,就活动中出现得问题、疑惑与专家对话。
【第6句】:分享乐园:分享主题“童年游戏”。
策略:
【第1句】:立足教师,为一些通过个体难以解决的困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2句】:立足常态,并且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实际意义的指导。
【第3句】:体验式教研对于以操作材料为主的活动较易操作。
【第2句】:作品分析法: 目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用价值中立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幼儿的作品,从幼儿的作品中反观教师的“教”对幼儿的“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进而调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幼儿主动“学”服务。
案例:绘画技能“要不要教”及“怎样教”
【第1句】: 焦点在于孩子没有技能的支持会不会影响他们的表达。
【第2句】: 分析幼儿作品:春游。
其中一个班的教师怕他们因为不会画侧面人而影响表达效果,示范并重点教画侧面人,而另一个班没有教,提供了幼儿在春游中的活动照片。
通过对两班幼儿的画面进行对比分析,教师们发现,两个班孩子的画面截然不同:在教技能的班中,36位小朋友中有34人画的都有侧面人,且画面内容相似度高。
而另一个没有教技能的班则画面丰富,各具特色,每名幼儿都在表达自己对春游活动的独特感受。
策略:①找准教师争论的焦点思考和寻找能够说明问题的典型作品;②透过作品解读幼儿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分析幼儿学到的是什么;③从幼儿学到的东西去反思教师的“教”对幼儿的“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出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思考教师应该调整的是什么。
【第3句】:两难问题辩论法: 目的:针对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难问题和困惑。
通过辩论的方式促使教师寻找论据主动丰富理论知识。
澄清对问题的认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促使他们在思想的交锋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和理性思考来梳理思路,找到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进而获得主动学习与思考的主体性体验。
案例:幼儿不会做,教师指导、不指导 辩论前,教师们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论点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积累了充足的论据。
辩论中,教师们灵活地运用着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激烈地反驳着对方的观点。
辩论后,又结合教师实践中的一则实例引发教师再次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来理性地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帮助教师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而使教师获得了主动学习的体验和快乐。
策略:①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和分析教师的特点,及时发现教师困惑的两难问题;②找准出现两难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实质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教师发展中的深层问题;③在教师自主选择论点的前提下组织辩论活动,及时把握辩论的方向;④引导教师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及问题,避免空对空。
【第4句】:倾听新语法: 教研活动中共性问题的讨论,先让青年教师说,成熟教师穿插或补充。
教研活动结束前,留时间让青年教师就今天的研讨提问题,再由其他教师答疑或解惑。
让青年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保障,提高了她们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第5句】:园际交流法: 选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幼儿园共同选择和研究一个共同的专题。
因为各园我们存在的问题很相似,但形成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所以这种教研的方式必须基于各园共同的探究兴趣之上,才能使各园教研之间真正构建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合力研究的教研共同体。
【第6句】: 网络对对碰: 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围绕话题进行交流、分享。
案例:网上公布→观摩教学实践活动→分组研讨→大组交流→专家点评 网上公布,即预先在网上公布研讨的问题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一是,给了教师提前思考的空间,二是,免去了教研现场中关于问题提出的缘由、教学活动的来源等背景的解说,为群体的互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分组研讨,教师群体分成2-3个小组,缩短了等待时间,增加了交流机会。
大组交流,即各小组将组内研讨的内容进行梳理,委派代表进行组际交流。
三.关于有效的教研方式的感悟: 开展园本教研一直在强调“问题研究”。
因此,我们要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幼儿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来思考: 哪些问题是当前就能解决的(可能性),哪些问题是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哪些问题是需要时间和其他条件来慢慢解决的(长期性)等等。
【第1句】: 教研的“系列化”: 案例:“教育的目标与适宜的教学”系列活动(三个学期)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第2句】: 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
方法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是我们要思考为什么用,怎么用。
不要刻意追求创新,多关注怎样用好这些方法。
例:我们幼儿园在设计第一次户外活动研讨时,针对问题设计(这个活动在组织设计中的问题有什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组织
户外活动设计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就先考虑用案例式研讨,一是可以通过案例的编写,将教师户外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明显的呈现出来,让教师能一目了然,节省时间提高研讨的效率,二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呈现问题,可以保护教师的自尊心。
三是避免先实践研讨所可能带来的重复错误现象。
第一次研讨后再实践研讨,看是否解决了教师的问题。
这样保证了研讨的质量。
【第3句】:不应忽视“随机教研”。
在实践中和教师一起研究(设计、实施、调整……),在每一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反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还有一个我们易忽略、简单又极其重要的方法——“随机教研”,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李季湄)管理者不是救世主,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搭建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研究的平台,创造教师与理论对话的条件,加大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管理者就不会为“指导不过来”而烦恼了。
小策略:如专设反映随机教研动态的墙报、交流随机教研经验的讲台、汇集随机教研成果的“一得集”等,让教师有随时表达通过随机教研解决困惑问题的心迹,也让教师知道园内随机教研的信息。
结语:教研的方式是为教研目的服务的。
教研管理者一定要研究教师,认真分析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选择和创造出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的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才会对教师有帮助。
有效的教研方式是应便于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参与活动。
有效的教研方式,应能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并能引导教师自主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园本教研不仅关注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反应,更应关注后续实践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教研的效果并不是仅仅反映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明白了,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认识上,而应该反映在研究之后的教育实践中,反映在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改进上。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研的效果真正落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和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上,从而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