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政治组 易莲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二:学情分析
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具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由辩论法和讨论探究法;具体教法——情景体验法、讨论归纳法、实践探索法。四:教学过程构思 [课前展示]:《舌尖上的中国2》宣传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在上课之前,先看看大家对娱乐新闻有没有关注?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是出自哪里?——对,是《舌尖上的中国》。[思考]:《舌尖上的中国1》如此成功,让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2》有了更多的期待。2023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正式登陆央视。同学们有看过这一部纪录片吗?与《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你感觉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惊喜?又有哪些遗憾呢?
——惊喜:很多精致的美食让我们欲罢不能,小时候的美道,家乡的味道让我很感动等
遗憾:美食没有《舌尖上的中国1》哪么多。
[老师总结]: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1》还是《舌尖上的中国2》都是一部对以往美食类纪录片的一场革命。两部最让人期待的是哪些垂涎欲滴的美食,那大家了解这些美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
——学生:不知道。
(二)新课讲授
[展示]:下面我们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的一些拍摄花絮来了解一下。
[展示]:共分为八集。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行程40多万公里,400个调试点,走访拍摄近150个地点,遍访各地“美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部分海外城市,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素材。
[思考]:看完这个拍摄的花絮,你又有何感受呢? ——很辛苦、很危险;拍摄工作组成员们很敬业等等
[老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文化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人们的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我们用文化中的专业术语叫——社会实践。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思考]: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是要立足社会实践呢?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地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否则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过渡]: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开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热议。有人说美食太少,人物故事等人文信息太多,没有舌尖ⅰ好看。但有的人认为正是这些人文信息深深地刺中了我们神经,这神经就是来自故乡的命脉。[思考]: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好呢?
[准备]:将全班分为两组,正方:认为人文应多于美食;反方:认为美食应多于人文。讨论时间为2分钟。以自由辩论形式,轮流发言,每位同学发言时间不超少1分钟。正方主要观点: 反方主要观点:
[老师总结]:辩论中,双方针锋相对,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人文,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也即:
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借助碎片似的剪辑方式、高清摄像机等现代科技,展示出来的垂涎欲滴的美食。这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时代精神。也即:
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板书)
可见,美食与人文并重,口水与泪水齐飞。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实践]: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做以下这道练习。
例
1、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却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认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总结]:易错点1:文化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或全盘继承)传统(板书)
——分析: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过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还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重要因素。[展示]:《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语言,镜头节奏,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以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执行导演任长箴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他说:“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思考]:以上材料给我们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板书)
思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那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过渡]:所以说模仿并不可耻,关键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要“青出蓝,更胜于蓝”。[展示]:《舌尖上的中国》该片先后在台湾、香港tvb翡翠台、新加坡、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专家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比较会让西方的观众接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共鸣。只是中国太大,片子的空间跨度跳跃也很快,不了解中国地理的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为此,有人认为,要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按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宣传我国的饮食文化。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你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谗人,要注意什么问题?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思考]: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实践]:根据以上知识,完成以下这道题。
例
2、当前,很多中国人热衷过洋节日,如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抵制外国民族文化
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③要正确对待外国民族文化
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老师总结]:易错点2:文化创新就是要完全吸收(或抵制)外来文化(板书)——分析: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课堂小结:通过全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能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应反对两个错误倾向。思考:既然我们明确反对的错误倾向,那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方向呢? ——找课本总结。
[课堂拓展]:在前面,我们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2》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也有很多遗憾,下面弥补我们遗憾的机会来了。《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现已开始。[展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广告
[探究]:请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节目组,推荐一味本地美食。要求:
1、美食具有本地特色。
2、要说明推荐的理由。(要口水与泪水齐飞)。
(四)板书设计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
(1)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①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
(2)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3)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五)课堂练习(选择题见课堂练习)
主观题:材料: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贺辞》云:“……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为:“鉴于莫言的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特将2023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思考:阅读材料,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莫言的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③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莫言的作品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斯作品的融合。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舟舟文学,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虚词
①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
(4)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五、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师说》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语文课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师说三课时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师说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夫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含义。“说”是一种议
论文
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含义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夫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四、朗读正字音。
五、提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请同学尝试翻译并加以指点,指出重点词句。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含义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夫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夫子。孔夫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七、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使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含义,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使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八本课小结。
九布置作业。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勤奋至关重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
唐代: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原文及赏析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师说题库(三)
学前教育试题
一、选择题
1.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理解不正确的是(d)a.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b.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c.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 d.将识字作为早期阅读的终极目的
2.目前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提倡的学习方式是(b)a.接受式学习b.探究式学习c.体验式学习
3.幼儿园课程以(c)为基础。
a.教师讲授
b.幼儿自学
c.幼儿的间接经验 d.幼儿的直接经验
4.雨后天空出现了彩虹,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幼儿观看,体现了教育活动的(d)特点。
a .广泛性与启蒙性 b.趣味性与游戏性 c.综合性和整合性 d.随机性与潜在性 5.“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a)的体现。a.游戏化方法 b.生活化方法 c.移情法 d.直接法
6.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以(b)为主。a.直接指导 b.间接指导 c.规律指导 d.特点指导 7.(c)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a.杜威 b.蒙台梭利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
8.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b)原则。
a.活动性 b.综合性 c.发展适宜性 d.独立自主性
9.幼儿园教育组织形式有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还有什么?(c)a.智力活动 b.品格活动 c.集体活动 d.能力活动
10.户外游戏“老猫睡觉醒不了”、切西瓜“体现了教育活动的(b)特点。a .广泛性与启蒙性 b.趣味性与游戏性 c.综合性和整合性 d.随机性与潜在性
二、判断题
1.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2.社会活动来自于生活,只有通过真实的体验,孩子才能感悟生活的美好和意义。(√)3.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就是设计游戏环节,让孩子玩中学。(×)4.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5.评价一节集体教学的优劣,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那就是这节课的知识量。(×)
三、简答题
1.简述儿童游戏的特点
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2.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首先,目标的有效是核心。其次,设计的有效是根本。再者,互动的有效是关键。
教学创新+幼儿园+黄翠萍考试命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园课程以 d 为基础。
a.教师讲授 b.幼儿自学 c.幼儿的间接经验 d.幼儿的直接经验 2.在幼儿园里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a 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 3.一个幼儿欣赏完徐悲鸿的奔马图后,告诉老师:“看到这幅画,我好像看见了许多马在美丽的草原上奔跑。”这主要是幼儿的 a 在起作用。
a.美的感受力 b.美的表现力 c.美的创造力 d.美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4.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b。
a.受表扬
b.好奇心 c.学本领
d.活动身体 5.适宜于冬天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是 a。
a.雾和雪 b.昆虫 c.彩虹
d.小草 6.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各种游戏属于 b。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智力游戏
d.表演游戏
7.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c、学前教育 机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依据。
a.幼儿家长的要求
b.幼儿园的语言教材
c.幼儿发展的规律
d.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水平
8.儿童能够数出6个人、6个苹果、6棵树,但并不能真正理解“6”的意义,在学习经验不断积累后,儿童知道6可以代表任何6个物体。这说明儿童学习数学具有 a 的特点。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不自觉到自觉
9.通过分析幼儿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幼儿的心理,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c。
a.教育实验法 b.观察法 c.作品分析法
d.调查法
10.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是 c。
a.一般能力 b.创造能力 c.模仿能力 d.特殊能力
二、判断题
1.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让幼儿“跳一跳,摘果子”,有一定的挑战性。(√)
2.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更容易与同伴、老师交谈,更有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3.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4.教师要允许孩子出错,因为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其当前的认识水平。(√)
5.儿童常常把没有发生或者期望发生的事情当作真实的,说明儿童想象和现实混淆。(√)
三、简答题
1.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1)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2)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4)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2.简述《指南》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主要方面。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试 题
一、选择题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 在达沃斯论坛开幕上提出的。
a.习近平b.李克强 c.张高丽 d.刘延东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四个学会”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
a.创业 b.创新 c.生存 d.改变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世纪提出的是学会。
a.创业 b.创新 c.生存 d.改变
4.我国“十三五”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
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开放
5.教育创新是 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第一次提出
a.江泽民 b.胡锦涛 c.习近平d.温家宝 6.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创新教育
7.教师工作的对象具有独特品质,充满生命活力,并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教师传授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中,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 角色。
a.传道者 b.研究者 c.示范者 d.解惑者 创业教育源于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加拿大 9.吴赐同学获得 最美中学生。
a.海陵区 b.泰州市 c.江苏省 d.全国 10.我国要在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a.2023 b.2023 c.2023 d.2023
二、判断题
1.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发明家和企业家为目标。()2.纪建伟同学是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教育的典型。()3.教育创新就是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4.张乾坤是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教育的典型。()5.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三、简答题
1.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简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答 案
一、选择题
1.b 2.c.3.d 4.a 5.a 6.d 7.b 8.a 9.d 10.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1)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开发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基本方法
(3)锤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建构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开展
(3)搭建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效和高效
一、选择题
1.从逻辑关系上看,教育目的应是教育目标的(b)a.下位概念 b.上位概念 c.同义词 d.交换概念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a)a.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b 和 c
3.在关于教育、个体、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上,高度的是(c)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马克思主义 d.实证主义
4.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a)a.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b.表述不同,精神实质也不同 c.前后没有必然联系 d.有联系也有区别
5.素质教育的实质是(d)a.一种教育思潮 b.一种教育模式 c.一种教育政策 d.一种教育价值观念
6.教学目标包括(d)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以上都是
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c).a.导向,规范和权威功能 b.激励,评价和规定功能 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d.规范,引导和评价功能
真正达到历史、辩证、唯物
8.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0.对于每个教学单元,要整体规划适合各节的教学方式,要考虑(d)a.哪一节的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动手操作 b.哪一节的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 c.哪一节的哪些内容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d.以上都要考虑
二、判断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2.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 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3.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辩证统一关系的反映。√ 5.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完全放弃考试。×
三、简答题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基本内容:
1.特别强调文化素质的培养,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 2.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
3.注重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的能力的培养; 4.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基本特点:
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4.素质教育的普通性。
(二)如何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2.为学生设计有助于促进思维的问题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试题
朱秀锋 陆全贵
一、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
a、教学目标的确定 b、教学设计 c、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d、教学评价 答案:c 2.学习活动设计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对()的分析。(多选)a、内容结构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课程标准 答案:abc 3.学情分析是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关于学情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a、学情分析就是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分析 b、学情分析就是满足所教学生的需求 c、学情分析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d、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 答案:c 4.课堂学习活动设计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资源。下列关于两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学资源的选择越多越好
b、学习活动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多次使用同一教学资源 c、新颖、独特的教学资源一定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果 d、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多选择课本之外的资源 答案:b 5.下列哪些属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方式?(多选)
a、案列分析 b、辩论会 c、活动探究 d、模拟表演 答案:abcd 6.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德育可有可无 b、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
c、确定教学目标时最核心的是学科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d、确定教学目标应从课标要求出发 答案: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重启发学生,使能自动研究 b、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c、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d、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答案:abcd 8.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
a、教师的教学水平b、学生学习活动的多少 c、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d、师生关系 答案:c 9.“接送学生的校车来了,本周你买的是站票。此时,车上有空位,你怎么做?”()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先坐着,有人来了再让座 b、不坐,就站着。c、我会坐,也许没人知道 d、坐与不坐取决于你自己 答案:b 10.“你班有一位学生,今天轮到他值日,不巧生病了。他该怎么办?” 请你给他正确的指点()(多选)
a、让他自己处理 b、请班级同学帮忙
c、值日是他的责任,必须完成 d、征求该生意见,协调好值日工作 答案:bd 11.学习活动活动设计必须关注哪些问题?()(多选)a、活动目的 b、活动形式 c、活动主题 d、活动评价 答案:abcd 12.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多选)
a、能寓教于乐,达成知识的传承 b、能激发思维,在合作中启智明理 c、能引发探究,导向学科核素养的养成 d、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 答案:abcd 13.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最核心的部分是()
a、确定活动内容 b、确定活动主题 c、确定活动形式 d、制定活动评价 答案:b 14.学习活动设计离不开对问题的设计,下列说法正确的属于合理做法的是()(多选)a、活动中需要老师带着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
b、教师要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转化为需要学习思考的问题 c、教师要通过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的激情。d、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活动成功和自信 答案;abcd 15.学习活动设计我们要注意如下问题()a、活动的选材和设计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
b、学习活动设计要与教师的活动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c、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精当,要切合学生实际和活动需要 d、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 答案;abcd
二、判断题
1.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答案:正确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活动()答案:正确
3.学习活动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答案:正确
4.学习活动设计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答案:正确
5.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6.学习活动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预期目标的事项()答案:正确
7、活动主题是通过活动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活动的灵魂和统帅。()答案:正确
8、活动评价对活动设计不可或缺,因此,有了好的活动的评价就能达成活动目标()答案:错误
三、问答题
1.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如何做好学情分析? 答案:学情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学习兴趣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学习就会热情高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对达成课堂教学预期目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认知水平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学习活动设计必须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应该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3.知识基础分析:学习是一个旧知与新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精准把握所教学生的知识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活动评价对于活动设计不可或缺。评价对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引导、激励、鉴定和改进作用。请你举例说明活动评价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答案要点:活动评价要注意恰当的方法。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强化素养立意。因此我们应当在努力推进评价手段多元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观察评价、谈话评价、问卷评价引入活动评价之中,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3.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请你结合学科教学,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谈谈你是如何贯彻这一要求的。
答案要求要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例如政治学科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上一篇:过生日发朋友圈的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