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媳妇过年记散文
十八年前嫁给来自农村的夫君后,俺就正式成为农村媳妇。
其实,小时候也曾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的日常并不陌生,俺可是信心满满。
做姑娘时的农村生活,仿佛和做媳妇的不尽相同。多年走过,留存了很多温暖的瞬间。
【第1句】:衣
一般年关,三四五九的几率很大,都是很冷的时候。把能穿的最厚的穿上,总是没有错的。
最初的几年,家里没有暖气,那屋子里,虽然做饭时会继续一些热气,但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是干冷干冷的。恨不得随时随地裹上一个厚被子。
可做媳妇的,怎么能老这样呢?必须做这做那忙乎着呀!所以,常会感觉,穿得多了,像狗熊,干活不方便。穿得少了,又冷。婆婆大人看着我总是穿不回合适的衣服来,于是,总是贡献自己的衣服。有时是一个红棉袄,有时一个是绒绒坎肩,帽子围巾啥的,可是随意用。于是乎,每次回到家,我总是可以立马换装成村里小媳妇。
之后很多年,才慢慢找到了规律,想着回去会穿婆婆大人什么衣服,就给自己也准备上一件。这样,也能更加从容一些。可是,每次回去,总是还会扯过婆婆大人的衣服就穿。当然,每每过年,俺也总是给婆婆大人买新衣服。之前俺们差不多胖,我穿着合适的,她准合适,现在我胖了,她瘦了,没法帮她试衣服了。倒是夫君的身架子跟婆婆大人差不多,于是,就让夫君帮婆婆试衣服。
每每婆婆穿上新衣服,都会面上带着满意的笑容,嘴巴里不忘叨叨俺们:又乱花钱,我的衣服,衣橱里都快放不下了呢!
【第2句】:食
过年的吃食,可是甚有讲究。俺是腊八结婚,结婚未满月就跟着夫君回家过年。当时我不会做饭,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婆婆做。
三十的大锅烩菜,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每家做的味道都会不同。
一般,婆婆会提前泡上蘑菇,木耳,还要准备白菜、豆腐皮、嘎巴、海带,最重要的还有肥瘦肉块。大锅烧热后,倒油入锅,翻炒肉块后,倒入白菜,之后陆续放入蘑菇、木耳、海带,炖得差不多之后,放入豆腐皮和嘎巴,闷烧一会儿后,浓香扑鼻。家人早已纷纷而至,我能做的就是婆婆盛好菜后,端到桌子上。这时,要记得,先给长辈放下哈!
三十,一般一顿饺子一顿大锅菜。包饺子,是各家最隆重的仪式,能干的小媳妇,常这家帮着包好了,然后去当院其他家里帮忙。漂亮的饺子,在圆圆的盖帘上绕成一圈一圈的,煞是好看。我呢,也是这几年才会擀皮,每每包的饺子,都因为躺躺着,一眼就可以认出来。
这些虽说方式不同,但都好适应。最初最难适应的,是女人不上桌。
这是指过年时来客人后,不管是多么大岁数的女人,都只能等着男人们喝好酒之后,上饭菜的时候,才能在灶台间吃。
刚开始的时候,我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那时饭量小,不喜吃零食,总想着,吃了这顿,到中午又吃下一顿了。可未成想,来了客人,看着婆婆帮人家炒上好几个菜,然后大锅里闷上很多馒头和烩菜。可就是不说吃饭。
肚子咕噜噜只叫唤,可不好意思说饿。只得看着人家推杯换盏,看着大锅锅边徐徐冒着热气。可只能干吞口水,强忍着不说。
当时,心里还会不开心。为啥女人就不能一起吃饭呢?可看到上到八十多的奶奶婆婆,和婆婆,婶子,嫂子都是如此,也只能将这个疑问压在心里。
第一年,就这样饿了过来。之后,再回去。细心的公婆早就发现了我当时的囧样,婆婆特意拿过来一些糕点和水果,告诉我,饿了就吃,家里饭晚。
再之后,学会了做饭,婆婆退居二线,我当大厨。当当当当炒了八个十个菜,看着这家门里的男人们吃得正欢,心里也很高兴。想着,或许,这有男尊女卑的意味,但若换个角度去想,起码不用去招呼他们吃喝,还落得清闲呢!嘿嘿,这样一想,还有点窃喜呢!
婆婆大人娶了我这个城里的媳妇,也会随时地变换家里的菜式。我不能吃海带,家里餐桌上就没有再上过。我爱喝大锅熬的粥,纵使过年,只要不来客人,肯定会熬上一大锅。每每临走,还会让我带上她亲手蒸的馒头、花糕、年糕。
婆婆手把手地教会我很多美食,比如手擀面,蒸包子,她从不嫌弃我弄得不好,而总是说好,不错,比之前强多了。偶尔一家人闲话家常时,婆婆才会说:哎呦,她之前弄的,可叫一个不像样,看,现在总是好多了。
之前,婆家过年多油多肉,现在,婆婆大人常看养生节目,为了照顾家人健康,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不仅弄得颜色漂亮多了,味道也很棒呢!婆婆常谦虚地说,跟我学的。实则,这个好学的老人家,真的是自己反反复复地尝试,总是不服输呢!这股子劲儿打哪儿来呢!我想,就是把家人都放在心里,一心为了家人才会如此吧!
今年,婆婆在我家过年,然后准备初一一早回老家。婆婆过年需要的,我们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着初一那顿午饭,我大显身手啦!
话说,我可不是十八年前啥都不会的小媳妇了,已经可以算上大厨了。不上桌吃饭,也无妨。俺婆婆,肯定会帮俺留着好吃的,比如,枣花糕。哈哈!
【第3句】:住
住,是很多城市去农村的媳妇难以适应的。
土炕。仿佛是农家房子的必备品。
我习惯硬床,所以,对土炕不反感。但我怕虫子。
最初的房子,因为是土地面,尤其夏天,经常有潮虫,还有那个蚰蜒,很多腿的那个,甚至还有蝎子。
过年时,天冷,还好。但偶尔也会有潮虫。
每次我们回去前,婆婆总是挑最好的.天,将被褥都晒蓬松。但总是会有这样的情况,抱起褥子,下面一只潮虫。哎呦喂,我的魂都没有了。夫君或者婆婆很淡然地拿起来,扔到地上,踩上一脚。
我浑身的鸡皮疙瘩,半天都消不下去。
住,也怕冷。身下是炕,有烧火的余温。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一般没上一个小时,别想暖过来。等暖了之后,露在外面的头,也会很冷。总是感觉额头上,嗖嗖地过凉风。
瑟缩到被窝里吧,又呼吸不畅。于是,像个乌龟一样,反复地缩进去,钻出来。直至,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累了,才会沉沉睡去。早晨穿衣服更是恐怖。夫君是老把式,知道把衣服塞到搭脚被里,我的则已经凉透气了。那边公婆已经起床正在烧火做饭了,我们当小辈的怎么能懒床呢!于是,真是打着抖搂努力快地穿上衣服,冻得跳着出了房门。
这是当初的几年的境遇。公婆看我们实在受罪,于是,在村子里很早就安装了土暖气。每每都是很晚闷上炉子,早早就起床打开炉子风门。
这些场景,我只能记在心间。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半梦半醒的时候听到的,嚓嚓嚓地将炉灰渣铲出去,然后将煤块放入。将一圈圈的铁圈叠加在炉子上。清晨,咔咔地拉开风门,续上煤块。待我们起床时,暖气的温度,早已经回升到日常的度数。
【第4句】:行
刚结婚的时候,307正在修路。坐长途车回去时,需要绕行,很长距离都是土路,并不密封的车,灌进扬起的沙土。我们到家时,都是灰头土脸的。
下了公交车,距离家还有十里路。每每,公公大伯哥要骑上摩托车来接送我们。要知道,坐摩托车真的很冷。冷到连戴着手套的手都会冻僵。
之后,摩托车坏了。还有几次是骑自行车来接。
再之后,是三轮车。
一直到我家有了自己的小车,面包车,二厢车,三厢车。而路,也从土路升级到高速公路。下了高速,再开上十多公里的柏油路就能到家门口。非常方便。
有人说,路通了,但人却不见了。
对于我们家并非如此。
若说,路不通的时候,回家确实很难,回去的次数少。但自打有了车,我们可是接三岔五经常回去。
农忙时回去,农闲时,也要回去。回去时,带着猜度公婆需要的日常必需品,回来时,带着公婆家的农产品。我特别喜欢公婆的小院,地处村子边缘,安静得就像一棵树。不求别人多关注,只要自己努力就会生长,只要那些远离家的人们,按时回家。就是树的幸福了。
不知觉,唠叨了很多。作为农村媳妇,我也走过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始终陪伴的,是公婆的大度包容关爱,还有夫君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
公婆并不曾去过多么远的地方,在他们的眼里,有孩子在的地方,就是他们应该守护的地方。
对于我们来说,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是我们永远的家。
马上就到新年了,我并不太会说多么华丽的词语来庆祝新年。我只借我们流年人的一句话:在我身边,有最好的流年,有最好的你。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回家了,家人们团聚了,就是过年了。
讲农村过年的散文
导语:五彩缤纷的礼花,有的像钢花飞溅,有的似麦浪滚滚,有的好比金雨阵阵,有的仿佛银花朵朵,有的恰似红燕飞舞,有的宛如孔雀开屏。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讲农村过年的散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讲农村过年的散文1
“过年很累,累如过年。唉,真不喜欢这样过年,感觉过年有点累!”年后朋友小聚,家在农村的小王,略显疲惫的说:“对过年已渐渐失去兴趣,因为过年太累。年后,整个身心需要许久才能放松下来。”
另一位工薪族朋友也颇有感慨:“如今过年要花费一大笔钱,用来买吃的买穿的;还有些钱是用来出人情的,这些钱并不是很愿意花。如今,孩子大了,还住在不足60平方的旧房子,说出来有点寒酸!想多积攒点,首先是用于孩子上学;二是家里家外的应急用;三是最关键,也是最纠结的是啥时能攒够买房子的钱!可是看周围的人都那样花,也只好勉强为之。”
老王感触更经典:“过年就像过关,花钱买受罪。互送年货串门累。送亲戚、送长辈;欠了人情送;求人家办事送;至于上司吗?……如果不这样,就是缺礼数。唉!这过年的习惯,奈何不得!”
小张说:“过年是离不开吃,除夕要吃年夜饭,走亲访友家要吃饭,每顿都是丰盛饭,吃饭没酒不成席,不菅你爱喝不爱喝,敬来敬去不晕也差不多。这样连续不断的吃喝,感觉力不从心的累。”
“身在异乡买票难、乘车难。过年回家更是累。过年要串门,有时一天要跑几家,跑的有点累;特别是过年串门拜年磕头磕到累,这个老规矩啥时能改改就好了!心里有孝心,非得讲究个形式吗?”在外地工作的xx说话的口气满是无奈。
常年在外打工的孙君说“像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人们来说,过年真有些累。一累是抢票;二累是回家累;三累是拜年;四累返程难。虽然过年有点累!但家是牵挂,是人生的根,累点高兴,也值得!”
经营农副产业的朋友刘军说“除夕之夜要看“春晚”守年岁,初一早起去拜年,休息不好有点累。虽然累,却是一种幸福的累,髙兴的累,无奈的累。”
年又称过年,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是一个最温馨的话题,人们常说:家是心的向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混孬混好,回家里好。幸福吗?就是回家吃饭,平平安安,简单快乐。说到回老家过年,因人生经历,家庭背景,所处的环境,经济状况等等差异,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今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也富裕了,过年时可供玩乐的空间项目也多了,但是由于人的兴趣不同,有不少人年节里,认为劳累忙碌了一年该歇歇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扑克搓麻将上。不但白天忙个不停,晚上还要通宵达旦地玩,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凑在一起,只玩得天昏地暗,欲罢不能。过年的确是吃喝最忙的时候,不但自己要吃,走亲访友吃,还要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的吃下去。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过年拼酒,直到把对方醉才肯罢休。
年不过不行,开心幸福就好。一些人说过年累,关键是不懂得怎样科学文明的过年,一家人欢聚一堂,多陪陪老人;许久不见,亲朋好友相聚,更是件好事。只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放平心态,也这年一定会过得幸福祥和,令人向往,这样的.年不仅不会觉得累,还一定会轻松地说声,过年真好!
讲农村过年的散文2
一家子本住在小城,可早早儿公婆与老公就念叨着回农村过年的事情。我认为他们可真能折腾的,可他们却兴奋地憧憬着。终于,一放寒假,婆婆特地择了个吉日,租了一部载货摩托,装上早已准备妥当的年货,老老小小荣归故里了。家乡的楼房已几月未住人。他们又扫又擦,又晒又洗,总算将家弄得干净舒适了。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却拖到过小年才回去,还真脱不了坐享其成之嫌。对于回故乡,我总是有着一种矛盾的心情。
总算投入了农村的怀抱!天高地阔,氤氲惹人,远山含黛,近水泛碧。虽已立春,但目及之处,大地尚未脱去萧瑟的外衣。丛林的地上铺着厚厚的落叶,或许,它们也想随风唱一首离曲,舞尽芳华,不料却被冷雨淋湿,唯有紧紧地搂着大地。虽已离枝头,繁华褪尽,却拥有更宽广的怀抱,又何惧消逝!而那些光秃的枝桠,历经严寒,绿意已近,必是坚定而欣喜!远远望去,嫩绿的小草已让田野悄然换装,那里将是希望的战场,一幕幕地变更着欢乐的衣妆。鸟儿们怎会忘了登场,沿途走过,路边不时窜起一两只,轻易可瞅见它们的肥模样。而更多躲在林间的,正在上演一场交响乐,或许是在相互鼓励喝彩,又或是在庆贺此时没有猎人的威胁,生命仍可安好无忧!天幕下也随时可见它们的身影,只见鸟儿们一会儿张开双翼呈滑行状,一会儿又上下拍打翅膀,尽享飞翔之乐!
走在坚实的泥土上,我的心与大地贴得更近,就算跌倒在她怀里,那也是她赏了我一个吻。一步步踩在乡间小路上,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路边的油菜正绿,等天气再暖和些,该是她们竞相展示金装的时候了。只身处于旷野,我时而展开双臂若飞鸟,时而俯身蹲地如鸣蛙。开心时唱首歌给流水听,安静时说件心事与天地闻。这里只有聆听,没有讥笑,只有轻松,没有戒备。突然想到五柳先生,从容耕种,怡然作息,还留下篇篇清新诗作,羡煞多少后世人。又感叹,守得一份超脱,数日易、数年难、常年更难。我能做数日的闲云野鹤却已心满意足。
每个人心底都有个最亲切的地方,那就是像母亲一样守候着他成长的故乡。那里有他的天真无邪,有他的少不更事,有他的挫折失落,也有他的荣耀尊严。没有比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更让人牵挂不舍的地方了,她是一个人生命的灵魂与根源所在。那些长大后赴外地工作及居住的人,梦里最留恋的还是故乡那方净土。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轻易相见,于是心底不断累积对她的思念。离开的时间越久,距离越远,思乡病患得越严重。倘若这种思念的焦渴几十年未得以缓解,我想,思乡足以让一个人病入膏肓。
我在骨子里永远是一个农村人,我为自己的农村出身感到自豪。我也犯思乡病。我对我生长的农村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就像我生命里唯一深深爱过却又有缘无份的人,渴望见到,却又惧怕见到。回到故乡时,感觉自己是她的孩子,心境开阔,悠然自得。可隐约间又莫名地感伤。儿时的伙伴在外漂泊难得相遇,清澈的小溪与水塘被洒满猪粪来喂鱼。再也不能在水里畅游了,再也没有在清澈小溪里抓鱼洗衣的快乐了。村民们的生活变好了,可栖息之地已不再干净。特别是自己的几位亲人包括父亲,也已经永远地安息在故乡广袤的土地里。这样的故土,不见是一种思念,可见着时甜蜜里也夹杂着一丝疼痛。于是,我成了那种既渴望回家乡,又有点惧怕回家乡,宁愿在拒家乡不远处眺望之、怀念之,也不愿长久与她血肉相融灵魂与共的人。就好像心中的最爱是无人能代替的,故乡不管模样如何,却也在心底无地可替。
我想,公婆与老公也是因为那种思念才回农村过年的。尽管因此要折腾一番,在他们心底也值。回到农村的家,不再有高墙冷门,不再有喧嚣嘈杂,心里得到了放松,又能与故土亲密地接触,岂不乐哉!又想到有些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不能理解家中长辈为何总舍不得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那大概是因为农村是他们的根的缘故,长辈们应得到更多的体谅与尊重。
只要老人身体允许,只要他们欢喜,我们决定以后每年回农村老家过年,因为我们都是农村人,农村是我们的根。
过年杂记的散文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年节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那时候,我们农村还很清贫。由于家乡每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所以农人们每年忙完了秋收,就是赋闲的日子。虽然农忙闲了下来,但村里男人女人的双手还是时时不得消停。
进入冬季日子,男人们或是肩扛铁锨去自家的田地里翻土,加固田埂,为来年春耕做准备;或是挑着担子,拿着刀具去树林里折些干枯的树枝,拾大把大把柴火;或是在天降落一场大雪之后,去野地里捉几只野鸡,野兔;亦或是去村边河里捕捞些肥鱼带回家。女人们则坐在家里开始纳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织毛衣。有时候,她们会在纳鞋底的过程中互相串着门儿,几个女人聚集一起,相互唠唠嗑,闲话家常。
等到了腊月,随着年节越来越近,年的气息愈加浓厚了。特别是下完了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地雪花覆盖在田地间,孩子们出来又蹦又跳,在田间地头奔跑嬉戏,堆雪人,打雪仗,嘻嘻哈哈的笑声荡漾在雪的世界里。所谓“瑞雪兆丰年”,这时候,农村呈现出最为热闹的景象。
村里上上下下十六七户,八十余口人,每一个老少男女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像在上演一场年前大戏。
粉刷房屋、除尘、备用年货。腊月的日子,家家户户门前大小树枝或铁丝上都会挂上腌制的鸡鸭鱼肉香肠缠蹄腊味,还有地上晾晒的芋头片,萝卜干,红辣子,菜坛里的咸姜蒜,咸豆,咸鸭蛋等,让平日看起来空寂的村庄充满了生活气息。等到了腊月廿三,大家就更忙活起来,新年眨眼就要到了啊!这时候,村里的妇女们都成为了置办年货的主力军。且看她们在自家的灶屋里围着灶台忙碌的情景。一把一把的柴草被塞进了灶膛,一团团熊熊的火焰添着黑呼呼的铁锅,锅里被炒熟了的花生、瓜子、米糖、圆子、大豆,各种香气散发出来,并与着袅袅炊烟,融入了村子的上头。那些在村外田地中劳作的男人们或在自家院儿里晒太阳的老人们,人人脸上都充盈着喜气。此时,一家两三个孩子纷纷围着灶台,大眼瞪着小眼好像要望穿锅盖,把铁锅里的年味勾到馋嘴里,来个大快朵颐。眼下,村庄更闹了,炊烟更密了,年味更浓了。
腊月廿七,是我们乡一年中最后一个赶集日。这一天,乡街上是最热闹的了,人们称为“赶年集”。
这天,乡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穿的整整齐齐,跟赶场子似的去参加一场盛大隆重的“乡会”。
远远近近的村道上,人群熙来攘往。有用牛拉着板车的老人们;有开拖拉机的中年汉子们;有骑着摩托,自行车的青年们;有挎着竹篮一路闲聊的三五成群妇女们。我们这些孩子尾在她们身后,虽然小脸冻得通红,跺脚哈手,也少不了互相蹦蹦跳跳,追跑闹腾。所有小道,一改平日里的寂寥。人们相互说着,唱着,虽冰冻三尺,但人们在这样的日子里赶着年集,心情却是热乎乎的。
集市上,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那牲畜的叫声、车轮声、拖拉机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一个个摊位沿乡大菜市口道路两侧展开,商品琳琅满目,有卖年画对联的、有卖烟花爆竹的、有卖年历玩具的,有卖灯笼窗花的、有卖蜡烛佛香的……,所望之处,皆是满眼色彩。此时,不管贫富如何,人们都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在这最后一个年集上,购买着各自所需的年货。除此之外,我们这些孩子是最知趣的,我们跟随大人来赶年集,纯粹就是看看热闹。孩子们的淳朴,天真,可爱,让年集的日子充满了越多的朝气与活力。
过了年集,是腊月二十八九,此时,村里的男人们会带着自家的男孩子前去村外三里地的坟茔给老人上坟。那些事先准备好的香烛、鲜花、爆竹、纸钱、糕点都是村里人上坟祭奠先人少不了的贡品。
这期间,坟茔地不再如平常那般的寂寞了。一家家的祖坟这当儿都会被新土覆盖,然后在每座祖坟头上戴一顶用土制作成的“帽子”,让其慢慢的变高变大。有些家的祖坟边上还会栽上几棵松树,一方面是让先人精神万古长青,一方面是对先人缅怀和对灵魂的敬意。然而,无论如何,这会儿每家的坟头都会青烟缭绕,鞭炮声阵阵。给先人烧纸钱,放鞭炮,让先人也红红火火的过新年,这已经成为了我们这里的习俗。
终于盼到了除夕。早晨天不亮,大人们起床开始收拾屋子,打扫院落,然后把腊月里腌制的各种肉食品搬进灶房,赶做年菜。小孩子是最热闹的,大家穿起了新衣,各自拿起新买的玩具,出门在村道口一起玩闹一阵。早晨,家家熬一锅红薯薏米粥,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贴窗花,贴对联,这是我们少年的孩子们常喜欢做的事情。父亲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因而,家中张贴的对联都是由父亲来撰写。
铺纸,磨墨,提笔,只见父亲微弓身腰,运足力气,饱含墨汁的笔锋在红纸上沙沙移动,点横撇捺,一提一顿,落地有声,刚劲有力,黑墨在红纸上慢慢洇开,散发出一缕缕淡淡清香。父亲撰写的春联语言通俗、简洁、贴切,却饱含着农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来年丰收的期望。我站在一边,望着父亲写好的.一张张红纸黑字对联,虽然看不太明白,但还是乐此不倦地拿着对联和浆糊跑前跑后的张贴在自家一道道房门上。
晌午时分,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正堂的方桌上已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八大碗和九大碗之说,荤素搭配,真可称得上是浓缩版的满汉全席。这一天,谁家有在外边做工的人,无论多远,都会赶回家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感受团圆的那一份温馨与快乐,增进骨肉亲情。
下午,男人们在家泡上一杯茶,拿上一包烟,出门互约几个朋友一起搓搓麻将,顺便聊聊开春的农事。女人们则在灶房调制饺馅,擀饺皮,包饺子。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们心灵手巧,她们会把饺子包成各种花样儿,有蝴蝶形的,有花瓣形的,有月牙形的……,看上去,玲珑剔透,各具特色。饺子象征团圆红火和美的幸福生活。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灯火通明,爆竹焰火,花攒绮簇。伴着春晚,一家人吃着饺子,亲情尽在饺子中融化。
大年初一拂晓,方圆十里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及至清晨,哔哔叭叭的爆竹声接连不断。按照年俗的说法,年初一开门燃放炮竹,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早饭吃过,村里的左邻右舍开始登门拜年,互道“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四季如春”等吉祥话语。
大年初二,是招财神的日子,清晨每家每户都会燃放一挂鞭炮,以招财进宝。这一天,家中晚辈亲戚要向长辈磕头拜年,外甥拜舅舅,侄子拜姑姑;如果谁家有出嫁的女儿,这一天定要回趟娘家,且夫婿要同行,所以又俗称迎婿日。
大年初三初四日,人们一般不出门,家里全家人会把春节这几日剩下的饭菜合在一块组成大杂烩,打扫年货。等初四日过完,村里在外做工的人开始收拾行李,陆续出行。春节家里那些没吃完剩下的鸡鸭鱼肉香肠缠蹄等腊味,这时通通用塑料袋装好被放进了箱子。
此时此刻,一个个漂泊的游子,无论走向何处谋生,总是忘不了这家乡的年味。伴随着春节渐渐的远去,人们走在四处奔波的路上。村庄又静了。
北京过年记散文
总感觉有一些地方,在人生中总是想绕开,而命运总是让你绕不开。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的。
北京这个城市,也许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
又到过年了,在北京工作的孩子,去年就曾说让我们去北京过年,那时,感觉孩子住在单位宿舍,一直感觉去那过年不是个事,就一直没有答应。今年,孩子租了公租房,也算是在北京有了一个家,又说起让我们去过年,也就在口头上答应了,答应孩子在计划中。
一进腊月,大哥家的二孩子办喜事,一家人都欢天喜地为大哥家忙。忙罢,心中就有了一点愁云,从心里讲,大哥家新喜,按理,我作为叔叔,本应过年在家招待新媳妇。看着大哥忙碌的样子,几次想说上北京过年,又不好意思说。
想当年,我上中师之后,第一年放假。那时,哥哥在北京打工,那时年轻,心是飞扬的,就想上北京去看看,写信给哥哥,说明了去意,哥哥也来信答应了,还特别给我汇款。
那时,自己刚从农村出来,对城市还是那样陌生,上学时,只是经过安阳这座古城,上学是在滑县老县城。上学是坐汽车去了,只是坐汽车时,看到过火车,自己还没有坐过火车。
第一次走进北京,是靠哥哥这只无形的手。
父母亲不在了,总感觉家也没有了,父母在时,感觉父母为我们兄弟撑起了一片天。
每一次经过父亲窗外,只要看到父亲窗里的灯亮着,就能感觉到父亲,就是不上去,感觉心是暖暖地。我老家是临街,父亲和弟弟一起住,楼下租出去了,父亲和弟弟住在二楼。在一个细雨纷纷的秋日,下班回来,经过老家时,看到二楼窗户里的灯光亮着,在恍惚中,停下车了,上楼一敲门,开门的竟是弟弟。一下子才清醒过来。弟弟一看是我,就让我进门,环视一下父亲生前住的房子,一下子泪眼朦胧。弟弟也明白我想父亲了,父亲走了,老家也没有了,原来的家,现在成了弟弟的家了。
办罢喜事,客人们都走了,哥哥又叫我们一家人,办了两桌子菜。一家人坐在哥哥家的客厅,我看到哥哥也都有白头发了。长兄为父,哥哥就成了我们家的大树,也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全家人喜气洋洋,我们都为侄和侄媳贺喜,看着哥哥苍老的样子,从十几岁,到北京打工,现在还在上海打工。我的眼泪就落下来,不忍心说上北京过年这事,哥哥看我默默无言,仿佛看到我有心事,就问我,我才说了自己的想法。好在一家人都理解,这是新时代的乡愁,孩子和我们天各一方。
北京,这座古城,也许有我难舍的情缘。
当我再一次送孩子去北京上大学,我一直在想,我是十几岁走进北京的。没有想到,孩子也是十几岁,就又一次走进北京。
当他硕士毕业后,本来想考清华的博士,但没有考上,找工作了,孩子问我,我就力主他,离开北京就业。因为,北京的房价太高了,不是我们家能搞定的。孩子表面上答应,在内心,还是不愿离开帝都,因为,他在北京上学已经七年了。
孩子最后还是留在北京了,有时想想,那都是我的北京情结,上大学时的选择,是我一步一步把孩子送进北京的。
此刻,当我和妻子,加上一个同学,同学也是去北京过年的,他的孩子和妻子也在北京。
车已过卢沟桥,我倚着车窗,看车窗外的城市,窗外的风越来越大,那风吹着树梢,在摆动。尽管已是春天了,北京的天还是那样寒冷,能听到窗外的风响。天空还是不错的,有风,能看到西边的太行山,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际。
我想起,当年那个十几岁的青年,走进北京的情景。那年,我口袋中装着20块钱,从滑县出发,先坐汽车到安阳,从安阳坐上火车。那时,还是第一次坐火车,那快乐,仿佛还在昨天。记得当时是坐直快,车票是11块钱左右。手里是哥哥来信的信封,我出发前写信给哥哥哪天到北京,坐几次火车。说定他在火车站接我,我一下火车站,出了站口看那人来人往的人流,我好像一片小船,漂泊在大海中。天阴沉的,不时下起一点小雨,这就是北京。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我有一点茫然,心就像天气一样阴沉,到站前广场,到处找哥哥,找了半个钟头,也没有从人山人海中找到。
我就按哥哥给的路线,上了公交车。那时平生第一次坐公交,我不敢往里走,一直在卖票的周边,到了一站,就问一下卖票员,到了永定门没有,卖票的是一个妇女,可能是我问得多了,一定是看我是外地的人,坐了有二三站,我又问,卖票员答应了一声,我就慌忙下车。一下车,才知道是错了。一抬眼看是天安门,我站在天安门前的街前的路边,尽管是第一次看到天安门,此时,还下起小雨,我不敢向天安门边走去。一直站在街边,一会看那一路公交又过来了,我就沿着街边,看公交往哪走,边走边看车的走向,我走了好几站,看清那一路的公交车,我走到大石栅,认真看了路边的公交站说明,才明白坐几站,我又坐上公交车,到永定门,转366到黄村。刚刚还在为学会坐公交之后高兴,一到黄村,心中又茫然了,到哪找哥哥的工地,拿出信封,问路人,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这是哪。因为,信封上写的是信箱。这时,我才慌起来,一边走,一边想,要是找不到哥哥,那如何办,手上只有9块多钱,要回去,也只能是坐慢车,记得那时慢车是8块钱。这一次我长了一个心眼,问一位大嫂,一个戴眼镜的大嫂,我拿出信封,人家也说不知道,不过,人家说前边有一个邮局,你到那里问一下。我沿着大嫂指的路,找到一个邮局,人家才说给我方向。出了邮局慌然向东走,一会,看到一群打工的人,回工地,一看是我们大队的人,好几个都认识我,这样才算找到大哥。
一生中,这是第一次和北京相识,竟是这样的艰难,这也是我的.心路历程。
当我们出了莲花池汽车站,站在北京街头,一阵一阵的刺骨寒风,向我们吹来。妻子还对我抱怨,你说春天了,北京可能也暖和了,要是这样,我穿上厚一点的大衣。一会,同学的孩子开车来接他,同学孩子热情地说送我们,我知道这里离我孩子地方太远,还是坐地铁方便,就谢了,他们开车走了。
打电话,孩子在地铁中说,还有一站就到了。我和妻子,站在寒风中,看车来车往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北京的一个过客,不过,要在北京过年了,一直想找到家一样的感觉。北京是我的家吗?
西二旗,有人说与清代八旗驻军有关,其实不是,是明代在此设立的牧马场有关。小旗是明代军队基层的编制,就像现在的班,一旗是十个人,西二旗就是二个旗,就是二十个人。
孩子的单位就在西二旗,他的公租房,也在周边。
当我从西二旗地铁站出来,看到人来人往的人流,大多拉着行李箱,去坐火车,回老家过年。一看到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在浓浓的年味中,将要回到父母身边,我心中有一种浓浓的温暖。我站在寒风中,细细品味这群年轻人的回乡之旅,来自北国的风,吹得我感觉有刺骨的冷。我想到了二个字漂泊,我的心头有一种难言的愁绪,理论上,老家是我孩子的故乡,而现在北京又成了孩子的家。
看到这一群年轻人的奔波之苦,心中一直有一种杂然的味道。
过去,一直是孩子回到故乡,回到我的身边,过年的。现在才知道到,孩子也是在新的奔波之中,也有了新家和故乡之间的难舍。这就是我今年,一直想上北京过年的愿望,我也要做一个奔波者,也体会一下奔波中,过年的味道。所不同的是,我是别离故乡,别离亲人,别离我生活的太行山小城。
父母不在了,孩子成了我唯一的亲人。一直以来,我认为,孩子是我放飞的风筝,在好多时候,只要是那空中的线不断,就是放飞的成功。平时没有事,也就少打电话,总是对孩子说,只要我们的身体好,也就是你最大的福。这样你在外工作,就不用操我们父母的心,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
现在,当我坐在孩子的家中,这是西二旗一个公租房小区。看到孩子前段时间,一个人买来的家具,还有生活用品,心中有一种深深的歉意。因为这是孩子自己动手安的家,尽管产权不是他的,是用每月4200元租来的,但我感觉租来的房子,也是家了。
我望着这90平米的房子,如果用钱买,就值600万,在老家就是豪宅了。孩子还没有成家,就找来在一起的室友,两人共住,我来到之时,室友还没有回来。
我是睡在天价的房中,却没有感觉到那样的奢华。我睡觉不好,这是顽症,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不愿意走动的原因。在来北京的周五晚上,我也是早早睡下,想养好精神。却不知12点醒来,一直折腾到快五点,才迷糊了一会,早上还是妻子叫醒我。睡在北京孩子的家中,也是,感觉坐了一天车,有点累了,也想早早的睡觉,躺在床上,找了一本唐浩明的《杨度》,胡乱看了一会,闭上眼睛,想睡,又睡不着。11点了,孩子的室友回来了,我借上厕所之时,给室友说了一声。
也不知为什么,人到中年了,也算是寻找宁静的人,常年行走太行。不知为什么,就是睡不着,一看三点了,脑子中还是那样清晰。难道说,孩子的家还认生吗?
第二天,孩子去上班了,孩子和室友都是在单位吃早饭。我和妻子吃过早饭,想到外面走走,一走出楼门,那刺骨的寒风吹到身上,有一种割肉的疼。我赶忙对妻子说,不去了,又回到房中。
回到房中,妻子去厨房帮孩子收拾去了。
我闲淡地看孩子的房子,在室内胡走着,一会我站在窗前。窗外的风吹着树梢动,树梢上没有树叶,只有枝条在动。一会,几只鸟儿在风中飞翔。我定神看它们,一会飞到这棵树上,一会飞到那棵树上,我也叫不上这是什么鸟。恍惚中,我能听到他们的鸣叫,仿佛是我行走在太行山中,听到的鸟儿鸣叫。在太行山的空幽峡谷中,在悬崖边,在山顶上,我最喜欢听鸟儿的鸣叫。这是我故乡的鸟儿吗?是不是也飞到北京来了,也伴我到北京过年来了。
一会,鸟儿又飞到一片竹林,在竹林丛中穿梭。我是站在七层楼上,在高空中看竹林,能看到竹林竹梢的动,左右摇动。我在以后的几天中,出门总要看这丛竹林竹梢动不动,动,就是风大,不动,就是风小。我也曾在夜色中看过这一片竹林,夜色中,周边是路灯,还有楼房中的灯光,竹林有一种朦胧的美。想想,寂寞中,能有这一片竹林相伴,也是一种不错的风景。
平生爱竹,没有想到,在北京过年,还会有这一片竹林。
又到后窗,窗外是一个小树林,那里还有一条步道。树林中大多是白杨树,还有几棵柳树,不时,也有鸟儿在树林中飞翔。我看到一个老人,在步道上漫步。后来,我常在街边看到一群老人,在打纸牌,其中就有这位老人,曾听他说,他是东北吉林市人,也不知是来寻亲,还是靠友,也是离开故土的人。
站在空中看风景,总感觉到孩子的家,有一种飘的感觉,不像我在小城中的小院。脚踏大地,闲时在院中行走,能用手感觉到院中树叶的嫩,能感觉空中那飘飞的香味,还有妻子种的菜园,还有那伴我十几年的葡萄,一到收获的季节,我就叫来朋友月下赏月,吃葡萄。
中午,是在一阵手机的铃声中惊醒的。儿子打来电话,说是有一件邮件。
过年了,在孩子的家中过年,孩子成了主人。平时在老家,我是打年货的主角,现在成了一个旁观者。不过,儿子在我们来之前,就打了一点年货。妻子打开邮件,竟是几袋红枣。晚上,孩子还问妻子,还需要什么年货,就打开手机,让妻子在网上选,这里是送货上门。在家只知道能送饭,想吃什么了,一点击,没有想到,在北京还能在网上买菜。晚上在网上订的菜,第二天早上就送来了。
我看不懂的时代,还有看不懂的年。
睡醒了,就坐在屋中,喝一杯茶。近年来,自己不胜酒力,只是爱喝几杯清茶,我一一看孩子的茶盒,竟有好几种。有的是孩子买的,有的是孩子的室友买的,孩子也喜爱走动,有时也常出差。看到天南地北的茶叶,我是从内心喜爱,后来几天,我一一品味,也算是北京过年中,一杯一杯的清茶,也让我长了见识。
一直在室内,感觉有一点烦恼,我和妻子,就想到户外走走,也算是看看孩子家的周边环境。站在窗看,看窗外那一丛竹林,竹梢还在摆动,也听到窗外的风声,我和妻子穿上厚大衣。走到院中,也看到楼前停了好多车,看上去,有新疆、西藏、吉林、云南等牌照的车,一看就是外地来北京过年的。也许都是像我们一样,也是来看孩子的,家是什么?也许孩子生活的地方就是家,是未来的家。
走在西二旗的路上,刺骨的风吹着,有时竟吹得我后退几步。路上行人,个个全副武装,大都竖起棉衣上的帽子。我还是顶着风,走到一座立交桥下,因为那里有一座售报亭,路边都是被风吹倒的摩迪车。
有一种习惯,在家时,喜欢在小城中满街跑,跑到一个一个小邮亭中买几本杂志,回家胡乱看。这几年,有一本杂志常看,那就是《读者》。可惜,小城中在创建卫生城中,一夜之间,把一个一个的小邮亭搬走了,从此,也没有买杂志的地方了。
上一篇:关于圈子很重要的说说精选7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