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们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下了晚自习,我独自躺在寝室里读小说。是这本小说催发了今晚的一切。
当初离家出门时爹妈交待:你这孩子,打小就不晓得惦记人,到城里读书,也学点惦记。三叔把我送进这所中学时也提醒:抽空回去看看你的爹妈一眼,二老不容易呢。今天课堂上班主任又讲:人,应该懂得以某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感情。我手头这本小说也正在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俄罗斯少年只身骑着枣红马冒雨夜行三十公里回家,仅仅为了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们”,父母幸福得快晕过去了。
我的心像上足了劲的发条,激动得微微发颤:我何不也把爹妈狠狠地幸福上一番呢?我可不是那种只想不做的人,我从床上跳起来推上自行车就往四十多里外的家里奔去。
风呼啦啦地拨打着树叶。天上的云怒走,月亮藏藏露露,好像也比平时行得快多了。好啊!老师说这叫衬托。
一会儿,一场不小的雨应召而来,极亮的闪不时像城里的电焊,照亮了一簇簇披发劲舞的树。这真好!回到家里啥也不说,就一句:“我想你们,惦记你们!”可不能说“我爱你们”,那不符合国情,太难出口了,爹妈也不习惯。当他们明白我是如此惦记他们时,会激动得一副什么样的神情呢?他们会用什么样的眼神来打量他们这长大了、学会了惦记人的儿子呢?他们会幸福得手足无措的,妈只会拿手在围裙上的那块灰补丁上蹭来蹭去。
在雨中跋涉了三个多小时,我终于站在了村头。小村里没有一星灯火,人们早已沉入梦乡。借着一个闪,明晃晃地望见几个低矮的屋子默默地卧在雨中山坡上,像是被谁随手遗忘在那儿似的。
站在家门口,雨水掺合着汗水,我早已浑身透湿。敲门时,我的手有些抖。
爹妈警惕地问:“谁?”
“我!”
“出事啦?”爹妈嗓子眼儿发颤,磕磕碰碰地摸火柴点灯,“出啥事啦?”从门缝里我清楚地瞅见两位老人连外套都顾不上披便起身,妈举着铁盒做成的油灯,爹手忙脚乱地拔门闩。
“出事啦?出啥事啦?”爹妈连声急问,满脸满眼的惊恐。
“没、没啥事,我——想——看看你们。”想好的话临出口又变了。
“没啥事?看我们?没啥事这么大雨深更半夜你大老远赶回来?我们有啥好看的?到底出啥事啦?”爹蹙着眉头,使劲地瞅我的眼睛,想瞅出个名堂来。
“真的,真的没啥事。”
爹接过妈手里的干毛巾递给我:“深更半夜的,一个人骑自行车,好几十公里山路,那么大的雨……”爹不会骑车,总担心两个轮子站不住。
妈忙着给我找干衣服,接着又给我煎了几个荷包蛋。
我咽着荷包蛋,妈悄悄凑过来:“是不是在学校里惹祸啦?有啥事跟妈说,妈不跟你爹说,妈知道你爹脾气不好,妈不跟他说。”
“妈,真的啥事也没有。”我咬着鸡蛋,嘴里胀满了暖暖的蛋黄。
收拾完了,我在床上躺下。我开始觉得心里有些酸溜溜的。
第二天清晨,雨仍下得很大,我打定主意,起床第一句话就对他们说:“我在城里想你们!”
可起了床,没见着爹。问妈,妈说:“你爹夜里就走了,去你们学校看到底出啥事。你这孩子,有事也不说!”
我的一时冲动,竟如此牵累爹妈,我真是太感情用事了!我看着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感觉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回答问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劲舞②蹭来蹭去③蹙着眉头④嘀咕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半小时后,一场不小的雨应召而来
②他们会幸福地手足无措的,妈只会拿手在围裙上的那块灰补丁上蹭来蹭去。
3、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写爹妈的交代、三叔的提醒、班主任老师的教导有什么作用?
4、“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最好来场倾盆大雨吧”,还说“极亮的闪不时像城里的电焊,照亮了一簇簇披发劲舞的树,这真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
5、“我”在回家路上心里想对爹妈说的话是“我想你们,惦记你们!”可是到家后却说的是“没、没啥事,我——想——看看你们。”这是为什么呢?
6、请你结合文章谈谈文章塑造了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父亲?
7、“我”要感恩爹妈,却没有被爹妈理解,反而给爹妈增添了不少恐慌和麻烦,你认为“我”这样做还有必要吗?
答案:
1、①jìng ②cèng ③cù ④dí
2、①按照或遵从人的需求,这里是为了说明天如人愿,刚刚想到的'事情就真的来了。
②手脚不知放到哪里才好,形容人惊慌的样子。形容妈妈激动的样子。
3、正因为正因为这些触发了“我”模仿小说的情节,为下文“我”雨夜回家看父母埋下了伏笔。
4、“我”受小说的影响,认为天气越恶劣,回家越艰难,越能表现出对父母的惦念和牵挂,越能令父母感到幸福。
5、是因为“我”到家后,爹妈并没有像我想象那样激动、幸福,“我”突然回家带给他们的是慌乱恐惧,所以“我”也从小说的影响中脱离出来,没有说出事先想好的话。也担心那样的话他们也接受不了。
6、从“爹手忙脚乱地拔门闩”“爹不会骑车,总担心两个轮子站不住”“爹退出去,掩上门,二老又嘀咕了好一阵”能够看出爹是一个淳朴厚道,关心孩子,又略现保守的老父亲。
7、有必要。我们等待生活,特别是对待父母一定要怀有感恩之心。“我”这样做并没有错,只是“我”生活经验不丰富,选择的感恩方式不恰当,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还可以看出中国的父母只知道付出,不知道接受感恩,宁愿孩子把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也不希望儿子跑这么远来感激父母,这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