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心灵禅语文案适合发文案的干净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 人要有危机意识,但决不可杞人忧天。地震是可能发生的, 天却塌不下来。因为可能发生的地震,需要掌握必要的防震知识;如 果非要找来一根擎天柱以备顶天,则肯定得不偿失。有找擎天柱的功 夫,你尽可以多做点防震的准备。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是常识,有 了常识,就可以趋利避害,安之若素。

【第2句】:希望是生命不竭的原因,无论在什么境况中,我们都要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生命的动力在于我们满怀希望,不懈追求。有希望才有对未来的展望,每日满怀希望、脚踏实地的人,生活给予他的绝不可能是绝望。

【第3句】:我们不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财富并非外在的金钱与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充实。

【第4句】:为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最终无法摆脱怨恨。——《佛陀的格言》

【第5句】:禅是抵达心净的必经之路,征途漫漫,虽有风雨却仍有彩虹在云端绽放的美丽,虽有激流却仍有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的绚烂;虽有歧路,亦有坦途;虽有悲伤,亦有欢乐。悟道,得禅,心净则处处都有佛祖菩萨的无量功德。

【第6句】: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与行为,提高素质和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点滴中,满怀爱心服务一切众生,让福德资粮更加增上圆满;觉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让智慧资粮更加明亮观照。人生的修炼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圆满,就是成佛。

【第7句】: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第8句】: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水。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第9句】:风之所至,皆纯净;心无挂碍,畅游天地;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只需,一片时光的暖,静静地注视这婆娑世界。心经过千百次过滤,才可领悟到那禅意。一笑一尘缘,一叶一菩提,心,美丽昂然地端坐于时光的尽头,饱孕阳光,面对风雨,微笑展颜。

【第10句】:【禅语悟道】一个苦者对与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与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与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与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第11句】:【生活禅语】智慧与烦恼如天平——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少一点,就增一分智慧。

【第12句】:【最有禅意的文案】贪者追逐名利,导致堕入饿鬼;行者少欲知足,生起出离之心,超越三界轮回,获得解脱自在。嗔者害人害己,导致堕入地狱;行者自利利他,圆满菩提之心,普度有情众生,成就色身佛果。痴者取舍颠倒,导致堕入畜牲;行者证得空性,圆满法界智慧,远离一切戏论,成就法身佛果。

【第13句】:佛日:反闻自性,只要发现了自性,自然成就无上佛道。对“反闻闻自性”一语,解家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闻”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但心灵中有不少杂音、噪声,需加分隔,不受干扰,假设听到了自性,自然了悟佛道。

【第14句】: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若人守护戒,如牦牛爱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系锁。《弥沙塞五分戒本》

【第15句】: 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然而报复就是你必 定会后悔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辛苦地报复完后有快感,相反会更加痛苦和 空虚。佛要我们以德报怨,宽恕仇敌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

【第16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第17句】:【禅心】愚人其实并不愚,因为他懂得最基本的趋利避害。饭菜只因多加了一把盐而变得津津有味,盐在其中确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这个愚人永远都不明白,好吃的仅仅是他面前摆放着的饭菜,盐的作用只是让饭菜变好吃而已。舍本逐末的做法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结果到头来所有的苦头还得自己品尝。

【第18句】:他人之良药,或为我等之毒药,只因自心烦恼千差,药亦千差,不识自 心不识药性,命难保矣。诸位习禅者,切莫忘记一句话头,什么是无? 于此话头上,病是妄、药是妄,千差也是妄,话头也是妄,猛然发力冲 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无!

【第19句】: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第20句】:人的时间有限,然而才能无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嗟叹上,认识自己,安于自己所走的路,珍惜时间,最有效地运用每一秒钟。若能如此,即使年老体迈,也依然能够保持年轻的激情与活力。

【第21句】: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中,你将可以发现满足。——《佛陀的格言》

【第22句】:人若执著自己的我相,就会变得傲慢起来,那么距离地狱就不远了;反之,能以谦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郑石岩

【第23句】: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讲话是声,态度是色,因此与人讲话要轻言细语,态度要微笑宽柔。

【第24句】:若有尊敬佛,念报于佛恩,彼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第25句】:谦和礼让,施恩布义,这是一种美德。只有修成这种美德,才能取得人生中的大的成功。

【第26句】:爱自己,缘来缘去的红尘,我只淡淡地看着。悲不言,喜不语,更甚是不悲不喜。倘若不曾有过那般惊奇的过去,又怎能如心拾得禅云的菩提。

【第27句】:人生在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强则强兰弱即弱,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强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第28句】: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瞋皆能坏。(古印度)月称《入菩萨行论》

【第29句】: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华严经》卷七十三,入法界品

【第30句】:若有人问:佛教的真理如此的殊胜、有价值,且珍贵,那为何多数人却追逐感官享受和眼前利益,而不追求真理呢?南于我们欲望之故,抵挡不住世间的诱惑;由于无明之故,体认不到佛法的真理。所以只追逐世间的快乐,而不追求真理。我们的思想迷惑颠倒,行为舍本逐末啊!这与买椟还珠的故事没有什么两样。

【第31句】:不要怨人情薄似纸。势利的人所给你的,原本就是虚假的真诚和虚妄的热闹。只是,你愿意活在这种虚空里。热闹散后,只好照单全收所有的凄清和悲凉。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优点的人可能是朋友,但最谙熟你缺点的人却是敌人。

【第32句】: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珍惜上天赐予的点点滴滴;善待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永远有一片阳光照耀的晴空;善待自己,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许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天堂……

【第33句】:时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到前头将什么抵拟?莫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汝掠虚说大话处。——《云门文偃禅师》

【第34句】: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第35句】:【天天禅语】学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识,也不在于你在山洞里闭关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导我们的人格标准你能做到多少。

【第36句】: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只要放下那颗执著于物质的心,不被得失牵动你的喜怒,你就已经得到了更大的自由。

【第37句】:世间缱绻之事,落在凡人心里,就是千丝万缕的纠缠,而落在禅师的眼中,却是如此了无挂碍。一方小塘,看尽多少过客往来,每一次遇合都是结缘,每一次离散都是渡化。

【第38句】: 吃亏是福,但亏要吃在明处,否则会被人看成傻瓜,虽然我很愿意做一 个真傻瓜!

【第39句】: 说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只有想法而不付诸行动,那只是一 场空想。

【第40句】: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诸群生。愿令一切皆清净,到佛庄严之彼岸。《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41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弥陀发给十方众生的信息,我们听到、口称,即是收到了弥陀的信息,并回应了弥陀的呼唤。愚痴的众生收到慈父的信息,茫然不知所以,下意识原样返回一条信息,阿弥陀佛收到是如何地惊喜呀!

【第42句】: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第43句】:人的一切彷徨与痛苦是由于不接纳自己,一切空虚和不安也都是由于违背自己的本质所致。——郑石岩

【第44句】: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坛经·般若品第二》

【第45句】:用心地感受逆境,它是一笔财富,经历了它,会让我们精神富有,终生享用。逆境砺炼心志,教会我们体味真诚,体味人生。让我们心存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第46句】:当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言

【第47句】:禅,有如银雪洁白:雪,富有晶莹的特性,雪,给人洁净的感觉。禅,就像银白的雪一样清净。没有杂染;禅就是这样,没有歪曲,没有化妆,没有掩饰。

【第48句】: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

【第49句】: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造的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第50句】:享乐到了极点,悲哀就会随之而来,物极必反,月盈而亏。所以,曲终 人散,人们就会发出感慨叹息;宴会结束,人们就会惆怅伤怀。这实在是由 事物本身的发展所导致的,就好像影子跟随着形体、回响来自声音一样。

【第51句】: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要有一种无我的态度,意识 中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想长寿这个念头,这样就没有烦恼 生成。

【第52句】:“当愿众生”四字,体现的是一种博爱精神,不论亲疏善恶,愿人人都得幸福。

【第53句】:名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己见,耿耿于怀呢?社会对你的承认,不在于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在于你自身的实力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第54句】: 《佛陀的格言》上面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 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第55句】: 一日,行者行走山中,偶见一间草庐,颇为稀奇。推开柴 扉,发现一披发长须的中年人闭目而坐。环顾四周,除了此人,草庐 内空无一物,行者不禁好奇。出草庐,遇采药老农,问之,答日:那 是一位僧人,来此闭关已两年有余。行者问:闭关期间有人照顾他 吗?答:陪伴他的也就那间草庐啦。

【第56句】:从付出中收获心灵的富足生活中占有再多的金钱、名誉、权力,也不能换来幸福。

【第57句】: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法句经》卷下,奉持品

【第58句】: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中

【第59句】: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第60句】:五行转运,相克也相生,相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能者多劳,没有能量根本就无从折腾,对手对你的打击大小取决于你的实力,道高一尺时,魔才会出来干扰你!

【第61句】:要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放下统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这样,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彻底放下,从头提起。

【第62句】:世间的事物如同这泡泡一样,是不可执着的。人生一世,也是幻妄。一 世中乐少苦多,多欲离苦得乐而不知其道,于是一生奔竞,辛苦到死。因为 所做的都是容易被磨灭的事,不能历久停留。因此,迁转变易,草草一生, 非常之快。

【第63句】: 是时已近午夜,窗外秋雨潇潇,书斋略有寒意。忽然想起白 天朋友说过的一句话,顿觉人生苍凉。朋友说,他每天为生意奔波, 和不同的人虚情假意,忙的时候还好,偶尔歇下来,心中就泛起一堆 问号:生命短暂,这么费力伤神究竟所为何事?

【第64句】: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证严法师

【第65句】: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佛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第66句】:修行的过程要经历干锤百炼,虽有疾风骤雨、山重水复,也总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当成功地经历了一次风雨的洗礼,总会有-一种突出重围、冲破眼前迷雾的瞬间透澈之感,眼前顿时呈现明媚春色,草长叶动,鸟啼花笑,无限生机,无限娇俏都尽现心头眼底。

【第67句】:时间,有时候是一种宽恕。无法释怀的,放逐时间,就是一段经历;不能割舍的,赋予时间,就是一个记忆。一声叹息,难以解释的,融入时间,就是一种结局,一抹微笑。

【第68句】:迷失自性太久,养成不善的习气太深,起心动念都是“我的利益”,没 有想到别人的利益,所作所为都趋向于损人利己,以为这样才能在世界上生 存下去。

【第69句】: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第70句】:傥名关未破,利锁未开,藉言弘法利生,正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则公案,讲尽三藏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第71句】:如果一个人理解你的孤独,那是银碗里盛雪,是清水里盛开荷花。雪小禅《烟花那么凉》

【第72句】:世间本没有天生的东西,是自己的过错就要敢于承认,不找借口推脱给别人。认错才会懂得反省,更新自我。

【第73句】: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激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却是苍白的;物质生活看似是安稳的,而精神生活却显得非常不安。——郑石岩

【第74句】:回首,青春犹如一场盛大的演出,来不及挥手,早已匆匆落下了帷幕。静坐红尘,喜欢盈盈碧天上飘逸的白云,喜欢临窗听雨,聆听心之禅意,让雨洗尽尘埃,也纯净了心灵。

【第75句】:当你决定做一个好人,提升自己,你会发现周围人对你要求会苛刻起来,你会越来越累,而那些痞子们,因为别人对他们没盼望,于是他们就活得没有任何压力。被人要求是一种实力,也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幸福!红尘中,没有任何人来关注和约束,才是最大的悲哀。舒服是一时的,而苛刻、要求却是成长必需的。

【第76句】:命运的轨迹错综复杂,因缘果报,其中一个缘字可以转换很多东西,除却先天之说,我们针对这个护身符来讨论一下。其实,在这个事件中,护身符是一个助缘,而他后天的起心动念、行为处事让他在特定的时空场请到护身符,这说明是你这位朋友自身感召来的福报。

【第77句】:【禅意人生】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与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第78句】:放不下的原因有三:一、不认识执著的过患;二、即使认识,也不相信;三、即使相信,也不愿意断除。若能体认到杀生会导致多病短寿,并堕地狱,就会放得下杀生;若能体认到邪淫会导致家庭矛盾,并堕近边地狱,就会放得下邪淫;若能体认到偷盗会导致财物贫困和福报减少,并堕饿鬼道,就会放得下偷盗。

【第79句】:(五)大乘戒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

【第80句】: 自我要求的程度不一样,对缺点的认知会有差异,要求越 高,缺点越多。你自认为的缺点,对他人来说可能是优点,对这个世 界来说也可能是优点。譬如鹤颈之长算不算缺点?凫颈之短算不算缺 点?如此类推,不胜枚举,答案或许迥然不同。

【第81句】: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

【第82句】: 牛活是伟大的智者,将我们需要的一切蕴藏在日常起居之 中。生活是冷静的旁观者,将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尽收眼底。生活是 公正的判官,每天用无形的巨笔勾出我们的真假善恶美丑。生活与我 们一生相伴,是最忠实的伴侣和监督者,我们的一切包括思想和灵魂 的轨迹均被生活实录。

【第83句】: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碍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会有深有浅,悟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经悟过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第84句】:若我修精进,遭逢寒暑、王贼、水火、狮子、虎狼、无水符处,要必坚强其心,誓不退没。(古印度)凿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下

【第85句】:老木匠想退休,向禅师请辞。禅师让他盖最后一栋房,他答应,但明显不用心。墙歪歪斜斜,屋顶粗制滥造。他辞行时虽愧疚,但一想到自己以往就就业业,也就坦然了。禅师并没有指责他,只是告诉他:那栋房子是送给你的,谢谢你。老木匠愣住了,他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却以这样的羞愧结尾。

【第86句】:【佛学小故事】佛说,生是死的一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一开始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与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

【第87句】: 一个渴望自己真正在人生事业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就会从失败中找出 原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要再打翻牛奶,他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第88句】:学佛人不要以消极的心态,为逃避责任与现实而选择修行,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愿意追求生命的觉醒之道而选择修行,毕竟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爱心与内心的觉悟是最大的收获。

【第89句】:《维摩经》卷下,菩萨行品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第90句】: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第91句】: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第92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用纯净的心交赤诚之友,2.真朋友总能雪中送炭,3.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第93句】:除非,她找一个对她俯首听命的小丈夫,那样的男人多半阳刚气不足、怯懦、没有主见——通常这样的男人没有担当,一旦遇到重大变故,只会采取逃避的方式。

【第94句】:春风拂拂花正飞,红霞碧霭笼高低。越山日暮少林客,应听子规深夜啼。——《明觉禅师文案》

【第95句】:【禅语感悟】 妙善禅师将身体看做大的粪桶,加个小的粪桶,也不稀奇。这种认识 正是他高尚的忍辱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现。

【第96句】: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花喻经》

【第97句】:做事如同驾车。新手上路,往往手忙脚乱,一刻也不闲着,反而东磕西撞。当然他也会怪罪人家的东西放得不是地方、路不好、路障多等等;但这些“客观”的事实,在老手那里似乎都不存在。

【第98句】: 佛说:“人人应学和敬合群之法,诸贤者亦皆赞叹和敬之善。若能互 相和敬,住于正法,则必得瑜伽之乐,即相应佛法之乐。”

【第99句】: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所言识者,住有为法。何以故?无为法中识不能行,若能了达无为之法,是名为智。住生灭者,名之为识;不生不灭、无有所住,是名为智。《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菩萨藏会

17808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