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时,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期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第2句】:【橄榄枝】“橄榄枝”即油橄榄的枝叶。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这一用法的产生,要从《圣经》说起。 《圣经·旧约·创世纪》载,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后,人类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的尽都是恶”,使地上充满了强暴。上帝为此而愤怒,决心“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 由于诺亚是义人(无罪的人),上帝不忍让他一家人与众恶人一同被除灭,就指示诺亚造一只方舟,带领全家及各种成对的飞禽走兽进入方舟保命。 “当诺亚600岁,2月17日那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势浩大,持续涨了一百五十天。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情况,其时天下滔滔,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放飞鸽子,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说伸出橄榄枝。鸽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称为“和平鸽”。
【第3句】:【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歇)指这辈子没指望,看下一辈子。 也作“老和尚过嫁妆——来世再见”。过:过目,看。
【第4句】:【有理无理,出在众人嘴里】(谚)谁有理谁没理,当事人说的不算数,要听群众的评论。指群众的舆论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没理,出在大伙儿嘴里”。
【第5句】:【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谚)指出门要看天色阴晴冷热变化,及时作好相应安排;进门要察颜观色判断情况,以便见机行事。
【第6句】:【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歇)比喻自找祸害。
【第7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第8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谚)指住在山旁,就靠山里的资源生活;住在水边,就靠水里的资源生活。泛指入哪一行,就靠干哪一行的营生来谋生存。 也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山靠山,在水靠水。
【第9句】:【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 释义:形容胆小怕事。 例句:“不行!谁都像你这样胆小,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你!”
【第10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见“好鞋不踏臭粪”。
【第11句】:【狗子见了热脂油——又贪又怕】(歇)热脂油:猪板油熬成的热油。 指既想占有又有所顾忌。常含讥讽意味。
【第12句】:【行李】“行李”指出门时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车设有行李车。但它最初指称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词,源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节。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中说:“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这段话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国外以办理国家事务的人。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左传》中“行李”有时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到了汉代,“行李”的意义,由“行人”引申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难。”从唐代开始,“行李”的词义有了显著变化,它由“行旅”引申为“行装”。白居易题赠李卢中丞诗云:“闻君每来去,砣砣事行李。”这里的“行李”就是出门时带的东西。从此以后,“行李”的含义,便逐渐由指人过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广泛。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云:“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早晚即行,试遣人往求之,时行李已出房。”此两处“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装。至明代,继续沿袭“行李”即行装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儿又跷蹊,东倒西欹顾不得行李”之句。 由此可见,“行李”词义演变的脉络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装。化成顺口溜就是:使节要出行,艰辛伴旅程。随身携物品,饥寒有保证。
【第13句】:【铁身上的蚊子——无着嘴处】(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指插不上嘴,无话可说。
【第14句】:【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第15句】:【行不愧影,寝不愧衾】(惯)衾:被子。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
【第16句】:【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释义:心中牢记佛祖的教诲,喝酒吃肉没关系。指修行只须虔诚,不必吃素。 例句:人人修善,全在自己心上,不在一张口上。故谚语有云:“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第17句】:【一个模子铸的】(惯)模子: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I具。形容东西或人物一模一样。 也作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
【第18句】:【胎毛未干】(惯)胎毛:胎发。讥讽人年幼无知。
【第19句】:【碓头砸磨扇——石打石】(歇)碓头:舂米谷用的圆形石制用具,安装在杠的一端。石:谐“实”。指说话、做事实实在在,毫不掺假。
【第20句】:【一推三不转】(惯)形容人心眼儿实,头脑不灵活。
【第21句】:【良言难劝该死鬼】(谚)好话劝不转非死不可的鬼。指对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头的人,用多少好话也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劝不醒该死的鬼。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第22句】:钓鱼要时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23句】:【兔子尾巴——长不了】(歇)本指兔子尾巴很短,长不到哪里去;转指某势力不会长久存在下去,或某人好日子不会长久了;也指某种状况不会持久。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尾巴上的一撮毛——长不了。
【第24句】:【捉鳖不在水深浅】 释义:比喻做事全在机缘是否凑巧。 例句:他心想:“捉鳖不在水深浅,只要碰到手跟前,专找不如一遇。”
【第25句】:【穷人有三门富亲戚不算穷,富人有三门穷亲戚不算富】(谚)穷人家如果有几家富亲戚经常周济他们,也就算不得真穷;富人家如果有几家穷亲戚经常拖累他们,也就算不得真富。
【第26句】:【打黑枪】(惯)指在暗处向人开枪射击。 也作“打冷枪”。
【第27句】:【公鸡抱窝,母鸡打鸣】(惯)抱窝:孵小鸡。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颠倒了。
【第28句】:【山小雀翻筋斗——卖弄花屁股】见“啄木鸟翻跟头——卖弄花屁股”。
【第29句】:【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惯)你提出什么问题来,我都能回答你。指人善于应对。
【第30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孙贤】(谚)不希望拥有金玉成堆的财富,只希望子孙后代有品德有才学。指子孙后代成材,比家产富裕重要得多。
【第31句】:【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谚)挺尸:谑称躺倒睡觉。板脂:皮下脂肪。吃过饭如果不睡一觉休息一下,人就长不起肉膘。指饭后睡觉休息,有益于身体强壮。
【第32句】:【姐姐】“姐姐”现在指同父同母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且年龄排行大的女子。延伸至其他同辈中凡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都称姐姐。但,“姐姐”的起源并非如此。 “姐”本义是母亲的别称。很多字典里都解释说“姐”的本意是指母亲,古代的蜀人就把母亲叫做姐。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认为“姐”字乃“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也就是说“姐”源于四川方言。 到了宋代已习惯称女兄为姐。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认为:“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随着词义的演变,衍生为对一般同辈女性的敬称。 宋以后的一些小说出现把“姐姐”滥用的现象,甚至到龌龊的地步。如所谓“姐爱俏,鸨爱钞”就是这种用法,贻害后世,很不严肃。
【第33句】:【一日两,两日三】(惯)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指日积月累。
【第34句】:【青山不老,绿水长存】(谚)指青山绿水永葆常态。常借指友谊定长存,后会必有期。 也作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青山不倒,绿水长流。
【第35句】:【拈不得轻,负不得重】(惯)拈:用手指夹取东西。轻的拈不起,重的背不动。比喻人什么本事也没有。
【第36句】:【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谚)人心即使坚硬如铁,也经不住官法像熔炉一样,使你无法抗过。旧指再强硬的人,在官法的强制下也会认服。 也作人心坚似铁,官法炽如炉。 人情似铁非是铁,官法如炉即是炉。
【第37句】:【打开窗户说亮话】 释义:比喻有话明讲,说话直率。 例句:“她说,只等她那个情人一回来,她就要跟韩小蜇打开天窗说亮话,男婚女嫁,各奔东西……”
【第38句】:【屎壳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转指人故作姿态显示自己漂亮,惹人厌恶。常含讥讽意味。
【第39句】:【新媳妇儿坐在花轿里——任人摆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别人支配。
【第40句】:【蚂蚱打喷嚏,满嘴庄稼气】 释义:比喻没有文化,说话土气。 例句:“就得是这样,不能像高翔他们一样,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讲起话来,像数白花菜一样。”
【第41句】:【叫化子要黄连——自讨苦吃】(歇)黄连:一种味极苦的中药。指自己找罪受。常含讥讽意味。
【第42句】:【闺女是狼,吃塌她娘】(谚)闺女出嫁后会像狼一样,无休止地把娘家的财物吃个精光。指女儿嫁后一心向着丈夫。
【第43句】:【打盆说盆,打罐说罐】 释义:比喻就事论事,不牵扯其他。 例句:王距:“哎!咱们今天是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可别往我身上钳火炭。”
【第44句】:【上断头台】(惯)断头台:执行斩刑的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比喻被判处死刑或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第45句】:【胆大天下去得,胆小寸步难行】(谚)胆量大的人天底下任何地方都能闯,胆量小的人死守家门哪里也不能去。指胆大就会有作为,胆小不能有出息。 也作“胆大的漂洋过海,胆小的寸步难行”。
【第46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此语是形容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的人。 这个词语源于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进士,朱元璋第一谋臣,能掐会算,据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间百姓心目中奉为神明,其名望在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刘基在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以次充好骗人钱财。 可是,卖柑子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满意。”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界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有,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只会欺压百姓。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子,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家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达篇文章。 听了卖柑小贩的一番高论,您有何感想?
【第47句】:【驼背夹直,其人不活】(谚)驼背:后背隆起的人。如果硬要把驼背夹直,那这个人就没命了。指矫正事物的缺陷,要因事制宜,过激就会适得其反。
【第48句】:【人硬了伤钱,弓硬了伤弦】(谚)人过于刚强,会招灾损钱,就如同弓过于强硬,容易拉断弦一样。指人固然不可软弱,但也不可太强硬。
【第49句】:【变卦】已定的事忽然改变,被称作“变卦”。 “变卦”源自《周易》。变卦是占筮两爻次所得到的两个卦。如,先占一次得到观卦,又占一次得到否卦。第二次占卦不是在第一次占卦的基础上动一根爻,而是重新完整地占一次,占得的卦为本卦或正卦,所变之卦为之卦或变卦。 后来,人们把说话不算数叫做“变卦”。
【第50句】:【一风吹】(惯)比喻一下子全部否定掉,全都不算数。
【第51句】:【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谚)药只能医治可挽救的病人,佛只能超度有缘分的人。指起死超生,都是有限度的。
【第52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 释义:比喻躲开了一场灾难或打击,又遇到了另一场灾难或打击。 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头。他们供销社又怎么听到我来流口的风声?为了甩开他们,我昨天在古人镇就放出要去串乡卖货的烟幕,可是他们还是跟踪来了。”
【第53句】:【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谚)指母子心连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惩处,主子心中不安。
【第54句】:【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释义:比喻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例句: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薛莲到连队的第一天,就不知道羞耻地逢人乱吹:“我爸爸在我生日时,从新疆带回一朵雪莲花!……”
【第55句】:【扁担长的“一”字都认不得】(惯)指人不识字。
【第56句】:【孔夫子打呵欠——满嘴文气】(歇)指说话文绉绉的,书生气十足。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第57句】: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第58句】:【心头撞小鹿】见“小鹿儿心头撞”。
【第59句】: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第60句】:【得理不让人】 释义:只要有理,就不退让。形容不好惹,太过分。 例句:“哎,梁斗,你也别得理不让人了!”
【第61句】:【脚底莲花——步步升】(歇)升:谐“生”。指连连升官。
【第62句】:【夹肢窝生疮——阴毒】(歇)夹肢窝:也作“胳肢窝”,腋窝。本指阴处长毒疮,转指阴险毒辣。
【第63句】:【续弦】“续弦”是男子丧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对原妻的父母称为“续闺女”。那么为什么再娶称为“续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还用“琴瑟和谐”、“琴瑟相调”来比喻夫妻情笃、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断了,就弹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丧妻称为“断弦”,再娶自然就是“续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这大概与《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有关。“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动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当然还是离不开琴瑟,正扣续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来喻指夫妻和谐,因为琴与瑟两种乐器被古人视为雅乐正声的代表,常在古代礼仪中合奏,琴不离瑟,瑟不离琴,正喻夫妻和谐。
【第64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释义:容:打扮。士人为深知自己、赏识自己的人效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例句:此后,只有清风明月来作伴了,有个不孤单、寂寞的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怡红院还为谁涂红抹翠呢?
【第65句】:【弓是弯的,理是直的】(谚)弓不弯,射不出箭;理不直,说不服人。 指道理不怕反复辩论,越辩理越明。也指真理是不容歪曲的。
【第66句】:【见缝子就钻】(惯)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机进行钻营活动。 也作“见缝儿就钻,见洞儿就入”。
【第67句】:久住坡,不嫌陡.
【第68句】:【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惯)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使自己难堪。
【第69句】:【刀切豆腐——两面光】见“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第70句】:【千般易学,一窍难通】(谚)指各种各样的本事都容易学,但要达到精熟的程度却很难。
【第71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谚)从善:顺从善道。从恶:顺从恶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样艰难,作恶就像崩塌一样迅速。指学好难,走邪路易。
【第72句】: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第73句】:【平安就是福】(谚)指生活中平平安安,无病无痛无祸殃,这就是一种福气。 也作“平安是福”。
【第74句】:【官不离印,货不离身】(谚)当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卖货的要管住自己的货物。指人们借以谋生的东西,必须随身携带,不可轻易离身。
【第75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谚)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罚。 旧指金钱万能,只要用钱,死罪可赎,活刑可免。
【第76句】:【惊堂木】在旧戏舞台上,县官以上的地方官员的案头都放有一块“惊堂木”,案犯一到,惊堂木“啪”地一拍,问道:“有招无招!”动刑之前,惊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惊堂木”源自何时,有何作用呢?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这就讲清了它的规格和作用。“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体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义,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 只有普通官员手中的那个小木块才叫“惊堂木”,皇帝用的称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统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员用的叫“佐朝纲”,元帅、将军等高级武官用的叫“惊虎胆”。
【第77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雳】(惯)雷公:神话传说中管打雷的神。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对人、畜、庄稼、建筑物等会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过一场灾难,又遇上了另一场灾难。
【第78句】:【皇天不负苦心人】 释义: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例句:她从衣服堆里翻找着,辨认着,呵,皇天不负苦心人,瞧,找到了,这件衣服是他的!
【第79句】:【原钥匙投原锁——一开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第80句】: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第81句】:【拉住状元喊姐夫】(惯)讥讽人不顾廉耻去攀附权贵。
【第82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第83句】:【事到万难须放胆】(谚)万难:极度的艰难窘困。指事情到了万般无奈时,就要放大胆量去做,不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第84句】:【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谚)指人不怕穷愁困苦,只怕心受创伤。 也作人怕伤心,树怕伤皮。 人怕伤心,树怕挖根。
【第85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第86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义: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例句:对我这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你们年轻一代应该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87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释义:意为不可错过时机。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决心,晓易不说,我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饭桌上的气氛最适合拉家常了。
【第88句】:【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惯)比喻设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也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第89句】:【黄泥巴糊裤裆——不是屎来也是屎】(歇)黄泥巳:黄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粪。屎:谐“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无法申辩,或性命难保,必死无疑。
【第90句】: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第91句】:【叫化子唱戏——穷开心】(歇)指人陷入穷困境地,却故作欢乐,自寻开心。常含讥讽意味,有时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戏——穷快活“。
【第92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谚)虎的心,隔着皮毛看不见;人的心,隔着肚皮也看不见。指人心的善恶好坏难以猜测。
【第93句】:【整篓洒油,满地捡芝麻】见“大篓洒油,满地捡芝麻”。
【第94句】:【缩着脖子】(惯)喻做人老实、谨慎、胆小。
【第95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 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 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第96句】:【老鼠尾巴生疮儿——有脓也不多】(歇)本指老鼠尾巴很细,生了疮,出的脓水也不会多;转喻人钱财不多,或没什么油水可捞。
【第97句】:【唐人街】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侨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自称或被人称呼。这其中的来源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近年来史志工作者经过查阅大量的史志典籍和族谱家乘找到了根据。现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内地迁徙到闽越地区的唐襄军。而这些唐襄军及其后裔称自己为“唐人”。故此,这些海外华人称自己为“唐人”,而且还把华侨聚居区称为“唐人街”。 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唐虞三代”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被人们称道的一次太平盛世。有诗为证,毛泽东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历史上最早的明君贤王尧帝,就称之为“唐尧”。据史书记载,尧为古之圣王,初封陶,后封唐,世称“陶唐氏”,史称“唐尧”。 尧禅让舜,舜禅让禹,被传为佳话,万民称颂。另有文字解释:唐者荡也,广也,大也。《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首先至大之貌。”中国老百姓向来喜欢太平,也认为自己的祖国是一个“荡荡然”广博的国家,所以在海外的中国人,都喜欢把“唐人”意为“唐虞三代”传下来的子孙。这含义,和“华人”、“炎黄子孙”的意义相同。 三是,与唐朝有关。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明史·真腊国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 座右铭“座右铭”指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那么,最早的座右铭是个什么样子呢?
【第98句】:【炒鱿鱼】(惯)鱿鱼在油锅里一炒便会卷起来,很像卷好的铺盖。比喻被解雇或辞职,卷铺盖走人。
【第99句】:【三个人里头有诸葛亮】 释义: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众的人才。 例句:李江国喊:“老虎,说话呀!三个人里头有诸葛亮,大伙一讨论,就把这理弄明白了,说话呀,老虎!”
上一篇:呼叫中心语音系统(呼叫中心术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