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中医说说十男九漏准吗汇总五篇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

《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下面是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唇色的变化,就是中医望诊中的一个观察项目。嘴唇变得鲜红,可能是上火了;嘴唇苍白泛黄,可能是身体有虚证;嘴唇偏向青黑,有可能是肝脏、肾脏出现毛病的信号……留意唇色的变化可辨健康,再施以调理或对症下药,能够将一些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中医理论:唇色与脏腑、五行相应

“中医对唇色的变化有一套基础理论,看唇色辨健康是中医问诊常用的手法之一。”嘴唇有“青、赤、黄、白、黑”的色彩之分,对应嘴唇青紫、鲜红、泛黄、淡白、暗红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嘴唇的五色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与五脏六腑的“肝、心、脾、肺、肾”。意味着,如果嘴唇颜色偏紫青,可能是肝脏损伤的一个表现,嘴唇颜色鲜红,可能是心火旺的表现,以此类推。唇色的变化的确会向我们传达一些健康信息。

不过,不同人的肤色不同,唇色也有其“常色”。没有绝对的色彩参照,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如果嘴唇在某段时间色彩有所偏向,相比以前有所变化,则更可能是出现健康问题的表征,出现“病色”。可以结合身体的其他症状,对疾病加以调养。

嘴唇鲜红,多为热症

“口唇鲜红常常是热症的表现。”佘世峰说,热症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热者除了嘴唇鲜红之外,还常常伴有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容易出汗、脸色红、大便干结、小便黄、小便短刺等症状。此类人群通常比较壮,较少虚弱者。虚热者通常伴随有手足心热、易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腰膝酸软等症状。此类人群多为老年人、久病体弱者。

脸黄唇黄,湿热脾不好

嘴唇偏黄,这点单从唇色上恐怕不好判断。唇色与整体脸色相关性很大,只不过相对而言,唇色的变化更为敏感。嘴唇偏黄者往往脸色偏黄,整个人气色不好。

最常见的是有虚证的.人群,他们除了嘴唇偏黄之外,常伴有乏力、头晕、消化不良等症状。多为脾胃亏虚,与身体的蕴化功能有关,湿气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如果不仅面黄唇黄,还出现小便黄、眼睛黄的表现,则要警惕可能是黄疸,肝脏出现问题了。这种情况无法通过日常的食疗调节得以恢复,一定要尽快就医。

嘴唇青紫,肝脏不好居多

中医有“青主寒痛淤惊风”的说法。意思是青色与寒色、痛症、血瘀、惊风(俗名“抽风”,指小儿抽搐、昏迷)有关。

嘴唇青紫的寒症多表现在肝脏,有肝病史、常喝酒、抽烟、熬夜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此症,常伴有乏力、胃口不好、胁肋部疼痛等症状。当然,冬天穿得少,不注意保暖,外寒入侵也可能让嘴唇变得青紫。

剧烈疼痛,风湿骨头痛等引起的血瘀,都可能引起嘴唇的青紫。

值得注意的是,血瘀在中医中是病情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身体症状,需要找对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因此,一旦出现血瘀,最好尽早就医。

唇色暗红,可能肾不好

唇色暗红与唇色青紫又有一定的相近性。唇色偏暗也可能是寒症、血瘀的一个表现。另外,当唇色暗红伴随有眼眶偏黑,并有腰膝酸软等典型症状,很可能是肾气虚弱的表现。

嘴唇泛白,多见气血亏虚

嘴唇偏白与嘴唇偏黄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能是虚证的表现。气血亏虚是导致嘴唇偏白的一大原因,气血亏虚者往往面色、肤色、指甲色也偏白,容易出现乏力、头晕、心悸、心慌等全身症状。

另一种导致嘴唇泛白的原因可能是寒症,多表现在脾胃上,是为“脾胃阳虚”而非脾胃亏虚。阳虚是一种寒症,可以从全身的温补壮阳来调理,而亏虚偏向功能性减退,需直接健脾养胃。

拓展阅读:学内经知养生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译文】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随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致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有关中医内经知要

古云: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言之者也。何也?夫人之禀体毋论,其它六淫戕其外,七情贼其中,苟不知节,鲜不病且殆也。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诸眷属付之庸医之手乎?故不可不自知。然知之为知之则可,若强不知以为知,不如无知。从来偾事皆属一知半解之流,而不知奴隶之夫、乳臭之子,一朝而苟得权势,侥幸而世拥多资,便肆其骄慢之气。

役医如吏,藐医如工。家有病患,遂促其调治,并以生死之权责成之。初不闻扁鹊有云“臣能使之起,不能使之复生”乎?在医者亦不思往古分医为十四科,使其各治一科为专科,志在济人。今则率皆相习成风,趋炎奔竞,其志不过啖名谋食而已,岂不卑哉!要知此道之源出自轩皇君臣,以羲皇一画之旨,终日详论世人疾病之所以然,垂教天下后世以治法之所当然。而药物则又出乎炎帝,躬行阅历,察四时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尝水陆草木之味,以定其有毒无毒、寒热温平、攻补缓急之用,相传各有遗书,轩皇者曰《素问》、曰《灵枢》,炎帝者曰《本草》。

《素问》自王冰注后,嗣出者不下数十余家。《本草》自陶氏《别录》外,历代以来何止汗牛充栋。无奈时师心喜置身于时路,茫茫然朝值衙门,退候缙绅,第应乡党。惟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飞祸无穷,所以无日不卑躬屈节,寝食俱废,岂有余力孳孳于诵读者哉!以故卷帙繁多,如李时珍、张介宾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奚能念及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发者。扪心惝恍,务必旁通一贯,由亲亲而兼及于仁民耶,余久遭老懒,自丙子岁后,竟作退院老僧,绝口不谈此道矣。

一日偶然忆及云间李念莪先生所辑诸书,惟《内经知要》比余向日所辑《医经原旨》,尤觉近人。以其仅得上下两卷,至简至要,方便时师之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叩之书贾,佥云其板已没久矣,遂嗾余为之重刊。惜乎书可补读,理可渐明,其如笼中药物,悉非古之道地所产及时采取者矣。医岂易知而易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乾隆甲申夏日,牧牛老朽薛雪书,时年八十又四。

……

《内经知要·下卷》治则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阴阳既得,病祟焉逃。芩连姜附,尽可回春,参术硝黄,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补,忧热忧寒,两岐必至于误生。广络遗讥于圣哲,本顾可弗求乎哉)。

《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言病状繁多,各宜细察,然总不外于虚实也。谨守者,防其变动也。病而曰机者,状其所因之不齐,而治之不可不圆活也。属者,有五脏之异、六腑之异、七情之异,六气之异、贵贱之异、老少之异,禀畀有虚实之异,受病有标本之异,风气有五方之异,运气有胜复之异,情性有缓急之异,有尝贵后贱之脱营,尝富后贫之气离守,各审其所属而司其治也。有者求之二句,言一遇病症,盒饭审其所属之有无也。

盛者责之二句是一章之大纲,于各属有无之间分别虚实而处治也。然至虚似实,大实似虚,此又不可不详为之辨也。必先五胜者,如木欲实,金当平之之类是也。疏其血气,非专以攻伐为事。或补之而血气方行,或温之而血气方和,或清之而血气方治,或通之而血气方调,正须随机应变,不得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变也。此治虚实之大法,一部《内经》之关要也。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君者,品味少而分两多。臣者,品味多而分两少。奇制从阳,偶制从阴)。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病在上者为近,属阳,故用奇方,取其轻而缓也。病在下者为远,属阴,故用偶方,取其重而急也。

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上药宜缓,欲其曲留上部;下药宜急,欲其直达下焦。欲急者,须气味之浓,欲缓者,须气味之薄。缓急得宜,浓薄合度,则适其病至之所,何患剂之弗灵乎)。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病之所在远,而药则必由于胃,用之无法则未达病所,则中道先受其气味矣。当于食为度,而使远近适宜,是过之也,过,犹达也。欲其近者,药在食后,则食载药而留止于上,欲其远者,药在食前,则食坠药而疾走于下。服药有疾徐,根梢有升降,气味有缓急,药剂有汤丸膏散,各须合法,无越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近病远病,各有阴阳表里之分,故远方近方,各有奇偶相兼之法,或方奇而分两偶,或方偶而分两奇,此奇偶互用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则数多而尽于九。盖数多则分两轻,性力缓而仅及近病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而止于二。盖数少则分两重,性力专而直达远病也。是皆奇偶互用法之变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变通之法也。始用药奇而病不去,变而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重者,复也。若偶之而又不去,则当求其微甚真假,反佐以取之。反佐者,顺其性也,如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格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又如寒药热服,热药冷服,皆变通之妙用也。王太仆曰∶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大寒大热必能与违性者争,与异气者格,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应气求也)。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涌,吐也。泄,泻也。渗泄,利小便也。辛主散主润,甘主缓,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坚,咸主软,淡主渗泄,各因其利而行之,气可平矣)。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义见上),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温之,甘温能除大热也,逸,即安逸也。饥饱劳逸皆能成病,过于逸则气脉凝滞,故须行之。上者,吐也。摩者,按摩也。薄者,即薄兵城下之义。适事为故,犹云中病为度,适可而止,毋太过以伤正,毋不及以留邪也)。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从少谓一从而二逆,从多为二从而一逆也。事即病也,观其病之轻重,而为之多少也)。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寒病宜热,然寒甚者格热,须热药冷服。此热因寒用也,热病宜寒,然热甚者格寒,须寒药热服,此寒因热用也。塞因塞用者,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更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满,药入或减,药过依然,气必更虚,病必转甚,不知少服则壅滞,多服则宣通,峻补其下则下自实,中满自除矣。通因通用者,或挟热而利,或凝寒而泄,寒者以热下之,热者以寒下之,伏其所主,利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其始则同,言正治也。其终则异,言反治也,明于反治,何病不愈)。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用寒药治热病,而热反增,非火有余,乃阴不足也,阴不足则火亢,故当取之阴,但补阴则阳自退耳。用热药治寒症,而寒反增,非寒有余,乃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寒,故当取之阳,但补水中之火,则寒自消耳。求其属者,求于本也。一水一火,皆于肾中求之,故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八味二丸是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增气者,助其气也。如黄连之苦,本入心泻火,多服黄连,反助心火。故五味各归,久而增气,气增必夭折,可不慎欤)。

《阴阳应象大论》曰∶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轻者在表,宜扬而散之。重者在内,宜减而泻之。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彰之之法也。阳气衰微则形不足,温之以气,则形渐复也。阴髓枯竭则精不足,补之以味,则精渐旺也)。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病在上焦。越者,吐也,越于高者之上也),其下者,引而竭之(下者,病在下焦,竭者,下也,引其气液就下也,通利二便皆是也。或云引者,蜜导、胆导之类。竭者,承气、抵当之类),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非气虚中满也,如胀满而有水有积,伤寒而结胸便闭是也。内字与中字照应)。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渍,浸也,如布桃枝以取汗,或煎汤液以熏蒸,或表清邪重,药不能汗,或冬月天寒,发散无功,非渍形之法不能汗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在皮则浅矣,但分经汗之可也);其悍者,按而收之(者,急也。悍者,猛也,怒气伤肝之症也,按者,制伏酸收,如芍药之类是也),其实者,散而泻之(阴实者,以丁、姜、桂、附散其寒。阳实者,以芩、连、栀、柏泻其火),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胜者阴伤,治其阴者,补水之主也;阴胜者阳伤,治其阳者,补水中之火也),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或血或气,用治攸分,各不可紊也)。血实宜决之(导之下流,如决江河也),气虚宜掣引之(提其上升,如手掣物也)。

《五常政大论》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病久者,宜大剂;病新者,宜小剂。无毒者,宜多用;有毒者,宜少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药不及则病不痊,药太过则正乃伤,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盒饭止矣。毒轻则可任,无毒则可久任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病虽去而有未尽去者,当以饮食养正,而余邪自尽。若药饵太过,便伤正气)。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此天和也。于此未明,则犯岁气、伐天和矣)。

《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有孕曰重身。毒之。用毒药也。故者,如下文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当之,故孕妇不殒,胎亦不殒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大积大聚,非毒药不能攻,然但宜衰其大半,盒饭禁止,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

愚按,论治之则,载由经籍,圆通之用,妙出吾心,如必按图索骥,则后先易辙,未有不出者矣。子舆氏曰∶梓匠轮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

内经大病初愈饮食调养规律

导语:《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大病初愈,《内经》告诉我们如何调养呢?一起来看看吧。

疾病初愈,人体正气虚弱,这时理应在饮食上给予调养,但由于脾胃运化之力较差,脏腑之气衰微,故而不适给予大量膏脂厚味。大量厚味滋补致使虚不受补,脾胃无力运化吸收精微物质补养机体,促使正气恢复。此时邪气刚刚衰弱,尚未完全康复,正气再次受损,则疾病又起,且较先前更重。这就是中医所谓的食复之症。

在大病初愈之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量摄取滋补之品予以调养,谓之“壮火食气,少火补气。”只有缓慢调理,使正气微微生发,才能逐渐康复。

同时,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不同脏腑的疾病在饮食上是有禁忌的。《灵枢五味》说:“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素问宣明五气》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根据五味与五行相配,不同脏气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食物和药物就与众不同的生理功能发生了联系。

《黄帝内经》就是从这种联系出发,确立了不同疾病的饮食禁忌,为后世疾病治疗与康复阶段的饮食禁忌提供了原则和范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遵照而行。

避免“食复”

人在大病初愈的时候,如果调养失宜,极容易使疾病复发,《黄帝内经》称之为“食复”,所以人在大病初愈后,要常以谷、肉、果、菜等调补滋养。

合理调养是预防食复的主要方法。病后饮食调养要顾及脾胃,以醒胃气为原则。在疾病初愈之时,既要注意增加营养以增补正气,又不可进食盲目,应该视胃的具体情况而定。

造成食腹的原因

【第1句】:脾虚不耐

病后脾胃处于虚弱状态,还没有复原,如果吃油腻的食物,容易加重病情。

【第2句】:补不辨体

病后体质虚弱,营血不足,阳气衰弱,如果大补,会使机体不平衡,导致疾病复发。

食疗的作用

食物和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学》中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另外,各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进补食物。《灵枢五味》说:“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可谓开创了饮食辅助疗法的先河。

食疗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整阴阳利于食物的性味可以调节阴阳失调,如阳虚的人可以选用牛肉、羊肉、狗肉、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物来调补阳气;而阴虚的人当用清补,选甲鱼、淡菜、海参、银耳等甘凉、咸寒类食物滋阴生津。

2泻实祛邪针对病情进行全面调理,又可食用某些食物直接驱除病因,即所谓“祛邪安脏”,如山楂消积食,鳗鱼治肺痨,赤小豆治水肿,猪胰治糖尿病,蜂蜜治便秘等等。

3辩证施膳从整体上看,全面膳食、荤素搭配是饮食营养的基础,但并不是一个饮食模式。现在的科学饮食健康观念是提倡饮食保健个性化,即根据不同的体质、职业、地域、病情,做到“辩证施膳”,即“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因病施膳”。

饥饱过度的危害

饥饱过度,对健康极为有害。《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吕氏春秋》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日烂肠之食”。《千金药方·养性序》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都是指导饮食适度,不可过量,否则会引起疾病。

【因人施膳】

不同的人,个体的差异非常明显,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特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饮食疗养的原则,叫做“因人施膳”。

古代饮食养胎法。中国南北朝时期医学家徐志才曾著有《逐月养胎法》,即按孕妇的不同阶段调节孕妇的'饮食,如孕妇初期强调应食“酸美”之物,以清淡为主;妊娠中后期,给予滋味美食,强调补肾填精养血的原则。

青少年青春发育期食养以调养肾气为要。这一时期性发育日渐成熟阶段,调养原则强调补肾填精,充养天癸,应适当食用鱼虾、瘦肉、禽肉、禽蛋、牛奶等。

中年人的饮食原则主张合理少食、适当多动。人至中年,往往容易发胖,应适当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限制能量密度高、营养成分含量低的食物如蔗糖、肥肉、曲酒等;适当多摄入那些能量密度低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老年人的饮食应多样、营养丰富、偏于清补,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宜多样化,适当多补充钙质。根据其生理特点,遵循“三多三少”的“清补”原则,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脂肪少、糖类少、盐少。

【因时施膳】

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的理论,四时养生的基本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四时饮食调养也因遵循这一原则。

春天饮食原则是咸酸宜甘、选用辛温之品。饮食应清淡可口,忌酸涩和油腻生冷之物,应适当多摄入黄、绿色菜蔬。

夏天饮食多具有酸味的、辛香之品,少寒凉、节冷饮。选用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夏令进补”要温阳调阴。

秋天的饮食原则是少辛增酸、防噪护阴。如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点酸味果蔬,应适当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食物。

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保阴潜阳,应适当摄入龟、鳖、藕、胡麻、木耳等。冬令进补要以养阴护阳为主。

【因地施膳】

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地区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食用价值。例如,湖南、四川食用一定量的辣椒对身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因为这些地区潮湿多阴雨,当地人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使腠理开泄以排除汗液、驱除湿气,这样机体就可适应气压低、湿度大的自然环境。如果生活在北方干燥地区的人,过量地食用辣椒就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饮食有节

【第1句】:进食定量

饥饱适中,恰到好处,脾胃的输布、运化正常,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体便可以及时得到营养供应,有益于身体健康。

【第2句】:饮食以时

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可以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有益于健康。

12460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