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光荣事迹工作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优秀员工工作感言和个人事迹的介绍(300字)

我认为一名优秀员该起到表率作用,应该度的主人翁精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应该抱着务实认工作态度,埋头苦干,敬业爱岗,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

现在我们公司的全员活动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做为钻房一名优秀员工,将积极参与改善活动中去,不断地展现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公司和自己创造一个更加优美的工作环境。

展望未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不会被现在一点成绩冲昏头脑,我将继续发扬成绩,不断创新,不求做得最好,但求做得更好。

在以后工作中,以无缺勤、高效率,少报废为目标,为XX公司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读了钟南山的光荣事迹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我们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位像钟南山这样的人,为祖国做贡献

光荣事迹

在共产党领导下闹革命没有错,无产阶级为了生存就是要闹革命,不革命等着饿死吗

所以人民解放军,特别是从国民党过来的普通解放战士,更是勇敢,为了新中国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都前赴后继,打下了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虽然在实现形式上有过错误,但即使要怪也只能怪资产阶级及其政权自己没有摆平无产阶级的生存问题造成的,当革命洪流来了那是势不可挡的。

实现形式现在改过来了,关键现在要怎样去做才即有发展又有幸福生活,并且一个也不掉下。

当然如果不醒活,做成了修正主义,大家又要掉入苦海之中,所以广大人民群众要时时提醒共产党,莫把路走偏了,走错了。

如果要自以为是故意走错误的路,人民群众一定不会答应,革命洪流又要一次卷起来,横扫一切走修正主义资本主义,自以为在做国家的牛鬼蛇神

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

杨靖宇、马占山、赵尚志、董杨靖宇、马占山、赵尚志、董存瑞、叶挺、徐说一下,邱少云是抗美援朝英雄。

抗战英雄人物有好多啊,像左权、杨靖宇、马占山、赵尚志、董存瑞、叶挺、徐向阳........ 向阳存瑞、叶挺、徐向阳邱少云 狼牙山五壮士 刘忠:1936年黄埔军校11期学员,就读于成都北较场。

分别参加了1938年武汉会战、1939年长沙会战,期间由排长升为营长,左手臂被枪打穿负伤。

1946年退役,在隆昌的兵站工作。

于1995年去世,享年83岁。

孙震:1892年出生,成都人。

1935年担任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1937年担任22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参加了山西会战。

1938年担任22集团军总司令,驻扎在山东临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之后,22集团军在湖北襄樊一带与日军周旋,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

1947年孙震被升为国民党陆军上将。

1949年底去台湾,1985年于台北去世,享年94岁。

罗昌举:经历了1938年的成都大轰炸。

1940年在重庆就读于国民党国防部38技校。

1942年考入空军11飞机修理厂,抗日战争中在凤凰山机场作为一名地勤人员做出过很多贡献。

抗战胜利后调任77空军留守站任负责人。

1949年担任西南空军司令部(原国民党西南航空站)第四中队的分队长。

1954年后,一直在地方担任技术工作至2003年才退休,现年83岁。

张文志:1934年仍是个学生的他满怀救国热望投笔从戎,在广安加入杨森部队,并考入干部大队,一年半后升为排长。

1936年随杨森部队撤出四川,转战贵州。

从贵阳日夜兼程参加上海保卫战,成为部队中仅剩的军官,并于火线中升为连长。

1939年参加了长沙会战。

同年,调入黄埔军校学习。

左权(1906年—1942年),又名左字林,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军事将领之一。

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国民政府针对陈炯明的东征,不久前往苏联留学,1930年返回中国,任红一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升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与彭德怀一同指挥针对日本军队的百团大战,取得巨大战果。

1942年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权负责断后,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争中被炮弹击中身亡。

他本人也成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百度的抗战吧中有 实际上抗战英雄人物的事迹太多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个人推荐你去看看八百壮士和喜峰口抗战的事迹,网上有很多相关报道。

喜峰口抗战:公元一九三三年初,日军侵占热河,进逼平津,长城抗战全面爆发。

宋哲元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临危受命,开赴喜峰口一线,据险抗敌。

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亲临前沿,指挥督战;一零九旅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裹伤陷阵。

全军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关内民众舍生忘死,奋勇支前。

硝烟弥漫,日月因之失色;刀光闪烁,倭寇为之胆寒。

自三月九日起,战数昼夜,毙敌 五千余。

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

”捷报传开,举国振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唱彻华夏。

八百壮士: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

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

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

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

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

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

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

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

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

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

守军被迫撤退。

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

与此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支持和鼓励着壮士。

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支持壮士们抗击日军。

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中国守军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

狼牙山五壮士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忱。

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1914年初,忧愤国事,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师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人的兵力,再度侵犯湖北襄樊,首当其冲的就是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张自忠率部浴血奋战,日寇攻了五天五夜,未能越雷池半步,只得掉头鼠窜,张自忠亲率部队,尾追敌人,沿途斩杀无数,敌寇死伤达五六万人。

同年5月7日,张自忠杀敌心切,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74师3个团共2000余人,从宜城窑湾东渡汉江,夜宿距宜城东北6公里的南营。

8日拂晓,率部北进,清晨抵长山西麓南瓜店。

于是,一场惊英豪泣鬼雄的战斗便在这个小山村一带拉开。

在南瓜店,张自忠部队活捉一掉队日本兵,得知敌三昼夜不停息地向北窜犯。

我部稍作休息,即冒雨出罐子口向北追,因道路泥泞难行,薄暮方赶到距南瓜店不远的襄阳境境内方家集。

知敌刚从这里离开,现行军在方家集东贡几里外,张自忠遂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我军一发发炮弹在敌阵地开花。

直到敌人发现我兵力不多时,便掉过头来猖狂反扑。

部队在方家集一带一连激战了两昼夜。

当时,日军约万人,多于我军数倍,且敌人拥有飞机、坦克,而我军连日行军作战,无一日修整,加之远离后方,得不到补充,又拼杀了几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于5月16日,部队被迫退回南瓜店,电台已被敌炮炸坏,与后方联络中断。

凌晨,敌人集中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南瓜店猛扑,12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扫射轰炸,掩护步兵冲锋,我方浴血备战,多次击退敌人。

到上午10时许,南瓜店到处是枪炮声,如同六月滚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尘土硝烟弥漫空际。

太阳也变成了昏黄色的圆盘,整个阵地笼罩在铁和血的火海之中。

张自忠将军始终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敌阵,一边传令:对敌人要狠狠地打

子弹打完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

敌三面围攻,网开一面,企图把我军向北压迫至长山坪开阔地带围歼,三面火力集中到我军不到1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此时,我军已打退敌军5次进攻,伤亡惨重,险况频生。

李致远参谋对张自忠说:“敌人三面包围我们,不如暂时转移,重振旗鼓,再与敌作战。

”张自忠火了,大声说:“当兵的临阵退缩是要杀头,当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吗

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都是士坷垃

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的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 我军杀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人凭借其兵力优势,一股刚退下来,另一股又蜂拥而上。

我军在弹药殆尽之际,用刺刀和大刀冲杀。

突然,飞来一颗子弹从张自忠左臂三角肌处穿过,鲜血立刻渗透了呢子制服,警卫人员不约而同地围在他身边做掩护。

激战到下午两点,张自忠所带官兵仅剩20多人。

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自忠激动地说:“这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好机会,我决不后退

”接着又飞来一颗子弹从他的胸部左侧穿过,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眉目可见,敌我短兵相接,混战一起,展开了肉搏,张自忠自知伤重不救,大声对左右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

”刚说完,从东南又飞来几颗子弹,张自忠太阳穴和左眉梢上部各中一颗,倒地身亡。

长山在怒吼,汉江在流泪。

人民的好儿子张自忠率部连战9日,杀敌数千,以死报国,坚守阵地,受伤不退,竟以身殉国,时年50岁。

其彪炳人寰光辉照耀的民族英烈气概震慑敌军,激励国人奋勇杀敌,直至日军投降。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

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

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

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

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

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

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

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

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顺德,字骥生。

河南确山人。

杨靖宇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领导河南刘店秋收起义,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中共豫南特委书记等职。

1929年至东北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担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第一路军总指挥、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等职。

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被誉为“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战斗中英勇牺牲。

尸体被敌人解剖,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生于直隶(今河北)青县。

早年入伍北洋陆军。

辛亥年为响应武昌起义。

参加了滦州起义。

以后历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等职,曾参加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及各次军阀混战。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贿选政府,通电全国,多次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并将所部改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1月,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皇宫。

1926年出访苏联,是年9月回国,率部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出兵陕豫。

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1929至1930年,举兵反对蒋介石,先后发动蒋冯战争和蒋冯阎中原大战。

反蒋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冯主张“团结全国民众之力量一致对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之侵略”。

1932年10月9日,冯自泰山抵达张家口进行抗日活动。

同月,驻察第二十九军东开长城一线,冯派人四处联络抗日力量,争取各界支持。

对此,蒋介石屡电冯晋京,并派人到张家口劝冯放弃抗日活动,南下赴宁,以监察院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相许,均被冯拒绝。

1933年四五月间,日军相继侵占多伦,沽源,察省形势日益危急。

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冯被推为总司令。

6月中下旬冯部署军事,派大军北上收复察东失地,先后克复康保、宝昌、沽源。

康、宝、沽三县相继克复后,蒋介石密电汪精卫,部署围剿抗日同盟军,令冯即刻取消抗日同盟军名义,冯予以严拒。

7月11日,冯向多伦前线将士发出最后决战以死报国电。

12日,吉鸿昌部攻克多伦,冯发电嘉勉和犒赏官兵大洋5万元。

7月27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成立“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冯任委员长。

8月中旬,准备进攻张家口之国民党军已达8个师12万人,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日本关东军也乘机向冯提出“严重抗议”。

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夹击下,冯坚持抗日强硬态度,加强战备,同时坚守枪口不对内的宣言。

7月28日,蒋汪向冯发出最后通谍,同时又增调5个师兵力围剿抗日同盟军。

至此,入察之国民党军队已达16个师15万人。

为瓦解同盟军,蒋介石、何应钦又先后收买了抗日同盟军的邓文、檀自新、张人杰等将领,引起抗日同盟军内部混乱和动摇。

在此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冯的态度开始变化。

8月5日,冯发出歌电,正式宣布下野。

冯下野后,拒绝蒋汪电邀其赴南京“共商大计”,决定仍回泰山。

8月14日,在宋哲元等陪同下,冯离察赴鲁。

1936年,冯以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条件,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日战争初期,他曾任第三、六战区司令长官,后被蒋介石撤职。

1939年以后,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冯据理力争,营救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多人。

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与卖国政策。

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

次年11月在美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反对美国援蒋内战。

1948年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兼政治委员会主席。

同年7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绕道苏联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9月1日,轮船行至黑海时突然失火,不幸遇难。

终年66岁。

王琇瑛事迹的感想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琇瑛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193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及护理教育,获硕士学位。

1936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副教授。

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三护校校长、北京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主任护师。

中华全国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全国护理科普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间,第一批到鸭绿港战地培训基地培训护士长,为提高我国护理教育水平及培养护理人才做出了贡献,是国内知名的护理学专家。

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二十九次奖章颁发通告,授予中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王琇瑛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

这是新中国护理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荣誉。

“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

”我国首位南丁格尔奖得主王琇瑛的这番话曾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护理人员勤奋工作,不让病人陷入无助的境地。

王琇瑛早年曾在北京贝满女子中学读书,后考入燕京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1931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和护专业文凭。

1935年至1936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理科硕士学位。

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二十九次奖章颁发通告,授予中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王琇瑛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

这是新中国护理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荣誉。

1983年9月,王琇瑛当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00年9月4日,王琇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国家不可一日无兵,亦不可一日无护士。

护士的工作必须像田园中的水一样灌注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王琇瑛对护理工作的诠释正是她一生履行的誓言

请帮忙提供孔繁森同志工作简历及先进事迹感想材料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  古老而又富饶的鲁西平原,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忠厚的农民,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就是清清白白为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教诲。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地步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孔繁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1979年,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几年间他为发展聊城地区的宣传、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调藏工作期满,到莘县任县委副书记,他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求进取,在莘县的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时,亲属都在农村,母亲已年近八旬,妻子王庆芝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两岁,生活非常艰难。

可是孔繁森想到这是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去总得有人去,谁家又没有困难呢

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依然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要走了,他默默地来到老母亲面前,又一次为老人家梳理着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近母亲的身边,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她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咱不去不行吗?”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儿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老母亲心疼地认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倒在老母亲的面前,流着眼泪对母亲说:“娘,儿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

”说完,给老母亲磕了一个头,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在阿里,孔繁森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为阿里的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早在1990年,迟浩田将军就诚曾写下“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条幅赠予孔繁森。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迎着暴风雪到受灾最严重的改则县和革吉县指挥救灾,救灾途中,饿了就吃一口风干的牛肉,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到嘴里,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山反应,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

  2月27日的凌晨,孔繁森躺在革吉县曲仓乡一座牧民的帐篷里,剧烈的头痛使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

有着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是,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山东的老母亲、妻子和儿女,他艰难地支撑着病体,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待:“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厉害,怎么也睡不着。

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老母亲、家属和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这哪里是什么交待啊,这分明是孔繁森提前写好的一份遗书啊

然而,这一夜孔繁森没有倒下,终于挺了过来。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阿里人民终于战胜了这场罕见的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而年仅50岁的孔繁森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他的头发过早的灰白了。

  为了加速阿里的发展和振兴,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阿里工作组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途中他在4页便笺上拟就了“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谁又会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绝笔。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众日报》《聊城日报》《山东画报》《西藏日报》等报刊都多次报道过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时,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随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孔繁森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时,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里,先要给孩子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

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是同孩子们一起娱乐,上街给他们购买衣物和书籍。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啊。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

  1986年孔繁森担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用车本来很方便,可元宵佳节,他却借来地板车推着年迈的老母亲上街观灯赏景。

1991年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他却让给了其他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简陋的房舍里。

在西藏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一次孔繁森到阿里党校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和红塔山香烟,孔繁森却批评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

  孔繁森殉职以后,在他的遗物中还有数千元的各种发票,这些发票在他任职期间完全可以签字报销,然而他却严格地把握了公与私的界限,其中有一张5元钱的用车发票,就是孔繁森在担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期间,因私事用车按每公里1元钱,交纳的用车费。

  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一连数日,他和同志们都在街头的小摊上吃面条,随行的同志觉得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雅观,可孔繁森却郑重的说:“咱阿里太穷,想想咱们那里还不富裕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的下吗

”  孔繁森一生生活极为简朴,几十年来,无论是当工人、当部长、当书记,身上的内衣大都是带补丁的,他身边还常备着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

  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再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

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1994年11月29日,一场车祸无情的夺去了孔繁森宝贵的生命。

12月10日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

  12月14日,在山东聊城,两千多名干部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为孔繁森同志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在场的干部群众面对着孔繁森同志的遗像和骨灰,都禁不住失声痛哭。

当孔繁森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们都纷纷跪倒在地,连声哭喊着“繁森” 的名字泣不成声。

  12月15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遗像前花圈似海、哈达如云、哭声如潮。

孔繁森当年在西藏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爷爷的骨灰和遗像,为他们敬爱的孔爷爷送葬。

  噩耗传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人们纷纷朝着孔繁森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12月5日,阿里地委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追悼仪式,这个不足五千人的边疆小镇赶来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两千多人。

那一天,一幅挽联十分醒目,上面写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充分表达了阿里人民对孔繁森同志的深切缅怀。

  孔繁森同志殉职后,中央领导、山东省的领导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领导都专程赶到聊城看望孔繁森同志的亲属。

  1997年4月10日,新任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由江西南昌抵达聊城,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并郑重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全心全意为齐鲁人民服务”。

  孔繁森殉职以后,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分别为他题了词。

胡锦涛同志撰写了署名文章,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1995年4月29日,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鎔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孔繁森同志的爱人王庆芝及其子女以及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全体成员。

  1995年9月10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乔石委员长作为首批观众参观了纪念馆。

  1998年4月28日,1999年5月26日,中组部、中宣部分别在北京召开学习孔繁森座谈会,聊城地委书记张敬涛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

  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在孔繁森同志事迹报告会上,当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把孔繁森还没来的及领取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奖章,转交给他的爱人王庆芝时,台上、台下都泣不成声。

  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在全国巡回展出,历时近两年,观众近千万,展览所到之处,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在他们心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国掀起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热潮。

  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在聊城建立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建成,为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

烈士英雄事迹的体会

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第一篇:英雄事迹7月1日,党的生日,今天全院组织了深入学习英雄校友xxx,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

会中由他的老介绍了xxx在校时的点点滴滴,同时也介绍了xxx在部队成长的历程和牺牲的过程。

但xxx留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是一个阳光、自信、乐于助人的同学,xx年刚入学时他还只有十五岁,个子小小的,见到老总会热情的叫老师好,同学老师们都很喜欢他。

记得有次听他班主任说过:有天深夜他们班级有个同学突然生病,班主任就叫了几个大个子的同学一起去医院,当时xxx同学就同主要求也要去帮忙,班主任考虑到他个子小,还要把生病的同学搬上搬没有让他去,但他还是偷偷的跟在后面,并陪护生病的同学到深夜。

现在想想xxx同学这种大爱并不是横空而来,正是来自于他平时那种乐于助人的小爱,不断积淀而来。

我想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爱心,存一份感激,我们的生活就可能变的不一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身上所承载的责任更大。

我常想老师的工作,就像是在盖房子,社会的这所大房子安不安全,能不能住,与我们老师的爱心与责任密不可分。

在学习时xxx的事迹时,让我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两句话:一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前一句是学生可以胜过老师,当然也可以成为老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师说》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7928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