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工程读后感怎么写
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
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提出了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是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择业,基本准则是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的职业,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一、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马克思首先通过人与动物的活动范围和选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人区别于动物所独有的自由自觉性和主观主动性,进而强调指出,“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面对择业,经常困扰人们的往往是被名利迷住心窍的虚荣心和凭自己主观幻想把职业美化,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职业选择大都是不可靠的。
因为,“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二、理性择业的基本准则: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那么什么又是有最高尊严的职业呢
认真研读《考虑》一文中所提到的最高尊严的职业,我们不难看出,其主要就是指“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虽然,这种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也就是说,有着最高尊严的职业往往是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职业,是人们心甘情愿为其倾尽全力的职业,同时也是人们在从事这样的职业过程中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实现的职业。
不难想象,在选择这样的职业中学习、工作和生活,人们总是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而不会感到丝毫的职业倦怠和情绪低落。
三、理性择业的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能够冲破保守主义观念和利己主义思想的藩篱,提出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属于千千万万人而快乐等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理性光芒的真知灼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而马克思自己不懈奋斗的一生恰恰是躬身践行其对人类幸福生活的诠释和追求的一生。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听后感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
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
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
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
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
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
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
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
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
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
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
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
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
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
”,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
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
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
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
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
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
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
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
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
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
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
”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
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
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
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
”,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
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
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
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
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谢谢
谈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的感想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
【第15句】:
【第5句】:5-18
【第83句】:
【第3句】:14)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1883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德国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生平卡尔·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
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
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文中有几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
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学习专业,谁知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学校。
马克思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
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
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
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
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他说:“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
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马克思刚去主持这份报纸的工作,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
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
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
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
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
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
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人们当然十分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争相购买《莱茵报》阅读。
马克思刚开始来到《莱茵报》时,其发行量只有800余份,几个月之后,已发行3400余份。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
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
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
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
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断地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
因此,他不断到工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还经常参加工人组织的秘密会议。
由于认真地、长时间地参与工人的活动,马克思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要使工人阶级翻身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全面提高全人类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进而建立一种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只有在这个社会里,才能够实现人类大同。
同时他又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光靠抽象的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个行动,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等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从此,马克思对他的革命行动的目的、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的一切革命活动都围绕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宗旨。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因为马克思具有积极进步的革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鉴》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无理阻挠,他们以“预谋叛国和污辱国王”之罪,不准任何一本杂志流进德国。
为了彻底阻止马克思的思想进入德国,普鲁士政府派了大批军警到莱茵河的船中去搜寻,结果搜出了几百本《德法年鉴》,使这个杂志无法再继续办下去,不得不停刊了。
杂志虽然停刊了,但是,马克思却在这本唯一的一期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社会的思想,而且明确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
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使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论,并以此指导革命实践。
从此,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全面投入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理论奠基者、奋不顾身的战士和革命者的伟大导师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
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
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
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
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
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
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
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
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
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
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
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
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
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
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
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
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
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
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酌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
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
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
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
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
在这个手稿中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
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
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
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
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
1867年9月14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马克思又投入了实际斗争。
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
在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
正像恩格斯说的,“叙述马克思在国际中的活动,就等于编写这个协会本身的历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马克思虽然在起义之前并不赞同这一行动,但起义一经爆发,他就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援和帮助。
他注意收集有关公社的材料,认真研究公社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了几百封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
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从物质生活、政治思想上帮助逃离法国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
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
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
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中收录了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绝大部分著作,并且于1972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经典著作。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参考资料一: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象得了一场大瘟疫.1826年,经济危机蔓延到德国,德国多次发生大规模罢工,形势日益严峻.这一事实深深地刺激了少年的马克思,成为影响他一生奋斗选择的重要原因.思考题: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参考资料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思考题: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分析: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本课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1,自然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已的形式.想一想:有哪些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能够证明恩格斯的观点参考资料: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242页.)2,社会科学的发展19世纪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进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参考资料: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创立劳动价值论.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的经济根源作了初步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考察,他们曾觉察到人民的力量以及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阶级斗争同经济利益的关系,认为阶级斗争是政治事变的动力,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主张研究人民的历史.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作了天才猜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是一个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社会,是一个利已主义和投机欺诈的社会,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还对未来社会作了不少的预见.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__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资料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是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三是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四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参考资料马克思1842年在《莱因报》办报期间,使他有了广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他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辩护》,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关健作用.由于马克思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一生几乎过着流浪乞丐式的生活,常常为付不出房租,稿子写好了没有邮费而犯愁,有时甚至向恩格斯借助两个铜板才发出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宿愿矢志不移,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1845年春马克思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阐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五,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马克思一直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认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故居摩泽尔河是德意志的母亲河,位于德国西部边境的座落于河畔的小城:特里尔城。
它的名字是从上古时代当地部落称呼演变而来的。
这个举世闻名的小城市:因为它曾径有过辉瘤的历史:它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
它比罗马城早建1`300多年,历经战争风云,于公元 287年才成为西罗马的首都。
特里尔现有人口十多万,而远在1600多年前,它就己径拥有八万多人口
当年的特里尔面积比现在更大,罗马人为了使这座城永恒,建筑了无数的巨石建筑和雕塑,历径2000多年风尘岁月,千百年仍照耀着当年罗马征服者特有宏大气势和风格,吸引了无从汁数的考古者、猎奇者、旅游者……而更有深一层意义的是这座罗马古城不仅诞生了,也诞生了一个伟人:卡尔马克思。
沿着摩泽尔河旁一条避静的街道走去,就可以看到青铜雕塑的马克思侧面头像,它位立在远离尘嚣偏远的一角,似乎在默默沉思…马克思故居是一幢典型的18 世纪德国巴洛克式民居:桔红色的三层建筑,它如此朴实,就象一户普通人家。
1818年4月卡尔马克思之父,一位犹太斋律师租赁了这所住宅。
1个月以后,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婴孩,他叫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在这幢桔红色的楼房里度过愉快的童年,直到1835年高中毕业。
马克思与少年女友燕妮在此留下了“青梅竹马” 的佳话,他们后来成为相儒以沫的终生伴旅己是人们熟知的故事。
17岁的少年马克思离开了故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与欧州其他的名人纪念馆一样:马克思故居现在己被作为马克思纪念
马克思哲学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1873字卡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
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
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 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
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
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
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
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
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
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
”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
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
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
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
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
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
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
那就听便吧!”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
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
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
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
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
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
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
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
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马克思传读后感2000字二:凡夫俗子马克思--《马克思传》读后感(2279字)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
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
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
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
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
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
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
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
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
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
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
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
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
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
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
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
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
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
”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
”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
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
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
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
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
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
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
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
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
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
“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
”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
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
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
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
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
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
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
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
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
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
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
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
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
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
”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
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
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
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把这本《马克思传》给读完,但是最起码我对马克思性格方面的了解又进了一步,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东西
【第1句】: 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应考虑哪两方面题
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
【第2句】: 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第3句】: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在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短暂的热情的情况下。
【第4句】:“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所选职业超越体质的极限。
【第5句】: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明确:有尊严、深信正确、能提供广阔场所的接近完美的境地。
【第6句】: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明确: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第7句】: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明确: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这其实是他在十七岁向社会发出的职业理想激情宣告。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爱情婚姻家庭道德问题上的阐述,对于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促进恋爱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爱情要以平等互爱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应该在性爱、婚姻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而“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庭经济变为社会的劳动部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业;社会同等地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
因此,“对于这种后果的担心也就消除了,这种担心在今天成了妨碍少女毫无顾虑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经济的因素”。
这样,男女将实现平等,性爱、婚姻也将真正自由。
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二、恋爱要慎重,求爱要文明1866年,保尔・拉法格遇见劳拉・马克思后,两人感情迅猛发展,热情不断高涨。
马克思严肃提醒拉法格在恋爱上既要慎重又要注意“求爱”方式:我“没有肯定许婚,一切都还没有确定。
即使她同您正式订了婚,您不应忘记,这是费时间的事……必然会有许多严峻的考验和苦恼”。
马克思以长辈的身份教导这对青年人在婚恋面前要保持清醒。
他特别批评了拉法格涉世不深、缺少理智、一头埋进恋爱的行为,要求拉法格立足现实,充分考虑到在婚恋生活过程中无数困难的考验、苦难的折磨,从而不要轻率从事。
在拉法格向劳拉的进攻步步紧逼、不肯退却的形势下,马克思严正警告“这个热情过高的青年人:如果您想继续维持您同我女儿的关系,您就应该放弃您的那套求爱方式。
”马克思要求拉法格用理性的克制来代替感情的冲动,他指出:“如果您借口说您有克里奥洛人的气质,那么我就有义务以我健全的理性置身于您的气质和我的女儿之间。
如果说,您在同她接近时不能以适合于伦敦的习惯的方式表示爱情,那么您就必须保持一段距离来谈爱情。
”针对青年人恋爱中的这个突出问题,马克思希望青年人能够摆脱原始的自然欲望的冲动,以伦敦绅士的风度来谈情说爱。
他教导拉法格:“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
”三、理想、事业、道德与爱情的统一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致燕妮》为题的十四行诗中写到:假如你胸口烦闷\\\/请听我把歌来唱\\\/歌儿把你呼唤\\\/你会热泪盈眶\\\/倾听那歌声飞扬\\\/和欢声笑语的回荡\\\/你卷发低垂感动\\\/觉察我心波荡漾\\\/这时我全身迸发火光\\\/感到有种永恒的力量\\\/我要拥抱万里长空\\\/我要把你紧搂在怀中\\\/我把这理想珍藏在心上\\\/我要把尘世的俗物扫荡。
在诗中,马克思向亲爱的燕妮倾诉衷肠,但马克思所表达的情感并不是个人主义的狭隘感情的寄托,而是把对纯洁真挚的爱情追求,化为激励自己在理想的海洋里展翅飞翔的力量。
在对待女儿的恋爱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先完善自己再谈恋爱和婚姻的观点。
马克思要求拉法格把爱情摆在正确的位置上,首先利用大好年华完善自己。
马克思对热情有余、行动不足的拉法格讲:“关于您的总的情况,我知道:您还是一个大学生……您应该在考虑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且无论对您或对她来说都需要长期考验。
”这里,马克思认为拉法格有革命的激情但思想还不够稳重,在学业上还要不断进步,要进一步投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
总之,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知识和技能等素质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才有理由考虑恋爱、婚姻问题。
列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爱情本质问题的基本思想为基础,批判资产阶级的,提出无产阶级爱情观的道德要求。
他抨击了十月革命后苏联流行的“杯水主义”理论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性质,认为“在性生活上,不仅应该考虑到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应考虑到文化上的特征,看它们究竟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
”列宁还论述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并强调,“恋爱牵涉到两个人的生活,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
这一情况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
”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正是恋爱中所包含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责任。
谈谈你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认识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是一个长久的发展计划,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