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口学院怎么样
具体说说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要对你说的是,自考就那回事,没必要看那么严重,不管是统招还是自考,都只是一纸文凭而已,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废纸一张,除非你是名牌大学的统招本科生,否则,能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一个是统招,一个是自考。
需要纠结的是你该去哪个学校读,这才是最关键的,学校选错了,那就是错到底,废了。
为什么这么说
选学校读自考还是统招,都是在上学,四年的学校生涯,也可以说是进入社会之前最后的学校生涯,全都交给学校了,统招还好,毕竟是统招,但是自考,要是选错了,那可交着上学的钱,干着培训的事,具体什么意思,慢慢揣摩揣摩,或者自行度娘吧。
。
好了,来说说汉口学院,汉口学院不能说最好,也不能说最差,不是名校,但是在自考这方面还是比较到位的,起码保证了统一的住宿,校园生活,学习。
至于学习,校风没有以前好了,但是不管哪个学校,修行看个人,学校只能说是给你提供平台,高中管那么严都不学,何况大学管这么松。
。
所以学得好与不好,毕业难与不难,不能完全看学校。
。
如果读了,自考,就好好读,不然的确不好毕业,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能认真的学点东西,即使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总比没学到什么强的多吧。
。
汉口学院,可以考虑,但是能考上统招本科就尽量去读统招本科,实在考不上本科,那就可以考虑下自考本科。
还是那句话修行看个人
缩写 课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00字左右
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年九月初九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
在6岁之前,他随父母先后居住北平、天津、江西、德安、汉口等地他的童年备受战乱之苦,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看到了许多人没有饭吃的痛苦,就下定决心当一名农业学家为老百姓解决吃饭的问题。
在重庆相辉学院毕业后,他行程两千多里,转了好几个县,前后历时二十多天,到了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下、沅水河畔的黔阳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几经风雨,几经考察,终于以响当当的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也能养活他人。
尽管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们正逐步走向富裕,但是我们还是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当代学生更要以袁隆平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爱国敬业,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努力为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五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落花生的作者资料作者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许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别 名名赞堃,字地山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台湾台南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职 业作家、文学家、教授毕业院校燕京大学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印度文学》故 居广东徐闻县笔 名落华生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许地山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许地山散文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
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
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
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
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
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
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
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许地山散文选集。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
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
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
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
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
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急急急
詹天佑
黄钢1917年生于武汉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烈士黄负生的遗孤。
1938年,他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鲁艺文艺研究室秘书、解放日报社记者兼采访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黄钢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特约记者,与别人合作了电影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
1980年后,他先后担任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为传播我国革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踏入电影圈 1938年,黄钢去延安前,曾因为国民党政要张道藩(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关系,在国民党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工作过3年。
初中毕业后,黄钢考进了湖北艺术师专预科(美术部)。
他在艺专读了4个学期,从报上见到南京成立戏剧学校的消息,就拒绝了艺专与家里的挽留,拿了30元钱从武汉到了南京。
一起去的5个人,只有1人考上。
黄钢写了封信给张道藩,说明是他考得最好,为什么不录取他,这不公平。
张道藩回了信,并约黄钢去面谈。
张道藩说:“不必再去戏校了,去中央电影摄影场吧,可以去摄影,或者画布景。
” 过了几天,司机送来了张道藩的信,是写给摄影场张冲的,介绍黄钢去摄影场。
张冲留下了黄钢当练习生,每月5元,供膳宿。
黄钢就在摄影场导演黄天佐手下工作,后者曾留学苏联,导演过张道藩编写的《密电码》。
其间,张道藩给黄天佐打过电话,问他介绍来的人能不能演主角,黄天佐说还是让他学编剧。
黄天佐让黄钢先抄写分镜头剧本,体会编剧的要领,这样学了一年,改任助理编剧,每月工资有40元了。
抗战军兴,摄影场自南京迁往芜湖,又迁往武汉,再迁重庆。
这时,罗亦农的妻子、作为中共秘密党员的李文宜找到黄钢,对他说:“我们一直很关心你,作为党的先驱黄负生的孩子,要走正路,做一个有志气的革命青年。
在摄影场,要把这看成是学技术的机会。
”也是在此时,他看到了《西行漫记》,看到了《八一宣言》,并收到了严文井的来信,说延安已办起了鲁迅艺术文学院。
那时他的妹妹黄铁已到了延安,黄钢也离开时任中央电影摄影场新闻组副组长的职位,于1938年11月底进入延安,时年21岁。
整风运动受连累 1939年3月,鲁艺文学院成立文工团去晋东南敌后战场,由陈荒煤任团长,团员包括黄钢在内共5人,另4人梅行、葛陵、乔秋远、杨明均为鲁艺文学系第二期学员。
后来在去晋西北途中,梅行找黄钢谈话,准备吸收他入党,但需经了解后才能批准。
黄钢却感到委屈,心想,像我这样的人,还要了解什么
于是对梅行回答说:“党要了解我,我对党也是要有更多的了解的。
”这一情绪,同他妹妹也有关系。
他妹妹黄铁一到延安,人家说她是烈士的女儿,就批准她入党了。
听黄钢口吻中流露出的情绪,梅行没有再找他谈入党的事。
1940年2月,黄钢回到延安,写了《我看见了八路军》这篇报告文学,作品讴歌了朱德作为总司令普通、平凡的一面。
4月他写信给李富春,说对党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文艺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入党的要求。
过了几天,李富春用毛笔写了回信:收到信,很高兴。
你应该成为党的一员,一个细胞。
无产阶级政党从来也不拒绝文艺,相反,从来都是为发展健康的文艺而努力的,要把文艺提到更高的水平。
你如果有勇气,希望马上来找我。
或者,持此信去找鲁艺的宋侃夫同志。
黄钢没有去找李富春,去找了鲁艺党总支的宋侃夫。
1940年5月1日,黄钢被批准入党,支部会对他的意见是:骄傲、不合群。
1942年春,毛泽东主持了《解放日报》改版的讨论。
5月,黄钢去《解放日报》社任记者,同时去的,有穆青等同志。
不久,黄钢兼任采访科长。
1942年
【第9句】:10月间,黄钢接待了一个国统区来的代表团。
事后查明,团长为国民党特务。
黄钢准备了他们所索要的书面材料,都是延安公开出版的刊物与文艺作品,这却引起了李克农领导的秘密机关的注意。
黄钢正准备把这些材料交给代表团时,秘密机关工作人员出面扣下了这些材料。
他们态度很生硬,要黄钢去找李克农。
李克农对黄钢说:“要安心在这里工作。
”黄钢本来留恋鲁艺,一到礼拜天就回鲁艺,以为指的是要安心在《解放日报》社工作。
李克农又说:“不安心工作总有不安心工作的原因……”一番旁敲侧击,实际上指的并不是不安心《解放日报》的工作,而是指的“不安心”在延安…… 临走时,李克农要黄钢代向《解放日报》的副刊编辑舒群问好。
不久,舒群受审查了。
几天后,李克农对黄钢说:“你回鲁艺去吧,对周扬说一声就可以了。
”黄钢心情沉重地回到鲁艺。
1943年3月,整风向审干方向发展,鲁艺有十余人到枣园接受审查。
黄钢找到了周扬质问,周扬说:“我们每一根头发都是属于党的,受审查也很正常。
到枣园去可以更好地接受审查,康生同志不会搞错的。
”周扬又说:“我知道张道藩,他是爱才的。
张道藩这样厉害的人,他还不把你拉到国民党里去
你到康生那里去就可以了。
” 黄钢打起背包到了枣园,吴德在“欢迎”鲁艺去的这几个人时说:“我们共产党有坚强的胃口,可以把你们都吃下,再消化,改变过来。
”还特地点了黄钢的名,要黄钢好好反省。
黄钢在枣园吃了午饭,又走了3里多路到陕北公学。
那是在当时专门改作审查干部的学校。
校方宣布了纪律,班与班之间是不准串联的。
1943年7月,开始了抢救运动。
《解放日报》有一天刊登了一条张道藩挑动内战讲话的消息。
在小组学习时,组长把这张报纸放在黄钢面前,要黄钢交代:“你看看这个,你现在承认是国民党还不行,有这样的关系,得承认是特务。
”组长这一说,大家都起哄了。
在这种情势下,黄钢被逼作了“交代”:“张道藩说你去那里,任务不变。
”小组的人追问黄钢什么时候参加的国民党,布置的是什么任务
黄钢说:“没有参加国民党,也没有布置具体任务,是长期‘潜伏’。
”组长说:“明天开失足者大会,你要上台交代。
”黄钢想:“现在,党不要我了。
” 作品被毛泽东肯定 第二天,真的开了大会,号召失足者上台交代,上台交代的人比台下的听众还要多。
黄钢也上台了,一说完,全场鼓掌。
回到班里开小组会,问黄钢交代后有什么感想
黄钢说:“我有什么感想,刚才说的都是假的。
”组长说:“你刚才一交代,还影响了别人也上台交代了,你怎么又翻案了
”黄钢说:“反正我不再说谎话了。
” 组长把黄钢带到了李克农的窑洞。
李克农说:“我听汇报介绍了你的交代,你今天就推翻了
我昨天已经向毛主席报告了。
毛主席还说,烈士的儿子当特务也很好么
” 毛泽东对黄钢的父亲黄负生是熟识的。
黄负生在1920年与董必武、陈潭秋、刘子通等人一起组织了湖北共产主义小组。
《中华之最》中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的名字,其中就有黄负生。
在中共建党后,蔡和森曾主持《湘江评论》的编务,黄负生则是《武汉星期评论》的主编,这两份杂志在当时都较有影响。
毛泽东在1922年有这样的评价:“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这一年毛泽东北上时曾在武汉停留半个多月,与陈潭秋、黄负生多次交谈过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
这是黄负生的妻子王纯素同她的子女黄钢、黄铁说过的,毛泽东“常常坐在负生床前,握着负生的手谈话”。
黄负生在中共早期活动中是有贡献的。
他的活动情况,在陈潭秋的日记上有记载。
李克农继续与黄钢谈话:“你认识徐恩曾吧
”黄钢说:“徐恩曾谁都认识。
”作为国民党中统负责人,是名声在外的。
又问:“认识袁牧之么
”黄钢说:“认识。
”李克农说:“他也是特务。
”黄钢说:“我到延安是走我父亲留给我的路,我到延安是来找党来的。
我不会违背我父亲的遗愿。
我到延安,博古和夏之栩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给开的介绍信。
他们对我都是了解的。
” 回到学校,黄钢表示自己不再说谎。
别人只是听之任之,而他则想:无非是由调查部转送到社会部吧。
但并未送去,只是换了一个班。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参加劳动,黄钢一有空闲就读报上的国际评论,因之对写作国际评论有了很大的热情,但在当时是无法动笔的。
建国后,在《人民日报》上可以经常看到黄钢写的这一类文章。
他说,这是在延安受审查期间培养起来的兴趣。
1944年春,学校自己组织了秧歌队演出。
黄钢参演了《兄妹开荒》,还作为导演排了话剧《前哨》。
又是一年过去了,黄钢脱离工作已经有两年了,终于迎来一个转折。
那是1945年初那个农历除夕的晚上,与他同睡一屋的赵世英参加晚会回来,就急切地告诉黄钢:“毛主席问到你了。
” 原来,毛主席在跳舞时问到一个女同学:“有没有黄钢这个人
”女同学说:“有。
”毛主席又说:“为什么不写东西了
还可以写嘛
”黄钢知道后心想,至少现在毛主席不这样看我,不把我当特务了。
毛泽东是看过黄钢作品的。
1942年4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夕,毛泽东约见了何其芳等几个鲁艺的教师,了解文艺创作情况。
在谈话中有人问:“生活要经过沉淀才能写出好作品,现在反映抗战的作品感动人的比较少,是不是这个原因
”毛泽东说:“写当前的斗争也可以写得很好。
《解放日报》上最近有一篇黄钢的作品,叫《雨》,写得很好,就是写当前的抗日战争的。
”这一消息,是何其芳传出来的。
之后,汪东兴曾组织黄钢他们这些被审查者下乡,也算是一个锻炼吧。
终于明白受审原因 1945年春,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情况下,黄钢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
但是,未作结论。
在党的支部会上,要求每个党员都敞开思想,提出疑问。
黄钢说:“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抢救运动中,我没有想别的,只是想:明明不是特务,却说我是特务。
明明我是来找党的,却说我是党的敌人。
”他抱怨说:“如果说有敌人,那就是康生、李克农,为什么他们把不是敌人的人当作敌人。
”支部书记当即宣布散会。
过后,支部书记又召开支部会说:“上次黄钢的话,已经向李克农汇报了。
”也没再说什么别的话。
李克农知道了黄钢对受审查的怨气,对这刺耳之言倒也没有什么,相反,他在审查黄钢的过程中了解了他更多的情况。
而黄钢在受审查过程中却也了解了一些反特知识,对侦察情报工作也有了初步认识,还写了一篇党的反特机关发展成长的报告,不过无从发表,而是留在中央调查部了。
李克农对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在后来还让黄钢帮助中央调查部工作了一段时间。
对还在审查中的人,作这样的安排,恐怕也是打破常规的。
这也说明了对黄钢的审查虽然没有结束,李克农还是信任他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黄钢在延安为庆祝抗战胜利举行的舞会上,遇见了李一氓。
那时,李一氓在当陕北公学校长。
黄钢对李一氓说:“已经审查我好久了,但还是没有能作结论。
看来作结论也困难,还是让我上前线吧,让战争来考验我。
”李一氓肯定了他的想法。
过了几天,李一氓找黄钢谈话,说:“已经作了初步结论。
感情上相信你,理智上还不能完全相信。
要调查只有找张道藩,但又不能找他。
到战场上去经受考验吧。
”李一氓接着说了对黄钢作的初步结论:“黄钢于1938年由博古、夏之栩介绍来延安。
关于为张道藩派遣特务一事,无法证明。
有自由主义。
”黄钢看了这一初步结论,心情不好,这还是被挂起来了。
他去找夏之栩的母亲夏娘娘,诉说心中的郁闷。
夏娘娘在中共建党初期就从事掩护陈潭秋以及党的秘密机关的工作。
之后,随女儿夏之栩与女婿赵世炎到上海,仍然负起了掩护机关与照料负责同志如罗亦农、陈延年等日常生活的职务。
30年代初期,又在周恩来的工作地点服务。
她曾被捕,直到1937年秋抗战爆发才出狱。
抗战胜利后。
由党组织派人接到延安,再随中共中央一部分机关转移到河北平山县。
夏娘娘对黄钢说了对他父亲的评价,希望黄钢振作起来。
面对革命前辈的教诲,黄钢觉得心胸开阔了一些。
而终于明白他受审查的起因是在去东北前毛泽东、刘少奇会见他们时,李克农的谈话。
李克农说,“这次去东北的干部,有的人没有作最终的结论。
可能会受到歧视,这要正确对待。
比如黄钢,不应该把一些资料给国民党派来的人,审查一下,是应该的。
”这时,黄钢才明白了,为什么李一氓给他的结论中有“自由主义”这一条,也明白了这几年的审查都在寻找他同国民党的关系。
而与张道藩的关系,则是在审查中牵出来的。
历时8年终有结论 黄钢在东北,担任了冀察热辽边区所办的《群众日报》社副社长、新华社分社副社长,并建立了电台。
他在工作中受到总社的表扬。
这时中央来了通知,在延安未作结论的要作结论。
当时正值1947年秋后准备开展冬季攻势之时,黄钢正随第8纵队行动。
他找到了8纵队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邱会作,提出要回报社去等对他的结论。
邱会作说:“你不要回去了,我们不审查你,我们信任你。
”黄钢说:“我不是怕审查,是要有一个结论。
”但是,他在回到新华社分社后,还是没有能拿到审 查结论,审干负责人告诉他:你是中央调查部控制的人员,结论是要他们来作的。
1950年黄钢到北京。
1951年肃反时,中央通知,对被审查人员或是作结论,或是再继续审查。
大陆已经解放,也掌握了敌档,再审查已有了有利条件。
黄钢找到李克农。
李克农说:“结论已打印好了,你没有来拿么
”李克农取出了对黄钢的审查结论。
他看了这结论,上面写着:“黄钢同志于1937年经李文宜、夏之栩联系,在1938年由夏之栩、秦邦宪介绍赴延安,来历清楚。
黄钢同志是优秀的文艺干部,政策性强,能联系群众,战时表现很好。
现依中央通知作上述结论。
” 历时8年的审查,总算结束了。
1952年,黄钢去了朝鲜战场,写出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
回国后,1953年至1954年,他奉调进入中央调查部为李克农写材料。
经过审查,李克农更加信任黄钢了,也欣赏他的文笔。
周恩来看过黄钢写的东西,感到奇怪,说:“黄钢不是记者吗,怎么到中调部写材料了
”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黄钢被抄家后,他在清理时发现一份中央调查部的材料找不到了。
他立即报告了军代表,军代表又报告了周总理。
总理生气了,指示一定要找回来,绝不能流失。
后来终于找到了。
周恩来为此对罗青长说:“黄钢这个人不错,在‘文革’中还记得要保守秘密。
” 正是与中调部有了这一层关系,当粉碎“四人帮”后,1980年黄钢担任了与国家安全部有关联的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
他负责创办的《时代的报告》这一刊物,也是由相关部门提供经费的。
要一篇关于爱国人士的读后感.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詹天佑带着人民的希望去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他夜以继日的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们钦佩。
一九零九年四月,京张铁路全线贯通了。
詹天佑终于凭着自己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
不仅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还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我们要象詹天佑那样,热爱祖国,把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因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全身心的报效祖国,只有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只有热爱祖国,长大了才能像詹天佑那样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已高高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求问,第一通讯作者是什么意思
论文一审休回,更改双通讯作者的顺序需给编辑额外发邮件说明情况吗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
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
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
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
要,说明你的原因,不然会被拒绝的
上一篇:孩子整理衣橱家长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