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红高粱电视看后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红高粱电视剧看完感想

相爱的一个人死了(寓意先辈们为安定幸福英勇牺牲),留下了后代(寓意新一代们即将开创未来)

红高粱看完影片你明白了什么

《红高粱崭新的艺术形式,描中国二、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到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

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

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

其中,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二、视听语言读解。

东方文化的沉郁和抑制,对华人的消极影响很大。

近百年的屈辱和创痛,使得官方与民间都倾向于过度防卫,容易抗拒一切外来的价值观念。

抵抗,对抗,是对外关系思维的主导思想。

闭关锁国、闭关自守,只是一种无计可施情况下的消极选择。

《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呼唤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用电影的方式对传统观念和陈规力量,发起有力的猛攻和挑战。

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海内外各种奖项纷至沓来,中国影片扬名国际、走向世界。

由于对视听语言的天赋敏感和理解,张艺谋身兼摄影师、演员、导演而全优,创造了一个罕见的奇迹。

1。

重要段落分析:⑴颠轿:一群年轻健壮、肌肉坚实的男人,夸张的动作造型,与广阔无迹的极为单纯的橙黄色土地、烟尘,热烈饱满的红色盖头、轿子,桀骜不驯、惊天动地的喊唱,完美交融,形成激动人心的视听效果。

黄色的土地和背景,十分鲜艳,轻快而舒适。

黄色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具有反射性,产生光辉以及表现出非其本质的快活、明朗。

《颠轿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一声声都仿佛是从生命里喷涌而出,西北人情、西北风貌、西北气派、西北的粗犷与强悍,在电影的时空中淋漓尽致地洋溢出来。

自由狂放,无拘无束,神圣与游戏、生命与娱乐、年轻与豪迈完美结合在一起,人按照天性热火朝天、滋味十足地活动着,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着自由的诗意和赞美。

电影语言和对生活的捕捉、剪裁,新颖迷人。

颠轿、祭酒神,是山东早年的习俗。

具体怎么样,原著作者没有见过,上岁数的人听说过。

莫言在小说里却可以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构成一个奇妙的民俗世界,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张艺谋在电影中,用视听语言创造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银幕世界,倾倒了国际影迷并获得热烈赞美。

⑵野合:爷爷踏倒的高粱,形成一片圆形的祭坛。

两性结合,被赋予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生命的过程与目的高度统一。

火红的高粱,被阳光涂成金色狂舞,拔地而起的唢呐声惊天动地,犹如助威,仿佛礼赞。

歌颂生命的自由舒展、向往活着的伟大辉煌。

“做学问的目的,最终还得落实到做人上,还是要使人越活越精神。

……你的生命状态首先得热起来,活起来,旺盛起来,敢恨敢爱,敢生敢死,生下来的子孙后代也是九斤半的胖小子,不能一肚子文化, 自己却活得越来越疲软。

”“中国人有一个大毛病,天天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却恰恰不关注人应该怎样活着。

”①《红高粱》用一个极端的场景,表达了一个朴素的思想——人活着首先是人,是首先属于自己的生物。

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于一个社会的民主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个体、自我的消灭,意味着对于我而言一切的不存在和无意义。

人有作为人的正常欲望和需求,满足的过程犹如人生百态的万花筒,凝聚着人性的多姿多彩。

当不合理的东西大行其道时,合理的东西常常被怀疑甚至贬斥。

为金钱权势而出卖肉体和灵魂,是不正常的,而在一些地方又是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果抛开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势利追求,会被人嘲笑、奚落、质疑。

观念与思维的端正,使人活出人的热烈与力量。

⑶抗日:生命的延续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对抗、妥协、统一的过程。

年轻美丽、站在人生起点的九儿,必须听命于父亲的安排嫁给麻疯病老者李大头,因为李大头经济富裕。

九儿的青春活力与父亲的不人道处置,老百姓的按部就班与土匪的肆意攻击,中国人的起居家园与日本侵略军的暴力践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求生存过程中经历的惨痛遭遇。

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无可比拟的代价,抗日战争,是中国电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书写不尽的历史。

抗日战争题材占《红高粱》后三本的容量,书写生命遇到虐待、摧残时悲壮暴烈的一面。

《红高粱》写抗日,不是为写而写,也不简单局限于抗日本身。

钱势拥有者麻疯病老汉李大头与武力拥有者日本侵略军都是一个象征,是健康发展、自由幸福的对立面,是活泼生命焕发青春活力的敌对因素。

是困境的象征,是发展与障碍对抗的象征。

这是导演不同于常规处理同类题材的特别之处,也是他独具匠心、非同寻常之处。

① 张艺谋 《〈红高粱〉导演阐述》既要让人觉得像,又要有所突破。

电影语言的运用,无论视觉还是听觉方面,在传奇性与真实感之间找平衡支点,不拘泥于一种方法。

声画的真实还原,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视听感受上形成相当可观的冲击力,令观众动心、动情、动脑筋。

冲击观众、调动观众、引导观众、尊重观众,是导演在电影语言实践中明显体现出来的主导思想,票房与海内外激起的盛赞和议论纷纷,拉近了电影和观众的距离,使得影片的商业价值、文化传播、社会效益的实现有了根本保障。

⑴影像造型:强烈、鲜明、标新立异。

画面是思维方式的物化形态。

张艺谋说:“我之所以把《红高粱》拍得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就是要展示一种痛快淋漓的人生态度,要表达‘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这样一个拙直浅显的道理。

只有这样,民性才会激扬发展,国力才会强盛不衰。

”①《红高粱》画面、声音造成独特感觉。

人物充满生命活力,动作强烈,勇敢张扬。

莫言小说写人的风流,张艺谋电影写人的热爱。

人物跟结构结合,两个主人公干柴烈火,反传统个性非常。

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中进发出浑身的热气活力,随心所欲里透出做人的自在快乐。

“我只想用电影去影响人,人不会停留在一个层面,电影亦如是,希望有五花八门的电影,带动各种思考。

”(张艺谋语)成熟的高粱二三米高,雄浑一片,借着风势,海浪般涌动鼓荡。

银幕上奔涌着飞扬流动的活力。

《红高粱》影像造型强烈、鲜明、标新立异,深刻的道理、简练地表述,以轻松自然的形态表达思想,追求电影化、艺术化的叙述方式,景别不大地贴近拍高粱在风中狂舞,尽量把阳光带进画面,灿烂的阳光在一棵棵高粱之间跳跃闪烁,把墨绿色的高粱染成一片金黄。

高粱在各种光线、角度变化之中的神采飞扬,逆光中半透明的晶莹的高粱在风中新鲜而舒展,传达出导演着意突出的活力与神韵,把高粱拍成人化的自然。

《红高粱》凝炼写意的镜头语言,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对代电影深刻影响的杰出范例。

“我最喜欢凝炼的艺术、表现的艺术。

”“我是西安人,特喜欢长安画派。

赵望云、石鲁画黄土高原,大块厚实,枯笔特多。

他们以墨当色,大笔勾勒,将陕北千沟万壑的历史感、沉重感和干燥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绝不像潮乎乎的江南小景。

我去看茂陵、霍去病墓石刻,一块飞来石,就告诉你是虎、是马,神似

秦砖汉瓦块儿有多大,秦腔黑头称得上苍劲粗犷,连山西的小吃都比别的地方气派

所有这些,都对我的审美情趣有挺大影响。

”①演员是众矢之的,银幕上最引人入胜的观赏对象。

外形是内在的物质显现,农民与都市人的差异绝不止于服饰。

拍摄之先,就考虑到总体的风格和感觉,为了像,为了洗尽都市人的肥硕和脂粉气,先让大家晒黑、瘦一些,增添风霜感。

结果,《红高粱》人物造型冲击力很强,画面营造强烈,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广泛深刻的印象。

赵季平说:“张艺谋在艺术上的感觉,你看着不起眼,但到银幕上力拔干斤,在造型方面他是一个大师。

他的每部片子都不一样,但他能把一个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了,简单到抓住一个最关键的东西,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一个深奥的问题,这是他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特点,也是他的天才所在。

”色彩表意:红色是主调。

炽烈有力的红色是全片画面色彩的主调。

顾长卫是第一流的摄影师,充分发挥色感,注意运用色彩特有的视觉本能力量。

主角穿红色衣服,最后画面全是红色。

不仅高粱全部红起来,天地也红起来,如血似火的大红。

红色代表革命,象征热烈。

热烈的生活态度、舒展的生命活力。

面对邪恶势力的践踏蹂躏,生命个体和群体以最原始、最本质的方式反抗,即使力量对比悬殊得匪夷所思。

《红高粱》通过色彩的特别应用,颂扬生命。

强化性运用色彩的内在联系与张力,给予观众集中深切的视觉印象。

红色出现在一号位:冒险、强烈的体验,追求过度的性行为解决失望感、孤独感。

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求得丰富的经验,追求充实的生活。

红色表示生命力、神经、分泌腺的活动,意味着有形的欲望。

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冲动,希望人生多姿多彩,能从各个方面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

红色具有刺激性、好胜性,从性的能力到改造自然的能力。

积极的行动,体育竞赛、战斗、竞争、色情、进取心、生产性等行为冲动。

象征征服之血、点燃灵魂之火,多血质性格和男性气概。

感觉上表示食欲,感情上表示希望,肉体上表示随意肌或交感神经再生器官。

时间上,红色表示现在。

红花绿叶的自然风光,表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非单一元素、色彩可以包罗万象的。

《红高粱》以红色为主调,但又有对其他色彩的有机调度,形成一个丰富的色彩表意系统。

颠轿段落广阔的暖黄色区域,黄色的土地、黄色的烟尘、黄色的皮肤,各种造型实体、空间段落自然随意表现各种调子。

黄色是典型的人间色彩,含有离心的充满野性狂躁的刺激强度的原始张力,色彩丰满浑厚坚实有力。

局部段落以黄色为主体,红色盖头、轿子、红色的新娘成为美的中心。

贫困的土地、落后的人民中,孕育着巨大的生命热情、渴望和活力。

除非受到阻碍,否则黄色是无限扩大的,表示缓和性,在心理学上意味着脱离重荷、困境、难题、苦恼、拘束的束缚。

黄色象征温暖的阳光,这光芒使人快活幸福。

在感觉上,具有舒适的刺激性,在感情方面,充满希望和喜悦。

肉体上,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

颠轿段落,一号位选黄色,是渴望得到解脱,希望获得更多的幸福,同时意味着寻求解脱时会遭到纠葛。

为了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必须有平稳和连带感。

黄色表示朝着未来的方向迈进。

明显强调黄色,存有摆脱现状困难的愿望,黄色表示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想向外发展不安定。

黄色表示变化性导演的生死观念,在影片中以色彩的方式呈现出来。

野合段落的惊心动魄、壮怀激烈,影片结尾的血洒高粱地、义薄云天。

生生死死都是红火神圣的,场面拍摄富于仪式感。

烈日夕阳中的高粱地,色彩灿烂热烈。

影片结尾, 日蚀,我爷爷和父亲、整个空间沐浴在鲜血与太阳的色彩里,出现凝固趋于永恒的沉寂,视觉造型辉煌壮丽、无限华美。

3.观赏价值追求:戏剧空间的发展,与视听效应的不断变化。

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以它娱乐性的一面,征服了求新好奇的人类。

路易·卢米埃尔摄影技术还原现实的精致逼真,乔治·梅里爱的戏剧元素注入影像赋予电影更强的表现力,格里菲斯、爱森斯坦、斯皮尔伯格、张艺谋,世代中外的导演和技术大师们,为了把影片拍得更好看,费尽心机。

电影首先是给人看的,观赏价值追求是第一位的。

再好的创意,没有人欣赏、领略,等于零。

新时期以来,中国导演和电影人越来越重视这一点。

中国电影近百年的历史上,对观赏价值的重视,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宝贵过程。

但是,解放以后左的路线干扰,观赏价值的追求受到冲击和限制,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新时期,百废待兴,观赏性的重视与研究,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好看作为基本条件不再被怀疑。

《红高粱》色块旋转跳跃,音乐富有鼓动性,对观众造成放射性冲击,甚至远离戏剧情节的窑址,直接进入一种特定的造型空间进行纯粹的情绪体验。

多年支撑电影的剧情不再重要,戏剧的拐棍不知不觉被放在一边,故事只是你进入电影的路径.进入之后是一个故事、情节无法框范的欣赏空间,特有的视听效果本身魅力无穷。

极端放任、没有控制的造型样式与视听效果,实现了对自由的自然生命形式的渴望、对无限压抑的彻底解决。

在张艺谋以后的电影创作中,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好看的执着追求。

由于他自身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卓越,使他的电影在好看的背后蕴涵着耐人寻味的意义,成为世界影坛一道不可忽视的亮丽的风景。

观赏性、奇观性对于电影的特殊意义,不容置疑。

现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赋予电影常青的艺术生命,满足人们在家里通过电视等媒体得不到的视听魅力,使得电影院在观众数量的沉浮中不断发展、完善。

张艺谋的作品告诉我们:电影的好看、观赏价值,并不仅仅是视听技术的奇迹,更是人类思维、视野的奇迹。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对电影观赏价值的追求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为人类社会留下了瑰丽灿烂的文化遗产。

内容选自纯白色流浪新浪微博满意请采纳

求对莫言《红高粱家族》的评价。

中教联盟老师:这是我读过的评论里认为评论最好的,自认为我评价不出这种水平,推荐给你。

高粱地里的英魂——评莫言《红高粱家族》说起莫言,大多数人想到的首先是他的《红高粱家族》里的《红高粱》以及他的故乡高密。

莫言自己也说过,《红高粱》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山东省高密县曾举办过一次莫言小说研讨会,会上有学者提出“莫言的小说在高密”的说法。

张艺谋根据莫言的小说拍的《红》播出后,在高密一度形成“莫言热”,有“西方传说管莫言,人人争看红高粱”的说法。

《红高粱》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日本鬼子为了报复某个村庄的村民对他们的攻击,准备对这个村庄进行报复,结果在路上,因为一个人指错了方向,导致另一个村庄的一百多个百姓被杀害。

《红高粱家族》可以说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将历史与民族的宏伟题材浓缩到东北高密乡几个典型人物身上。

大片大片的高粱地里演绎着一个民族的血与泪,爱与恨。

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的编辑威尔伯恩·汉普顿在评论《红高粱家族》时说“几乎每一页都详尽地记述了那个残忍、野蛮时代的恐怖和情绪。

日本兵命当地有名的杀猪匠在众百姓的睽睽目光下活剥罗汉爷爷的一幕,其恐怖程度比得上任何有文献记载的暴行。

”[①]可以说,这是一部用血写成的小说,弥漫着屠杀、硝烟、血腥与死亡、恸哭。

?????在每一个作家笔下,几乎都有一个深入骨髓的“故乡”,正如莫言的高密,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托马斯的“威塞克斯”,福克纳的美国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认为摆脱故乡是20实际作家的共同情节。

莫言则认为作家只有摆脱了故乡才能认识他的故乡。

他在高密生活了近二十年,没有离开家乡之前,他觉得这是个令人厌烦的地方,千方百计地想要离开家乡。

后来莫言应征入伍,三年后获得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

汽车已进入高密的领地,,看到高密的河流草木,听到熟悉的乡音,作者就激动万分。

进了村子,看到母亲从胡同口走来时,他热泪盈眶。

这就是故乡情节。

莫言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高密,他的一些小说人物或事件可以在高密找到原型。

《红高粱家族》里的那个王文义是实实在在生活在高密的一个人,莫言在写作时曾想过用化名,但考虑到这样会降低小说的原汁原味,不能够更彻底地表达出来,因此用了真名。

结果那个叫王文义的老人找到莫言,说“听说你把我写进你的小说里了”。

莫言把故乡深深地烙进了心中,把故乡人写进小说里,为此还遭到了一些人的辱骂。

这些恰恰能体现高密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莫言第一次把高密写进小说里是从《白狗秋千架》开始的,之后一发不可收拾,高密渐渐成了他作品里的一块神圣的净土。

他在这片土地里耕耘,流血流汗流泪,写着肮脏、纯美、丑恶、善良,鞭笞与赞美,嬉笑怒骂,寄托了浓浓的乡土情怀。

?实际上,莫言笔下的高密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故乡”,它早已上升到了历史与文化的层面。

他说“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个表达道出了高密这个特殊的地方的内涵。

一方面,原生态的吃喝、婚嫁、情爱、生育与高粱地一起长养着;另一方面,民族精魂与生命意识在高粱地里蓬勃生长。

这是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蛮荒、贫穷、苦难与代表着民族精魂的坚韧、勇敢、抗争意识相互碰撞、糅合。

让作品超越一般的战争题材和上升到了文化与生命意识的层次。

作品中说“每一穗红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

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

”“红高粱”在这里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民族英魂了与历史灵魂、原始生命的蓬勃向上与狂野在高粱身上聚合。

“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看着它们。

父亲换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他们扎根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红高粱成了千千万万生命的象征,它在高密的土地上散发着生命的狂野、粗暴,人们喝着高粱粥,闻着高粱的气息。

在高粱地里打滚,在阳光下曝晒。

高粱地成了人们的婚床,战场,墓地。

灵与肉,爱与恨。

悲苦与幸福在这里纠结融合,最后人与高梁融为了一体。

????红高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浅显是象征,是“民族生机的征兆。

、”“宇宙天灵的幻化”。

雷达先生在评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时说:“一方面,它是人与自然契合冥化的象征,红高粱是千千万万生命的象征,千千万万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外观,天人合一,相生相长,让人体验那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从而引向人与自然,生命与地域的重叠、合影、浑一的魂归自然和宇宙之故乡的境界。

另一方面,它又是历史与现实契合的象征,象征坚韧,不屈,苦难,象征复仇,象征英雄主义,象征淳朴而豪放的道德,象征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

”[②]这一段解读将红高粱的精神延伸到了更高的层次。

红高粱象征的精魂在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中最典型的是“我奶奶”戴凤英。

莫言在评论自己的这部小说时说“这部作品恰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心态,在长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我奶奶”就是这种精神的有力说明。

她大胆刚烈,敢说敢做,正如文中所说“她老人家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她勇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寻求所爱;她敢于与父亲抗争,甚至与他断绝来往;她撑起了高粱酒的生产,成为全乡最富有的人家;公公丈夫被杀后,她在曹县长面前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

她临死前的对天地的呐喊“天,什么叫贞洁

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

什么是邪恶

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

我该做的都做了,该敢的都干了,我什么也不怕??”这段独白正是她的一生性格的写照。

她就是红高粱的化身,“她血液里散发出来的是浓烈的高粱酒味”,她死后埋在高粱地里,与高粱一样继续活在人们的心中。

此外,作品中的另外几个女性形象一样散发着红高粱般的野性。

二奶奶恋儿的敢爱敢恨,面对禽兽般的日本人的蹂躏,她拼了命保护女儿,母性的光辉在她的歇斯底里的惨叫里得到了体现。

而当日本兵“端起刺刀对准母亲的肚子时,惊恐、恋母之情涌上她的心头,小姑娘从窗台上跳起来,向着二奶奶扑去”,小女孩香官对母亲的保护再次抒写了红高粱的血性情愫。

“我母亲”倩儿在枯井里保护弟弟,垂死挣扎的过程正是高粱精神“坚韧”“不屈”的表现。

而“我爷爷”余占鳌不仅是红高粱的精神的化身,还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寄寓。

他是十足的匪徒,手上沾满了血腥,他粗野、强悍、无赖;他杀人抢妻,能爱能恨,与日本人作着持久的抗争。

这是个“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还凝聚着民族传统文化与古老的思想。

得知豆官续香火还有望时,他的一声“苍天有眼”喊出了他对传统文化领域的“续香火”的坚守。

他不惜化为大量的人力财力为埋在高粱地里近两年的“我奶奶”出大殡,除了表现他对“奶奶”的爱以为,这还是古老中国殡葬文化精髓与信仰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表现。

他恪守宗法观念王权和,热衷于传宗接代既是封建道德的反叛者,又是守卫者。

“罗汉大爷凄厉地叫着,瘦骨嶙峋的身体在拴马桩上激烈扭动所有的人在大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人群里的女人们全都跪倒地上,哭声阵野。

当天夜里,天降大雨,把骡马场上的血迹冲洗得干干净净,罗汉大爷的尸体和皮肤无影无踪。

村里流传着罗汉大爷尸体失踪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竟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刘罗汉在罪恶的日本兵面前将“红高粱”精神悲壮地演绎了一遍。

他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都随着雨水渗进了高粱地里,高粱魂在人们的传说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无论是莫言的小说还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带给人的是惊天动地的震撼。

“我奶奶”出殡时豆官为他唱的指路歌更是催人泪下:“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你甜处安身—?苦处花钱”。

这是唱给红高粱地里所有亡魂的歌,是悲歌,也是赞美诗。

莫言在小说的卷首语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

我愿扒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红高粱的精魂已经深入的作者的灵魂。

他在小说的末尾还写道:我的整个家族的亡灵对我发出了指示迷津的启示;?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

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的世界里去。

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找到它。

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传统精神的象征

“纯种的红高粱”正是纯粹的高粱魂的象征。

莫言曾说过“他们让我们这些活着的子孙相形见绌,有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到了今天,红高粱精神依然长存。

音乐老师叫我们写看舞蹈节目后对舞蹈的感受800字左右

简单

【第1句】:先写看完舞蹈之后的总体感受(例如:今天我看了舞林大会后,受益匪浅。

他们的舞蹈技巧以及发自内心的动作让我知道他们在舞台背后的艰辛。

让我明白了做事要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

【第2句】:写主要内容,就是主要有哪些舞蹈,表现了什么故事,等等.......(内容较多,些具点)

【第3句】:总结,你的感想。

就像第一段一样。

备注:以后不管是写读后感还是观后感都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望你能通过

帮忙找一篇爱国的书籍的读后感或一篇电影观后感

亲爱的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  亲爱的李安:  您好。

  想了半天,还是无从知晓如何称呼您,叫先生、叫老师、叫导演,似乎都不合适。

您并不认识我,而我不过是一个热爱电影,坐拥二十年华而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在诸多理想与现实的雾气茫茫中仰起头,期望能够从您关于电影的梦想光芒里感受到一丝亮度与温热。

我之于您是一种不存在,您之于我,因为我的热爱电影,而成为一个巨大而晃眼的存在。

看到李安这个名字,多少有点偶像崇拜的意思,而偶像是没办法称呼的。

比如我崇拜莫扎特,我不能称呼他为莫扎特先生,或者莫扎特大师,或者莫扎特神童,这都像是在给偶像戴一顶顶鸟尾巴一样花俏滑稽的帽子,我只愿意称他莫扎特。

  看过张靓蓓女士为您整理编著的《十年一觉电影梦》,看的过程很兴奋,因为您的坦诚,我学到很多东西。

书的行文挺奇特,并非您亲手所写,而是根据张女士与您的谈话整理,用第一人叙述。

仿佛您亲口在我耳边絮絮叨叨了许久,而我在听的时候又仿佛有诸多疑问和回应要向您倾诉,却自知如果对着封面上您微笑的照片说话,多半是自讨没趣。

而我又没有钱钟书先生的想象力,可以用文字组织成魔鬼来夜访他,我无力用文字组织成一个李安来夜访我。

想来想去,干脆写一封有个想象的倾诉对象而没有现实的收信对象的信,把对于书的感想,或者说对于您这些絮絮叨叨的感想写出来,算作读后感,也算呼应这本书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

虽然这行为和对着您的照片自说自话一样傻得可以。

而且,许久没正经写过信,写信能力一定退化得要命,因为现在与人交流,只有编辑短信的能力了。

  《十年一觉电影梦》有很多种读法,有很多种读法的书并不多,因为字里行间需要变化出许多层意思,有这样功效的字句组合,必要用心,必要有真东西来发酵的。

您说的洋洋三十万言中,我可以读到一本电影教科书,读到一本散文集,读到一本生活的心灵鸡汤,读到一本对中西文化、社会纠葛的论述文集,当然,也读到一本传记,不过我想,传记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种读法,虽然书的副标题赫然写作“李安传”。

  作为教科书,您居然向我们全面讲解了关于电影的所有操作步骤,包括编剧、导演、独立制作、摄影、演员、音乐、武打场面、宣传策略,并可以看到你在做这些步骤时的感悟和经验总结。

  导演的方法、构思、镜头、以及拍戏时的坚持,您说的最多。

摄影方法的部分,您对运动镜头进行了尝试和教训总结。

编剧的部分,我看到父亲三部曲中对剧情直线顺序发展的考量,也可以看到《冰风暴》对一种立体结构的实验,您对剧本中剧情着力点的“力学结构”分析,说的是很深的道理,却直观好懂;我还可以看到《卧虎藏龙》中怎样解决对白的现代古代,中方西方调和的问题,再有,您对电影改编小说忠实不忠实原著的问题,一针见血。

您选择“毁掉原著拍部好电影”而不是“忠于原著拍部烂片”。

您看中的是原著小说的素材和题材,而不是故事、精神。

我很佩服您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冰风暴》的原著作者直接说破:“这是我的电影,不是你的书,It"s not your story anymore”,甚至对简·奥斯汀在改编时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轻视。

而我们的编剧教材还在讨论“忠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改编”,而这已经是五十多年前夏衍同志的理论,五十年后居然一尘不变,腐朽的可以。

  对演员的调教您也十分有一套,您让还是新人的章子怡练毛笔字,以练她拿剑的腕力,并将浮躁的心气沉下去;您故意给凯文·克莱恩和爱玛·汤普森设置障碍,甚至打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分神,以调动他们纯熟演技之外久违的纯真。

您对武打画面的见解,甚至把八爷袁和平恼得摇头叹气。

您关于音乐选择的意见,喜欢在电影中用民族乐器融合西方乐器体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让我很受启发。

您对父亲三部曲制作过程的描述,就是独立制作活生生的例子。

您配合索尼经典对《卧虎藏龙》进行的一年宣传过程,完全可以拿来当作电影宣传营销策略的案例来解读,让我了解到一部电影如果需要打入不同阶层的市场,需要使用多少种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具体形式。

  记得在电影杂志工作的时候,同事就说过,李安是真的什么都懂,所以片场没人可以糊弄他。

确实,一个能够分得清楚十六分之一档光圈亮度变化的导演,能在交响乐团演奏的配乐里听出几个错误音符的导演,谁能糊弄的了呢

  这本“教科书”,有着谦虚与骄傲并存的骨气,您一直用一种共同学习的语气来叙述自己对事情的总结和见解,而不是把观念强加于人。

比如您说自己到了《喜宴》还是小孩,到了《理智与情感》就变为成人,开始与独立制作不同的大联盟制作方式,要学会为观众、为片方、为投资人担负一个导演的责任。

您不断自省独立制片与大联盟的不同,并将之总结成一种可以遵照的经验。

  其实只有拍电影之前那么多年的准备,才有对这些类似教科书经验总结的可能。

您很多话一出口,就让人了解厚积薄发的意义。

  作为散文集,书里我们看到您的童年往事,您对父亲一直“恨铁不成钢”的愧疚,您在学校闷声不响的性格,您挨老师的打,您不停转学;以及您在艺专和大学里的戏剧式生活,看到您的恋爱。

等您开始拍电影,又可以看到您和演员之间的感情,和爱玛·汤普森成为知己,并且真心的说“I love her dearly”。

和好机器公司、制片人詹姆斯一起成长的友谊,都有趣极了。

  当作心灵鸡汤来看,可以在书中感觉到励志,感悟您的人生感悟。

您会描述将近中年还居家六载的日子,直言其中的寂寞和压力,甚至羞赧得想到日本男人的“切腹”。

看您从推手开始转运,开始不断走向一条上升之路,看到您第一次拿奖,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奋进。

您在功成名就之时,却也没有一丝解脱、舒展的气息,没有从六载寂寞中跳脱的快意,您只是告诉我,人生不论如何“命定”,只要努力,命定的结果也会很不一样。

  您给自己定位为“外人”的说法,您关于中原文化在台湾的传承,您关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让人深思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别、影响和纠结。

您在台湾是外省人,在美国是外国人,在大陆又变成台胞,这导致您缺乏归宿感,只愿把电影当家。

您在书里带着这种尴尬奇怪的“外人”目光,审视着美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入侵,并让您有了令东方文化回流美国的努力,并关注着年代发展里中国、美国家庭、社会的变革。

这些都在您的论述之列,并且有很多渗入您的电影,放到大银幕上,继续引起我们的思考。

  作为传记,这一本的态度最可贵。

您在大陆版的序言里说:“其实这本书有个特点,它不神秘,我们从头道来,蛮老实的”。

现在的世道,不老实太容易,老实太难得。

您是个坦率的人,把值得说的,自己所有的经验与体验都拿出来,对权力、荣誉,实荣或者虚荣的感想,也都不避讳。

  分析了很多之后,您说了一句,电影就是要“好玩”的。

电影、拍电影的意义在哪里,这一个简单的词实际上说了很多。

我想起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里对鲁迅的评价,就是一个“好玩”的人,陈丹青说好玩是一种极高级的境界与人格,绝不只是滑稽可笑,“……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我觉得您深知这种“好玩”,虽然书里全篇的叙述态度都如您在电视里给世人的映像,温和谦逊得仿佛没有一点好玩的影子,但光看您为了《卧虎藏龙》的武术所作的种种努力,就知道您的“好玩”,您钻研武书,研究拳法,剑法、刀法、枪法,研究内藏的劲道,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刀枪剑戟斧钺勾叉,猫窜狗闪兔滚鹰翻,甚至到纽约找到武术大家,拜师取经习武。

一个文人,做这些有趣的事情,目的仍旧很文人:期望能让华语银幕上不总是那些不能入主流的武打表演,而是把真的武术、以及武书中与人生相合的道理带上大银幕,以此提升武侠电影的层次,不再停留于B级制作。

虽然不断被深知武打场面如何出效果的八爷骂“文人说大话”,也要厚着脸皮去试验,好在,您研究许多武功道理,不至于像很多功夫武打片导演那样反受武指控制,文戏归文戏,武戏归武戏,甚至不能衔接顺畅,您事前修炼的力道与功夫,足可以控制武戏场面的效果,让武打场面真的展示出儒雅的境地,即便让八爷苦恼于无法拍得尽兴也在所不惜。

好的导演,控制欲一般都强烈得无法自拔,所有事情都期望把握在自己手上,一如您每部片中的事事躬亲。

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大约就是这样。

  而电影要“好玩”,也很难。

大多数电影,仅只技术性的“好看”而已,好玩需要的是情怀。

一个导演也经常会从好玩变得不好玩起来。

比如拍《红高粱》和《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是好玩的,而拍《黄金甲》和搞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就显得不那么好玩;拍《黄土地》和《荆轲刺秦王》的陈凯歌是好玩的,而拍《和你在一起》或者《无极》的陈凯歌就显得不那么好玩;拍《小武》和《站台》的贾樟柯是好玩的,拍《世界》和《三峡好人》的贾樟柯就不那么好玩;拍《甲方乙方》和《手机》的冯小刚是好玩的,而拍《夜宴》的冯小刚就不那么好玩。

每个导演都会有这么一种好玩的时候,保持好玩的境界,很难,因为电影拍得越多,可供进步和回旋的地界越狭窄,经常一个转身,就会退步。

而您即便是到了极高的地步,每一部电影所做的探索和转变,仍会把您带向更高的境地。

  至于拍电影中的好玩之处,还是您自己的言语最能说出:“它是我与幻想扭斗,企图将他显象过程中的一抹留痕。

它是我将思想表达在纸张,胶卷,音符等媒体上的一个烙印。

它是一种颠倒众生,真情流露的做作。

它是我的青冥剑,使我心里的玉娇龙,是我心底深处那个自作多情的小魔鬼。

它是我企图自圆其说所留下的一笔口供。

他是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点努力。

”我越深知好玩的意义,越沮丧于自己的不好玩,或者说沮丧于修炼到好玩境界的难度。

不过好在,至少我可以感受您的好玩,尽管这边的电影院经常把您的作品搞得很不完整,给您的好玩打个折扣。

  《十年一觉电影梦》,书在五年前就完成,那时《卧虎藏龙》刚刚告一段落。

但您的梦远未到醒来的那一天,《卧虎藏龙》之后,又有《绿巨人》、《断背山》和《色戒》,而您又拿了两次金狮,拿到了《卧虎藏龙》时期望但没能拿到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终于面对十亿观众用中文说出了对父母的感谢。

从Imdb上知道,您下一步作品的计划可能是《小游戏》(A Little Game),一个有趣的夫妻假冒分手的故事。

尽管这边关于《色|戒》的争论还没有完全停息,还有人在说些“美化汉奸、色情污染”之类的扯淡话,而您,想必已经计划着进入一个新梦境了。

  看到您拍摄和宣传《卧虎藏龙》时身体垮掉的段落,很希望您的梦不要每次做起来都让您那么苦闷,搞到《卧虎藏龙》里那种“死过去”、或者在拍《色戒》时痛哭不已的状态。

不过更真心的话是,假如您不受苦了,我到哪儿去看画面中那些最真切的情感,到哪儿去体会假戏中的真情。

苦闷来源于您的经验、您的生活、您对现实生活中情感的体会,您得以打动我的原因,也就是你所发现并在每一个电影梦中所展示的生活之苦以及无可奈何。

从一开始的父亲三部曲,父亲对儿女种种期许的失落与无可奈何;《理智与情感》和《卧虎藏龙》中企图超越规矩来获得情感,但自知不可得的苦闷与压抑;《冰风暴》里家庭情感不可维持的迷茫;《断背山》里人人心中都珍藏而非同性恋独有的对真爱的求不得;直到《色|戒》,也还是再说得不到的那份爱,只不过这一部最极端。

说来说去,您讲述的都是我们身上最普通的,这一辈子必会经历到的感情和失落,谁不做儿女呢,谁不想把家庭维持好呢,谁心中不藏一个遗憾一辈子的爱呢,所以您会文艺得如此大众。

您真的是处处考虑观众,而不是仅仅顾及自己爽快的导演,就像在书里讲述拍摄电影的每一个章节里,都会看到你对广大观众反响的预测和反思。

“广大观众”这个词在您那儿,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存在,而不是嘴上的口号。

  看完这本书,看完您原原本本将每一部电影里的痛苦和挣扎说出来,才完全理解张靓蓓在序言里的话,“写李安,当初想得很单纯、很简单

我没想到自己选上的是一座这么难爬的山。

”  这书的繁体字版五年前在台湾出版,那时刚进大学不久,看电影还仅是找乐子的事情,尚不懂电影究竟是何物,不懂蒙太奇,不懂镜头还要调度,不懂电影还有叙事结构,不懂分辨表演的好坏。

现在知道一些,也学会给电影指手画脚,做些大而无当的分析,甚至靠这点本事吃了一段时间杂志编辑的饭。

但总觉得电影还有太多玄机。

所以之于我,这书现在于大陆出版,恰好能够让我提升对电影的理解,仿佛一条坚实的阶梯出现在陡峭而无路的半山腰。

当然会有很多理解电影深刻得多的人,会觉得这书都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我觉得总还可以通过您对片场故事的描述,体会到您那份坦诚,体会到拍电影时的兴奋,至少看到您获奖的情节,可以激动一番。

  您让我吃了鸡蛋,又惊喜地看到了鸡下蛋的历程,我万分感激。

  此致,  崇拜您的,灰土豆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又及:  拉拉杂杂扯这么多闲话,无非想写一篇读后感,居然莫名其妙地用了第二人称的信件格式,写完检查语句的时候,看得简直自己都要笑出声来。

通篇的“您”不但没有像原先企图的那般拉近我和李安的距离,反而更遥远了,因为信通常是寄给远方的人,这一封,大约是要寄到我大脑里另一个遥远的思维世界去。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精神财富,比很多死板的电影教课书和无聊的影片资料堆砌书籍更值得收藏。

对出版市场来说,也是难得的一种认真态度,在这个几天就能编辑出一本厚厚的“变态\\\/另类\\\/色情\\\/同志\\\/电影鉴赏”的出版市场里,能够承载电影真谛的新书越出越少,好的还是翻炒“电影馆系列”等等那些久远的经典,而电影随着技术的迅速刷新,也飞速刷新着自己的面孔。

  这本书也是现在名人出书大潮中难得能沉下心来讲出很多真东西的书,现在很多名人的书,赚钱第一,故作高深第二,自恋第三,居然也不觉得自己已经像被扒掉衣服光着屁股,赤裸裸并且丝毫不脸红地表现自己的没水平。

  还有一个关键是看书的时候,能不能深入这个十年一觉的电影梦,并体会出其中并不难触及的深意,而不仅仅当作浮光掠影的采访和八卦来猎奇。

这书值得沉下心来,心悦诚服一回。

这世界上值得心悦诚服的人,越发少了,李安是值得珍惜的一个。

7733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