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纪念馆的观后感
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
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
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
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
前者乃专题展厅,正在举行一个画展;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唐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鲁迅先生的故居,静静的坐落在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内。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四合院,虽是冬天,但是阳光射到这里,并不显清冷。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
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已人去楼空,它们依然还在吐芳争艳。
每间房子的门都锁着,因此我没有机会进入房间细细观赏。
只是通过玻璃向里面瞧了几眼,北屋是正房,两边是鲁母和鲁妻的住所,中间就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也称“老虎尾巴”,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
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
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现在的这个四合院,完好的保留了其原貌,也是对鲁迅先生最为崇敬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故居的东边,后来又开辟了一大片地方,作为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厅。
那天去的时机不错,刚好是新的陈列厅落成不久的时候,全部的建筑、展览和装修都是新近完成的。
一进大厅,我就被这种集合古典与现代之美的室内装修给吸引住了。
大厅四周的墙壁,用白色大理石和木头相间覆盖而成。
仔细看来,上面还有一些字,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
不同的文集之间以不同颜色纵向隔开,大字是文集的名字,有《朝花夕拾》、《且介亭选集》等,小字是每篇文章的名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
每种颜色的材料都像是一本直立的书,这也符合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鲁迅博物馆的展厅,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
首先是“在绍兴”部分的展览,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些是儿童的浪漫和幻想,也有些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因此,经历家族由盛及衰的曹雪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而那时的周树人,也注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同凡响。
“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
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
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除了写作之外,鲁迅先生对美术和文物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独特的鉴赏力,他喜欢木刻画,也收集了许多木刻,在展厅的中央,开辟了两道高达的展板,用木刻画堆积而成。
在展出的展品中,还有先生收藏的魏晋时代的陶俑、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铜镜,后来他还将明代的两件古物毫无保留的捐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
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先生曾经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放弃了。
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
展厅中不时摆放着先生的名言,虽然有些都曾经读过,但是,当我今天完完全全的走进他的世界时,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依然还在深刻的激励着我,因为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颗炽热的心灵和那恒久不熄的热情。
先生生于19世纪八十年代,而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恰好比先生晚出生一百年,今天的我,感觉自己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努力感受他的感受,努力走入他那高远的精神境界。
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生是圣人,他堪称“民族魂”。
因此,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
求一篇参观鲁迅博物馆的观后感,600字以上吧,谢谢啦
参观鲁迅博物馆的心得体 今年十月十九日,国文化巨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
这周三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
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 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
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
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
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
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
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鲁迅博物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
(删)我们(删)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走进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的鲁迅博物馆。
首先我们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导游告诉我们:鲁迅做过什么,住在(那)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人们对他的评价,(删)他的精神(。
鲁迅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的精神。
在鲁迅书房的东墙上挂着一幅画《三个士兵和一个妇女》,他时时刻刻用这幅画来激励自己拯救人民。
(删)随后我们进了展览厅。
这里记录着鲁迅的一生,这里陈列着关于鲁迅的一切,这里充满了人们对鲁迅的思念。
随着导游一字一句的解说,我们在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
鲁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以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躯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
1909年回国以后在北京厦门广州人国教,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192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
1936年去世。
鲁迅用他毕生的精力来写作来拯救中国麻木不仁的国民。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后,我回想着自己看到的一切(,)。
那深深(的)地刻在课桌上的“早”字已深深的刻在我心里。
鲁迅用一个字来勉励自己。
然而外因是事物的条件和环境,是靠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动力。
即使外界施加多大的压力,只要你决心不改,没有人能改变你。
(删)一个字不能使人怎么样,但是这个字早已刻在鲁迅心里了。
他的决心令人感叹不已。
我们也应该这样。
面对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坏习惯,找个克服的办法,把它铭记在心,一天天把缺点克服掉。
鲁迅的决心真令人感叹不已——自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删)。
鲁迅对瞿秋白的感情感动了我。
他对瞿秋白的友谊是 兄弟般的。
鲁迅不光说到了,而且做到了。
在瞿秋白被追捕时,鲁迅不怕被连累毅然让瞿秋白住在自己家里。
在瞿秋白的追悼会上,鲁迅不顾朋友家人的劝阻,不仅来了,还作了演说。
这种感人至深的(感)友情,这种为了朋友把自己置身度外的精神,这种说到做到的(原则)气度,(不知道)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揣摩、去学习。
吗
天地间的海誓山盟多了,谁又能说到做到呢
(删)鲁迅为了事业拼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鲁迅为文学事业不畏国民党迫害,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去学习了。
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我们就退缩;当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如意时,我们就灰心;当我们学习道路上,出现了荆棘,我们不敢去披荆斩棘。
而鲁迅为了事业,为了国民,不管荆棘冰山,他都跨了过去。
我们也应该这样,为了学习,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冰山,都应该去拼搏去努力。
这些就是我参观鲁迅博物馆的心得吧
凝望鲁迅——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静静地走在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里,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叛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却拥有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
鲁迅,注定是孤独和寂寞。
中国文化和中国士大夫向来有着“恕道” 和“中庸”的传统。
而深受中国文化浸染的鲁迅,却大大出格于那个时代,他一反传统文人的形象。
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上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
他终其一生不停地批判,论战,反击。
对封建就礼教
上一篇:上架感言天赐良基玄幻小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