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越剧的作文
生活,因越剧彩 你,便是越剧。
没有的协奏,没有的服饰,更没有疯狂的粉丝。
你有仅是古戏台前的浅吟低唱,伴着江南水乡的摇橹,以及百年不变的轻柔和高雅。
生活,因你而精彩。
因为有你,我逐渐认识到戏里戏外的人生百态,因为有你,我朦胧中爱上了那缠绵的古典诗韵。
不知曾几何时,开始迷恋上你。
只记得小时候总爱依偎在奶奶的怀里,似懂非懂地听你,看你。
《桃花扇》、《读西厢》、《宝玉哭灵》,不知不觉间,眼眸中便噙满了泪水。
奶奶这时候就笑着说:“这丫头,长大了也一定是个戏迷。
” 奶奶说得没错。
月影在变,逃不出阴晴圆缺。
果然,当同龄人在疯狂地传唱着流行歌时,我依旧在如痴如醉地欣赏着你。
不爱那富丽堂皇的京剧,不爱那雍容华贵的昆曲,更不爱那花枝招展的黄梅小调,只钟情于你,轻柔高雅的越剧。
几乎一有空闲,我就会打开音响,悠闲自在的听着,哼着。
我成了地地道道越剧迷。
在网上,我加入了一个越剧的论坛。
此后,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且充实。
在那里,我找到了许多你的爱好者,只是因为爱你,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知己。
慢慢地,我看你,不再只是单纯的剧种,而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质朴纯真的袁派,真诚隽永的尹派,俏丽婉转的傅派,更有唱绝了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徐二王派……沉醉在这些流派中,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一份精彩呢
你的丰富与博大,让我受益匪浅:《五女拜寿》让我看尽世间百态;《梨花情》让我体会到亲情与金钱孰轻孰重;《一钱太守》让我认识到为官清廉受人爱戴,为官贪心则会让人唾弃…… 因为有你,我充分了解到江南这份故土的风情。
因为有你,吴越的声音,如同江上的歌谣,自古至今,飘香不散。
因为有你,生活,变得如此精彩
难得,嵊州对联遗存
《嵊联遗存》格言金马祗为身累;清泉白石尽可怡情。
——?王瑶
【注】王瑶(504~578),字道良金庭,王羲之七世孙。
博通坟典,长于词翰,僻嗜林泉,无心仕进,撰兹联为誓。
见《金庭王氏族谱》。
痴云蔽岳行人远;淫雨摧花白发生。
——宋?姚镛
【注】姚镛(1191~1271
),字希声,号雪篷,又号敬庵,嵊县晋溪人。
嘉定十年进士,吉州判官。
以平寇擢守赣州。
绍定间忤帅臣陈子华,贬衡阳,撰兹联。
见周密《浩然斋雅谈》。
试看朱绂方来日;正是黄粱未熟时。
——明?卢鸣玉
【注】卢鸣玉,字君式,居邑东隅。
崇祯丙子举人,庚辰登进士。
孝子。
尝叹曰:“国事至此,吾有老亲,当灌园撷蔬为甘旨计,毋贻母忧也”。
观政归省,口占兹联。
至邗江母卒,以不及面为恨。
见民国《嵊县志》卷十六。
愿持白节酬君父;莫玷污名累子孙。
——明?王禹佐
【注】王禹佐(1590~1636),字之益,嵊城人。
天启元年恩贡,除保定府通判,分驻居庸关,司昌平三区。
崇祯九年移镇昌平州,清兵入关,与其子王国宣守城不屈,双双殉难。
谥“节愍”。
县城大有弄有王节愍公祠。
见《剡溪王氏宗谱》。
关节一毫无地入;公平两字有天知。
——清?徐匡居养无殊蓬户日;担当恐负秀才时。
——清?徐匡五斗米可以有为,倘为身家,安得人呼父母;一文钱不容苟取,若朘膏血,岂非自食儿孙。
——清?徐匡
【注】徐匡,字汉衡,嘉定人。
举人。
康熙四十三年知嵊县,任五载。
催科不扰,讼减刑清,民皆赖之。
善赋诗,每公事至乡,过山水佳处即豪吟寄志,铭联于柱自警。
以上三联见民国《嵊县志》卷十。
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壶。
——清?徐仲瑜
【注】自题梯云书屋联。
徐仲瑜(1866~1939),字明泽,嵊县藏岗村人。
秀才。
王金发从之学。
有《盛世元音》《步月庐》手稿。
愁心雨滴碎;诗梦水惊回。
——清?王芝生
【注】王芝生绍祥梦中得联,共讶为不祥,未几果卒。
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王芝生(1828~1866
),王景章子。
生于湖南零陵县署。
年十五回嵊。
邑廪生。
能文工诗,为月楼吟社祭酒。
竹篱茅舍梅三百;流水空山鹤一双。
——清?邢籀青
【注】邢籀青洪书梦中得联,醒而不解,余曰:“君得母,和靖先生后生耶
”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治家在米盐以外;择友于直谅之间。
——民国?郑午昌煎茶煮饭扫地洗衣,自家有力自己做;学佛读书养花作画,终日如痴终日醉。
——民国?郑午昌暂可莫言当世事;不问行禅与坐忘。
——民国?郑午昌
【注】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斋名鹿胎仙馆,嵊县长桥人。
擅山水、花卉,尤长画柳树、白菜。
着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等。
以上三联见郑午昌原作。
家从债积知钱贵;人到孤零感父恩。
——钱义余
【注】钱义余(1905~1990),嵊县长乐人。
1930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
服务于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接桥梁建设工程。
后任厂长。
1958年任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总机械师。
晚年居杭州,为杭州退休工程师协会主要成员,爱好诗词,主持嘤鸣诗社。
忧父早逝,作斯联。
着有《西园吟草》。
世无豪杰与共饮;室有妇稚亦天真。
——胡兰成千载知己在史笔;一鉴江山传谦真。
——胡兰成花开今岁信;月照前生情。
——胡兰成
【注】胡兰成(1906~1981),字蕊生,嵊县胡村人。
撰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夫妇赏识。
1940年任汪伪南京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后改任行政院法制局长。
1944年至汉口接管《大楚报》。
1950年经香港到日本。
1957年被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聘为教授,前往讲学。
着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战难,和亦不易》《禅是一枝花》等。
以上三联见台北薛仁明博客,胡兰成原作。
题赠行楷对联墨蛟飞上剡藤滑;苍璧碾成官焙香。
——宋?陆游
【注】款:何绍基。
原句应是“墨蛟飞下剡藤滑”。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道州人。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为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以书法名天下。
见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赠吴德卿临流玩一天水月;启户见万里江山。
——明?杨秘图
【注】杨秘图,名珂,字汝鸣,余姚人。
尝居秘图山,自号秘图,为阳明先生弟子。
善书法,有晋人笔法。
尝游台荡过三界,览始宁城隍庙,见吴德卿(名子乐,善擘窠书)题匾,心折之,诣门造访,盘桓二月,临行赠此联。
见《始宁吴氏宗谱》。
赠钱瀛救母能刲股;诚心可感天。
——明?王洪
【注】钱瀛(1412~1488),字宗贵,嵊县琼田人。
读书知礼,天性孝谨。
母周氏久病不痊,瀛割股配药以进,服后病愈。
邑令许岳英嘉其孝行,赠匾“孝感”,悬于中堂,南畿王洪撰斯联。
见《钱王后裔在嵊州》第三辑。
题王顿宅石上种菖蒲,硬生根蔓;风前燃蜡烛,聊护烬光。
——明?徐文桥
【注】此余姚名士徐文桥题王顿宅柱石联,高其清幽,亦怜其光景之凄也。
王顿(1505~1571),明代华堂人,读书知大义,尤娴礼节,天性廉洁,名士皆乐与之交。
见《金庭王氏族谱》。
赠石楼论交待续金兰簿;招隐行乘剡曲舟。
——清?吴熙载
【注】篆书对联,款:石楼先生正之,熙载吴廷扬。
吴熙载(1799~1870),初名廷扬,又字让之、攘之,江苏仪征人。
诸生,为包世臣入室弟子。
善各体书,尤工篆、隶。
篆刻自成面目。
见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赠徐森仁罗浮雪月梅花梦;湘浦芝兰芳草思。
——清?杨乃武
【注】篆书对联,款:森仁兄大人正可,子勋杨乃武。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家喻户晓。
案发前杨曾赴嵊县藏岗村访徐森仁,留此墨宝。
徐国兆藏。
预赠友人入泮此日龙门初变化;他年麒阁焕勋名。
——清?徐仲瑜
【注】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赠美人神凝湘浦三秋水;鬓统巫山一段云。
——清?徐仲瑜
【注】见徐仲瑜《步月庐》手稿。
赠徐仲瑜万里江山来眼底;四时风月助吟情。
——佚名
【注】行楷对联,款:长洲贝蕴章。
贝蕴章,字达夫,江苏长洲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浙江寿昌知县。
着有《琴鹤堂印谱》。
徐小波藏。
赠芝庭剡水扁舟四围明月;石林孤馆万本乔松。
——清?欧家廉
【注】行楷对联,款:芝庭先生大雅属,顽夫弟欧家廉。
欧家廉(1869~1925),广东顺德人。
清光绪甲午恩科进士。
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湖南道监察御史。
工书法。
1922年总纂《顺德县志》。
见香港淳浩拍卖有限公司2024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书法对联周鼎商彝见蝌蚪;剡藤蜀茧照松烟。
——清?傅淦
【注】傅淦(1844~1922),字笠泉。
当代史学家傅斯年祖父。
同治十二年拔贡。
少有才名,博通经史,工诗书画,且精医术,擅武艺。
见《元明清民国老对联》。
篆书对联子猷泛舟求安道;微之鸣世亚乐天。
——清?李准
【注】款:甲戌十月李准。
嵌名联,共嵌四个人名。
上联的子猷是书圣王羲之之子,安道是雕圣戴逵,王曾雪夜访戴。
下联的微之是唐代诗人元稹,乐天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后期与权贵同流合污,文学史上虽有“元白”之称,但成就赶不上白居易。
李准(1871~1936),字直绳,号默斋,四川邻水县人。
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兼巡防营统领。
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隐居天津,以研究古篆字鬻书为生。
招牌对联薛涛新裁光迷五色;剡溪美制艳夺三春。
——佚名
【注】旧时文具店联。
招牌对联虽无刘阮逢仙术;只效岐黄济世心。
——佚名
【注】旧时药店联。
含两个典故。
东汉剡县刘晨和阮肇同上天台山采药遇仙,半年后返乡,人世间已经历七代。
传说远古岐伯与黄帝讨论医术,《内经》谓“岐黄之术”即指医学。
行书对联耕我心田,不虑尧汤水旱;出人头地,惟读孔孟经书。
——清?尹纯
【注】款:巢云尹纯时年七十有一。
徐国兆藏。
赠吕寿名不向上天求富贵;却从平地作神仙。
——清?张鸣皋
【注】篆书楹联,款:岁在壬午初夏,松云张鸣皋。
张鸣皋,字松云,甘霖镇东张村人。
工书法,精岐黄,好施药饵,人咸德之。
吕寿名藏。
体质如浑金璞玉;襟怀犹霁月光风。
——佚名
【注】楷书楹联,无款。
吕寿名藏。
赠屠镜人自谓心无不平事;惟忧世有可怜人。
——清?曹鸿勋
【注】此民国嵊县县长罗毅书赠江东村秀才屠镜人书法对联。
罗毅,字叔弘,湖南郴江人。
民国廿一年九月,随浙江省民政厅长吕遽孙来嵊视察,慕剡中山水,乞充嵊县县长,十月莅任。
赠丁煦堂苍藤翠壁疑无路;野花闲草各自春。
——民国?王石
【注】行书对联,款:煦堂先生法家教正,硕夫王石书。
煦堂,即丁旭,又名谷音,嵊县苍岩人。
善书。
筑适庐,设诚明斋眼科诊所。
徐国兆藏。
诚意济人春不老;明心祛障日重光。
——民国?俞知鉴
【注】行书对联,款:谷音仁弟雅属,俞知鉴撰赠。
俞知鉴,新昌五都人。
秀才。
孝子。
工书,以左书大草着称。
鹿山吟社成员。
徐国兆藏。
婆心参仝仙人秘;佛眼慧寂日月光。
——民国?冯易清(翊)
【注】行书对联,款:谷音先生医家惠存,冯易清书。
徐国兆藏。
赠德庐主人仲宣胸中有书万卷;长康家里惟画一橱。
——民国?商笙伯
【注】行书对联,款:德庐主人正之,商笙伯年七十五。
商笙伯(1869~1962),名言志,号安庐,长乐镇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任江西省湖口知县,曾为张香涛幕僚。
辛亥革命后居沪,专研国画。
解放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国画院画师。
见上海天衡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行楷对联嘉木随时皆入画;好山无面不当窗。
——佚名
【注】款:张味真书。
王子懋藏。
草书对联曲水当轩绕;屏山抱屋围。
——民国?丁旭
【注】款:辛未春丁旭。
徐国兆藏。
楷书对联山色且遥观,千岩竞秀皆图画;水声还静听,万壑争流亦管弦。
——民国?丁煦堂
【注】款:甲戌夏丁煦堂。
徐国兆藏。
楷书对联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熟黄鹂鸣。
——佚名
【注】款:晚香庄主人裘保彝书。
徐国兆藏。
楷书对联闲吟得句书蕉叶;酣醉停杯剪烛花。
——佚名
【注】款:剡艇裘保彝书。
徐国兆藏。
赠延卿绿尊红袖诗人舫;铁版铜琶学士词。
——民国?屠兆朋快乐在于心情于2024-9-1 00:45补充以下内容:
【注】行楷对联,款:延卿仁兄大人雅属即正字,古凤屠朋。
尹向东藏。
赠金宪章花放无人处;诗题有酒时。
——佚名
【注】篆书对联,款:宪章二兄雅属,若园王孝检。
金宪章,崇仁人,“海上巨商”金禄甫之子。
王孝检 (1878~1968),字邈达,号若园,白泥墩人。
博通经史,尤精《周易》。
早年就读于杭州紫阳书院,尊父命弃儒从医。
27岁在家乡行医,后至沪、杭,医名渐着。
1919年,在嵊县开办芷湘医院,自任院长。
着有《汉方简义》。
徐国兆藏。
赠祝三黄流可以用亭;彤弓乃为求贤。
——民国?王邈达
【注】篆书对联,款:祝三仁兄大雅之属,若园邈达。
自题多情多义多儿女;不佛不仙不圣贤。
——民国?王晓籁
【注】王晓籁(1887~1967),名孝赉,号晓来,嵊县白泥墩人。
岳父楼映斋。
光复会会员。
1927年策动闸北保卫团响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推为商界代表,任上海临时市政委员会主席委员。
后历任上海市商会理事长、全国卷烟税局局长、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
在上海广收门生,为“海上闻人”。
王多妻妾,有子女30人,人称“多子大王”,民国三十年撰此联自嘲。
见《嵊县文史资料》第八辑《王晓籁传略》。
赠企泉扶义日汲高;追颉天槎杪。
——民国?王晓籁
【注】行书对联,款:企泉仁兄属,王晓籁。
见楚浩《官为轻,民为重
“海上闻人”王晓籁的文化情怀》。
赠楼景辉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
——佚名
【注】行书对联,款:景辉先生雅属,王晓籁。
楼景辉(1846~1923),字映斋,嵊县楼家村人。
清末任宁波纸行经理,后至上海创办锦华丝厂、萃华茶栈,在萧山合资办通惠公纱厂、合义和纱厂。
创办钱江、乍浦商轮公司。
见楚浩《官为轻,民为重
“海上闻人”王晓籁的文化情怀》。
赠金沅芗玉德金声寓于石;明窗大几净无尘。
——佚名
【注】款:沅芗先生属书,徐生翁书。
金沅芗(1904~1984),又名金友生,嵊县实业家,金禄甫长孙。
曾先后开办过茶厂、蚕厂、酿造厂、织布厂,经营过银行信用社有关金融业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创办锦源丝厂,“金鼎牌”蚕丝享誉中外。
1951年出走香港,寄身寺院,研读佛经。
徐生翁(1875~1964),绍兴人。
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以布衣终天年。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题怀婴托儿所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何必尔为尔我为我。
——民国?王晓籁
【注】20世纪30年代,王晓籁回故里,以巨资购绍兴东湖陶氏别业,设怀婴托儿所,撰联并书横帔“一视同仁”,一时成为越商提携同道、济世扶困的共语。
题金家施粥厂同是肚肠,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佚名
【注】崇仁金禄甫(1886~1923)从补鞋匠成为“海上巨商”后,致富不忘济贫,晚年返乡后接管由父亲金昌运创办的“金氏养老堂”,收养孤寡老人;创办“因利局”,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给贫困者。
每至隆冬季节,开办规模盛大的施粥厂,布施附近饥民。
见《嵊讯》第十九期《书民初巨商金禄甫先生二三事》。
题黄胜堂百草园赤脚深山一园春色;遗产宝库百草活人。
——民国?张士楷百草园新金匮记;千秋人起李时珍。
——民国?张士楷题桑竹桃橘四园春霞蒸桃秋金铸橘;好竹香笋稀桑眠蚕。
——民国?张士楷夹水桃花修竹外;环洲橘树翳桑中。
——民国?张士楷
【注】以上见《张士楷诗集》,2005年刊。
赠张味真池上鸣琴游鱼出听;林间宴坐百鸟衔花。
——民国?马一浮
【注】张味真(1882~1967),名冶,石璜新沃人。
清末秀才。
善诗词文赋,尤擅七弦古琴与琵琶,所抚古琴乃朱熹旧物,琴背铭有“晦庵”二字。
1952年,因挚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邀请,携眷赴杭州任文史馆馆员职。
浙江省成立文联,被推举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赠侠壮梅花气骨;香草风流。
——民国?钱师廉
【注】款:侠壮仁兄有送,师廉。
钱师廉,字味葭,号味竹居士,嵊县长乐人。
举人。
曾为阳山学堂国文教员。
善墨竹,能书,精篆刻。
赠一月先生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识得读书头已白;远取诸物反求诸已,之于至善火纯青。
——民国?一月
【注】一月先生撰,谢冠生书。
见《嵊讯》。
赠马寅初枳棘成而刺;担黎食之甘。
——郭沫若
【注】马寅初(1882~1982),嵊县浦口人。
着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着有《新人口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
着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赠某报秉直笔而匡时,忍看五大部洲,终不脱野蛮专制;凭良心以立论,渴望中华民族,早同赓真正共和。
——民国?谢震赠汪医师施抢救人,着书传后,更喜玩虫鱼花鸟,都教畅遂生机如君者,为大慈善家,亦真快乐派;倦游息影,借寓养疴,度讲求内服外治,窃愿潜攻医学于我乎
订金兰雅宜,占桃李春风。
——民国?谢震赠竞雄女校极平等时期息争竞;真文明社会无英雄。
——民国?谢震
【注】校在上海,以秋瑾之号“竞雄”为名,由革命党人王金发、姚勇忱创办于1912年7月。
1913年春,秋瑾莫逆之交徐自华任校长。
以上见《先烈谢震遗着》。
赠金文镛书学杨大眼;文法古尖灵。
——民国?宋澄
【注】宋澄(1894~1973),即宋洪波,嵊县甲秀坂人。
1916年保定军校毕业。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军一师上校参谋主任。
1933年任第八军少将参谋长。
1938年调任军委会少将参议,未赴反乡,以习书赋诗为娱。
1958年入狱。
1973年病死狱中。
见《嵊讯》。
赠尹桂芳桂子香飘怡红院;芳名永暎汩罗江。
——田汉
【注】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
着名剧作家。
兹联称赞越剧艺人尹桂芳在苏青编剧的《宝玉与黛玉》《屈原》两部戏中,成功塑造了贾宝玉和屈原的艺术形象。
尹桂芳藏。
呈朱西宁隐隐王气杂兵气;迢迢文星是客星。
——胡兰成
【注】民国六十五年(1976),胡兰成自华冈迁居朱西宁家隔壁,撰此联以赠。
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江苏宿迁人。
曾就读杭州国立艺专。
后投笔从戎,1949年随军去台湾,先后任陆军上尉、上校参谋等职。
为台湾文坛蜚声海内外的着名作家。
见胡兰成《闲愁万种》上卷之《幽怀记》,长安出版社,2024年。
庆吊类庆贺遥祝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
——《新华日报》社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合贺
【注】抗战期间,马寅初公开发表演讲,严正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因之被捕关押在贵州息峰集中营。
1941年3月30日,重庆大学商学院学生借庆祝马寅初六十寿辰,掀起了着名的“祝寿运动”。
贺升平歌舞台开馆升平世界倒也清雅;歌舞场中还是的笃。
——民国?竺鸣涛
【注】1919年冬天,开元人周麟趾率“小歌班”男班四十余人三进上海,在海宁路新疆路口重建华兴戏院,更名升平歌舞台。
竺鸣涛(1896~1969),字明道,竺绍康之子,嵊县灵鹅人。
曾留学日本,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历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高级参谋及第二、三处处长,第三厅总务处长,浙江保安处长兼保安副司令,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9年去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后任“经济部”顾问。
贺宋添龄先生九十寿矍铄堪羡颁白叟;弯弓始壮楚邱生。
——民国?宋洪波寿味真八十联牙琴愧听,韩马许前,风义平生半师友;殷裸是将,商芝可罢,人文安养寿湖山。
——民国?张士楷九十寿联剩记仙长花果换;时娱鹤老子孙归。
——民国?张士楷
【注】以上三联见《张士楷诗集》。
寿吉田七十生辰大人德同小儿戏;今岁花开去年枝。
——胡兰成
【注】吉田茂(1878~1967),日本前首相。
其前半生为外交家,以亲英美而干涉中国内政而闻名。
后半生,以坚毅而充满智慧的表现就任五次首相,长达7年之久,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巨人之一。
见薛仁明编《天下事,犹未晚 (胡兰成致唐君毅书八十七封)》,尔雅出版社,2011年。
贺婚贺吕凤至纳妾鱼门跃浪谈孙子法;金屋藏娇祝太公年。
——民国?吕调令
【注】吕凤至,字景陛,嵊县雅安人。
咸丰十年(1860)生。
光绪十五年武进士。
为营团守备,浙闽全省提塘守备。
年六十七纳妾,生一女,今居甘霖镇。
吕调令,又名乔至,吕凤至族弟,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
曾任北伐军第八军六师军法处长、常山县公安局长。
见民国《嵊县志》。
贺刘曾两姓连姻刘阮入天台,正逢月夕花晨,有约神仙成好会;曾颜游洙泗,方拟升堂入室,莫因粉黛误操修。
——民国?郑煜卿
【注】郑煜卿(1873~1939),字寅,晚年自号求实斋老人,湖南邵东县人。
秀才。
塾师。
着有《求实斋文集》《求实斋诗撰对联集》。
赠何阆仙君哲嗣东初与张女士结婚设保姆传习,禀婚礼改良,阿翁姑算是绍属新学界初祖;化儿女痴情,作英雄侠气,小夫妻勉为中国廿世纪伟人。
——民国?谢震贺黄干警察所长与袁湘卿女教员结婚女担教育,男任治安,今夕订同心,同尽本乡义务;结自由婚,行文明礼,公堂成好事,好为中国新民。
——民国?谢震贺陈君与某女士结婚国事漫萦怀,难得好逑逢淑女;人生且行乐,恰宜元夜结新婚。
——民国?谢震绮席笙歌皆大欢喜;璇闺琴瑟真正共和。
——民国?谢震客到酒初浓,鹦鹉能歌金缕曲;月圆花正好,嫦娥应妒洞房春。
——民国?谢震婚联百年美眷谐今夕;两地相思诉昔时。
——民国?谢震由来好事多磨折;毕竟良缘难解分。
——民国?谢震应知并枕难成梦;闲话双星未渡河。
——民国?谢震
【注】以上见《先烈谢震遗着》。
哀挽挽嵊县知县严思忠如公无恙,携斗酒从之,相与寻鹅史书楼、鹿郎亭埭;怆我此行,掉扁舟归也,忍再读青枫祠记、黄绢碑文。
——清?朱彭年
【注】同治九年二月,嵊县知县严思忠,为天台一庞姓发疯剃发匠所杀,并杀一女一妾。
时富阳朱彭年莘潜主纂《嵊县志》,挽以联,皆用剡中故实。
见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四)。
挽嵊县知事石治棠伟哉公
殆衡岳降灵乎,溯壮岁投笔从军,是入关景略,是杀贼修期,是平苗孔镛,是磨楯荀济,尤莫若烽火倥偬,是杜老吟诗,每饭不忘君父,廿年巾需次宦途,浩浩落落其襟期远出风尘,别无长物,只玉华留剰一编,挂帆自镜水飞来,怀刺灭正平之宇,奉舆无潘岳之亲,刚看竹马欢迎,喧传郭汲,待使君判事余闲,好向子猷桥畔,仲若堤边,分付奚奴拾佳句;悲夫民
其云霓失望矣,自我侯下车莅治,如刘宽用刑,如信臣折狱,如萧何约法,如张汤剔奸,更欲为士林培植,如文翁化蜀,有心计及膏油,数日前叨陪讲舍,恳恳勤勤于吾辈洞开肺腑,如此好官,在剡川未竟两月,飞舄傍君山归去,王褒废蓼莪之章,惠连杳池塘之梦,可奈芦帘步韵,盼断孟光,闻此日噩音递到,忍从九嶷峰头,三湘江上,凄凉故国远招魂。
——清?马履鉴(照青)苗狼凯唱已廿余年,游宦寄孤身,诗咏玉华,共识曼卿是仙吏;竹马欢迎才五十日,与公惟一面,琴停剡水,徒教王粲泣遗碑。
——清?章毓才(啸修)
【注】章毓才,剡山二戴书院掌教。
诗学有渊源,昔桂华,今玉华,异曲同工千秋绝唱;素心如冰雪,家湘水,官剡水,名儒仙吏两地传人。
——清?张肇东(杏春)公此来民社所关,闾俗采风,不为半江鲈鱼来;今而后吟魂如在,青松江树,好寻一幅画图山。
——清?屠兆鹏(乔云)
【注】屠兆鹏,字古凤,号乔云,晚号了道人,嵊县禹溪人。
廪生。
究心六书,工诗文,擅画竹。
公多诗兴,待来春判事余闲,携斗酒双柑胜迹好寻戴仲若;生抱穷愁,叹半世宦途坎坷,知独醒人醉心期可诉屈灵均。
——清?赵荣恩(苇香)
【注】赵荣恩,即赵树诚,嵊县桃源乡人。
清末诸生。
鹿山吟社发起人之一。
光绪十八年重建迎恩亭。
着有《宾主集》。
天姥云边,剡溪月下,知我公清梦频游,讵缘积牍心劳一病,负名山竟尔玉华成绝笔;郢中雪白,江上峰青,问旧侣招魂何处
此后荒城洒泪三生,寻片石谁从岳麓证前因。
——清?郭庆嵩(兰余)
【注】郭庆嵩,嵊县石砩人。
鹿山吟社发起人之一。
南社社员。
曾任民国《嵊县志》分纂。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有删减
越剧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越剧 yuèjù 英文[shaoxing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
清末起源于浙江 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
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江、浙、闽、上海一带,还有一些北方地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包括东北许多地区。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越剧的作文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
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民国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上粗糙简陋,观众寥寥。
以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
艺人们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上有所提高,民国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国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
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到观众欢迎。
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民国10年9月至民国1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
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
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民国12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
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民国18年,嵊县办起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
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17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民国30年下半年增至36个。
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
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
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
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
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
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
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2]、范瑞娟[3]、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
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
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
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
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
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
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
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
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
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
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
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
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音乐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曲调,如在50年代袁雪芬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创造了新型的“男调”。
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为了培养艺术接班人,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
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
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
男演员史济华、张国华、刘觉等赢得广大观众的承认。
为使越剧事业后继有人,上海市戏曲学校又于1956年开办了越剧音乐班。
上海越剧院和虹口、静安等区也分别办了学馆或戏校,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业务骨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
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
1977年、1978年和1981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海越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念更加开放。
在创作演出上,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化,二度创作更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进行大胆的探索。
《汉文皇后》《魂断铜雀台》等历史剧和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第十二夜》,在艺术上都有较大的创新。
随着电视的普及,《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剧目,都被摄制成电视片,有的还在全国评奖中获奖。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越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花大力气培养青年。
钱惠丽、单仰萍、赵志刚(男)、方亚芬、萧雅、陈颖、韩婷婷、华怡青、胡敏华、章瑞虹等,已为观众所熟知。
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以及各种广播、电视大赛等活动,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一些50~60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
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从60年代初开始,上海越剧院、卢湾越剧团、静安越剧团还多次到香港、澳门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热情欢迎。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浙江绍兴的戏剧叫什么
【第1句】:即越剧。
旧称的笃班﹑小歌班或绍兴文戏。
流行于浙江﹑上海及江苏﹑江西﹑安徽等 地。
【第2句】:辛亥革命前后用为绍剧之俗称。
为什么有两种绍兴戏呢
原来,越剧的老家是绍兴的嵊县,绍剧也是绍兴的地方戏,所以都可以叫绍兴戏。
只不过绍剧是四百多年的老剧种,越剧还不足百年,绍剧源于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乱弹,曲调以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为主,剧目以《龙虎斗》、《千秋鉴》等大戏和目连戏为主。
而越剧是当地的“落地唱书”等乡间坐唱的小调发展而来,自然不敢称为绍剧,先是用伴奏的“的笃鼓”起名“的笃班”,进入上海后,为与绍剧相区别,又起名绍兴文戏,因绍兴一带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属地,所以,在1938年起正式命名为越剧。
上一篇:红色之旅简短感言2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