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去广州启智学校后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李尧棠的资料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曾用过的笔名 佩竿、极乐、非子、黑浪、赤波、壬平、甘宁、亦呜、李冷、呜希、马拉、春风、一切、李一切、余一、王文慧、马琴、欧阳镜蓉、余三、余五、余七、黄树慧、德瑞、巴金。

(复旦大学教授唐金海考证,由巴金证实。

巴金的代表作品;生平简历20字

巴金 [bā jīn]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中文名李尧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成都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人物关系萧珊妻子李小林女儿李小棠儿子夏衍好友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共13张巴金 不同时期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2]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3]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

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

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

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

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共6张巴金 不同时期(2)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爱情婚姻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

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

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

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一桌宴席。

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共14张巴金与家人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

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

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4][5]人物轶事带病入书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

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

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

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6]因书得爱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

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

”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6]嗜书如命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

”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

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6]笔名趣谈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

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

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

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

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

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7][8][9]个人作品中长篇小说《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8月版《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爱情三部曲》:《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广州启智志愿者咋样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广青启智),主要以儿童为服务对象。

下属有环保、心理热线、患儿等项目。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广青协会),是广州最大的志愿者机构,下属二十余支总队,包括启智总队,松柏总队(以老人对象为主),环保总队,自行车总队(利用自行车宣传志愿者),爱心车队(运送物资),医疗总队等。

一般负责大型活动多,如横渡珠江、一年一度的志愿者晚会、新会员宣誓大会等。

介绍一下巴金

巴金(190

【第4句】:

【第11句】:25 - 200

【第5句】:

【第10句】: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

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肖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

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

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

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

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并讲话。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

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巴金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伪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

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

肖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

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四十二岁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月底,肖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

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

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

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三岁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四岁  〔上海〕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

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四十五岁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

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写《我是来学习的》。

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1950年 四十六岁  〔上海——北京——苏联、波兰——北京——上海〕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

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

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

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

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 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七岁  〔上海——山东、江苏——上海〕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

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

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

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

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虾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八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

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

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

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

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

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四十九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

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五十岁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

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

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

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

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

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

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

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

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五十一岁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

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

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

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等欢迎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来上海访问,并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参加上海市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授军衔、授勋章的典礼。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永远属于人民的两部巨著》的报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一九五六年 五十二岁  〔上海-北京-柏林-上海-成都-上海-新德里-北京〕  一月 5日,偕周立波从北京启程前往柏林参加第四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大会。

9日抵达柏林,10日——14日开会,16日闭幕,当晚参加文化部部长贝歇尔举行的宴会。

本月回国。

  二月 本月7日至3月6日,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与茅盾、老舍、 曹禺受毛泽东主席接见。

周扬在会议报告中指出:“作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赵树理都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

  五月 1日,参加上海市人民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16日至20日参加作协上海分会二次会员大会,在会上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报告。

  本月,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市视察工作。

  六月 15日——30日,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七月 写《“鸣”起来吧》、《“独立思考”》等杂文,均署名余一。

  八月 编成散文集《大欢乐的日子》,次年3月出版。

  十月 14日,参加鲁迅新墓迁葬仪式,和金仲华一起把复制的“民族魂”旗帜献盖在灵柩上。

  十一月 与文化界人士一道在龙华机场迎接中日友协理事长内山完造。

  十二月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成都视察。

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回故乡。

10日,出席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并作有关创作的报告。

在成都,见到青年时的朋友吴先忧,并到正通顺街的老家观看。

下旬,去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

23日开幕,28日闭幕。

  一九五七年 五十三岁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上海〕  三月 在北京参加作协创作规划会议。

与赵丹、方纪等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毛泽东主席说,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爱国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又说,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写文章都是以理服人,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势压人。

这些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四月 27日,会见《文汇报》记者,批评上海有关部门不重视话剧。

  五月 16日,参加上海市委召开的第二次作家座谈会,在会上发言,对文艺界出版工作提出意见。

  本月 开始编《巴金文集》。

  六月26日——七月26日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返沪前一天与冯雪峰长谈一次。

  七月 1日,大型刊物《收获》创刊,巴金、靳以任主编。

  八月16日——九月3日,参加上海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

大会以反右为中心。

会上与周而复、柯灵、靳以、郭绍虞等人作联合发言,批判孙大雨等。

  九月16日——17日,在北京参加作协党组扩大会议最后一次会议,会上与靳以联合发言,批判冯雪峰、丁玲、艾青。

  十一月 3日,参加去苏联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动的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受周总理接见。

4日启程赴莫斯科,7日参加庆祝观礼。

12日到列宁格勒访问。

15日返莫斯科。

20日到基辅。

28日回国。

  十二月 7日,在上海作协举行的全体会员大会上,传达周恩来总理对下乡、下厂的作家所作的报告。

29日下午,在上海作协举行的大会上,代表主席团宣布第一批深入生活的作家名字,并致贺词。

  一九五八年 五十四岁  〔上海——北京——苏联——上海——成都——上海〕  一月 主持作协上海分会举行的会议并作报告,介绍1957年上海分会创作概况。

  二月 1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为主席团成员。

  26日下午,主持上海作协召开的创作座谈会。

  这期间还同三十多位作家一道访问上海机床厂。

  三月 《巴金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

  13日,写《法斯特的悲剧》,发表于《文艺报》第11期,引起指责和批评。

5月19日给《文艺报》编辑部写们,表示接受批评。

  20日,参加上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社会主义自我改造促进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四月 《巴金文集》第三卷出版。

  五月 《巴金文集》第四卷出版。

  八月 5日去医院看望因公烧伤的邱财康同志,8日修改完成报告文学《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

  本月 《巴金文集》第五卷出版。

  十月 4日到苏联塔什干参加亚非作家会议。

会议7日在纳沃伊剧场开幕,12日闭幕。

住郊外杜尔明别墅。

14日搬进城里住塔什干旅馆。

15日乘飞机去撒马尔汗访问,并参加乌兹别克作家代表大会。

16日到费尔刚纳,安集匹等地访问。

18日回塔什干。

19日乘飞机到莫斯科,下旬回国。

  17日,友人郑振铎因飞机失事遇难。

返上海后撰文悼念。

  本月开始,《中国青年》、《文学知识》、《读书》等杂志开展对巴金建国前作品的批判和讨论。

  本月 《巴金文集》第六卷出版。

  十一月 在成都观看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的演出。

  十二月 月底返回上海。

  一九五九年 五十五岁  〔上海——新安江——北京——上海〕  三月 月底,到上海郊区公社参观。

  四月 编完散文集《新声集》,9月出版。

  五月 编完散文集《友谊集》,9月出版。

  六月 去浙江新安江水库工地访问四天,肖珊同行。

《巴金文集》第七卷、第八卷出版。

  25日,在北京与周扬等参加首都诗人座谈会。

  八月 在上海。

去郊区公社参观。

  九月 与肖珊合译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出版。

  十月 《巴金文集》第十卷出版。

  十一月 7日靳以逝世,巴金为治丧委员会成员。

同日参加上海各界人民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二周年大会。

  10日,参加公祭靳以大会,致悼词。

  1960年 五十六岁  〔上海-昆明-个旧-上海-杭州-上海-北京-北戴河-上海-成都〕  二月 13日,出席上海市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酒会。

  14日晚出席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举行的庆祝会。

  17日担任上海市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十周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日,到机场迎接苏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当晚参加会见代表团的活动。

  25日,参加作协上海分会会员大会,致开幕词。

  三月 中旬,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身份到昆明及锡城个旧视察访问。

  四月 散文集《赞歌集》出版。

  五——六月 去杭州,住金湖宾馆。

此行主要准备在第三次文代会上的发言稿。

  七月 下旬赴北京,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题为《文学要路在时代的前头》的发言。

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

  八月 13日,第三次文代会闭幕。

  同期参加全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继续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会后曾游北戴河。

  本月 返回上海。

  十月 从上海到成都,由成都市市长李宗林安排在学道街省委招待所住了四个月。

这期间修改《寒夜》等小说。

  在成都见到少年时期教自己学英语的香表哥(濮季云),不久濮因患肺结核病逝。

  一九六一年 五十七岁  〔成都-上海-东京-杭州-黄山-上海-广州、海南岛-上海〕  二月 从成都回上海。

  三月 任参加在东京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委员会紧急会议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

18日启程,24日到达东京。

27日大会开幕,30日闭幕。

  在日本约一个月时间,访问了东京、京都、镰仓、箱根等地。

结识了中岛健藏、青野吉季、木下顺二等作家。

回国前一天,在告别酒会上见到《骷髅的跳舞》的作者秋田雨雀。

  四月 中旬回国。

  六月 到杭州,住花港招待所,写访日的散文。

  七月 20日创作短篇小说《团圆》。

这篇小说1963年由毛峰、武兆堤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

  八月,到黄山。

在这里编成短篇小说集《李大海》,12月出版。

  九月 返回上海。

25日参加上海各界纪念鲁迅诞生八十周年大会,作《鲁迅仍然和我们在一起》的讲话。

  十月 《巴金文集》第十、十一卷出版。

  十一月 《巴金文集》第十二卷出版。

  十二月 《巴金文集》第十三卷出版。

  年底 去广州和海南岛海口市,游海瑞墓。

  一九六二年 五十八岁  〔上海——东京——上海〕  年初 香港一出版社拟出《巴金选集》,复信表示同意,同时表示不要版税或稿费。

  偕肖珊及孩子到广州过春节。

  五月 8日,上海第二次文代会召开,致开幕词《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

几天后,在会上作《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的讲话。

  七月 月底,率领中国代表团赴东京出席第八届禁止氢弹、原子弹世界大会,会期为两个星期。

  八月 11日,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告别会,15日回到北京。

  本月 《巴金文集》第十四卷出版。

至此,汇集建国前文学创作的十四卷文集出齐。

  十二月 24日,李 人逝世。

25日致唁电,26日列名于治丧委员会。

  一九六三年 五十九岁  〔上海——北京——越南——上海——东京——上海〕  四月 去北京参加全国文联第三次扩大会议。

  六月 10日,和李束为到越南访问,为期五个星期。

  本月 访日散文集《倾吐不尽的感情》出版。

  七月 月初,从海防到达下龙湾,

巴金先生的简介?

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老舍和巴金的资料

的简介: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春,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

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

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

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

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

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

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

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

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

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

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

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

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

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

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

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

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

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

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

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

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

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

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

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

《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

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

《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

《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

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

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

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

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

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

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

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

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

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

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

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

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

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

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

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运:“王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

”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

”石遗老人点头称是。

又说王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

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

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

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

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

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

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

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

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

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钱钟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钱钟书的身体上。

火化间的门关上时,别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

”她眼睛里隐隐有泪花。

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就近抛洒。

“这样的大学者,代表了一个时代。

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光海外来的,可能就会有上千吧

”社科院外文所的薛先生说,“钱钟书走了,我们还是读他的书吧。

先生就活在书里。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忆》(回忆录)1936,文生《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巴金近作》(第

【第1句】: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童年的回忆。

(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翻译著作:《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5910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