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双语教学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英语自学心得

双语教学一直是新疆各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汉语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掌握好汉语,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年的双语教学工作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希望和大家交流能共同进步。

一、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师生联系的桥梁,是生生互动的纽带,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专门提出:加强汉语教学,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要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突出地位。

自治区党委也高度重视双语教学,重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的工作,这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双语教材则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资源,双语教师要钻研和理解好教材,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

因此,作为双语教师对本学段的双语教材一定要通览,明白编者的意图,知道各年级的知识重点和主要任务,明确每一个年级要学生达成什么目标;教师还要不断挖掘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维语和汉语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双语教材的选用必须是汉语原版的各类专业教材,教学当中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锤炼维吾尔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课本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本,德育渗透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样化。

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可以在课上完成教师设定的德育教育目标,也可以通过课下作业完成德育渗透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渠道进行德育渗透。

无论怎样的教学方式,我们都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汉语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段落,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而古诗词童谣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教学中利用古诗童谣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

有一段时间我班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馒头到处乱扔,饭桌上的米粒随处散落着,看着白白的馒头被丢弃米粒随处散落着我十分心疼,早读时我将古诗《悯农》一诗抄在黑板上,领着学生反复朗诵,让学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看到孩子们见到老师也不主动打招呼,我借助一年级汉语教材童谣《有礼貌》,让孩子与大公鸡作比较,懂得人人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要学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在完成一年级上册《你爸爸是医生》这一课练习二时,我让孩子们相互之间进行情景对话:“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想做什么”。

在课堂上,孩子们用汉语进行对话,他们的理想可多了,有的相当老师,有的想做医生,也有的相当当足球明星。

我进行了适当的肯定与鼓励,教育孩子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一天。

三、多为学生创造汉语交流的机会在偏远地区的农村,维吾尔族学生说汉语的机会很少,一个班都是维吾尔族学生,他们在汉语课上能说说汉语,课下交流时有时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平时日常交际中也使用汉语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多使用汉语交流,让学生多说多练,养成说汉语用汉语交流的好习惯,时间长了,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会有很大的进步。

另外,现在的中小学都是双语学校,教师可以借助双语班和汉语班学生结对子活动,来增强双语学生的汉语水平。

四、借助现代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如今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的时代,网络资源为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新疆基础教育、新疆双语教学、备课大师、为您服务教育网等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多教育教学资源。

再说,多媒体技术与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双语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

多媒体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兴趣。

所以,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网络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

作为双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一定要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自己,更新成旧教学观,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共同提高我疆双语教学的质量。

我对双语教育的看法作文1000

[摘 要]:最近几年,双语教学在高校普遍开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说来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本文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大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

一、中国的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指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

中国并不是双语国家,语言环境更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

在高校,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不包括国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

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

也就是说老师在授课时,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非外语类课程的教学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通过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满足社会对专业双语人才的急需;还可以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国内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双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1句】:师资力量和积极性的问题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首要因素在于师资。

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理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学老师。

但从目前各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教师的整体水平状况并不容乐观。

精通本专业知识理论的老师,不一定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为欠缺,能真正具备这两方面基本素质的教师还较为匮乏。

此外,由于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要付出巨量的劳动,而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若不能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则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第2句】:学生的外语基础问题高校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

开展双语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和较好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

由于目前外语教学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加之有相当部分高校的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任课教师也很难把握上课时讲话的难度和速度,太快了有些学生跟不上,太慢了又有些学生觉得难度太低没有吸引力。

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在语言输出和输入中,都比母语的速度要慢,也就带来进度较慢的问题,进度跟不上,教学计划将很难完成。

总之,严重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3句】:教材选取问题。

开展双语教学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双语教材。

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

因为原版教材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本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就可以保证学生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

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局面,因为很多学生要读懂这些文章的基本意思就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彻底地消化和深入思考。

三、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须以科学的态度,坚持探索与实践,做到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第1句】: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方面,可以“请进来”,请外籍教师或留学国外多年的华裔教师作为客座教授,讲授专业课或开设讲座,增强外语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时,可以考虑“走出去”,学校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教师赴外进行中短期交流、学习。

另外,可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实现人才共享。

每个学校都有其优势,各个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组合。

但培养和激发现有师资的潜能,用好现有的人也是非常关键的。

【第2句】:处理好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和选用优秀中文教材的把关和利用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选用真正优秀的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材,不能因要引进外文原版教材而完全放弃对国内优秀教材的选用与教材建设。

增加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阅读量要让学生明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对原版教材的引进一方面应尽量选用能提供该领域较新的专业知识、实用性强、难度适中的优秀原版教材引进原版教材还须与其他相关课程相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失衡、缺乏衔接与连贯等现象;另一方面应组织学科骨干结合实践优势,自行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材。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双语教材编写小组,组织教师对原版的英文教材进行改编,编写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

【第3句】: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研究教学教法教师首先要对英文教材进行充分理解,然后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仔细研究教学教法,在教学中要及时不断地创建英语氛围。

借助多媒体课件、辩论等形式有利于教师充分地讲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将英文试题在投影或其他形式的展板中做好示范,给学生一个模式供参考,这样能极有效地提高正确率。

同时对英文定义、公式的背诵与默写也要采用英文的形式进行。

在各门专业课中要加强他们之间的逻辑性,积极开展双向交流活动。

总之,鉴于目前双语教学还属于探索阶段,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以及双语理论研究不足等不利因素,我们需要借鉴双语教育国家成功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进。

此外,还应当提倡英语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允许教师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师生特点,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作业要求、考核方式和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从而推动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达到预期目的,并发展成为科学化、标准化、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双语教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下如何顺利开展数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听后说,以听促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双语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的同时,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已成为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应用。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说(突破母语的障碍,大胆使用汉语);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说(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创设操作情境,利用数学课上的教具,让学生在“动”中说。

教师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学习形状时,可进行如下设计:A、创设直观情景:利用我们身边各种物体的形状引出主题;B、呈现形状及图片,引导学生学习;C、开展游戏活动,练习新知。

D、利用数学课上的学具进行动手、动眼、动口、动脑,手眼口脑并用。

总之,只有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设计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 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

比如,在讲位置的确定时,可安排学生到阶梯室上课,每人派发一张小卡片,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卡片上所指的位置对号入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为本课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三、直观教具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多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设施,将静态的教学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能从演示中获得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图形的平移时,我利用皮筋在钉字板上围出一个图形固定,然后将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反复演示化静为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对平移图形的形状、大小、与原图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等的关系一目了然,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四、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双语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自由探讨,鼓励他们穿插运用维汉两种语言各抒已见,要求全心全意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

但讨论时必须抓住要点,不可盲目乱说,能够用汉语表达的尽量使用汉语而不是自己的母语。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对于教材重点、难点知识可用维语来分析、讲解,通俗易懂、非难点的专业性不强的知识用汉语讲,如课堂组织用语、导言、结束语以及学生熟悉的内容。

用维语和汉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知识面,而且还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留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思考、小结。

而学生彼此的汉语水平,包括口语、听力能力都很接近,由他们自己讲来,更有利于理解。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汉语思维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因此,扎实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

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与教师的预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听的习惯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

(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

(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还促使学生真正养成了认真倾听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提问题时,可用两种维汉语言交替进行。

当然要尽可能使用汉语,表达有困难的学生也可部分使用母语。

总之,在低年级的双语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听后说,以听促说。

只有这样做,才符合汉语教学规律,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授新知时,课一开始教师先说,学生听,通过听进行判断识别,在大量听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汉语口语交流,学生较易掌握。

会计英语心得体会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

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以关注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主题,写学习感悟

一、引言 在儿童的最初发展过程中,语言习得是包括认知发展在内所有发展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

儿童未经成人教授,便能系统习得母语的语法规则。

能说出他自己从未听到过的话,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是什么使儿童具有习得母语的能力儿童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呢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吗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的理论支持者各抒己见。

本文拟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剖析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并对儿童双语教育领域进行一些探讨。

二、认知科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诠释 心理认知过程与机制在语言习得研究伊始就受到关注,因为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

认知加工研究范式认为可以把习得看作是个体对语言规则的认知加工过程。

语言规则的习得不仅取决于规则本身的难易程度,更取决于个体对这些语言规则的认知加工方式。

这是一种注重习得动态过程的研究范式,其关注焦点是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怎样掌握目标语规则,并对体现这些规则的构成形式和功能映射(mapping)属性以及这些规则的性质是外显的(explicit)还是内隐的(implicit))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种研究范式认为,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都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

其次,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其研究的焦点就是描述并解释语言学习的过程。

因此,该研究范式用了“加工(processing)”“表征(representation)”等心理认知过程概念来研究语言习得过程。

儿童语言习得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涉及人类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等许多相关学科。

认知科学认为儿童语言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而是儿童认知能力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具体而育,认知理论更为强调儿童说话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在环境中主动经历的事情有关,这些直接经验被“编码”到儿童的思维中,促使儿童的发现逐渐从经验转化成词语表征。

因此,不要片面、静止、被动、孤立地看待儿童的语言习得,语言行为是受到规则支配的,语言能力不能独立于认知能力之外,而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语言习得是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为基础,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起来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

以句法结构发展为核心的语言发展也源自认知结构的发展,但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儿童认知发展包括吸收(assimilation)、接纳(accommodation)和方案应用(the use of schemes)三个过程,每个过程中儿童的思想都有不同的变化。

方案是指儿童为探索外部世界所产生的不断重复的动作,比如抓、吸吮、投掷等。

这是儿童的思维方式。

通过多个方案的运用,婴儿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从单个方案到多个方案的综合运用,儿童思维的适应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种适应性包括吸收和接纳两个过程。

吸收是指在旧的思考、行为方式中增加新的信息;接纳是指调整、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或学习新的方法以适应外界新事物。

认知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吸收和接纳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初生婴儿对外探索的可用方案非常有限,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不能吸收的新信息量日益增多,他们将无法通过现有的方案满足其好奇心,于是儿童开始逐步吸收、接纳以前无法处理的信息,当新的平衡建立时,儿童的思维认知能力就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其结果是加速了他们语言习得的步伐。

儿童的大脑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这是儿童语言学习敏感期的生理基础。

总体而言,语言学习的敏感期为0-5岁。

1岁以内的婴儿会辨认口语中的单词和其他较小的语言单位,并对母语的韵律产生敏感;6-9个月的婴儿能对语言输入的特征进行处理;9个月的婴儿能关注音位顺序;12个月左右的婴儿可说出最初的词汇。

此后,婴儿的词汇量以平均每月1-3个词的速度缓慢增长;到了2岁左右(尤其在18-24个月)婴儿能理解和表达的词汇量猛增,语言学习迅速而有效。

到2岁半时,儿童已会造句。

句子中的形容词、名词及名词短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等都能以与成人相类似的结构形式出现。

三、儿童双语教育的认知分析 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新经验都具有极度的开放性。

他们更愿意接受新游戏的规则,很容易将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

这种开放性主要来自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以及他们思维和行为的灵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受到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的学习。

可见早期儿童是具有更多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和可能的。

同时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也使得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心理负担较小,与成人相比,他们不会或较少顾及面子问题。

因此,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如能根据儿童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进程,适时地给予语音、词汇和语法刺激,可以在此敏感期内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在语言敏感期间,儿童习得双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两种语言(如英语、汉语)同时学习可相互促进,因为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任何语言都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

有了语音,语言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感知。

更多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习得语音是进行言语交际的必要条件。

语言的重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而词是语言信息的最小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

语法是词形变化法和句法规刚的总和。

词汇只有通过语法规则组织起来,才能表达思想。

双语教育能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刺激并进而加速激活儿童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

其次,双语教育提供儿童新的语言媒介,扩展儿童表达手段。

习得双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语言使用空间,而且保证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儿童在学习外语方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模仿能力强,他们能模仿英语的语音,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说出简单的英语;二是听觉敏锐,他们能分辨出语音的区别,这对英语的学习很有帮助;三是心理上的障碍少,极容易吸收和学习英语。

这些特点有利于儿童从小就学习外语并掌握一口好的发音,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

但是,儿童的双语教育客观上也有一些弊端。

一是双语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与儿童认知能力存在矛盾。

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外语的学习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一方面。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成熟,学习者可以较快地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则和知识;而另一方面,学习者的认知对汉语的工具作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致使在学习英语时语言与思维分离,不利于英语规则和知识的掌握,从而产生语言之间的干扰。

二是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在习得进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儿童习得母语时,各种认知能力还处在不成熟阶段,而二语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一般要求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因为母语和二语有着本质的差别。

三是语言习得的环境氛围不同。

母语习得环境丰富,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量显然会少于母语输入量,而且输入的方式也不相同。

母语输入的方式基本是口语,而二语习得的输入方式除了口语外,还有书写、符号等形式。

四是二者的学习心理机制不同。

因为在二语习得之前,学习者就已经习得了母语,母语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迁移面影响二语习得(二语也同样会影响母语)。

五是二者的学习动机不同,母语习得是习得者交际或生存的必要,而二语习得往往有学习者的后天要求。

因此,儿童双语教育应遵循儿童成长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儿童能够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同时。

应反对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加重儿童学习负担的做法;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切实际和赶时髦、跟潮流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在现有的师资力量、语言环境基础上客观、有序、脚踏实地地开展儿童双语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知识、技能、情感和社会性全面发展。

同时,认知科学研究发现,语言的语法和词汇学习可能具有不同的敏感期,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基本不受年龄的限制,而语法学习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难度增大。

所以,对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最紧要的并非词汇记忆,而是语感、语韵和语法的掌握,而这些又更多地是通过浸润于该语言环境中习得的。

传统的重记硬背的外语教学模式已经造成了中国学生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却不能开口说的恶果。

学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反省这种教育模式,在儿童语言发展敏感期内更多地通过听觉刺激,为其创设良好的第二语言环境,以促进儿童第二语言语感的建立和语法的熟悉。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以及儿童语言习得认知观对儿童双语教育的启示。

儿童语言发展源于认知,所以它的发展也离不开认知的发展。

但是,一旦儿童初步掌握了语言,语言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

因此,适时开展儿童双语教育对儿童的大脑发育、语言表达以及认知能力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two 许多小学将要开设英语课。

家长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好英语

教师们关注的是:应该如何教小学生学习英语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多年来,外语教学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

 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

换句话说,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

我们能欣赏小说和散文,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的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母语

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

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

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懂许多话了,到一岁多时,能逐渐断断续续地说出一点话,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机会频繁地接触母语。

所以,教学习儿童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

这里说的“尽可能多的接触”,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

要想让儿童尽快地学会英语,就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英语。

无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好,还是更早或更晚一些,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

但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毕竟不同。

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一定非先在口头上说的很流利,才能接触文字。

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能说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读得懂书面的语言。

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读的东西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越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就越容易懂。

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时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难易程度。

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

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

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

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

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

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

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

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

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 不过,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还需要有表达的练习,五、六十年代,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模仿。

许多人相信,语言的掌握就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

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

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

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语言。

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亡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

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

换句话说,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

尤其是在结对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

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如果让孩子们一边听颜色的词,一边让他们把书上的一幅图画按老师说的颜色画出来,他们对于颜色的记忆就比单纯口头说要好。

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食品时,让孩子在小组中说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并且让其他同学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注意其他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这时他们记忆的最好。

所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有些教师在组织小组练习或结对练习时,总是担心学生会表达错误,担心学生的语言错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学生掌握英语,今后会不断地犯相同的错误。

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仅仅能模仿所接触到的语言。

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并非像鹦鹉学舌那样。

只能机械的模仿重复所接触到的语言,人们有创造语言的能力。

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人们都会说出他们以前没有听到或读到过的句子。

换句话说,人都有创造,发挥的能力。

按照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在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时候,都会说出一些不正确的句子。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He is a student.之后又学习实义动词的时候,可能会说出:He is goes to school everyday.这样的句子。

但这是人们学习语言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经过一定的错误时期,这些语言的错误就可能被改正了。

如果我们能理解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我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就可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不一定有错必纠,而应该采取鼓励的办法,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实践。

笔者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说:The more mistakes you make,the better student you will be.(你犯的错误越多,你将来就越是好学生)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因为纠正语言的错误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否则教师就真正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

对勇于实践的任何尝试,教师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

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幽默、宽容的气氛,让学生们对任何人犯的语言错误都一笑了之。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当人们的心理压力小的时候,他们学习语言就非常好。

如果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紧张、焦虑的时候,即使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做练习,但是所学的语言却不会进入头脑中,而是被“过滤”掉。

另外,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之所以犯语言错误,主要是由于不明白语法的规则。

所以他们在教学时,往往倾向于详细的讲解语法规则。

他们认为,只要学生明白了语法的规则,就可以讲的正确、写的正确。

实际上,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明白语法规则和能说出、写出正确的语言是两回事。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非常了解语法规则,也不能保证不犯语法错误;甚至可能会把某项语法规则讲的头头是道,而在实际使用时仍然讲或写不正确。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我们都知道she 与he区别,但是在使用时仍然免不了会说错。

归根到底,还是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语言就像学开车和游泳一样,主要靠练习,而不是靠记忆规则。

另外,孩子在学习母语时,并不是先明白了语法规则,才能说出正确的语言。

比如在让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不可能先和他们讲语法,再让他们去做这件事。

当然,学习外语,不学习语法显然也是不行的。

我们并不是反对学习语法,而是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语法的用法,去归纳语法的规律。

同时应该明白,儿童毕竟和成年人不同,他们理解抽象语法的能力远远不及成人,而且他们对于语法的关注点与成年人也是不同的。

当然教儿童了解一些简单的语法也是必要的。

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一些语法的区别时,比如为什么复数时,有些词要加-s或-es。

可以让他们自己归纳一下所见过的语法现象,但是不宜讲的太复杂,否则反而使他们更糊涂。

 另外,儿童学习外语的内容与成年人应该是不同的。

他们喜欢玩,喜欢唱歌、画画,喜欢表演和游戏;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和想象,所以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些特点,否则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兴趣。

智慧的适应、因自身的构造,既依靠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也依靠内部不断的协调而建立起来。

所以说动作是儿童思维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采纳一下吧,谢谢……

如何提高农村双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

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受文化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少数民族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会遇到比汉族学生更多的困难少数民族阅读教学方法识字积累阅读思考能力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学习汉语比较困难,加上其智力开发相对较晚,阅读、理解、思考、辨析的能力较弱。

1 提高并巩固学生识字,扫除障碍,拓展阅读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多认字可以提早阅读,扩大阅读量。

我所执教的农村双语学校,主要以民族学生为主,由于家庭教育和地区环境的限制,识字量较少,影响了阅读教学。

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学生识字,如举办“我们的民族”、“我当小导游”等活动。

生活识字,就是在生活中让学生识字.?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大舞台。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六年的识字总量是3500 字。

这么大的识字量绝不是在课本中认识的,所以,一定要拓宽识字的途径,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给这些农村的少数民族孩子多一些机会,为阅读铺平道路。

要求读物是以汉字为记载的,学生大量识字能尽早进入大量阅读;也可以说,阅读又能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识字量。

把阅读同识字结合起来,既能保证课标提出的5 万字的阅读量,又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字、加快了识字的速度、并且能领悟出字的含义,还使汉字学习与语言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同步发展。

每天的家庭作业,我能少写尽量少写,但是每天拼拼读读和拓展阅读的作业我是不会落下的。

我不仅要求学生读会、读通,还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有计划地开展阅读交流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主题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谈心得体会、给同学们推介书等形式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使阅读和识字能力同步发展到一个新境界。

2 合理阅读要求,循序渐进不求快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更为重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失去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

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少数民族孩子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二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简单的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四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五六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3 坚持自主性阅读,熟读自悟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的基础也参差不齐,所以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尽人意。

在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自问自答。

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师只应该起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一篇文章,充分运用读的手段,可以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默读和快速读。

要把讲析的时间省出来供学生读课文,争取让学生有时间多读几遍,使其在多读中感悟思想感情,在多读中明白道理,在多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因为我们农村少数民族孩子视野闭塞,只对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比较了解。

对于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和语言,比较缺乏直觉和经验,所以我基本上都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具体的直观感受。

4 注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自主阅读现在我们农村双语小学的学生都有书可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各种培训中有所提高了,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我对学生都做以下要求: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

在阅读时,边读边在文章中圈点加注,圈点你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句子,不理解词或句子,标注上你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可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因此,平时就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就要向别人求教,还要能熟练地查阅工具书。

其次就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制定阅读计划。

书籍作为一种传播人类文明的特殊载体,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作为掌舵人的语文老师,有责任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引导他们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

对农村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具备较高的汉语阅读能力,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一切从孩子们的发展出发,一切以孩子们的利益着手,我们就能熟练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4210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