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名言
【第1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康有为
【第2句】: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第3句】: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康有为
【第4句】: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康有为
【第5句】:民智者,富强之源也——康有为
【第6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开天入地不犹人,曲径危桥都历遍,出来依旧一吟声。——康有为
【第7句】: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第8句】:国家以官而任事,则当因事而立官——康有为
【第9句】:热力愈大,涨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荣。——康有为
【第10句】:以民情验天心——康有为
【第11句】: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康有为
【第12句】:重精神,贵德育——康有为
【第13句】: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康有为
【第14句】: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康有为
【第15句】: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康有为
【第16句】:仁也以博爱为本——康有为
【第17句】:工业盛而商业荣——康有为
【第18句】:人才出于教育。——康有为《中外名人言论集》
【第19句】:市可知治乱,商可见盛衰,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康有为
【第20句】: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康有为
【第21句】: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气也。朱子以‘理在气之前’,其说非。”——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
康有为的故事
康有为是个善于制造市场引爆点、并具有不可思议套现能力的融资界高手。小编收集了关于康有为的故事,欢迎阅读。
康有为,在近代史上是个政治人物——但这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误读,不是康有为本人。
一个人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
康有为是个善于制造市场引爆点、并具有不可思议套现能力的融资界高手。任何事情只要能够带来钱,他都会去干,从书生、政治改革家到黑道大佬,每一次华丽丽的转身,都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康有为第一次在历史上打响名头,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汉代的官衙称谓,职以车马接送举子入京科考,后演变成举人上书言事。1895年,千余名举子联名万言,公车上书,反对朝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是康有为之名,不胫而走,尽人皆知。
但实际上,公车上书是由京城高官发动的。康有为最多是个积极参与者,他只征集到80名书生的签名,而另一个举子陈景华,却联合了280人共同签名。
尽管公车上书不是康有为组织的,但他却是获利最大的。因为他有着持续经营的思维--三个月后,他就在上海《申报》打出广告,以每部实洋两毛的售价,出售他撰写的《公车上书记》,广告一连打了六次,称得上大手笔了。到了第七次的广告,书价直线下飙--降到了一折销售,每本售价洋二分。
虽然书价大跳水,但宣传效果达到了--从此世人以为公车上书,是康有为独力发动的,而且他还成功的获取了人生第一小桶金。只是市场变化太快了,市场在变,你必须要变。康有为开始寻找寻找新的商机。
要不要搞个戊戌变法?
为启动这个强力引爆点,康有为完成了他从书生到政治改革家的第一次转型。
公车上书三年后,康有为游说朝野,终于开始实施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太正常了。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一百天就搞出个眉目来?而康有为能够走上历史前台,是因为他比别人胆子更大,不管有没有把握,先拍了胸脯保证、获得出场机会再说。
康有为走马上任之后,发现事情根本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于是病急乱吃药,想出来个把中美英日四国合并一邦的怪想法。这当然不具丝毫可行性。最终他图穷匕现——密召江湖人物入京,准备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但消息走露,康有为火速逃走。
康有为逃到香港,注册一家公司,全称是: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凡加入这家公司的,不但没薪水发,还要上缴会费,但公司可以向港澳、北美和大洋洲的华侨募捐。许多华侨相信他,纷纷毁家抒难,把血汗钱都送给了康有为。
这些钱,就成为了康有为政治生涯的红利。据记载,康有为逃出国后的第二年,他就分得红利上万银元。
政治改革家的身份,成为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的品牌文化,确保了他在融资市场上的收益。
这时候康有为的身份,已经由政治改革家,成功转型为商界强人。
康有为的前瞻性投资眼光,也在这时候体现了出来,仅他在墨西哥的地产投资,就收益10多万银元,约合现在的100万美金。
但是,正常的经营利润,远不足以维持康有为的开销。他有五个老婆,六个儿女,私人雇员40多个,但最大的开销还是中国式的.人情往来,每月只是红包就要递出去2000银元。
短短五年时间,康有为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就迅速从巅峰滑落,进入了破产倒计时。
强大的融资需求,促成了康有为的第三次转型。
早在康有为公车上书时,有一个不起眼的追随者,叫刘士骥,他是和康有为结交20多年的好朋友。维新变法失败后,当时在广西任职的刘士骥,不顾身家性命上书,替康有为鸣冤--这为刘士骥带来了杀身之祸!
但杀刘士骥的,并非是朝廷,慈禧太后根本没有难为他。没过多久,刘士骥以广西补用道--相当于广西省主管财政的副省长的身份,去美国为广西银矿开采募股。
在美国,刘士骥接到知交好友康有为的一封信。康有为明确表示,广西富饶的银矿,有必要成为保皇党的“党产”。这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党产”这个怪词,是康有为的首创。
让康有为失望的是,刘士骥拒绝了康有为的要求。因为刘士骥已经发现,康有为伸手捞钱,不过是为了弥补自己纸醉金迷的烂摊子。
刘士骥的拒绝,让康有为索然大怒,从此两人势同水火。
康有为展开报复,他下令在美国的保皇党成员,控告刘士骥诈骗。美国警方果然拘押了刘士骥,后经清国外交干预,才得以释放。
但这只是开始,此时日本间谍机关正在清国周边活动,他们惊讶的发现,完成募股归国的刘士骥,在香港被保皇会所绑架,勒令他把募得股资的一半,充入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的账户。
刘士骥断然拒绝,而保皇会也不敢在香港行凶,只好放他离开。
刘士骥返回广西半个月后,凶案就发生了。他是在家中遭人伏击,被乱刀活活砍死的。
刘士骥被杀三个月后,涉及到广西银矿的另一名股东,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暗杀。
两起命案,震惊全国。刘士骥毕竟是位副省级官员,说杀就杀了,这可不妥当。朝廷命广西限期破案。很快一名涉案疑犯落网,大量证据指向其幕后主使,就是刘士骥的知交好友康有为。
于是,朝廷不得不第二次对康有为发出通缉令。上一次他是政治犯,这一次却是刑事犯。
到此时,康有为也成功地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转型——融资界老大,这有可能才是他真正的身份。
但清廷已经来不及追究康有为了,辛亥革命就在这个时间段爆发,改朝换代,推倒重来,再也无人追究康有为指使手下杀害刘士骥的血案。他优哉游哉地返回国内,定居上海,过着富比王侯的生活。
细数康氏生平,此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冒险家。他的个人成功固然有其精明的成分,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人性最需要的是什么。用现在的商业术语,就是他知道什么叫市场。
他只用小小的付出,就换来巨大的回报,而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被严重忽略了。
康有为最大的人生成功,不在于他指使杀人之后、逃脱了惩罚。也不在于他每一次转身变形,带来的都是巨大的商业成功。而是他在干了如此之多不名誉事件后,却仍然被正统奉为"近代著名政治家"。事实上政治只是他在一段时间里的产品标签,一旦标签过时,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将之丢弃。
生前获利,死后博名。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时至今日仍然获得收益,那只能证明,或者是人性、或者是规则、又或者是二者,在自康有为至今的一百多年以来,始终未发生变化。
康有为名言名句阅读欣赏
康有为名言名句大全
【第1句】: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康有为
【第2句】:去谗贱,所以修身。——康有为
【第3句】: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康有为
【第4句】:仁也以博爱为本——康有为
【第5句】: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康有为
【第6句】:开诚心,布大度。——康有为
【第7句】: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康有为
【第8句】: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康有为
【第9句】: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学;群人共学,不如合计百亿兆人共学。学则强,群则强,累万亿兆皆智入,则强莫于京。——康有为
【第10句】:国家以官而任事,则当因事而立官——康有为
【第11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康有为
【第12句】:重精神,贵德育——康有为
【第13句】:市可知治乱,商可见盛衰,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康有为
【第14句】: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康有为
【第15句】: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第16句】:师道既,学风自善。——康有为
【第17句】:百倍其功,终必有成。——康有为
【第18句】:犀象至庞大,人熊御之;虎豹鸷猛,人能伏之。惟其任智而学也。——康有为
【第19句】:工业盛而商业荣。——康有为
【第20句】: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康有为
康有为与徐悲鸿的师生情缘的散文
哈同花园的奇遇
徐悲鸿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四赴上海以后的1916年2月考取了震旦大学法文系,他在上海总算是有了立足之地。在震旦大学入学不久,徐悲鸿便在报纸上看到了上海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征集仓颉画像的启事。
在旧上海,哈同花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近代上海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园,被誉为“海上大观园”,花园的主人是远东第一富豪犹太人哈同。从1910年以后的十多年间,哈同夫妇曾在哈同花园办过多种形式的义务学堂,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到哈同花园念书。学校提供食宿,学生不用交学费,另外还能得到一些书杂补贴。
仓圣明智大学也是设在哈同花园里的一所义务学堂,课程主要是文字和佛学。学校设有图书馆、礼乐器室等,校长由热心文化事业的哈同花园总管姬觉弥担任。校名中的仓圣,指的就是仓颉,学校奉仓颉为先师,每年春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徐悲鸿从报纸上看到征集仓颉画像的启事以后,便马上开始着手创作,准备应征,他想以此挣点稿费。他根据传说中仓颉“四目灵光”的特征,为这位古代造字圣人画了一幅一米多高的水彩画像。画面中的仓颉满脸须毛,肩披树叶,眉毛下面是上下重叠的四只眼睛,神采飞扬。
徐悲鸿的画在众多应征稿件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他不仅得到了一笔高额奖金,哈同夫人和校长姬觉弥还邀请徐悲鸿住进哈同花园作画,同时他们聘请徐悲鸿为哈同花园的美术指导和仓圣明智大学的美术教授。走进哈同花园,是徐悲鸿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会,他从此开始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青睐。在哈同花园,经校长姬觉弥介绍,徐悲鸿首先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康有为先生。
拜康有为为师
徐悲鸿第一次见到康有为时,康先生已经年近六旬,这时老人已经很少再收弟子了,但是,当他见到眼前这位气宇轩昂、一表人才的年轻人的时候,老人竟喜不自禁,马上答应破例收徐悲鸿为入室弟子。这样,几天之后,在辛家花园康宅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徐悲鸿跪在地上向老师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能被一代国学宗师一眼相中,可见青年徐悲鸿的魅力。
拜师之后,康有为邀请徐悲鸿住到自己家里,让他为家人及朋友画像,同时在国文、金石、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给予徐悲鸿全面指导。在康家,徐悲鸿认真地浏览了老师收藏的大量历代书画、碑帖作品,并将“石门铭”、“爨龙颜”等名碑临摹多遍。在老师亲自指点下,徐悲鸿得“宗碑派”真髓,艺术造诣突飞猛进。
康有为是民国初期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先驱人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国外,游历欧洲。当他看到欧洲各国的美术状况后,感触颇深,他认为“罗马画为全欧第一”,而“我们的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很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画变法的思想。他还提出改进中国画不仅关系到中国文明的进步,而且与振兴工商业有内在联系,应当派留学生到欧洲去学习。康有为这些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青年徐悲鸿触动非常大。
携蒋碧微出奔日本
徐悲鸿在哈同花园期间结识了从家乡宜兴初到上海的18岁美少女蒋碧微,一见钟情。可此时的蒋碧微却不是自由之身,她在13岁时,就遵父母之命与苏州的查公子定了亲。这个查家是姑苏大户,退亲根本不可能。这令徐、蒋这对相恋的年轻人十分苦恼。
看到这种情况,康有为亲自出面帮徐悲鸿解决难题。他让徐悲鸿藏在自己的家中,对外声称要去法国留学,实际精心准备着徐悲鸿与蒋碧微私奔日本。在两位年轻人临去日本之前,康有为先生还特意为徐悲鸿写下了“写生入神”四个大字,同时署上了“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写此送其行”。既表达了先生对徐悲鸿这一时期艺术的评价,同时也充满了对这位天才弟子的无限寄托。
徐悲鸿和蒋碧微在日本待了不到半年,因为手上的经费花光了,便返回了上海。回来后,徐悲鸿马上去看望康有为先生,他在谈话中向老师表达了想去欧洲留学的愿望。康先生说现在世界大战打得正酣,眼下去欧洲不太可能,不如先去北京,看看能否弄到一个官费留学的名额,将来出国,两个人的'生活可以过得宽裕一些(官费,就相当于现在的公派出国)。康先生又说,去北京的话,他可以介绍几位朋友。
听从了老师的话,1917年12月,徐悲鸿、蒋碧微夫妇一同北上。他们先乘船到天津,然后再乘火车来到了北京。这是徐悲鸿第一次到北京。
到北京后,徐悲鸿拿着康有为先生的介绍信,首先找到了康先生的大弟子罗瘿公先生。罗瘿公是北京名士,在政教两界很有地位,著名的京剧大师程砚秋就是罗瘿公先生一手栽培的。罗瘿公看到老师的信后,马上给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给徐悲鸿一个官费出国留学的名额。
“你可以去法国留学了”
徐悲鸿经罗瘿公介绍去见傅增湘总长,见面时徐悲鸿表达了想争取官费去法国留学的愿望。傅总长说:“听说徐先生画儿画得好,能不能画几幅让我们看看?”
于是,第二天,徐悲鸿把自己画的多幅作品送到了教育部。几天后,徐悲鸿又去见傅增湘,傅先生说:“你画得确实很好,只是现在世界大战未停,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一定少不了你。”徐悲鸿公费留学之事就这么简单定了下来。
与傅增湘先生交往,年轻气盛的徐悲鸿还做了一件傻事: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18年的10月,徐悲鸿听说教育部派了两位北大教师去欧洲留学,他坐不住了,马上跑到教育部,当面质问傅总长,责备傅增湘先生说话不算数。
傅总长解释说:“世界大战还未停,你不必着急,这次派出的两个人仅是考察不是留学,你再等一等。”
回家以后,徐悲鸿还是想不通,他就给傅增湘先生写了一封措辞更加尖锐的信,发泄自己的不满。几天后,徐悲鸿遇到罗瘿公,罗瘿公说傅总长对徐悲鸿的谩骂非常生气。
徐悲鸿也是郁闷未消,他说:“既然不派我留学,当初为何还答应我?”罗瘿公说:“这段时间教育部从没派遣过留学生,你公派留学的名额也未被取消。”听罗瘿公这么一说,徐悲鸿对自己的做法非常懊悔。
时间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教育部开始派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傅增湘马上召见徐悲鸿,见面时徐悲鸿觉得很局促,无地自容。傅增湘先生毫不介意,第一句话便说:“好了,你现在可以去法国留学了。”很快,徐悲鸿收到了公派留学的通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