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引导语: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出自他的《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中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讽喻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此文短小精悍,明白晓畅,寓意深刻。下面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要钱;头钱〔2〕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语丝》周刊第六十期。
〔2〕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诗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12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语丝》周刊第60期。作者鲁迅在创作此文前的一个时期内,正是他和《语丝》同事及章士钊同“现代评论”派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林语堂在《语丝》上发文这样说道:“华北大学诸君子不曾骂人,正是因为他们对执政的谦恭,并不使我十分起敬,但是由他们方面却正以为谦恭于执政是学者的态度,肆口漫骂者正是一号流氓,由此我们更明白冯文炳所说的‘我们的不干净也是干净,否则世上到那里去找干净!’所以有人说《语丝》社尽是土匪,《猛进》社尽是傻子。”作者鲁迅有感于当时的社会斗争创作了此文。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诗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散文写了一个寓言似的故事,创造了具有概括性的三个人物,并展示了他们对待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
一是聪明人。他听到一个奴才的悲哀的诉苦:每天不一定能吃上一餐饭,即使能吃上,食物也是“连猪狗都不要吃的”高粱皮,且只有一小碗。从“吃”的方面说明奴才过着连猪狗都不如的生活。聪明人听了之后,始而惨然地表示自己的“同情”,继而“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再而给予空洞虚伪的安慰:“我想,你总会好起来……”后来,当奴才自以为“好起来”时他“也代为高兴似的”表示赞赏:“可不是么……”聪明人是一个虚伪的慈善家,欺骗人民的、统治者(主人)的帮凶。
二是傻子。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是一个具有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但又脱离群众的反抗者形象。他在听奴才诉说住的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还“满是臭虫”,而且“秽气”重,“四面又没有一个窗”时,对他的'苦难生活极表同情,大骂主人“混账”。并埋怨奴才:“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建议遭到奴才拒绝后,“傻子”便断然叫他“带我去看去”,并立即行动,“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给奴才“打开一个窗洞来”,改善他的居住条件。但奴才却以“主人要骂”为由,对傻子的行动加以阻止。“傻子”竞不解释,只说了“管他呢”之后,继续砸。结果,被奴才叫出一群奴才将他当作强盗赶走了。这表现了“傻子”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孤军奋战,贸然行动,勇有余而谋不足的一面。一个拯救群众的英雄,反被群众当作强盗赶跑,归于失败,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其蕴含的教训是深刻的。
三是奴才。这是一个受尽苦难的,被压迫、被剥削而又毫无觉悟的劳动者的形象。他在主人的残酷剥削压榨下,过着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可他一身驯服的奴才骨头,没有一点反抗精神。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寻人诉苦”。他“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这是他的奴才性格的特征。他为博得聪明人的一点浅薄的同情和慰安,而感到舒坦和快活,以致发出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的慨叹,他为自己破烂的住房而愤愤不平,但当“傻子”要给他砸出一个窗洞时,他却大声哭嚷:“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他站在主人的立场引出一群如他一样的奴才把傻子赶走。最后还恭敬而得胜地向压榨他的主人表功,是他先叫喊起来赶走了强盗的,从而获得了主人的“夸奖”。后来见到聪明人,还津津乐道主人的夸奖,感激聪明人说他“总会好起来”的先见之明,为自己的“有功”而“大有希望似的高兴”起来。至此一个受尽苦难而又麻木不仁,愚昧地忠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劳动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他是个被军阀统治者腐蚀了灵魂的真正的奴才。
文中创作的三个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的社会中,聪明人(统治阶级的帮凶)的伪善和阴险,奴才(劳动者)的麻木、卑怯,傻子(反抗者)坚决、果敢的斗争精神及其个人反抗一定要失败的前景。暗示了他一贯主张斗争要“韧战”、“壕堑战”,反对赤膊上阵的战法。全文运用对话,但个性自现,讽刺针砭,溢于言表,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冯雪峰:“聪明人”其实也是一种奴才,不过是高等的奴才;他很聪明,知道迎合世故和社会的落后性,以局外人或“主子”的邻居的姿态替“主子”宣传奴才主义哲学,所以也是一种做得很漂亮的走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在对奴才的神圣的愤怒中,在对傻子的精神、行动与遭遇的描写中,这篇文章仍然可以看到鲁迅《野草》所体现的“悲剧的主旨”。
鲁迅精华作品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寓言故事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梁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服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ItJl。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伯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鲁迅散文集野草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内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第1句】: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分篇简介
《秋夜》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赞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
《影的告别》描写了深夜里为了向人来告别而出现的“影”。
《求乞者》描写了“我”自己在想象中求乞的苍凉的心像风景。
《我的失恋》描写了“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
《复仇》描写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进行复仇这一故事。
《复仇(其二)》描写了孤独的精神界战士。
《希望》描写了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雪》描写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
《风筝》描写了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和压制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
《好的故事》描写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
《过客》描写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过客形象。
《死火》描写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
《狗的驳诘》描写了“我”和狗的对话,写出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
《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地狱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经过,被统治的鬼魂越来越遭到不幸。
《墓碣文》描写了自我解剖的艰难痛苦。
《颓败线的颤动》描写了一个穷苦女人的悲惨的一生。
《立论》描写了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
《死后》描写了对未来的疑惧。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傻子”。
《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
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散文诗在新诗革命初期就开始有人创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在创作新诗的同时,写了《晓》《饿》《雨》《静》《墨兰的海洋深处》等散文诗篇;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用“我的散文诗”为总题,发表了《冬》《她与他》《女尸》《大地的号》四首短小的散文诗作品;在此前后,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的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扰害闾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的感觉。他把自己描写成在旧战场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标和意义。而与周作人的失和以至决裂,使鲁迅极力维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复存在,鲁迅精神家园最后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师大事件也给鲁迅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鲁迅为了记述这一过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军阀混战及内心苦闷的散文诗。
创作过程
这部诗集所收的23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1926年4月10日写完《一觉》后不久,作者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当鲁迅从厦门赴广州时,途中有一封致北新书局李小峰的信,其中提到:“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但要付印,也还须细看一遍,改正错字,颇费一点工夫。因此一时也不能寄上。”(《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到达广州以后,鲁迅忙于种种,整理《野草》旧稿之事暂时搁置,直到“四·一五”政变之后,鲁迅脱离了中山大学,感到“现在无话可说”,而又不便马上离开广州,于是着手整理旧稿,首先从事的就是《野草》,于1927年4月26日写出《题辞》,28日将全稿寄北京李小峰,当年七月,《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题辞》载于《野草》单行本卷首,《题辞》在诗集最初六次印刷时都曾印入;1931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诗集中的《英文译本序》,是应英文本《野草》的译者冯余声之请而写的,据《鲁迅日记》1932年11月2日载:“得冯余声信,即覆。”11月6日:“与冯余声信,并英文译本《野草》小序一篇,往日照像两枚。”英译本原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稍后毁于1932年“一·二八”上海的战火,未能印行,在1941年时才收入。
主题思想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⑴反映战斗情绪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三个积极的主题:一是歌颂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作者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抗、战斗者形象的描写和塑造,表现了对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的反抗斗争精神。如《秋夜》通过对小粉红花、枣树和小青虫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反抗黑暗、坚持斗争,追求光明的反抗战斗精神,特别是突出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敌、不受益惑、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同广阔无边、冷酷凶残的夜空相比,枣树虽然显得势单力薄、孤独无助,而且身负内伤和外伤,但是它毫无惧色,始终“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在枣树的攻击下,强大的夜空终于败北。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位目光敏锐、经验丰富、顽强坚决、永不休战的战士。这位战士能及时识破敌人的各种伪装和诡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向敌人“举起了投枪",不打倒敌人决不罢休。其顽强坚决正与枣树的性格相同。在《死火》中塑造了在冰冷的世界里宁愿燃烧焚尽,也不愿坐以待毙的“死火"形象,表现了在斗争中求出路的精神。《腊叶》中的“枫叶”同“死火”具有同样的品格和精神,它乐意在寒霜中同深秋对立,而不愿被人封存保护,以免失去自己的固有本色。《颓败线的颤动》中的“垂老的女人”一生受尽了痛苦和屈辱,但她并不屈服,她挺起胸膛,昂起头,站起来奋然反抗这一无比黑暗、是非颠倒的罪恶世界。《一觉》中的知识青年,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灵魂被风沙打击得粗暴”了,他们觉醒了,用实际行动同军阀斗争,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赞扬,宣言“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作者所描写赞扬的正是他自己一贯提倡的性格和精神,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作品中的反映。它说明作者即使处于极端矛盾和痛苦之中,仍以反抗、战斗为己任。
二是揭露军阀的本质与罪行,作者着重揭露和批判了军阀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帮凶。这是作者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同军阀势力进行直接的斗争。《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以暴君和刽子手面目出现的地狱统治者“人类",这实际是现实最高军阀统治者的化身。这一统治者新上台比以往的统治者更加凶恶残忍,他得势后便立即“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这深刻地说明,统治阶级的政权更迭是换汤不换药的,人民群众只会落得更加悲惨的命运,因此对任何统治统治者都不能寄予丝毫的幻想。但是作者也同时说明那些军阀统治者是既凶残又虚弱的。
《淡淡的血痕中》揭露了作为统治者象征的“造物主”的这种属性:“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裱;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这就是“造物主”凶残和怯弱的本性,他要镇压和屠杀人民,但他没有能力镇压屠杀所有的人民,他只能靠“人类中的怯弱者”的存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如果人类中没有了“怯弱者”,那么统治者也就失去了统治的条件。因此,作者高兴地看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并预言这将会使天地“变色”。此外,作者还在《狗的驳诘》中暴露了势利贪婪的“人”,在《死后》中暴露了黑暗、冷酷、悲惨、冷漠、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些散文诗反映了作者对军阀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无比痛恨。
三是批判群众的麻木精神和腐朽意识。作者首先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广大群众的麻木和不觉悟状态。如《复仇》中广漠上出现了一对“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的男女,他们或“将要拥抱”,或“将要杀戮”。于是人们便“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地伸长脖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在《复仇(其二)》中揭露和批判的是落后群众的助虐行为。其次,对小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某些恶劣风气和腐朽意识,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我的失恋》是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作的,直接批判了文坛上的无聊风气。《求乞者》批判了在旧社会恶劣风气的影响下,某些少年的虚伪做作,逢人磕头乞讨的丑恶行为:《立论》批判了虚伪圆滑、不分是非的处世哲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批判了只会诉苦而不敢反抗,甚至反对反抗的奴隶主义和奴才思想。这类批判基本上也是针对落后群众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他们觉醒和前进。[17]
⑵反映作者内心矛盾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两种主题,一是直接揭示内心矛盾的,在揭示内心矛盾的篇章中,着重反映了作者对旧我、旧的思想和旧的道路的极度不满,他要冲出樊笼,寻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观环境又还没有给他创造冲出的条件和能力,结果到处“碰壁”,“使他感到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象‘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在《影的告别》中,作为“新我”象征的“影"不愿同象征“旧我”的“人”在一起了,经过反复和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独自远行”,离开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于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后还是“被黑暗沉没”。这里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为了抛弃旧思想和摆脱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试图采取硬性“离开”的办法,在《墓碣文》中,对旧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赶紧“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这种做法虽然表现了同旧思想彻底决裂的态度,但是实际上也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因为这是一种盲目的、一相情愿的“离开”,前面还是没有可走的路。作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个性来塑造,尽情赞美她的美丽、纯真、无私、高尚的品格。显然,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个性,她同现实中丑恶、污浊、自私、无耻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希望用前者来改造和代替后者。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绘了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图画。这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么明亮、和谐、舒展、生动,它同黑暗、混乱、压抑、僵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面貌。但是由于这时作者对客观现实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社会又毫无把握,所以他笔下的美好事物还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暂的,它们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梦境的形式出现,不是好景不长就是转瞬即逝,全都顷刻幻灭。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对未来毫无信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