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关于俗语的文案-民间谚语网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第2句】:【横下一条心】(惯)指下了非常大的决心。 也作“横下心”。

【第3句】: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第4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第5句】:【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谚)渔父:也称渔夫,以打鱼为职业的人。指没有渔夫的指引,怎能见识大海中的波涛。比喻从事某种活动,离不开知情人的指引。

【第6句】:【老郎疼婆娘,少郎讲名堂】 释义:年轻的丈夫不知道疼爱妻子。 例句:“唉唉,事到如今,只能顾一头了。俗话说:‘老郎疼婆娘,少~B讲名堂’。……”

【第7句】:【满招损,谦受益】此俗语浅显易懂,自满会招来损害,谦逊会有诸多益处。 此俗语源自《尚书·大禹谟》。相传远古时代,“苗”这一偏远部族不服中原统治,舜帝命禹率军征战。禹虽然极力鼓舞士气,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个名叫益的人提建议说:“只有德行才能感动上天,天运是不可违逆的。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天道。至诚可以感神,更何况一个苗部族!”禹表示赞同,接着就班师回朝了。 正是由于坚持“满招损,谦受益”的信条,尧舜禹三代成为中国社会形态的典范。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满招损、谦受益”,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第8句】:飞蛾投火多用以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檠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聚。”宋代赜藏主辑《古尊宿文案·大随开山神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代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第9句】:【少怕伤妻,老怕克子】 释义:年轻人怕死去妻子,老年人怕死掉儿子。 列句:马老爹听说祥子的妻子病死了,心里也很难过。他安慰祥子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少怕伤妻,老怕克子啊!可你也得往远处想,自个儿多保重啊!”

【第10句】:【屋里点火外头亮】(谚)比喻避着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邻八舍的人其实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11句】:【儿要自养,谷要自种】儿子是自己的好,事情得自己亲自 做。柳青《种谷记》:“旁人咱不管,咱只管咱个人。儿要自 养,谷要自种。我的主意我会拿。”

【第12句】:【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谚)指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悲苦事情中,生离和死别是最令人难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万般哀苦事,除非死别共生离。 世上万般哀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世上伤心无限事,最难死别与生离。

【第13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第14句】:【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蜷曲。将要起飞的大鸟,总要先敛起翅膀;将要迅跑的走兽,总要先弓起脚。比喻人在即将采取大的行动之前,总有一段短暂的静默期。

【第15句】:【黄泥巴糊裤裆——不是屎来也是屎】(歇)黄泥巳:黄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粪。屎:谐“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无法申辩,或性命难保,必死无疑。

【第16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第17句】:【烂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坏水】 释义: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坏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个烂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坏水。

【第18句】: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第19句】:【刀靶付与外人】(惯)刀靶:即刀把,比喻把柄。指给别人提供把柄或口实。

【第20句】:此外,“海潮音”又指唱赞诵经之声。如唐刘长卿《送少微上人游天台》诗:“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唱赞诵经之声抑扬起伏,称为“梵呗”,源于印度的法曲。以海潮比作梵呗,十分形象。

【第21句】:【裤兜子里的跳蚤,乱咬】 释义:比喻不顾事实,毫无根据地随便供认别人干了坏事或说了坏话。 例句:高百尺反驳说:“得!工农干部就这样——裤兜子里的跳蚤,乱皎……像你们知识分子,一套一套的?”

【第22句】:【一面打墙,两面好看】(谚)两家的界墙,一家主动打起来,两家都整齐好看。指彼此共管的事,一方主动做,两方都有益。也比喻一举两得。 也作“一面打墙两面光”。

【第23句】: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佛教认为,“宿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如《景德传灯录‘鸠摩罗多》:“阁者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此谓今生…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显发。后俗语“宿慧”指天资、与生俱来的智慧禀赋。如清代马位《秋窗随笔》:“此等句无一点烟火气,非学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

【第24句】:弹指】原指印度的习俗。其法,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印度人用弹指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下.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馨欬,俱共弹指。”智觊注:“弹指者,随喜也。”在古代,中国人已熟悉印度人的这个习俗。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阁,兰阁!”’后在诗文中,多用“弹指”表示激愤。如宋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不过,今天人们用“弹指”一词,多表示短暂易逝的时间。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又如郭沫若《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亦作“一弹指顷”。如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此意亦出于佛经。《无量寿经》谓:一心念佛的人,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西方净土)”。“一弹指顷”有多长呢?或说“心九百六十转”(三国吴康僧会《大安般守意经》序),或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宋代法云《翻译名义集·时分》)等。可见,“弹指”之间虽很短暂,但已有许多念头在生生灭灭了。

【第25句】:【船大了,才会冲起浪】(谚)指大船才能在水中冲起浪,小船没有这冲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会掀起风波,引起议论。

【第26句】:和尚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之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日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

【第27句】:【龙虎斗】(惯)比喻两个强者或两派势力发生争斗或争论。

【第28句】:【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歇)吹胡子:戏曲中演员表演角色生气时的动作。指假装生气的样子。

【第29句】:【火中生莲】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欲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李君冈)

【第30句】:【假大空】(惯)指虚假、夸大、空洞的内容。

【第31句】:【苦水里泡大】(惯)比喻从小就在贫穷、艰难中生活并长大。

【第32句】:【鸟无头不飞】 释义: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领头的人。参见“蛇无头而不行”、“人无头不行,乌无翅不腾”。 例句:“鸟无头不飞,你这扶梢的不在,他们都不敢当家。”

【第33句】: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代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

【第34句】:【不种百顷地,难打万石粮】(谚)顷:百亩为一顷。指种的地广,打的粮才会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丰厚。

【第35句】:谛听谓一心听取,思维义理。真实不虚谓之“谛”,佛教有“真谛”、“俗谛”、“空谛”、“假谛”、“二谛”、“四谛”诸说。佛菩萨说法时,常对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惟之。”如《楞严经》卷二:“汝应谛听,今当示汝。”俗语中用此间,谓仔细聆听。如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大客厅里听见陈奶妈迈步进来,放声说话,思懿连忙谛听。”《西游记》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萨有个神兽,名唤“谛听”。谛听“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赢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

【第36句】:【金水子,银水子,买不下这奶水子】(谚)奶水子:乳汁。哺育婴儿,无论怎样贵重的饮料,都无法与母体的乳汁相比。指婴儿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第37句】:【因果】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如宋·钱明逸《南部新书》序谓:“忠鲠节义,可以劝臣子;因果报应,可以警愚俗。”又如巴金《神·鬼·人》:“所谓因果报应在这里能够有什么样的说明呢?”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李明权)

【第38句】:【远水不救近火】(谚)远处的水再多,也救不灭眼下的火灾。比喻缓慢的措施再好,也解除不了当前的困境。 也作“远水救不得近火”。

【第39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惯)指老老实实地有什么说什么,不夸大也不隐瞒。

【第40句】:【树老焦梢,人老猫腰】见“人老猫腰,树老焦梢”。

【第41句】:【刀把子送给别人攥着】 释义:刀把子:刀柄,指把柄或权力。比喻把权交给别人掌握。 例句:“太保!”听来是秦桧故作正经地劝导:“好办身后的靠背有没问题的,不过他考虑得长远些,免得把刀把子送给别人攥着。”

【第42句】: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

【第43句】:【现钱买的手指肉】(谚)现钱:不赊不欠付给现金。手指肉:买主用手指向的那块肉。指只要有现钱,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第44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别强调了“无后为大”,所以大多数人知道“无后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两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源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对此作了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孟子认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不传宗接代,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两不孝分别是:若阿谀曲从,陷父母于不义,为一不孝;当父母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中举、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族扬眉吐气,为二不孝。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45句】:用蜜引你不是好友,用言谏你的才是真朋

【第46句】:【发昏章第十一】(惯)仿《孝经》篇目“某章第几”的格式。“十一”数目超过“十”,表示程度很深。指发昏至深,神志不清。

【第47句】:【口有蜜,腹有剑】(惯)指嘴上说得好听,心里暗藏杀机。 也作“腹中剑,口中蜜”。

【第48句】:成功是勇敢的影子

【第49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代周清源《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50句】:【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谚)人活着求的是气顺,就像佛要的是人们给它上香、对它敬重一样。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对自己的无礼和压制。 也作人争一口气,佛争一股香。 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

【第51句】:【气不圆,馍不熟】(谚)圆:满。 要蒸到蒸笼的气十分足,馒头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难成功。

【第52句】:【刀子尖上赌气】(惯)赌气:因不满或受指责不服而任性行事。指拿生命赌气。

【第53句】:逢场作戏《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日:‘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日:‘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又《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日:‘红炉爆一{铁乌龟。”’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宋代苏轼《南柯子》词:“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第54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

【第55句】:【大旱之望云霓】(惯)云霓:乌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时候人们渴望下雨。形容对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56句】:【燕子含泥垒大窝】 释义:比喻积少成多(yipinjuzi.com)。 例句:“咱们不是正缺柴吗,咱就要求上山打柴:咱的竹杠都是些空大竹,可以把竹节打空,装上米,带上山去。这么着人多点,次数多点,‘燕子含泥垒大窝’,就能把粮运上去。”

【第57句】:【骑驴扛布袋——白搭这份儿好心肠】(歇)骑在驴身上扛布袋,并不能减轻驴的负担。指白怀一番好意。

【第58句】: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第59句】:【驱羊入虎口】(惯)把羊往老虎嘴里赶。比喻让人白白去送死。

【第60句】:【小舢板去撞大船】 释义:小舢板:用桨划的小船。比喻以弱试强。 例句:他们要同陈鱿刺作对,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

【第61句】:【光棍眼,赛夹剪】(谚)光棍:聪明伶俐、深谙世故的人。夹剪:形状像剪刀,用以夹取物件的工具。 指光棍有着非凡的眼力,能迅速识辨事物的本质。

【第62句】:【杖锡】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棬,棬上有环,木柄,振动时有响声。为何叫锡杖?因取“锡锡”作响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门云游,手持锡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康僧会》:“僧会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唐·杜甫亦有“杖锡何来此”的诗句。由于僧人手持锡杖云游,故又称为“杖锡客”。锡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时僧人持侦缉云游,有两种用处:一是乞食时不说话,振动锡杖作响,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卫武器,驱赶牛、犬,以免伤害自己。但是锡杖传入中国之后,却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为宗教仪式上的陈设品。现在只在及其隆重的仪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这就完全失去了锡杖原来的意义。锡杖的形式,也与原来印度的锡杖不一样。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棬,……其环或圆或匾,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中国的锡杖,是“头安四股”,义净认为这与本制不合。在古诗中如清·孙枝蔚《劝酒歌》一:“正逢老僧锡杖来,见我相劝学参禅。”(无名氏)

【第63句】: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第64句】:【习惯成自然】 释义:适应了某种情况,就不觉得拘束了。 例句: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可孙旺泉偏偏不习惯,反倒生出一股反抗。

【第65句】:【跌跟头】见“栽跟头”。

【第66句】:【功德无量】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第67句】:【狗无廉耻,一棍打死;人无廉耻,无法可治】(谚)狗无耻处死即可,人无耻则难以处置。指人要是不顾羞耻就无药可救。

【第68句】:【认理不认人】(惯)指办事公正,不讲私情。

【第69句】:【好鸡不跟狗斗】 释义:比喻不跟某人一般见识。 例句:“不,好鸡不跟狗斗,我不跟你打架……”盘老五优雅地摇摇头,那尖利的目光仿佛洞穿了石牯的五脏六腑。

【第70句】:书中自有黄金屋

【第71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第72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释义:表:说。叙述故事时,放下一头,讲另一头。“两”又作“干”。 例句: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第73句】:【唱戏还要有个过场】 释义:比喻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例句:性急吃不得热馒头,唱戏还要有个过场,闹革命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来。就像锯大树一样,咱又要刨根,还要砍梢。

【第74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第75句】: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第76句】:【喝惯了的水,说惯了的嘴】(惯)比喻人太爱说话,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77句】:【猫儿眼,看时候变】 释义:猫眼的瞳孔随光线的强弱缩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势变化处事手段。 含贬义。 例句:申耀宗是个猫儿眼,看时候变。

【第78句】:【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歇)长棚:旧时送人上路时为设宴饯行而搭建的棚子;富贵人家办婚丧等事,也常搭设很长的棚子,宴请宾客。本指筵席总有完了的时候;转喻人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远聚在一起。 也作千里长篷——也没个不散的筵席。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第79句】:【羊毛出在羊身上】(谚)羊毛是从羊身上剪来的。比喻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亏了本对自己无损失。

【第80句】:【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歇)骆驼在羊群里,只有它大。指对方的本事比其他人都大。 常含讥讽或诙谐意。

【第81句】:摘花切忌撅花茎,说话不要伤人心

【第82句】:【野马上了笼头】(惯)笼头:用皮条或绳子做成的套在骡马等牲畜头上的东西,用来系缰绳(yipinjuzi.com)。比喻不受约束的人受到了限制。

【第83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释义:借指光听别人说的话还很不够,要亲自去了解情况。 例句:“从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许多事。”老雷头又瓮声瓮气地说,“你应该亲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吃人家嚼过的馍是没味道的。”

【第84句】:【葛藤】扫除纠缠繁琐的陈词滥调,俗谓之“打葛藤”。如元·明本《雁荡除夜》诗:“扫除自己闲枝叶,不打诸方烂葛藤。”本于禅宗话头。如宋·圆悟《碧岩录》第六则:“此事(指明心见性)无许多论说,而未透者却要如此;若透得,便见古人意旨,看取雪窦打葛藤。”禅师的意思是,未开悟的人当然要看经文,依语求解;对开悟的人来说,语言、事相等葛藤均被一扫而空,直截见性了。这里要指出的是:语言、事相本空,并非葛藤。只是你去执着乃至曲解语言、事相时,它们才成为葛藤了。在佛经上,已有葛藤的比喻。如《出曜经》卷三说:“其有众生坠爱网者,必败正道……犹如葛藤缠树,至末遍则树枯。”在这里,葛藤指缠缚人心的妄想和烦恼。(李明权)

【第85句】:【春风踏脚报】(谚)踏脚报:跑腿报信的人。春风就像跑腿报信的人一样,到处报信,不断地改变方向。指春风强劲,方向不定。

【第86句】:【人离乡贱】(谚)旧指人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去谋生,人地生疏,到处求人,总不免要看别人的脸色。 也作人离乡贱,物离乡贵。物离乡贵:货物离开它的原产地就值钱了。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第87句】:【真相】犹言本来面目。《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俗用以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如:真相毕露,真相大白。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文贤)

【第88句】:【衣冠禽兽】“衣冠禽兽”现在常用来指责品德败坏的官员和坏人。称其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似禽兽。衣冠禽兽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传说古代有一种恶鸟、恶兽,名叫“枭”、“獍”,这两种禽兽出生后均先把生它的母亲吃掉,据此就有了“衣冠枭獍”一语,喻指行为卑劣,品质极坏的人。因一禽一兽,后演变为“衣冠禽兽”。 另一种认为,“衣冠禽兽”一语源于古代官员的衣饰,原来并无贬义。在我国历史和戏剧舞台上,封建官吏服饰上都绣有飞禽走兽,明清两代文官服上绣禽,武官服上绣兽,且看下表:品级:青树林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仙鹤锦鸡孔雀雪雁白鹂露鹚鸳鸯鹌鹑练雀武官: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马从中不难看出,衣冠上的禽兽,越是珍奇,品级越高。后来这些象征、区别官职的“衣冠禽兽”们,只顾当官做老爷,仗势欺人,鱼肉百姓,到头来却成了人民切齿痛恨的代名词。

【第89句】:【黄瓜熬冬瓜,一色货】 释义:黄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种颜色。比喻都是一样的。 例句:供销社和私商天生就是两码事,你怎么好说“黄瓜熬冬瓜,一色货”? 上回分明是算账疏忽了。

【第90句】:【问官答花——驴唇不对马嘴】(歇)问的是“官”,答的是“花”。比喻答非所问,或把毫不相干的东西胡乱扯在一起。

【第91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92句】:【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歇)裹脚:指裹脚布,旧时妇女用来裹脚的长布条。本指懒婆娘的裹脚布既长又臭,转讥人文章或讲话等很长却又空洞无物,令人厌恶。 也作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裹脚布——又臭又长。

【第93句】:【外甥有钱打舅舅】(谚)指旧时人情势利,只认金钱,不顾纲常伦理与亲情。

【第94句】:【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顺】(谚)见“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第95句】:【有理无理,出在众人嘴里】(谚)谁有理谁没理,当事人说的不算数,要听群众的评论。指群众的舆论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没理,出在大伙儿嘴里”。

【第96句】:【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世间唯诗家与禅家相近,因此诗家亦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亦称“禅趣”。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后亦用“头头是道”谓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如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其癖好与余同……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李明权)

【第97句】:【上命差遣,盖不由己】(谚)上命:上级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级的派遣,行动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执行人不担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第98句】:【胡姑姑假姨姨】(惯)指胡乱认的,不是正经的亲戚。

【第99句】:【有钱一时办,无钱空自喊皇天】(谚)有钱办事,立马就成功;无钱办事,再喊老天也无用。指办事的成败迟速,经济基础是关键。

17899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