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冬日夜登泰山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登泰山的心得体会。

一场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遗憾让我夜不能寐

我这次来泰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开会的。

全省轻工系统的一个年度工作会议在泰安市召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这个冬天来到泰安。

会议选在泰山脚下的一座四星级的酒店召开,据说主办方决定在泰安开这个会,最初是想为与会代表们创造一个登泰山的机会,但是在开会的前两天,一场大雪浸染泰安,因为上山路滑,会议主办单位最终取消了登泰山的计划。

但是来到了泰安,尤其是来到了泰山的脚下,不去看看泰山,总觉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桩心事没有完成。

既然已经“车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个同住一室的会友在会议结束以后,一起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众所周知,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与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谐。

泰山自古以来就为国人所崇拜,被视为社稷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在15年以前,我曾经爬过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刚满18岁。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龄。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仅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极其单纯,那纯粹是为了登山而登山。

当时登山路上看到的风景和在泰山极顶上看到的风光,至今已经在记忆中荡然无存。

只是相册中保存至今的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在静静地告诉我:曾经我登过泰山。

毕竟是年轻啊,那时候还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过去了,那些峰峦楼台,那些雕栏石刻,全如烟尘一般,洒落在成长的岁月和记忆中,成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

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

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

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建社会。

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

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

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

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一直以来,泰山便是中华民族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图腾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这些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都是那次登过泰山以后才慢慢从书中读到,相比与18岁时候的浅薄与无知,因此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还从来没有登过泰山。

曾经,偶然读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们的人生是否也经历着“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从涉世之初起攀登过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这些年来,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们才感觉原来风刮得还挺大。

我和会友我一边调侃着古人登山的情景一边沿着环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询问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台阶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欢照相的经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又说:“这么冷这么阴的天,看来还要下雪,风又大,怕是已经封山了。

”我们向老人鞠了一躬,顶着凛冽地寒风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15年前来泰山的情景,只是因为季节的不同,当年满眼的春光和翠绿,今天都变成了冬日的阴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阶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积雪,一条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来,裸露出青色的石阶,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脚之下,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开着门,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

几家店住热情地迎上来,看着我们脚上的皮鞋说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议我们购买他们的登山鞋。

我们沿着“孔子登临处”拾阶而上,15年前,我也是从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处是皑皑的白雪,北风呼啸,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万仙楼,正常的情况下是从这里购票正式进山。

我们咨询了售票处,虽然没有封山,但山上的锁道已经停止了运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种选择。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来了。

我和会友都明白,这样的天气,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来的时候本来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许走过来,只是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为第二天一早要离开泰安,所以我和会友最终放弃了登泰山的念头。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处,深深地呼吸着泰山的空气,感受泰山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骨。

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和无奈,置身与泰山之中,这种由衷地感触更加刻骨铭心。

除了渺小和无奈,站在泰山之下,我还深深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和脆弱,正是这种恐惧和脆弱让我之前登泰山的热情消失殆尽,竟然没有勇气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临,未登泰山的遗憾使我面对丰盛的晚餐也感觉食之无味。

我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宾馆的房间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开窗帘在黑暗中眺望寂静的泰山,夜色阴晦,也没有月光,借助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隐隐约约地轮廓。

看不见万人登山的喧嚣,看不见霓虹闪烁的华丽,也看不见被人工修饰的点缀……虽然是隐隐约约的山的轮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耸、挺拔与坚韧却比白天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那种风骨雄姿犹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苍穹中遒劲高亢,傲然挺立,让我有浑然天成之感。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传奇和传说,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与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宫贵戚亲临泰山,在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终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现实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才终于知道,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实与纯真。

泰山的雪,让我没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对泰山,我已经不再遗憾。

一个人的生命永远不会有泰山一样的高度,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努力和尽心,将人生的宽度延伸,去拥有如泰山一样的胸怀。

睡觉吧,明天还要赶路

登泰山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一场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遗憾让我夜不能寐

我这次来泰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开会的。

全省轻工系统的一个年度工作会议在泰安市召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这个冬天来到泰安。

会议选在泰山脚下的一座四星级的酒店召开,据说主办方决定在泰安开这个会,最初是想为与会代表们创造一个登泰山的机会,但是在开会的前两天,一场大雪浸染泰安,因为上山路滑,会议主办单位最终取消了登泰山的计划。

但是来到了泰安,尤其是来到了泰山的脚下,不去看看泰山,总觉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桩心事没有完成。

既然已经“车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个同住一室的会友在会议结束以后,一起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众所周知,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与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谐。

泰山就为国人所崇拜,被视为社稷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从四五万年前的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

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之美誉。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在15年以前,我曾经爬过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刚满18岁。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龄。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仅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极其单纯,那纯粹是为了登山而登山。

当时登山路上看到的风景和在泰山极顶上看到的风光,至今已经在记忆中荡然无存。

只是相册中保存至今的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在静静地告诉我:曾经我登过泰山。

毕竟是年轻啊,那时候还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过去了,那些峰峦楼台,那些雕栏石刻,全如烟尘一般,洒落在成长的岁月和记忆中,成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

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

、秦二世、也都到此举行。

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

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

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

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一直以来,泰山便是中华民族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图腾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这些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都是那次登过泰山以后才慢慢从书中读到,相比与18岁时候的浅薄与无知,因此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还从来没有登过泰山。

曾经,偶然读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们的人生是否也经历着“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从涉世之初起攀登过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这些年来,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们才感觉原来风刮得还挺大。

我和会友我一边调侃着古人登山的情景一边沿着环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询问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台阶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欢照相的经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头看了看天,又说:“这么冷这么阴的天,看来还要下雪,风又大,怕是已经封山了。

”我们向老人鞠了一躬,顶着凛冽地寒风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15年前来泰山的情景,只是因为季节的不同,当年满眼的春光和翠绿,今天都变成了冬日的阴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阶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积雪,一条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来,裸露出青色的石阶,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脚之下,几家卖纪念品的小店开着门,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

几家店住热情地迎上来,看着我们脚上的皮鞋说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议我们购买他们的登山鞋。

我们沿着“孔子登临处”拾阶而上,15年前,我也是从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处是皑皑的白雪,北风呼啸,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万仙楼,正常的情况下是从这里购票正式进山。

我们咨询了售票处,虽然没有封山,但山上的锁道已经停止了运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种选择。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来了。

我和会友都明白,这样的天气,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来的时候本来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许走过来,只是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为第二天一早要离开泰安,所以我和会友最终放弃了登泰山的念头。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处,深深地呼吸着泰山的空气,感受泰山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骨。

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和无奈,置身与泰山之中,这种由衷地感触更加刻骨铭心。

除了渺小和无奈,站在泰山之下,我还深深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和脆弱,正是这种恐惧和脆弱让我之前登泰山的热情消失殆尽,竟然没有勇气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临,未登泰山的遗憾使我面对丰盛的晚餐也感觉食之无味。

我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宾馆的房间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开窗帘在黑暗中眺望寂静的泰山,夜色阴晦,也没有月光,借助星星点点的灯火,远处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隐隐约约地轮廓。

看不见万人登山的喧嚣,看不见霓虹闪烁的华丽,也看不见被人工修饰的点缀……虽然是隐隐约约的山的轮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耸、挺拔与坚韧却比白天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那种风骨雄姿犹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苍穹中遒劲高亢,傲然挺立,让我有浑然天成之感。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传奇和传说,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与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宫贵戚亲临泰山,在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终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现实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才终于知道,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实与纯真。

泰山的雪,让我没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对泰山,我已经不再遗憾。

一个人的生命永远不会有泰山一样的高度,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努力和尽心,将人生的宽度延伸,去拥有如泰山一样的胸怀。

睡觉吧,明天还要赶路

登泰山观日出的概括

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登泰山记所有而字的解释,谢谢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擂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 泰山的南面,大汶河向西流去;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大汶河,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方就是古长城。

泰山最高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的西北谷,越过长城,到达泰安。

这月二十八日,我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山脚往上攀登。

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是石头砌成台阶,那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涧。

中间那—条绕泰安城流过,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我们起初顺着这条涧进了山。

走了—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涧往上走,就到了山顶。

古时候登山,(则是)顺着东边的山涧进山,路上有天门。

东面的山涧,古代叫做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那里去。

现在我们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把它都叫做天门。

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几乎无法登上石级。

到达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远地看见夕阳照耀着泰安城,大汶河、徂徕山如画—样美丽,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好像一条飘带那样轻盈。

戊申这天正值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大风扬起积雪迎面扑来。

日观亭东面,从我们脚下直到远处都弥漫着白云。

隐约看见云里有几十个像擂似的白色的东西矗立着的,原来是山峰。

天边有—条云带,颜色很奇怪,—转眼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纯红,下面有一片红光,晃动承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回头 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太阳照着,有的没有照到,红白两色错杂在一起,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峰西边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这天,我们还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高宗显庆以后的,那些远古的石刻文字都已模糊不清或者缺失了。

偏僻的、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去。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呈青黑色,多为又平又方的,很少是圆的。

杂树少,松树多,长在石头缝里,树顶都是平的。

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流水,没有鸟兽的声音和形迹。

靠近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可以没过人的膝盖。

桐城姚鼐记。

【赏析】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概括交代泰山的地形和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

二叙述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和登山的日期、出发地点。

三叙述登山的过程和描写山顶所见。

四Ⅱ目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五介绍泰山的古迹。

六描写泰山冬季的景色。

七 作者署名。

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8931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