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荷花的感悟
以荷花象征清白。
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荷花出污淖而不染
人们必须洁身自好。
只要你有一颗定心,执着你的信念,那么,外部环境再纷杂,也左右不了你的追求与人格。
对荷花的感受
作文如下: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荷花的清香花瓣的清凉和它的冰清玉洁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你看文章中的这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色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多美的画面呀
仿佛我也身在其中,我从前只知道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这篇文章中的“挨挨挤挤”却让我知道原来荷叶是喜欢交朋友的它们大家热热闹闹的在一起聊些什么呢
是在交流昨晚都做了什么好梦
还是在讨论今天都准备干什么,还是…… 其实好的文章不仅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更让我们一下就可以了解荷花
我们以后是不是也要这么写作呢
把感情溶入到文章里那它就成了点睛之笔。
荷花的亭亭玉立、皎洁无暇都被作者一一道出,一切尽在眼中。
荷花在作者叶圣陶的笔下出神入化风姿绰约就连衬托它的荷叶老爷爷也写得非常详细!文章就是要这样细腻的写、柔美的写
这才是主要。
荷花它从不孤傲、娇贵它毫无私心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品质吗
那支神奇的笔挥洒出了精美的文章,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感觉吗
通过对《荷花》这篇文章的阅读,我知道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在生活中就要处处留心观察,处处留心记忆。
莲花开落的感悟100字
如果任何路途必须获得终局,那么它应该被认作是一种顺乎其道的安排。
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
一个超脱幻相的新世界的诞生。
―――安妮宝贝《莲花》 终于在繁忙的高三忙里偷闲读完了第二本小说。
安妮宝贝的《莲花》。
白色硬皮封面,简洁,干净。
一整个星期夜修下课后我都趴在被窝里,然后沉浸在安妮营造的那个神秘的世界。
西藏被安妮赋予了新的涵义。
我听到来自雪域高原的风,穿透了时空的阻隔,然后抵达内心深处。
拉萨。
墨脱。
雅让。
桑耶。
雅鲁藏布江。
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构成了一副瑰丽壮阔的图景。
身患疾病,滞留高原,庆昭以一种安静凛冽的姿态出现。
来自城市的善生,厌倦灯红酒绿追名逐利的俗尘,内心的黑暗苏醒,于是携带一身的疲惫逃离。
两个人的邂逅是一场生命的救赎。
结伴同行,然后寻找生命中怒放的莲花。
文字的开始,是拉萨清晨的阳光,日玛旅馆潮湿阴冷的地板,庆昭赤脚走过的木质楼梯。
以及那些漫长的雨季。
安妮的文字还是那样冰冷干净,那些来自异域的风雨交错形成的画卷依次展开,灯光斜斜地照射下来,光线氤氲,悄无声息。
一场相遇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没有挥之不去的隔膜。
旅行将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连结在一起。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场生命之旅。
在前往墨脱的路上,苏内河一直作为一个没有出场的形象从善生口中若隐若现。
念念不忘的总是早已消逝的年少时光。
两个不知时日长久的少年,苏内河,纪善生。
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人,生命的轨迹却如此迥异。
一个离经叛道,一个安分守己。
记忆里的过往,是两个人背靠背躺在床上一起渡过的漫漫长夜,以及远离家乡穿越森林的经历。
内河浓密的长辫拂过善生的脸,岁月的河流将属于两个人的那部分沉淀,化作生命里生生不息的水草,摇曳不定,苦苦挣扎。
叛逆在内河幼小的生命里落地生根,这个从小就离群索居的女子,是驻扎在纪善生生命里的一朵莲花。
热烈绽放,义无反顾。
善生在母亲安排的生命轨道上按部就班的前行,可他从来不敢与母亲的夙愿背道而驰。
善生在内河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是他无比渴望却始终无法真实踩在脚下的影子。
而这个影子,一扎,就是一生。
单车上流走的岁月,教室里溢满空气的流言蜚语。
女孩子的叛逆往往更为决绝更为彻底。
这个从小久丧父的女子,对于爱的渴望总是那样浓烈,可是,这种畸形的爱来得太过盲目,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炽热耀眼,无限蔓延。
即使烧成了灰烬,也化成青烟,缭绕在成长的边缘。
直到内河与美术老师之间的不伦之恋被活生生地拉扯出来,善生才真正地看清了内河。
像是坠落在心里的一块陨石,生生地燃烧出无法治愈的伤口。
然后是漫长的别离。
被强行关进精神病院的内河,被人遗弃在社会伦理的深渊。
无法呼吸自由的空气。
声嘶力竭的哭泣,撕心裂肺的喊叫。
散乱的头发,空洞的眼神。
青春里本应高照的太阳被无情地踢落,黑暗笼罩着内河的世界。
一年后,内河出走,逃往另一片陌生的土地。
在欧洲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
一个女子的生命力,像一株蓬勃生长的仙人掌,再干涸的土地也可以扎根。
专栏作家,摄影记者,服装设计师……内河的成长历经了无法言说的伤。
在她眼中,爱情不确定。
恋爱是一场交易,明码实价,如假包换。
于是她总是不断地爱,又不断地离开。
而最终,还是逃不过人间烟火。
飘泊不定的浮萍终于在西藏那片神圣的土地上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在墨脱那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内河选择了当一支燃烧的蜡烛。
支教的四年,或许就是她灵魂得以彻底洗礼的时候。
善生从来没有断绝与内河的联系,无论走到哪里,内河的信总是如期而至。
像飞倦的鸟儿归巢。
善生在预想的轨道上前行了很久,可是他的内敛,还有冷漠,却使他的爱情道路危机四伏,所谓的成家立业,养育妻儿,终究只是一场物质的交换。
善生的内心,冰川横行,了无生机。
物质社会的精神危机暴露无疑,善生,不过是众多迷惘者中普通的一个罢了。
人性中隐匿的部分,被安妮的笔血淋淋得剖开。
而善生,最终还是选择了逃离。
从日玛旅店开始的旅程注定了一路艰险。
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泥石流,塌方,倾盆而下的大雨,湍急的河流,阴冷险峻的峡谷,潮湿的森林,吸血的蚂蝗,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行走……似乎每一刻都在与死神擦身而过。
生命的韧性在高原地区的羊肠小岛上无限延伸。
读安妮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来自文字背后的无形的力量,深入骨髓,直抵心脏。
一路走来的坎坷,恶劣的环境似乎更透出人性的本质。
善生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当地人对庆昭和善生没有功利性的旅行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是在用性命做赌博。
在这片可以释放压抑的土地上,善生重新获得了从小就渴望的那种自由。
内心的黑暗被随时都可能降临的死亡照亮,人在绝境中往往会变得坚强。
在这场穿越生死的旅程里,善生的脚步丈量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无拘无束,生命像是悬挂在山洞中的经幡,随风摆动,没有杂念。
庆昭对内河的印象都是通过善生的口中得知的,我宁愿相信,庆昭与内河,是同一个人,他们身上流淌着那么相似的血液,渴望流浪,坚韧隐忍,对爱执着。
书中反复穿插的回忆还有不断变换的叙述角度,总是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迷离光彩,像是扑面而来的云雾,潮湿了整个季节。
在抵达墨脱的时候,庆昭曾是那样渴望见到那个与她朝夕相伴了一整个旅程的女子。
可结果终是枉然,内河,早已经葬身在滚滚的江水里,永远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
只留下一只雕刻着复杂图饰的手镯。
还有留给善生的书信。
小说的最后,一切尘埃落定,我似乎也在安妮的笔下走过了一场三个人构成的生命旅行。
善生对内河的死安然接受,或许在他的心里,内河注定是漂泊的,生死早已变得像日出日落一样自然。
善生一路的追寻,或许只是为了一朵怒放在无数个梦里的莲花,“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
一个超脱幻相的新世界的诞生。
”生命是一场莲花的开落。
荷花镇的早市读后感悟怎么写
这是本图画书,介绍了城市男孩阳阳为给奶奶过七十大寿,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乡下,和姑姑到荷花镇的早市买东西的所见所闻。
一页页的画面翻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江南的水乡风景。
那白房黑顶,立刻让我联想到乌镇,也许作者就是在那画的或画的就是那吧
狭窄的水巷犹如东方的水上威尼斯,出门就是河,房子都盖在水上,河就是路,船就是车。
那浓浓的水彩将早市上的热闹熙攘刻画的淋漓尽致,将农村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表现得真实温馨,这种情景小时候的我们还见过,现在,恐怕很少有孩子见过,甚至有的同学连活猪都没见过。
最好玩的是作者把农村常见的标语也画上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
看得出、想象得到作者对农村的观察、了解很细、很深。
唯一让我感觉有些别扭的是,作者的文字叙述和图画有的没有保持一致,读了这页文字得翻到下页才能看到相应的图画,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本书整体上很舒缓,没有跌宕起伏。
可读完,又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哪有机会去感受农村生活呢
现在的孩子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与大自然还有多少机会亲密接触呢
通过冬天的雪和夏天的荷花感悟出些什么
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家
观赏荷花的感受 200字
轻轻拨开眼尺多高的杂草,一朵轻轻地映入眼帘。
荷花刚刚盛开,少了些羞涩之气,却也用荷叶遮住脸颊,犹抱琵琶半遮面。
放眼望去,满池的荷叶随着微风轻轻的荡漾,一眼忘也望不到边。
好多的荷花,各有各得姿态,莲,花之君子者也,荷花颜色淡雅,美的清丽脱俗,即使是含苞欲放的花苞,也美到极致。
闻一闻,水的气息夹杂着荷花清凉的香味儿,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