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童年讲起,基本尊重、还原历史,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
《1894年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篇一
看完影片,我思绪万千。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的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蟾等海军精英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战舰,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上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铁甲舰队大决战,中方英勇反击。但是,最后甲午海战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页。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却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落花流水。与同事交流,我谈到,看这样的影片,太沉重,太压抑。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清朝统治的腐败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来。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多年无钱置办装备。而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款,日本各界竞相倾囊。制度的差异,领导者的思想,致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会想起这句话。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总结,它更是告诫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不计其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落后局面不断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国距离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太远。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立足于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团结奋进,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它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铺路石,用我们的青春建设祖国,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看完电影,我还被一种力量震撼着,那就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挚爱。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提督丁汝昌,撕毁日军的劝降书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管带刘步蟾信念坚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们与敌人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但是那些爱国将士,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情到深处,我的泪水流下,为了那些英烈们,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联想现实,在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气势恢宏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铁甲舰的残骸旁破浪驶过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热爱祖国,关心中国海军发展的人们。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今天,几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崭新而强大的海军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古老的东方。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
感谢《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能够涤荡我们灵魂的影片,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的再现,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1894年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篇二
冯小宁当年的《北洋水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很多镜头记忆深刻,而且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我对军舰和海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表扬本电影,其特效自然比20年前的电视连续剧好得多,虽然比《超级战舰》还差了不少,但很欣慰的看到中国海战特技的进步,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化海战本来就少,缺素材啊。
这部电影还值得表扬的,就是重现了不少《北洋水师》的经典镜头,比如士兵挂在沉船桅杆上继续向日本军舰开火、头天挨打的士兵冒死下舱开阀门灭火等等。
但是,对这部电影,我总体态度是否定的。我否定的内容不是针对冯小宁导演,就我所找出来电影本身的问题很少,甚至我都不能确认,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点名时念到“东乡平八郎”时用的是汉语发音(影片8分32秒),根据我对日本人名字的研究(主要对象是爱情动作片巨星),日本人名字的汉语发音和日语发音是不同的,当然不排除“东乡平八郎”除外。
还有就是几乎贯穿本片的背景音乐。我不懂电影艺术,但觉得这背景音乐用得太滥了,几乎无时不刻在用,音乐是雄壮,但不能老是雄壮啊,这好比一个男人拥有金枪不倒之功,但不能是一天24小时都不倒,那样就不值得羡慕,而是怪胎了。
我否定的,是时代。
当看到本片第21分20秒时我不禁笑了,慈禧老巫婆对光绪皇帝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是不是个大笑话?暂且不论1840年以后割香港、九龙、澳门以及东北和西北那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单说本朝教科书承认是“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首开满清“盛世割地”的先河,把额尔古纳河以西、柏帕尔海以东的布里亚特地区割给了老毛子,目测其面积大概为四五十万平方公里,这块土地上有个城市叫赤塔,驻扎着前苏联战略火箭军的.一个单位,在当年中苏交恶时是对中国的严重威胁点之一。要是满清真有老巫婆说的这个“祖训”,别说咸丰、光绪这些了,康熙第一个就入不得列祖灵位。至于末代皇帝溥仪,那更是个笑话。
满清在甲午败于日本,并不奇怪。同是衰落时期,大明对日本的平倭援朝之战打得甚是漂亮,而且平倭战在万历三大征中尚不算最难的,以至于中国史书着墨并不隆重;满清怎么就败了呢,还败得那么惨。
要说军事力量差距,当时的日本尚不强大,对满清开战就如同三百年前对朝鲜开战一样是个赌博,打胜了就崛起五十年,打败了就缩回去三百年。日本联合舰队虽然装备了吉野号等新式战舰,但北洋水师的实力与其相差并不大,而且定远号和镇远号一直是日本海军的梦魇。
结果呢?陆军打得一塌糊涂,纵然有左宝贵等将领英勇作战,奈何叶志超贪生怕死,清军在朝鲜境内基本就是败仗;至于日军攻进中国之后就更不提了,除了聂士成率部抵抗,其他均望风而逃,最难以理解的是威海战役,日军从荣城湾登陆后占领威海,北洋水师被包围,山东半岛其它地方还在满清控制下啊,各路救援部队居然就是到不了,等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再回头看看大明。明军将领里有蠢才,比如杨镐,在进攻位于蔚山的岛山倭城战役中瞎指挥,本来可以惨胜的被他搞成惨败,但明军将领总体是敢战而且善战的,这比例正好和满清军队调了个个儿。就算前期军事上都败了,如果换了明朝那驴脾气,一定会和日本耗下去,实际上日本在甲午战争结束时中只能坚持一个月了,一个月之后,日军就不得不撤兵,明军再蠢的将领都能带兵杀到对马海峡,何来割地、赔款?
要说军队和官场贪污腐败,平倭援朝时的明朝并不比满清差,但明朝军队的后勤和各部配合基本没出问题,天津巡抚万世德战后被加右副都御史,并予世荫,就是因为主持后勤工作出色,从天津运往朝鲜战场的各类物资充足,包括化学武器这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见出什么问题,日本武士纵然英勇,而且装备了性能不错的火枪,但被明军火炮打得死伤惨重;驻扎全州的陈愚衷不发兵救援驻扎南原城的杨元,并且在南原失陷后不战而撤,也是因为手下只有几千人,而面对的日军有几万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事情到了满清就不一样了。电影里拍得很清楚,日军最为忌惮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在大东沟海战时其8门305毫米口径巨炮居然一共才3发炮弹!火炮射击时前几炮是很难打中目标的,需要校正数据,3发炮弹顶个屁用!普通的炮弹也不够,无奈只能用教练弹充数,用打木头船的炮弹去打铁甲舰,效果可想而知。还有许多打了不炸和塞不进炮膛的臭弹,这些都间接的帮助了日本。如果北洋水师能装备保质保量的各类炮弹,海战结果是否逆转不敢保证,但至少不会连日本海军一艘军舰都打不沉呀。
至于慈禧老巫婆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这对满清来说也是正常的事了,既然国家最高统帅都能带头乱来,下面的贪污点炮弹钱也无可厚非。颐和园本是乾隆为了嫖江南小尼姑修的,慈禧为了过六十大寿,挪用几百万两海军经费,直接导致了吉野号被日本买走,成为北洋水师劲敌。
日本天皇又在做什么?电影里说,为了买军舰,天皇带头捐资,甚至为了节省粮食支持战争,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不论是否有表演成分,单是这种态度,就能超满清统治阶层十万八千里。
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本来没想到能得到那么多,奈何慈禧害怕日本打到北京,说实话,以当时日本的能力,能否维持下去就要打个问号,北京毕竟是首都,真要打还是得费点功夫的,而满清连这个胆量都没有。
满清这种态度,和之前的明朝不同,和之后的民国、共和国也不同。民国对外战争也就是抗日战争了,虽然打得很累、很惨,首都被屠,人民死亡几千万,最后在盟国帮助下胜利,但终归还是和日本真刀真枪打了八年,给日本带来了重大损失;共和国对外打美国,打印度,打越南(和苏联只能算小摩擦,但也是有勇气的),尤其是和美国打,在装备差那么多的情况下把联合国军硬生生的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还一度打进汉城。
这是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满清非中华。作为一个殖民政权控制下的国家,主要矛盾是少数殖民者和大多数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西洋和东洋鬼子来了,是冲着中国的富庶来的,满清为了保护自己在二百多年前抢来的财产,自然是要和鬼子火并,打不过怎么办?不要紧,鬼子没能力抢整个中国,只是想分点东西,好说,分给它们就是了,只要我还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就行。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溥仪这话是满清殖民统治阶层内心的真实写照。顺便来对比一下同是亡国之君的毅宗皇帝是怎么面对农民军进北京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毅宗皇帝自杀,溥仪为活命降民国,降日本,降本朝,如果把他在伯力向斯大林写申请加入布尔什维克的事算上,大家数数,这算几姓家奴?
有人说,末代皇帝不算,活命是人的天性,那好,我们再来看看非末代皇帝时期满清贵族的名言,此乃满清立国之四大基本原则是也:“汉人兴,满人亡”、“保中国不保大清,保大清不保中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更早一点,玩“盛世割地”的康熙,对四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布里亚特地区说送就送,对小小的台湾却盯着不放,甚至不惜和荷兰人勾结,共同对付台湾,其原因,无外乎是不能容忍台湾还存在一个汉族政权。满清打下台湾之后,对台湾实施苛政,长期禁止内地妇女赴台,这招很恶毒,逼迫很多内地人到了台湾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回到内地,因此在上个世纪末期之前,台湾的发展一直是相当滞后的。
满清殖民统治阶层里有“糊涂人”,此人便是光绪了。光绪受珍妃和一群维新派影响,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皇帝,居然还想国家富强,可惜他的所作所为直接触犯了满清殖民统治阶层的核心利益,就算慈禧不搞他,照样有人会搞他。
电影里有个镜头,写邓世昌在英国被洋人欺负,耍他的辫子,最后洋鬼子被打倒,邓世昌潇洒的抛了抛辫子,告诉英国人要尊重中国人。看到这里我又笑了,你脑袋后的辫子就是你是异族奴隶的证据,你的祖先曾经为了不蓄这根辫子英勇抵抗,“嘉定三屠”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个奴隶,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家主权国家的公民对你尊重?
不过,我不怪邓世昌,他是英雄。1840年之后,很多满清官员和士兵在与洋鬼子作战中牺牲,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效忠满清殖民政府,但在客观上也保护了人民群众,这个事实要承认,不能把他们和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奸混为一谈,所以,我认为他们是人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他们牺牲十六年后,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才成功。
我只是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中国人一样,把满清误认为了中国。这种病,很多人都患过,甚至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患过,只不过他的病好了而已。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下总局。也许这个调是更高层部门定下来的,我发现近来拍满清历史大片时都有个趋势,总是喜欢把满清往好了写,《郑成功》里吹嘘康熙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本片里慈禧都还教育光绪要“守寸土”,也对,他们没丢寸土,都是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丢,连所谓“龙兴之地”都差点丢光。就连《鉴湖女侠秋瑾》里,对光复会反满都只字不提,只写他们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实际上稍微读读满清末年革命人士的著作,反满思想无处不在。我看再发展下去,辛亥革命的口号前八个字估计都不能提了,只能提“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了什么?为了所谓团结,连历史都能公然阉割,政府还有什么脸去指责日本人篡改教科书?人家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是为了给自己遮丑,我们这是给谁遮丑?看来文化部门有满遗一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算你觉得当时革命党人对满清的认识没你这一百年后的部门认识正确,可以正大光明的批判啊,掩耳盗铃算什么?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
《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沉醉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上,结果是被德国绕过攻击,英国也希望和德国和谈,放纵波兰被吞噬,苏联赶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呢?英国,法国,苏联全部和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古往今来,说明一个道理,和敌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试图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本上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发展一旦形成趋势,是很难改变其发展的进程的,试图通过谈判,等待,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化难以处理!
甲午海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外敌,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期待和平最终的结果是加速战争的到来!
笔者也希望众多家长让孩子多看看这样经典的影片,早日让他们接受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的.培养有较大的益处。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东亚病夫了,不论任何国家,敢于挑衅我们,相信在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叫他有来无回!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无能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无能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梦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几年后,邓世昌到欧洲,带着中国第一只铁甲船接他们回国了。这些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当时的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已经非常:慈禧太后的60大寿所用的银子竟是海军的军饷;朝廷因修颐和园而无力购买英国一艘新式的军舰,而日本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下了这艘军舰,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前线。大战之中,邓世昌率领水兵奋勇作战,而他们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爆炸。无奈之下,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向“吉野号”,决心与“致远号”共存亡。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终于沉没,邓世昌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最后,清朝签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两。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英雄们,不能忘记清政府所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总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正义而斗争,为革命而牺牲,电影《甲午大海战》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群英雄为了扞卫民族尊严,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壮烈牺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范文一: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面对黄岩岛、钓鱼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该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呢?
范文二:
历史的年轮就回到了1877年,整个中国贫穷落后,充满了腐败。在西方列强的大炮下受尽屈辱,迫使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包括建立现代化的海军。
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和坚信“少年强则国强”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这时的他们心中充满着自豪,不知道不久就会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甲午大海战。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而日本军舰却没有一艘沉没。影片客观详尽地对甲午大海战进行了历史重现。
看完这部电影,我既感动又愤怒。感动的是关健时刻,邓世昌命“致远”号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随从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但他的爱犬‘太阳’却死死叼住他不放,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连日军也脱帽行礼。看到此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邓世昌爱国英勇的行为让我感动不已。
我愤怒的是,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了全城大屠杀,全城只剩36人侥幸逃脱。而此时的古老的紫禁城里里却是一片欢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愚昧保守而自私的统治者,害了邓世昌等热血青年,害了勤劳善良的老百姓,更害了中国。
回想那段屈辱的历史,看看如今的中国,我不禁为我生活在现在的中国而感到幸运和自豪,国家繁荣强大,我们老百姓才不会落后挨打;我们少年只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国家才能富强昌盛,因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发奋图强,为中国之崛起而努力奋斗吧!
范文三: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可是否有人记得,一百多年前,那段令无数炎黄子孙倍感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让我内心深深地受到触动。
邓世昌在刘步蟾家人的帮助下进入学堂,一鸣惊人。李鸿章上交奏折,想让一些青年出国深造,光绪皇帝同意了。与此同时,中国预订了英国制造的两艘军舰。几年后,他们学业有成,邓世昌代表朝廷来到英国接回学子,并将两艘铁甲舰开回祖国。日本明治天皇野心勃勃,一心要夺得台湾岛、澎湖列岛、尖阁诸岛。他省吃俭用,历经七年,买下了当时最先进的快速舰。而中国的东洋舰队,连一点弹药都没添,军费都被贪污了。光绪皇帝也想买快速舰,可慈禧掌权,对他说:“现在这么和平,用不着买。”真是腐败到了极点!
“每一场海战,都关系到两个国家的命运。”甲午战争开始了!邓世昌驾驶“辽远号”,向日本军舰猛烈开火,小小的炮膛好像容纳不下满腔的怒火。而日本的快速舰发挥了它的优势,我们的炮弹有时打不到它,渐渐地,日本局势大好。仅三个小时,中国损伤了四艘战舰,主将帅战伤,弹药用尽,一片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邓世昌义无反顾,大喊:“挂冲锋旗!”“辽远舰”像一条火龙,决心要和日本主帅舰相撞,但“辽远舰”还没到,就已被击沉。舰在人在,舰亡人亡!邓世昌英勇牺牲。此刻,刘步蟾驾驶的船也已被击成重伤,日本发书,劝其投降,刘步蟾拿出手枪,大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毙而亡甲午海战,中国大败。被迫赔银两亿五千万两,将台湾岛、尖阁诸岛、澎湖列岛割让日本,李鸿章颤抖着,签下合同。
甲午大海战,敲响了警钟。当时的社会多么的黑暗,慈禧专权,大臣们都欺骗皇帝,朝廷如此的腐败。他们采用对外封闭的策略,不知道外面正在变化,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争给中华历史抹上了可耻的一面。我为祖国的浩劫而感到悲痛,希望历史不会重演,中国这头雄狮不能再沉睡了,总有一天,它要向全世界怒吼。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的宣布:中国是最强的。
范文四:
1877年,一批少年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技术,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古老的紫禁城里,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整个中国充满了腐败。
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的园林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英国愿打算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给中国,但由于清朝庭把购舰的钱修了颐和园,早已无钱购买军舰。而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天皇再次带头捐款,抢购下了这艘新舰,并命名为“吉野”号。
大战在及,而中国的军舰上还为没有穿甲弹而发愁,邓世昌把皮鞭狠狠地抽向还在寻观作乐的牛大人,,水兵装上舰的只是用于演练的“教练弹”,但邓世昌别了赶来相送的小妹,毅然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茫茫大海……黄海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关健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但他的爱犬却死死叼住他的肩头不放,邓世昌仰头长啸,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被后人敬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
黄海海战失败、威海卫失守、北洋海军全军履灭,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李鸿章颤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为名字,《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六千万两……使中国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任人斩杀的羔羊。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掉落。每当听见一声声隆隆的爆弹炸毁我们的一艘艘军舰时,我心如刀割,悲痛万分。黄海上,海军们在与中国的命运搏斗,可在古老的紫禁城里,一声声欢歌笑语庆祝着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我憎恨日本的残暴与冷酷,更悔恨清政府的腐败与懦弱。直到六十年后,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一条古训,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定要发奋建设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强大我们的军队,建设我们的国防,让中华民族挤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会有哪“1894”耻辱之事的发生。
范文五:
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日本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从岛国跳上陆地,将目光投向了东亚,首当其冲的是朝鲜半岛,而当时朝鲜半岛是在清王朝的庇佑之下的,所以当日本进攻时清王朝必然会参加战争。可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海上,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丁汝昌,邓世昌,伊东祐亨,明治天皇,慈禧太后,李鸿章,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宝岛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我们在中学时代便默记数次,烂熟于心,以至于现在这些短语、数字和黑白照片还在记忆最深处的某个角落浑浑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条件反射般地背诵出来,在想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就更加知道日本的无耻了。然而,这些不是立体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百多年后的普通人来说,它们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短语、数字、黑白照片。没有感同身受过,我们永远不能体会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风云是多么苍凉,多么壮烈,多么无可奈何!只剩下一声长叹。
经过这场战争,两个国家的命运从此改变,日本征服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师,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而清王朝却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迹更深,国家屈辱,人民更苦。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以影像的方式来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特效至少能让我们触摸到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的轮廓,原来,战争是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又如此荒谬,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曾经的同学现在兵戎相见,战争中就是如此。
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清王朝腐败的程度。其实清王朝在一开始是支持海军建设的,这毕竟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但是到了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差距,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弹,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被慈禧太后拿来用作寿辰经费,这边将士十分着急,那边慈禧十分悠然自得,这是多么鲜明的反差呀!反观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则,天皇甚至为了筹集军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毅然捐给国家,日本的海军力量迅速增强。也许在这就注定了那场战争的成败。任凭海军将领如何优秀,都无法拯救这个堕落的王朝。
看着电影一开始时福州船政学堂那群给予了中国希望的海军学子,看着少年邓世昌那意气风华的面貌,我感到了阵阵温暖,要是大清朝有更多有志气有朝气有骨气的爱国青年,那就不会出现后来鲁迅笔下那么多浑浑噩噩的人,这个国家便有了希望,但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他们必然也是注定的命运,在这个封建的王朝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即使有心但也无力,怎么能拯救从制度上已经腐败的王朝了。当电影结束,那背景音乐慢慢响起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该反思,该疼惜,还是该怎么。
历史不能被忘记,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忘记了自己屈辱历史的民族更是无法崛起,那屈辱的历史我们记着,这是我们崛起的伟大动力。那段已经逝去的旧时光,曾经壮烈,曾经悲凉,曾经屈辱,曾经惨痛,曾经惊天动地,曾经无可奈何,尽管已化作烟云,却尤未消散。虽然那片海现在十分的平静。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也许那段看似荒唐的历史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我们,经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在惊人的相似中制造再一次的荒唐、执迷、无可奈何,只有时常重温过去,晨昏定省,方能让过去永远过去。
《甲午大海战》的观后感
战争曾使无数国家的版图发生改变,是无数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战争也使最新的科学技术得以充分的展现。战争改变了一些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一些文明因战争而消亡,另一些文明则因战争而发展,战争对文明的演进起着特殊的作用。战争不仅仅给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带来无法修复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启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只有深刻的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危害,才能有更加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而甲午大海战正是描绘了人类战争的一个粗略轮廓。
甲午大海战不仅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大角逐,更是经济力量的竞赛和科技能力的竞赛。甲午大海战是中国人跨入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讲述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军舰共10艘,而日本军舰共12艘。北洋海军提督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指挥“定远号”,日本的“吉野号”是由海军少将平井船三指挥,伊东桔亭以“松岛号”为旗舰指挥作战。期间,伊东命令游击队首先进攻北洋舰队的右翼两舰,双方舰队展开激烈的战斗,炮火猛烈。海战结束,北洋舰队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895年1月20日,日本部分兵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后,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攻,30日,南帮炮台沦陷。日军后来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后来,威海卫海军基地沦陷,北洋舰队覆灭。刘步蟾没脸再见国人,就与狗以身殉国。然而,日本人却不肯罢休,继续攻占辽东半岛。清政府便开始利用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立刻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大海战就此结束。
战争犹如一面镜子,既照亮了人类的过去,也映现了世界的未来。我觉得甲午大海战中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虽然好赌,但是他却在最后关头帮了惩罚他的刘步蟾,说明丁汝昌也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当没人来烧煤,她努力的在煤房里忙进忙出。虽然好赌,但是这次却弥补了他的过失。让它成为为国付出的人,最后丁汝昌自杀殉国,以报答对中国的情谊。我认为北洋海军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殉国英雄。因为他们在这场战斗中贡献巨大,不惜牺牲生命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在这场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军舰,几次躲避对方鱼雷的袭击,得以让一船的人保住性命,并把日本旗舰“松岛”号打得落花流水。可最后结果并不如人意,日本“松岛”号扭转局面,让“定远”号上的人落水,纷纷自救。刘步蟾在此做出了一个有关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决定,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死去的战友,更对不起江东父老,于是与他的战狗一起殉身在大海中,以报答中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撇开甲午大海战带来的影响,单就甲午大海战本身来说,我们不禁要问:甲午大海战代表着什么?它代表着流血的统治。统治规定着甲午大海战的性质,影响着甲午大海战力量的来源与士气,对甲午大海战的前途和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甲午大海战又反作用于政治,甲午大海战的结局可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甲午大海战的进程和结局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军事力量,即武器装备水平和武装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而军事力量是以经济条件为物质基础的,因此,甲午大海战的进程和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清政府的经济条件。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破坏,阻碍经济的发展,吞噬无数的生命,耗费巨大的财富,成为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的空前浩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刺激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甲午大海战的感想。
上一篇:户外活动队名和口号汇编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