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导读:《十八洞村》是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23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十八洞村》观后感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总书记说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关于十八洞村观后感
导语:《十八洞村》是一部由苗月执导,王学圻/白威/陈西贝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十八洞村观后感。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他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是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我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的家乡。想来,我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干部的十八洞村观后感
《十八洞村》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观后感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干部的十八洞村观后感1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干部的十八洞村观后感2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到了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习总书记说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导读:电影十八洞村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上一篇:老友记台词单词量锦集三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