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教表弟念中二台词精选9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释义

《金刚经》被诵得最多,议论得最多,对人影响也最深广。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的释义,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佛学经文栏目。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释义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这一句话,是郑重的又一次的嘱咐须菩提,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像有佛或者有塔或者有庙一样的,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

从表面上讲,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我们凡夫都应该像尊重佛本人一样,或者尊重塔、庙一样去供养,这是从我们事相上讲。

从心地上讲,只有真正修出来的清净心,智慧犹如天灯一样,湛然常寂于宇宙之中,照耀十方法界的时候,你就是佛、就是塔、就是庙。因为有佛心、佛性,有万法在身,就如佛塔庙一样,都要供养你。

从事相上讲,有《金刚经》的地方,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真正说的是心地,你的心真正清净了,一切无漏了,你就是经,你就是佛,你就是塔,你就是庙。你在哪里,哪儿就是庙!哪儿就是塔!

当知此处,是说一切处,不是说非得印度那个菩提树下。任何一个地方,法身无处不在,所以说处处。

只要自己真正的觉悟了,像释迦佛走到哪里,都跟有塔、庙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要去供养、去拜他。

一个真正心里觉悟了的人,他就是塔、就是佛、就是庙,他走到哪儿,天人阿修罗都会去供养他。因为他上面的天灯在挂着啊!他走到哪儿天灯跟到哪儿,神仙都能看得到的,无论他走到哪里,天人阿修罗都要去拜他、去供养他。

法身就是天灯,一旦天灯不灭,人还活着是属于有余涅槃身,心和法身已经现前了。肉体在哪儿,法身就在哪儿。

这一句话就是从心地上讲,天灯不灭,就是佛、就是塔、就是庙!我们就应该去供养。表面说的是经,内涵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心,离开心就是颠倒妄想的凡夫。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一句话又补充了上一句所说的话,更何况有人能一直受持读诵。

须菩提,要知道这个一直受持读诵的人,是能成就无上甚深的佛法的妙义的,就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我们的心法,释迦佛讲的所有的.心法。自心明白此经妙用,自心又能解得此经的义理,自心又能证得无相之法、之理、之行。

经典所在之处,从心地上讲,是常修梵行,或者说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就是念念心不间断的去念佛、去修行,这个时候即心是佛。这也就回到了前面讲的即心是佛,佛是心,心是佛,平常心是道这个话上了。即为有佛,就当作有佛啊!

能明白我释迦佛讲的这些心法的时候,《金刚经》或者是其他经所在的地方,就像尊重我现在的这些弟子一样来对待。

释迦佛很尊重自己的弟子。什么叫弟子呢?大家成天说“弟子”,不一定明白它的出处。是释迦佛出家的时候,跟随他的有弟弟或者表兄表弟为弟,还有儿孙辈为子,所以简称为弟子。

另外一种从大乘角度来讲,菩萨为弟,罗汉为子,也可以简称为弟子。尊重弟子,就像我释迦佛活着的时候,你们像对待尊重我一样的去供养他们。

拓展阅读:《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金刚经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下面是其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的解说,仅供参考。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放金刚经的地方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这是佛吩咐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他说须菩提啊!‘随说是经’,再次告诉你,这个金刚经,乃至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等,它有多大的威力呢?当这一本经放在这里,‘当知此处’,你应该要了解这个放经的地方,只要有这个经摆在那里,或者经里的四句偈放在那里,他说不管天,鬼,神,阿修罗等,都要磕头膜拜,就应当供养。

他说这一本经,或者里头的四句要义,就代表了佛的塔庙,好严重啊!可是几十年来用金刚经包烧饼油条的也很多呢!那个时候金刚经不是塔庙,而是烧饼油条了。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本经典乃至四句偈在那里一摆,就代表了释迦牟尼佛本身在此,有那么严重!一切天、人、神、魔鬼,不能不顶礼膜拜。更何况还有人能够研究这个经典,懂了这个经典,进而修行,领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乃至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节金刚经,这个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须菩提啊!我告诉你: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你要知道啊,这个人如果能够照样的印出来;古代是靠写经的,有的出家人还刺血写经,大陆上常有人这样写经,不过只能拿来供养,因为白纸上用血写起来呈半咖啡色,并不清楚。

我年轻时皈依一位普钦大法师,他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八十卷啊!金刚经才一卷!他写了三年,也是八指陀头,两个指头燃了供佛的。燃指供佛是用棉花包起手指,放在油里泡,然后用火点燃供佛。要跪在那里声色不动,脸都不红,所以说,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后来他闲谈时告诉我,血刺出来,马上拿笔蘸去写是不行的,因为血会凝结成块,所以血滴下来以后,马上用中药店买的白芨,一起像研墨一样研开才能用。古人经典要靠抄写,所以写经的功德很大,现在是靠印刷就行了。

金刚经放在何处

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能够喜爱金刚经,研究它又使它流通,这个人已经成功了,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人,成就了最为希有之法。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在四川、湖北经常用的一句土话,对于很久没有来的朋友,偶然来了,称他为希客,难得来一次的希客。也就是稀少之稀,两个字通用。

刚才说,这本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代表了佛,等于佛就在这里,甚至代表佛的弟子们,须菩提、舍利佛、目连、迦叶等等,这个经典多严重啊!

可是我刚才向大家报告,包油条也经常看到,就像当年我印禅宗的指月录这本书的故事一样。还记得是请萧先生和好多人帮忙,印好了指月录,但是销不掉,有个朋友向屠宰公会推销,一共销了二三十部,后来指月录没有了,我就请他赶快想办法把那些书收回来,他跑去只要到了三五部,原来他们用来包猪肉包掉了。

天下有这样的事情!佛经拿来包猪肉,这都是现在的公案。前面说到金刚经有这么严重,这么伟大,我们现在人各一本,不知道有多少塔庙啊!

大家千万注意!读金刚经,读佛经,千万不要被文字骗过去。这本经典在这里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我讲一个故事,这是中国读书人过去所讲的,说易经有八卦可以驱鬼,所以有个年轻人跑到深山里头读书,除了读的书以外,特别带了一本易经,放在枕头下因为怕鬼。夜里听到鬼叫,他就拚命拿易经出来摇,越摇鬼越叫得响,一夜吓得半死,等到天亮跑到屋外一看,原来是窗外一条绳子,挂在树上,夜里大风一吹发出声响,他当成鬼了。

所以易经连绳子都赶不跑的,一本金刚经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呢?当然也一样。

那么这怎么解释呢?这是说要变成你自己,经义在你自己心中才行。佛所说经典在的这个地方等于是塔庙,但是他没有讲是这一本印的书啊!他也没有讲在什么地方啊!

所以我们要重复古人的偈子,这个偈子是很有道理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灵山,你不要跑去找了,灵山只在你心中,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经典上面教你受持,这个经典在这里等于佛,即心即佛,你真悟到了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你这个心地的本处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庙,一切天人、阿修罗,没有不皈依,不供养的,道理就是这个。

现在我们给它的偈语:

第十二品偈颂

天人针砭一言师尊敬方知无可疑

涕泪感恩拜未了万缘放却只低眉

这个偈语给它的结论,也没有什么,只是一种礼拜,一种感慨。说到真正的佛法,这一段话就是佛法,你要想开悟,就在这一品。

这其中的道理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当你一看到塔庙,真正很诚恳无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后想想,唉哟我的香蕉放在这里蛮可惜,水果在这里恐怕烂了,庙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点给我带回去,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天人针砭一言师’,这是天人一针救命的针,中国的中医学本来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现在所谓刮砂子,拔火罐等方法,都是砭法的遗传,原来的方法是石头来刮的,病深一点时只好扎针。第三步就是用灸,就是拿火烧,病深进入了内脏,再吃汤药。

所以针砭两个字经常合起来用,就是由这个道理来的。当然,中国后世医学,针是针,灸是灸,砭是砭,分开了,开药方的尽管开药方,实际上,中医是连贯一套。

佛说的话是向人天下了一针,针砭就是这一念,一句话。所以我们称佛为天人师,这一句话是什么呢?

‘尊敬方知无可疑’,就是尊重,尊重就是恭敬。一尊重啊,当下可以悟道,所以只有感谢这一句话。

‘涕泪感恩拜未了’,感谢懂了这一句话以后,放下万缘,佛的塔就在这里,佛的庙在那里?就在这里,佛法在那里?就在这里。

‘万缘放却只低眉’,所以菩萨慈目低眉,眼睛一闭,一打坐,万缘放下。

金刚经讲义-尊重正教分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下面是金刚经的尊重正教分的讲义。

(癸)次,显胜所以。分二:(子)初,明随说福;次,明尽持福。

(子)初,明随说福。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凡言复次,虽是别举他义,实以成就前义,前已详言之矣。随者,不限定之意,略言之有五:曰随人,无论僧俗圣凡。曰随机,无论利根钝根。(此即浅深互说意。或说第一义,或说对治。)曰随文,无论多少广略。曰随处,无论城乡胜劣。曰随时,无论昼夜长短。曰随众,无论多人一人。如遇宜说机缘,即为说之。此之谓随说。当知者,警诫不可轻忽之意。此处即指说经之处,说经处如此,说经人可知矣。下科云:当知是人云云。故知言处,兼言人也。总之,闻经者不可不存恭敬心。何以故?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而说经者却不可存此心,何以故?远离名利恭敬故,不应著相故。此则双方皆应知之者。又如大般若经云:帝释每于善法堂,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法。有时不在,天众若来,亦向空座作礼供养而去。此即诸天遵依佛说,恭敬说经处之事实也。又大品云:诸天日作三时礼敬,六斋日弥多。经所在处,四面皆令清净。

世间犹言世界。间者,间隔之义。如言一间屋,是明屋之界限。若其无界,何名一间。故说世间,无异乎说世界也。世是竖义,三十年为一世也。界是横义,各方各处各有其界也。今曰一切世间,明其竖穷未来,横遍十方。即是尽未来,遍法界义。

言天言人,意即赅摄三界所有众生。而言天言修罗,意即赅摄天龙八部也。故名虽举三,意包一切。皆应二字,正与当知相呼应。云何当知,以皆应也。应者,非如此不可,故当知也。

供养有二:(一)事供养,略说十事。即香、花、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衣服、伎乐、合掌礼拜,是也。说经之处,乃是道场,故应如是庄严恭敬。(二)法供养,即是如法修行,利益众生,(如闻而展转为他人说,或以经赠送等。)摄受众生,(如劝人来听,分座与人等。)乃至不舍菩萨业,(如遇阻难,亦必来听,即是不舍。)不离菩提心(如发起大愿大行,不违般若正智。不离者,不与经旨相违也。)等,是也。

如佛塔庙者,言皆应如供养佛塔佛庙一般的供养。供养塔庙,人所共知。说经之处,或忽视之。故举塔庙为例。以明说经即是道场,便与塔庙一般无二,故皆应供养也。(何以便是道场,下文更郑重明之。)总以发明说法人是佛所遣,所说法本是佛说。故代佛宣扬,即同佛在。法华云:‘能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是人则为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法华然,一切经皆然,金刚般若更无不然。上文曰当知者,指此。若其知是人为佛遣,法是佛说,自知皆应恭敬供养矣。

塔是梵语,具云塔婆,其音少讹,实是窣堵波也。义云高显处,亦翻方坟圆冢。塔必高显者,所以表胜也。佛塔多种,今且明四。所谓生处塔,成道塔,转法錀塔,般涅槃塔,是也。今教供养如塔,即摄此四种塔之义也。何以言之。此经是明实相。实相者,佛之法身也。又曰:一切诸佛从此经出,则此处岂非佛生处之塔乎。闻法而后知修因证果。而此经生福无量,夙罪皆消,当得无上菩提。故此处便同佛成道处之塔也。代佛宣扬大乘最上乘法,是此处正为佛转法錀处之塔矣。般涅槃者,义云无为,亦为生灭灭已,理事究竟之义。而此经所说皆无为法,令闻者灭生灭心,证究竟果,所谓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谓此处即是佛般涅槃处之塔,不亦可乎。

庙者,貌也。意明供佛像处,梵语为支提。凡是佛塔,必供佛舍利。舍利即佛真身。凡供佛像之庙,必有经法,必有僧众。言一庙字,即是住持三宝所聚之处。今云如佛塔庙,是明说经人代佛宣扬,便同真佛在此。说此大法绍隆佛种,便是住持三宝。故曰佛塔庙,皆应供养。上文曰为他人说福德胜前者,因此之故。由此可证经虽说处,意实在人。然而尊重说经人若此。倘说经人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妄谈般若,误法误人,其罪业之大,亦不可言喻。从经之正面,即可看到反面。此又说经人所当知,应兢兢自审,不可少忽者也。故下文又曰:何况尽能受持云云。受者,谓领纳真实义也。持者,谓依义修持也。然则不能修持,便是能说不能行,如数他家宝,自无半钱分矣。且不能修持,亦必不能领纳。因甚深微妙真实义,决非能从文字上领会得的。不能领会而说,势必至于妄谈般若,浅说般若矣。警戒说经人,可不谓之深切著明乎哉。

(子)次,明尽持福。分二:(丑)初,正明尽持;次,正明所以。

(丑)初,正明尽持。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言受持,复言读诵者,明其必能领纳修持,方为真能读诵。不然,读诵之益小矣。且既能受持,还须读诵,以经中义蕴无穷,时时读诵,更能熏习增长,则受持之力日益进步也。上言说,此言受持,一不同也。上言随说四句偈等,此言尽能受持读诵,二不同也。而言有人,不若另是一人,初未指定即是说经之人者言。何况,亦是显明尽能受持读诵之人,更胜于随说之人。然而世尊如此分而说之者,一以明其受持功大,使人皆知趋重此点。二以明其能说,必由能受持来。随说,必由尽能受持来。若非尽受尽持,岂能头头是道,为大众随时随处随机随文而说耶!三以明尽能受持,必应遇有宜说之机会,即须为人说之。非但尽能受持,便是更胜也。故上文与此科之文相虽别,义实互相彰显。则如来之意,实欲人人既能说,又能受持。既能受持,又能说。不可分而为二,各行其一。此意云何知之?于下言成就二字上,便可了然。盖世尊说此经法,原望人人成就。而成就必须自度度他,二利圆满,方可。若但知说,或但知受持,是于利他与自利,偏在一边,尚有成就之望乎!故知经文,话虽分说,义实一贯。读经闻法,不应执著文字相,必应如是领会真实义。此之谓依义不依文。又先言随说一段,与经初先言度尽所有一切众生之意正同。意明菩萨发愿,未能度己,先欲度他。度他即是度己也。次言何况尽能受持,亦与经初言,复次菩萨应无住法而行六度之意正同。意明度他还要自度,而自度原为度他也。若不领会得自他不二之义,尚能谓能受乎,尚安有成就可期乎?世尊说法,如牟尼珠,面面俱圆。若不如此领会,岂不辜负此文。须知各经之文,无不说得极其周到详密。特恐人粗枝大叶,一知半解,不能尽空诸见,静心体会。必致取著片面,昧其全体,自误误他。所谓依义者,是教人必须融会贯通,明其真义所在。而不依文者,即是不可闻得一言半语,便断章取义耳。

(丑)次,正明所以。分二:(寅)初,约成就正显;次约熏习结成。

(寅)初,约成就正显。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法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此法为究竟觉自证之法。成就此法,亦即成佛之意。弥陀经云:释迦牟尼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五浊恶世中,得阿耨菩提。甚难希有,即第一希有也。更无在佛之上者,故曰最上。若分言之,阿耨菩提,义为无上正等正觉。正觉者,从来不觉,而今能背尘合觉,非希有乎。正等者,等是平等之义。今不但自觉,而能觉他,自他不二,空有不著,平等法界,是第一义,故曰第一。无上者,径达宝所,证究竟觉,所谓无上菩提。无上即最上义也。古注浑简,现为确凿言之,使知其义。至后人所注,或以三身释,或以三般若释,则义欠亲切圆满矣。成就者,言有成就此法之可能也。是人,即通指随说是经,尽能受持,及闻经而能受持,能随说之人。当知二字,统贯下文。若就本句说,谓如是之人福慧并修,自他两度,便得直趋宝所,大有成就,不可轻视。如知得是人成就不可思议,便知其福德远胜于以充满无边无量大千世界之七宝布施者。一有漏有为,一无漏无为,所以致异者在此,奚足怪乎。

(寅)次约熏习结成。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中国经字,本有路径之义。典者,轨则之义。是经所明,皆是发菩提心者不易之正轨,共遵之觉路。行此路,依此轨,自然直达宝所。故此经所在之处,便是宝所。既成宝所,故佛及一切贤圣,莫不在此。若尊重弟子,犹言以及一切贤圣。若者,及也。尊重弟子,或曰指迦叶、目连、诸大弟子。或曰指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总之,佛所在处,便有大众围绕而为说法,譬如众星捧月。故尊重弟子,是统谓一切贤圣、菩萨、罗汉、尽摄在内,不必分别专指也。大般若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知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知十方诸佛皆在于此,则知遍虚空尽法界之一切菩萨罗汉,无不尽在于此矣。总以明此经殊胜,在处处贵,在人人尊而已。

综上来数科观之,初显说经之处,次显受持之人。至此,则知所以显处显人,实为显此经之功。经功非他,即是般若正智。则所以显经,又复实为劝人供养此经,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广为人人说此经,以期由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耳。佛之说法,眼光四射,面面俱圆,如此。

又初显处时,说皆应供养如佛塔庙,是明说经即是住持三宝也。今则言凡经之所在处,便为有佛,及一切贤圣,是明常住三宝也。而中间乃曰,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明其成就自性三宝也。合而言之,便是因住持三宝,证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亦即因常住故住持,因住持故常住。且云何住持,云何常住,全仗自性以成就之耳。

又上言成就殊胜,以显福德殊胜之所以然。今更言熏习殊胜,以显成就殊胜之所以然。何以故?以经典所在,既是佛菩萨等所在。则持说之者,便是亲近诸佛菩萨等大善知识。如此时时熏习自性,岂有不大获成就者乎。

又初言如佛塔庙,云何说经之处如佛塔庙乎。今则曰经所在处,佛及贤圣皆在,岂非显明上文如佛塔庙之所以然乎。总之,既曰如佛塔庙,又曰佛及贤圣皆在,皆明此经是三宝命脉所关。故不惮详言,至再至三,使一切众生尊重此经耳。

又上言成就,即接言经典在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又显明是人之成就,最上则如佛,次亦如一切贤圣,而为第一希有。何以故?发无住心者,当证无为果,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持说无为实相之经,岂不成就此法乎。

此数科经文,文字无多,妙义无穷,发挥难尽。兹不过略略言之,已如上述。是在人人善于领会之矣。

又前次校量显经,以一大千世界宝施,比较显其福德。今则以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宝施,比较显其福德。何以前后相差若此,其义云何?盖前次显胜,是说在能生信心之后,且曰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是明其如能闻是章句,信心清净,便是趋向佛智,故有如是福德。然不过初发净信之心,未能深入,所以只以一大千世界宝施显胜。今则不然,乃是说在开解之后。云何开解?所谓生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且曰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复曰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是明其如能领解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之真实义,便有大大成就的可能。因解得经义,便得纲要。以视前之但具信心,未得纲要者,相去天渊。故以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宝施比较显胜。是明此人之福德,超过前人无量无边倍矣。何以故?一是初发信心,粗知名字。一是深解经义,渐能入观故。须知此经专明实相,直指本心。受持之者,果能直下承当,依经起观,则生福灭罪,径证菩提,功德何可称量!而前半部五次校显,若经功有大小者,实因持诵者功行之浅深,成此差别,非经功有差别也。

《金刚经》第二品释义

《金刚经》主要谈三般若的义理与实践。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金刚经》第二品释义,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文学网。

《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释义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从这须菩提和释迦佛开始了一问一答。

【时长老须菩提。】须菩提为什么叫长老呢?因为须菩提德高望众,解空第一,又是年龄较大的。须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解空,是释迦佛的十大徒弟之一,他的神通也是非常大的。

此时长老须菩提看见释迦佛坐上法座之后,在这时候感觉到比丘当中有人想问事情,就像文殊师利似的,别人心中想的什么问题他都知道,然后他代这个人来问佛。

每一部经都是因有人心中有问题,然后又有一个人能发觉这个问题来请问佛,就这么一问一答才叫契经。每一次释迦佛讲经都是有缘起的,有人来问,他来答。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虽然短短的几个字,但是里面分了好几层。在很多经典里大家都能看到,不管是观音,还是文殊师利;也不管是须菩提,还是舍利弗,都是“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经的前面都有这样的话。这是一种礼节,有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须菩提即从座起,就是从自己的座位上起来,在大众中站立。当时大家都是在蒲团上坐着。

第二个步骤:端正衣服,站起来之后还得把自己的衣服整理一下,端正自己的仪容。印度比较热,现在的喇嘛右肩也是露的,偏袒右肩。

第三个步骤:右膝著地,用右膝盖单跪下来。

第四个步骤:合掌恭敬,双手合十,瞻仰尊颜,目不斜视。

第五个步骤:一心恭敬。

五个步骤都落在最后一点:一心恭敬上。只有心恭敬了,才能真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那个时候请问的心是非常虔诚的、恭敬的,让世尊来给开示。因为他已经知道众比丘当中有人想问世尊的问题,所以就代他们向世尊请法。

【希有世尊。】“希有”简单的说有三种意义:

第一种希有:释迦佛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太子,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转轮圣王,以他的智慧和能力是可以做到的,但他舍弃了国王的位子,也就是舍弃转轮圣王的位子。

第二种希有:身长丈六。这个丈六和中国古时候的尺寸有点相像,丈六按现在来分析,可能在一米九到两米二之间。他的面容是紫磨金容,在很多佛像上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说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的身体,是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界内没有谁能跟他相比的。

第三种希有:性能(佛性、法性、本性)含吐八万四千种法,三身俱圆满,法身、报身、化身已经圆满无碍。性能的性,就是他的佛性、法性、本性可以建立万法了。

须菩提恭敬的问:希有世尊啊!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真话,因为那时候的佛在他们的眼里是智慧无比、能量无比,没有人能超过他,所以称他为希有、无上士、佛、世尊。佛有十个名称,大家读经的时候都可以看到。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如来就是真如本性本来俱足,本来就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叫做如来。

为什么要用善念护念?就是让我们把六根关闭,把向外张驰的心念关闭,用如来的智慧(金刚智慧)把我们的凡心清净下来,把我们的六根清净下来,这个就是真实的善护念诸菩萨。

这里的诸菩萨可以理解成是自性众生,是自己的本来(佛性、大灵)来教化自己的自性众生,是用正知正见来嘱咐自性众生。

从外在来讲,就是佛非常慈悲啊!时时在教导着我们。虽然离我们二千五百多年,但他的经文还在,精神还在。我们在每次读经的时候,只要用自己的真心去读,就会知道释迦佛并没有走,的的确确还在我们的身边。

这个“善”不是善恶对立的善,是自性清净、没有分别的善,是本性的外化。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是指释迦佛。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什么人都能用这个名称,最起码是修行人。就跟皈依之后可以称为居士,没皈依就不能称为居士是一个道理的。没修行又不懂佛法的人,是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的。

这里是指那些守五戒修十善的男人、女人。心内敛、心坦荡、心平坦、心正定的修行人,心光明走大道,所往无碍,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说善男子、善女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是不是用善护念、善咐嘱来让心安住,来降伏自己浮躁的心呢?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说话了:善哉善哉。“善哉善哉”翻译成中文,是“很好很好”或者“是的是的”的意思。

须菩提呀!是的,是的,正像你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那样来降伏自己的心,来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本位啊!

大家不管读什么经典,只要真正用心去读,修出来的层次,和解出来的层次是对应的。比如说,小学一年级读不了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小学五年级的人能讲一年级的课程,小学五年级的人却讲不了初中的课程。所以说每个人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不一样的,不要说这个法师讲的好,那个法师讲的不好,拾人牙慧就没有意思了。咱们不去谈论别人所讲过的`经讲的好与不好,要讲自己修证过来的话,哪怕错了,也是自己的。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要洗耳恭听啊!要用心去听,这个心并不是凡夫心、肉团心、后天的心,是用你先天本灵,本来圆满俱足清净的、不增不减的那颗心来听。

当为汝说,是我为你说的意思。这个“你”,也可以说你们,往小里说是须菩提。这是佛常常用的一种语言方式,他并不只是给须菩提一个人说话、讲法。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在释迦佛活着的时候,就是指的那些跟他修行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外道的都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因为他们不明了佛法的真谛。他们最高境界也就达到三十三层天,天人的福报。既然说是天人的福报,肯定有人要问,那中国的道呢?道的有为法最高也是达到三十三层天。

道的无为法和佛法是不二的。老子有句话:道法自然。佛法也是自然的。所以说佛道是一家,是不二法门。只有入了这个不二法门,才是进入玄妙之门。

何为玄妙之门?大家有机会看看《道德经》第一篇“众妙之门”,就能知道释迦佛和老子讲的都是一种思想。他俩都是从天文、地理、人以及生活当中的各个细节上来讲述,《金刚经》是五千言,《道德经》也是五千言,我研究这两部经已经很久了。

真正修道与修佛法达到心空寂,我、法二执破除了的时候,就可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有我慢的心,再高明的佛法放在身边,也出不了三十三层天,也出不了三界外,成不了佛,也做不了祖。

善男子、善女人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把心歇住,如何降伏那颗狂躁的心?我要为你们详细的说这个问题了,你们要仔细听啦!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然,是轻声答应。世尊啊!我们非常愿意、非常快乐的来听您的开示。如何闭住六根,歇掉六根六尘往外攀缘的心,降伏狂躁的心呢?就是善护念、善付嘱。那么如何能善护念善付嘱呢?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抄写,切忌潦草,这不是糊弄的事儿,能抄写一个字是一个字,务必一笔一划的描写。这样,心会很净。

二,抄写了一段经文,停笔后,不再继续抄写时,可以诵补阙圆满真言:ONG,嘟噜嘟噜,扎呀木克,娑哈。七遍。补阙圆满。

三,抄写完整部经后,最好,留在家里供养,或放置在高处净处。要比统一回收好得多。因为,整部经文,代表你的一种愿力和念力。这种力量随着笔尖已经写在了纸上。你何必要把自己的“心力”送走呢?因此,最好自己留下。

为自己好好的抄写一部经。一笔一划,起妄念了,就停下来,在抄写的时候,一心一意,一笔一划,不起妄念,这样抄写的经书是很有力量的。

抄经别图快,这一点意义都没有,跟上学时抄作业没啥区别,是不是。

就一个字,一个字,一心一意,一笔一划的抄写,会培养定力。

看准一个字后,看好如何下笔,如何准确的描写,不要描写到字外面去。写一笔就是一笔,一划就是一划。这也是福德无量。

几天就抄写一部经的,这样不好!你说我就是写字快,就是因为你以前写字快,因此,抄经时,你要慢点写,越慢越好。这样静下心来慢慢抄写下来的经书,自己留着,非常好的。

为什么有的寺院开光要把抄写的经书放进去,因为,抄写的经书里面,有众生的心力,没有这种力量就没有灵气。聚集的越多,就是所谓的灵气越强!

乃至抄写完的经书,或以前废弃的经书佛像等,有的会封存好,放到山洞里,为什么如此?原因是这种念力,心力,对整个山都是一种加持。山精树怪都会受益。使非善的,受到佛法的熏染。

一些山里面的非人众生,最后就是因为护持那些残旧的经书佛像,成就了自己。

因此,我个人建议,你抄写完成,你就自己留着吧。那些手抄本的经书,放在山洞里,就会开启那些修行中动物如人一般的语言和智慧。你说手抄本的经书力量大不大。过去的书都是抄写的,纸字不能随便丢弃,除了对“字”的尊重外,还有就是不能对人的心力心念辱蔑,是有灵气的,因此,旧时,都要焚化了。

9421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