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扶贫后的感言一句话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扶贫后的感想和启示

师生们捐赠的物资被一箱箱的搬上汽车,志愿者也陆续地上了车,意味着这一天的活动从那一刻便开始了。

出发时的心情是兴奋的,期盼着与小朋友共渡美好的一天。

给孩子们糖果,他们笑了;给孩子们玩游戏,他们也笑了;给孩子笔、本子和书籍,他们除了微笑,还有爱不释手,似乎手里捧着的是生命里最珍贵的物品,怕一不留神便会从视线里消失。

他们就是清远市清新县石潭镇北边联英小学的孩子们,清贫的家境,或许使他们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

与孩子们的交谈中知道,他们都是礼貌的,十分爱惜他们的物品的,也看得出他们的拘谨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清澈的双眸虽然没有杂质,却让你看不透。

长辈的命运也许是他们心灵的枷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想象,却没有勇气去实现。

我问了一个4年级的小女孩一个问题,我问她:“你以后想当老师吗

”她看起来是那种活泼、大胆的女孩子,然而,她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

“我想,可是我读完6年级就不可以继续念书了, 爸爸妈妈会让我在家帮忙干活,或到田里帮忙。

”她说。

她的眼里充满无奈,双手紧抱着刚才发的学习用具,她是爱学习的,那一刻。

我忽然发觉,无能为力原来很可怕,我帮不了她,即使我很想。

中国流传一句佳话:穷孩子早当家。

可是我觉得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

我的一个外省的朋友问我:“你们广东省也有这么穷的地方吗

”我说:“美国的纽约市不也很多每天只靠1美元汉堡维生的打工族吗

我想我们这些平日里置身于幸福的人应该多了解社会,多关心需要关爱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我们都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沐浴着同样的阳光,都是炎黄子孙。

返校的时候,天色已开始变黑,各个志愿者在经过雨水与汗水的参渗,已经疲惫了。

打开窗,看着窗外熟悉的四园景象,孩子们的脸庞又清晰地浮现了,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思绪万千。

描写扶贫的句子

人们常说“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知易行难,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两者关系并非易事,而这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又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基层干部的看法。

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到底应如何在实践中将它们统一起来

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编者 一张“西瓜地图”改善干群关系 转变理念解难题 私下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抱怨:与过去相比,现在群众越来越难管了,不论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一些群众就是听不进去,一心想着把你顶回去。

其实,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管理与服务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核心在于是不是真心为了群众,如果用服务的理念去做管理的事情,群众自然欢迎。

转变理念成本低,但收益大。

济南城管提出了从“为城市管理人民”向“为人民管理城市”转变,一个理念变出了一幅干群关系的新面貌。

每年夏天,济南附近很多瓜农都要进城卖西瓜,随处摆摊、乱扔瓜皮,妨碍交通、影响市容。

过去的办法就是赶,不许卖,追着到处跑。

转变理念后,济南城管到郊区调研,了解西瓜产量,估算进城卖瓜的瓜农数量,然后到居委会,研究哪些点可以作为卖瓜的点,最后画出一个“西瓜地图”,送到瓜农手里,告诉他们在这些点是可以卖的,不仅不罚款,而且不要钱。

一张“西瓜地图”既让瓜农安心地卖瓜,也让城里人可以吃到新鲜的西瓜,困扰多年的难题得到了化解。

群众是基层干部最硬的后台,只有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才能让你安稳地坐在台上。

“西瓜地图”的例子说明,基层干部要善于转变理念,真心把群众当作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当成管理、管制的对象。

在服务老百姓时,只要把立场向群众转一转、感情向群众靠一靠,多一些换位思考,多想管用的服务招数,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山东昌邑 岳光东 高阳县五年没有一起进京、赴省城集体上访事件 服务可作“药引子” 我是一名基层纪检干部。

当前,信访维稳工作被称为基层管理中最棘手的工作之一,以至于一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把接访当成“截访”。

然而,我县近5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进京、赴省城集体访事件,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探其秘诀,从事了10多年信访工作的信访室主任给出了答案:要想管理好,就必须把服务当作管理的“药引子”。

的确,中药即使再好,如果没有“药引子”辅助,也很难发挥疗效。

为方便群众上访,信访室门旁安装了醒目提示牌,并在工作时间开门“迎访”。

有群众上访,接访人员起身相迎,先请坐,再上茶,化解上访者身上的怒气、怨气。

接访时与上访者面对面而坐,先倾听,后分析上访者说的每一句话。

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复、有案必查。

对上访者合理、合法要求,积极协调,限时办结;对个别无理取闹者,动之以情,晓之以法,服之以理。

通常情况下,上访者大多是怒气冲冲来,面带笑容去。

不仅如此,信访室还利用农村群众工作站,定期派干部下基层工作站主动“寻访”,努力把问题和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

通过为民办实事、好事,排民忧、解民难、纾民困、帮民富,不仅及时排除了进京、赴省城集体访的隐患,而且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其实,不仅是信访工作,基层工作都应该奉行“把服务当作管理的‘药引子’”的理念,重视服务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用服务促进管理、提升效果。

河北高阳 赵艳生 一个后进村如何改变面貌 用尊重赢取信任 我在农村工作期间,常到一个后进村去。

之前那里居民分散、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换届时群众就陷于宗族派系的争斗当中。

当地党委政府时常派出工作组帮助村“两委”换届,进行较大规模的产业造血扶贫,但多年来依然无法调整好产业结构,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也降得厉害。

后来,当地党委政府调研后发现,原来工作的症结并不是党委政府不作为少作为,反而是插手了太多的村级事务,强加的管理和服务引起了群众的反感。

此后,当地党委政府变“领导”为“引导”,对待村“两委”班子换届或产业发展等,充分尊重民意,帮助群众选出他们要的村“两委”成员,急其所需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结果不出两年,当地的农业产业越做越红火,矛盾纠纷少了,群众收入增加了。

有的农村干部爱把自己当“管权管事管人”的领导,总认为我是领导,我为你服务了,你就得听我的,你就得按照我的安排去做。

殊不知,这样的认知和做法不但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影响了团结和发展。

作为服务者和管理者,要给予群众充分的尊重,要让群众也变成管理者,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而不是越俎代庖去代管他们的事务,让群众成为被动的受管理者。

不能让群众被动地接受不必要的服务,也不能让群众觉得是在接受施舍,而是要以诚挚的真心让群众感觉到服务的目的是在帮助他们,在授之以“鱼”的同时还要授之以“渔”,这样,群众才能相信你、才会支持你。

广西贺州 李永强 政府保护环境“毁粮”与百姓种林地无本质冲突 畏民”不如“为民” 基层干部是要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之难尤其体现在处置各类冲突上。

曾听过乡镇工作的同志诉苦:按照规定,严禁在林地上种植农作物,一旦有人违规种植,不仅要全部处理掉,情节严重者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就是这尽人皆知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起来却难上加难。

有人在林地里种上了粮食,且屡教不改。

于是,乡镇的干部每年都不得不“毁粮”,毁粮时老百姓哭着闹着甚至吵着要上访告状。

面对此景,除了出言劝服、厉声喝止之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由此有的基层干部总结,和老百姓打交道真打怵啊

笔者以为其实不然。

拿这个例子来说,政府“毁粮”是要保护环境,为了谁

老百姓;老百姓种林地是想多出粮食,为了啥

富起来

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实质冲突。

如果给老百姓找到了致富新路,利益更大,谁还冒犯罪的险毁林开荒

以此类推,很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只是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冲突,而是基层干部在加强管理和服务群众这两点上没有两手抓、两手硬。

有的干部之所以会“畏民”,也是知道老百姓不服自己,自己没有“话说民听”的本事。

反过来,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谁都会买账。

由此可见,“畏民”不如“为民”,多从群众的立场想法子,让群众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样的基层干部必然受欢迎。

吉林梅河口 王慧莹 临安市为山核桃产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先优服务再优管理 基层干部处在联系群众的第一线,固守“管”的思路既过时又空洞,结果是根本没法管;只有先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山核桃是浙江临安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以往因采摘山核桃而意外伤亡、纠纷斗殴等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管理一度成为一道难题。

当地反思后认为主要是服务不到位,农民为防盗采不得不夜宿山林、为抢上市时间往往未成熟就采摘,摩擦多、收益低。

找到症结后,当地统一组织巡逻护林、统一采摘日期,并从山核桃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直到销售渠道、意外保险等,都给予“保姆式”服务。

于是,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统一管理,问题迎刃而解。

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党委政府把服务都送上门了,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 服务是一根感情的纽带,也是管理的“牛鼻子”。

从管理到服务,是干部工作思路的一种飞跃。

把管理理解为管与被管的关系,容易使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产生距离感;而把服务前置,放低干部身段,抬高群众位置,则体现了一种公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诠释了党的干部的宗旨。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建立在为群众搞好服务基础上的管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浙江杭州 徐承坪 敢唱“黑脸”打击违规建房扭转乱建房局面 莫以服务名义忽视管理 我是个基层公务员,在乡镇呆过5个多年头。

常听人说,乡镇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为群众更好地服好务。

这没有错,但也不能以服务的名义,逃避管理的职责。

不能说为了一切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一切为了群众,就对“服务”进行片面的理解,以为“服务”就是一味地讨好、迁就一部分人,就是遇到难题绕道走、碰到矛盾踢皮球、面对歪风皱眉头,对一些违反政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我原来工作的乡镇,有个别村的村民占用耕地建房,把房子建在道路两边农田里,个别村干部对这种现象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进行包庇、袒护、纵容,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是服务,反而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造成工作被动。

后来对该村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新任书记在宣讲保护耕地政策重要性的同时,敢用“狠劲”、敢唱“黑脸”、敢于“打击”,加大对违规建房的管理和执法力度,扭转了乱建房的局面。

既要服务好群众,又要抓好管理,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小撮”,而是让绝大多数的群众满意。

因此,基层干部要谨防以服务之名义忽视管理,在管理与服务并重中维护和发展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江西高安 丁伟 小区绿化带存废之争折射管理服务统一难题 关键在于站位 某动迁安置小区的围墙外有一小段绿化带,平时缺少养护,杂草丛生。

小区里的居民于是动手开垦,种上了一茬茬蔬菜,长势不错,也算一道风景。

但最近小区贴出通告,说这些农作物有碍环境卫生,要求居民自行清除,否则社区干部将带队整治。

居民们想不通了:为什么自己开垦点说是绿化实则杂乱的荒地,社区干部就要管;但贴着小区围墙有商户肆意毁绿,甚至改变围墙原貌,侵占小区土地,社区干部却不阻止

这只是件小事,但折射的却是基层干部在处理管理和服务关系上的站位问题。

作为社区干部,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应是他们的本职。

但如果站位发生偏移,就可能出现服务不周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围墙外的那些农作物,要是一开始社区干部就能服务周到、养护好绿化,那么还会有整治的后话吗

再好比商户毁绿、侵占小区面积的问题,要是社区干部适时管理,第一时间上前阻止,那么居民还会“挑刺”吗

可见,基层干部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关键就在于站位。

只有站对了位置,真正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尽心尽职地服务为民,基层干部的公信力才会随之上升,基层管理也必然日臻成熟。

上海浦东 俞颂雍 干部要同村民打成一片,但坚持政策不能打折扣 入乡“随俗”不可“随便” 好友在一个偏远山区的乡镇派出所工作,他常抱怨说,一部分基层干部最怕同村民打交道,在处理村民纠纷,调解社会矛盾时,生硬地执行政策,村民不买账,顶牛、撒泼、抬杠等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后果是坚持了政策,丢掉了民心;而另一部分基层干部却同村民打成一片,处理起问题来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在坚持政策上却存在打折扣、擦边球的情况。

其实,入乡随俗与坚持政策并不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同降低政策的原则性也没有必然联系。

基层干部在面对居民群众时,首要的是融入到居民群众中去,真正做到方言俚语不离口,务实服务不离手,摒弃官气,沾足民气,同老百姓打成一片,真正将自己变成“就是那个村里的人”,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支持拥护。

其次,要有敢于坚持政策的风骨,基层干部既是服务者,也是管理者,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通过基层干部执行落地的。

在解释政策时,要将生硬冰冷的政策规定,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转化为群众切身相关的具体事实。

在执行政策时,既要合法,更要合理,坚决依据政策法规办事,不可随便给政策瘦身,给规定松绑,给法规减压,绝对不能因私情而废公理,因一人而损集体。

因此,基层干部既要入乡随俗融入群众,又要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争取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重庆渝中 胡传龙 读者感言 管理与服务,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在依法办事、用刚性制度加强管理的同时,站在百姓角度,切实为百姓服务,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江西九江 付冬民 管理是艺术,服务是宗旨。

二者看似相互独立,但实质上密切联系。

管理如船,服务如水,只有将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才能跟着水涨船高,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快速前行。

——山东邹平 刘刚灵 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基层干部要经常换位思考,多为群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要在管理中保持公道正派,不做亲疏远近、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等让群众骂的事情。

——北京昌平 孙富强 服务是促进管理的重要手段。

只有让服务走在管理的前边,让服务成为管理的润滑油、催化剂,才能使得管理顺畅自然和谐有序。

——山东临沂 高平熙 服务和管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落脚点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是,如果连服务都难以到位,群众如何把你当“自己人”

——湖北孝感 印言 无论是抓管理,还是强服务,群众就看干部能不能出于公心。

出于公心管事的干部,敢担责,敢破难,原则面前不绕弯子、不讲情面,再执拗的群众也能理解。

——浙江建德 程建全 老百姓并不是不讲理,他们之所以对某些管理产生“抵触情绪”,跟生硬的管理手法有一定关系。

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加入真情服务这个“润滑剂”。

——云南保山 殷铖君

扶贫先立志作文200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总书记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理念,动员鼓舞群众奋发图强,发展合力的理念。

发展致富是每个老百姓的梦想,奋斗的目标,没有人愿意天生就贫穷,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有些人恰相反,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民生保障工作越做越完善,却出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靠政策救济”的“懒汉”。

在某些贫困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戴上贫困帽,实惠少不了”。

这种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加可怕,对“空得实惠”的依赖性越发严重,就会出现越扶贫却越想保贫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主动“返贫”的现象,宁当贫困县,不摘“穷帽子”,“苦干不如苦熬”不积极发展农产业,“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等这种“贫困思想”。

扶贫,首先要让精神富足。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不能有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的思想态度,越是贫穷,就越要有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

不能让贫瘠思想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只有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日出》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日出》中的人物性格特太:较为典型的中国三四代的妇女代表,温良、,非常听命于丈夫,不管错与对,缺乏反抗精神,受传统观念颇深,夫权思想严重,顾家守业,应当是许多男人们希望拥有的妻子类型,如今这一类的很少,甚至绝迹,妇女翻身做主,不会老实巴交地服帖老公,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你唇枪舌战就算是一件幸事,李太太估计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品牌形象。

小顺子:管家、跑堂者,和气、老实,为了生计在一个破窑子里当差,算得上是个固定职业,就年纪而论也实属不容易,混的可以,富有同情心,个人能力的限制,无法为其他人做更多排忧解难的事情。

张乔治:风光十足的浪荡子,有钱、有地位、有学识,心思不会花在忧国忧民上,及时行乐是其根本之动力,炫耀、自傲是他的作风形态。

黑三:整个剧中最能让人切齿痛恨的角色,无赖、地痞、流氓的特质集于一身,想必他定有许多血雨腥风的经历,冲杀打斗熬到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之得到金巴爷的赏识和器重,成为金巴的形象代言人和化身,他并非完全无脑的一介武夫,很善于在社会个阶层之间分清敌我和亲疏,纯粹一恶人。

顾巴奶奶:体态臃肿、半老徐娘,自丑不觉,但有钱,活得有滋有味,能在已丧失女性青春岁月后依然追寻享受美美的爱情生活,虽然让人感觉很蠢,但心态好的让人羡慕。

胡四:与顾巴奶奶一样,也是和顾巴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一个活宝,不男不女,矫揉造作,小白脸,吃软饭的主。

小东西:苦大仇深,无处伸冤,这就如大千世界里的一只蚂蚱,可以随意被人拿捏,身体和生命的同样脆弱,使其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唯有死是她的选择。

翠喜:一个过气却还有一份风骚的妓女,看翠喜的出场全然没有带来一丝淫邪之意,虽然这是个太熟知男人世界天地的女人,却存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打情骂俏、插科打诨是她拿手和擅长的,这是她为了生存所必需行使的招数,但她就象淤泥中绽放的莲花,依然清亮、纯正,家境和命运虽不如人意,却满含善意和同情,她的一段台词我认为是最经典也是让人感触最深的:“哪个不是父母养活的

哪个小的时候不是亲的热的妈妈的小宝贝

”是啊,普天下所有刚出生的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在妈妈的怀抱里享受龙种一般的恩宠,长大后的命运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原来就是命运的巨大差距,动物世界里无法操控自己,只要是还活着,都活得差不多,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类自己掌控的,却无法掌控个人的 命运,无法扶贫携弱,最后把责任交给上帝去安排,叫做听天由命。

什么时候才能改变由上天来安排命运而由社会来安排,教科书里说是可以的,可现实不是这样。

王福生:灵巧之人,天上的事晓得一半,地下的事全知道,很势力。

方达生:这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寄托了曹禺先生在那个时代的期望和光明,他有着和陈白露一样的连线功能,把《日出》中的各色人等串烧起来,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他不屑于包围在身旁的糜烂和堕落,有强烈的正义感,似乎也有想做救世主的愿望,只可惜形单影薄,不可能去改变现状,他不具有革命性的意味,只是一个穷知识分子是无奈何于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的。

黄省三:遭受命运戏弄的一类人,有这样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悲哀,连基本的存活权利都争取不到,不能单纯地斥责其为个人能耐的不济,他有小知识分子猥琐的一面,这恐怕也是读书人最脆弱的要害部分,当濒临生命底线而不能使自身得到救赎时,却还死守卑微贱命的一点可怜自尊,不敢逾越雷池,哪怕是犯罪,于是会崩溃,是社会的错还是他个人的错

李石清:我觉得这是曹禺笔下在《日出》中写的最成功、最丰满、最生动的人物。

李的年龄有三十左右,是一个到了而立之年的男人,家庭没有什么靠山和底子,全要凭他个人的打拼,家中的妻子孩子要靠他来养活,生活的重担落在他身上,于是他要用他的大脑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寻求一丝喘息,他不可愿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那样的话,可能支撑不起这么一大家子,他只有冒险,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他是整个《日出》中最了解世态之人,明白金钱带来的威力,深谙人际关系之举足轻重,懂得如何权衡利弊,他已然把他每日里出入的场所当作了战场,生与死也就在刹那之间。

他是一名老于世故的斗士,不缺乏智谋和勇气,只是少了一点运气,最终落败而归,但象他这样的人,不在潘月亭手下混,也有能力在李月亭张月亭手下混,就其人品最终能走多远不得而知,这是个灵魂上不算纯净的人,是被社会逼出来的,不自甘堕落,无异于死,其实他也是个受害者,他儿子的夭折,似乎也是他命中的一种赎罪

而看起来他不过是参与了一场狗咬狗的争斗,并未危及到其他无辜者,没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人物命运算得上是凄惨。

他的内心深处很复杂,时而卑微猥琐、时而盛气凌人,菱角很多面,这样的人如活在今世,是个很吃香的人,八面玲珑,阿谀奉承,察言观色,太符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标准,可惜生不逢时,出生的太早。

潘月亭:“人不能没有钱,没有钱就不能活着,穷了就是犯罪,不如死。

”这是这位银行资本家的个人感言,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曹禺不愧为大师,一直把这句话投射到今天,仍然具有强有力的时效性。

有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潘月亭究竟是反派还是正派角色

在我小时 候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是资本家,就是坏蛋,因为他们剥削劳动人民,后来听说有了红色资本家,资本家就不全是坏人了,可曹禺笔下的这位潘,分明还是有被谴责的痕迹,但如果以现代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潘基本上不是个坏人,他包养陈白露,可是他究竟和陈白露有没有一腿,《日出》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肯定,这象是曹禺故意留下的一个悬念,也许是在保护白露的一份最后的洁净

毕竟陈白露是曹禺笔下的带有希望和光明意味的象征,不容沾有灰尘,如若是这样,潘月亭就不存在作风道德败坏问题,比起我们现在的许多银行家,高官们包养无数情人,有些可以组成“二奶团”,甚至达到“一百零八将”,《日出》里的潘真可称的上是一位模范的生活廉洁的企业家,即使是在处理李石清的问题上,作为一个跳梁小丑的李石清是得到了其应有的下场,潘是取得了一次成功的暗战,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一名优秀企业家人的事迹加以大书特书。

跟金巴之间的较量,说难听点是大鱼吃小鱼,说通俗点就如我们现在的股票买卖进出,被套牢,亏本而已,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吗,虽败犹荣,他还很可能东山再起,因为他没有道德水准的缺失,没有贪赃枉法,只是缺少一点同情心,把黄省三的开除,完全是一种正常的人事变动,老板裁谁你还有意见吗

陈白露:之所以在中国话剧史上留有如此光鲜色彩的形象,一则是因为《日出》的成功,二则是因为陈自身的人物设定:交际花。

曹禺在她身上是赋予理想化的,虽为交际花,却好像有点一尘不染。

如何用一句话感谢别人的爱心捐款

您们的爱心与捐款我如数收到,衷心地感谢您们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在我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相信爱就是幸福的主宰,相信爱就是改变的力量,相信爱会有无限的希望。

864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