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赏析:一砚残雨写心愁
引导语:古人总有伤春悲秋、多愁善感,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自己的旷世孤寂与无尽悲苦,成为愁绝千古第一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关于他的诗词。绿肥红瘦的春愁——半笺娇恨寄幽怀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二月五日(1084年3月13日)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后举家移居历城(今山东济南)西南之柳絮泉上。济南李清照故居前有漱玉泉,其词集故名曰:《漱玉词》。在历史上,李清照与宋代另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字幼安)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宋徽宗时任礼部员外郎。他师承苏轼,出自苏门,也是当时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散文家,善属文,尤工于词章。母亲是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皇榜魁星——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王拱辰十九岁那年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整个宋代最为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供职达十五年之久,也是宋代博学多才、著述等身、声名远播的大文豪、著名诗人。李清照的父辈家学渊源、藏书甚丰、文章传世,母亲出身书香名门、官宦世家,当属大家闺秀、知书善文、温雅贤淑。这种文脉相继的家庭背景和富贵优裕的生活环境,拓展了李清照的阔远视野,陶冶了李清照的灵秀天性,濡染了李清照的自由思想,涵育了李清照的卓越才情,培养了李清照的高雅气质,从而造就了一代词宗的别是一家、不同流俗。
九百多年前,年约【第5句】:六岁的李清照随父母一起举家南迁,来到宋都汴梁,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清静幽雅之地。对于李清照而言,进京生活也算是“回归故里”,因为外祖父王拱辰的老家就在开封府咸平县(今河南通许)。从此以后,李清照在富庶繁华、人文荟萃的京城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近二十年。
垂髫之年的李清照即能熟读唐诗,而且过目成诵、出语成章。她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早负才名。豆蔻年华便能展卷吟诗、执笔属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捷;性情婉曲、吐属风流。她通晓音律,深谙声韵,工散文,能书画。早在孩提时代,李清照就学会了抚琴,三尺焦桐、清音绕指。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铁画银钩、刚健柔美,尤其写得一手工丽娟秀的小楷。她对唐代李思训与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推崇备至。李思训的精丽严整,王摩诘的超然空灵,都对李清照的画风和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闲暇之时,李清照也常常饶有兴致,研朱挥毫,作几幅山水田舍、翎毛花卉。父亲李格非曾对母亲感叹道:“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李清照的幼年时代是在泉城历下度过的。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千年历史名城既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内涵,也具有幽美的自然风光与韵致。秀峰叠嶂的千佛山和碧波荡漾的大明湖浸润了李清照灵动而飘逸的性情;流贯华夏的儒家文化和一枝独秀的齐鲁风情积淀了李清照广博而沉厚的学识。李清照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在七朝古都京城汴梁度过的。这座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锦绣都市,曾一度连贯东西、交通南北,可谓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含英咀华、人杰地灵。气势宏丽、金碧辉煌的天阙皇城,培育了李清照雍容而华贵的气韵;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池阁园囿,熏染了李清照曼妙而绮丽的.遐思;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梦华之都,开启了李清照宏阔而独特的眼界;世事清明、兼容并包的大国风范,启迪了李清照疏放而不羁的思想。
当然,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与禁锢,作为名门闺秀的李清照尽管不能像男人那样无所顾忌地出入于市井街坊、勾栏瓦肆,去接触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社会,但她毕竟身处昌明而开放的京都,不像一般的小家碧玉那样常年幽闭于深闺。那时,她能够和亲朋好友一起走出深宅大院,到东京街头观灯赏景、游园品茗,也能够结伴去郊野寻芳揽胜、踏雪寻梅。她不仅有“海燕未来人斗草”、“倚楼无语理瑶琴”、“共赏金尊沉绿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这样天真烂漫、宁谧闲适、恬静优雅的闺阁情趣,而且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样的荡舟游湖、亲历自然、流连山水之间的户外生活。而她在抒发爱情上“毫无顾藉”,则完全得益于有宋一代的开明风气和她自己的率真性情。
及笄之年的李清照如花似玉、娇媚可人,而且浑身上下散溢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温婉柔情和甜美风韵。从她的《浣溪沙》一词中,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位清丽而灵秀的古典美女: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不足五十字的小令,一方面描摹出了天生丽质的女儿容貌与情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天真无邪的性情与细腻蕴藉的思想情感。“绣面芙蓉”用来形容少女的花容月貌。鲜嫩如莲、含露绽放的面庞,令人不禁联想到凌波仙子的含情脉脉、清纯如水、沉鱼落雁。“斜飞宝鸭”则说明少女精心修饰、光彩照人,自己在菱花镜前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云鬓。“绣面芙蓉一笑开”不仅明喻面容姣美、笑靥如花,而且也暗示着掩藏在心底的爱情花蕾也即将应时而发、临风吐蕊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位粉妆玉砌、梅妆初试、情思萌动的青春少女形象,一颦一笑、动静相宜、呼之欲出。“眼波才动被人猜”可谓是神来之笔,把少女的美目流盼、秋波荡漾、含羞露怯、欲遮又掩之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笔锋陡转,“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两句,顿而转向心理描写:幽居深闺、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春心芬芳、情思流丽、韵致无限,然而不知人在何处,满腔情愫无以寄托,希冀与愁苦同在,思念与怨恨相杂。愁闷无绪之时,漫展素笺,轻握彤管,写下几行芬香锦字,把自己的相思、幽怨、自怜、娇恨与柔情诉诸笔端,遥寄魂牵梦绕的意中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则是一幅月光隐然、花影绰约的朦胧画面,一如水墨晕染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意境,她在企盼中设想了一个温馨迷人的场景:花前月下,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话绵绵……显而易见,李清照笔下的自我,对生活怀有瑰丽的畅想,对爱情怀有强烈的渴盼与真挚的追求。
李清照的闺阁年华也是饶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她有过纯洁而青涩的记忆,在《点绛唇》一词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可爱、好奇、矜持和难以抑制的爱恋情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吟罢此词,一个秋千摆荡、罗衣轻飏、露浥春花、燕剪东风的画面顿时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词人妙笔一转,别出心裁地截取了“蹴罢秋千”的情景:从秋千上下来,纤纤玉手有些酸麻,香腮粉面渗出汗珠,身上也是汗津津的,几欲湿透绿罗裙,就如花枝上霑露的花朵一般细嫩柔美。就在此时,乍见客人步入中庭,她登时惊慌失措,来不及整理裙装,急忙相避。“袜刬”,是说忙乱中顾不上穿鞋子,只穿着袜子便折身而走。“金钗溜”则是说惊诧惶遽之时,金钗滑落、秀发披散、娇羞满面,好一似惊鸿一瞥、飘然离去。“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结拍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写了这位少女欲见怕见、想见羞见的矛盾心态,心理刻画细致微妙、入木三分,初恋的急切与惶然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既怜爱有加,又忍俊不禁。这首词风格简洁明快,虽着墨不多,却描画出一个天真无暇、情感细腻而错杂且带有几分娇羞和矜持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的一阕《如梦令》,则从另一个侧面记述了她野外赏游的忘情与欢愉,表现了词人早年生活的无限情趣和美好心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开怀畅饮,沉醉晚回。暮色依稀,轻舟荡水。一路藕花相映,一路欢歌笑语。湖光山色,陶醉其间;不辨归途,径入花丛。急欲摇橹回转,蓦然间,惊起停栖在沙洲上的鸥鹭。
卒读之余,不禁击节叹赏。词人用白描直叙的手法,不加一丝一毫的斧凿与修饰,方寸尺幅,却彰显了美酒、美景、美情、美意与美人,自然流畅地给我们回忆了一段清新别致,又萦怀难遣的往事。
而她的《小重山》则侧重地渲染了词人珍爱明媚春光、眷恋美好人生的心情以及她宁静平和、舒适闲雅的生活: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舖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恰值孟春时节,熏风徐至,芳草萋萋,江梅破暖。梅蕊乍吐,惊艳枝梢;新鲜可爱,逗人凝眸。晓梦初醒,窗间分茶;碾玉成尘,茶水蕴碧。人在帘内,春留瓯中。夜幕降临,花香绕眉;深深庭院,月影徘徊。春日黄昏,如此绝美;梅影写窗,竹声敲户。痛惜囊日,多负佳景;两年三度,错过立春。而今归来,再莫虚掷。
在宋代,人们常把茶叶制成茶饼,饮用时须用茶碾磨成细末,然后再行煮饮。“碧云笼碾”讲的就是碾茶,而“碧云”二字,当指茶色。“笼”即为“茶笼”,乃贮茶之具。“一瓯春”,意即一瓯春茶。噫吁戏,春草江梅、空庭花影、疏帘淡月,此三者乃赏心之景,而坐拥花香、碾茶为尘、小瓯品茗则是雅致之事了。这个深具诗情画意的春天啊,不知道给词人留下几多快意与眷念!
李清照的美丽、才情和心志是出类拔萃、绝无仅有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的《渔家傲》一词中窥见一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多次以梅花为主题或者言及梅花而抒发情感、咏物明志。这既反映了她的人生理念、处世态度与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示了她卓尔不凡的个性追求、纤尘不染的内心世界、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和无与伦比的孤独寂寞。如她的《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等等,皆是如此。而在这首《渔家傲》中,她用“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来自拟,更进一步说明了她性格上的特立独行、超凡绝伦。雪里梅花,因孤孑不偶而显得曲高和寡,因风流别致而显得形只影单,因生性冷傲而显得孤独寂寞。这,其实就是李清照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绿蚁”,指的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而代指酒。当是时,帘外晴雪一痕、月影迷离;窗前寒梅半开、冰清玉洁。围炉煮酒、绿蚁沉浮;金尊浅斟、与梅对酌;形影相顾、情何以堪。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以若隐若现、极尽婉曲之笔触,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孤苦与寂寞。
怀春时节的李清照,对爱情的渴慕既有大胆流露、无拘无束的一面,更有忧怯隐约、含蓄婉转的一面。她在两首《浣溪沙》和一首《如梦令》之中,使用看似无意为之、轻描淡写的笔调,掩藏了她的钟情、惜情与恋情,也掩藏了她的急切、犹豫和无奈。如《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山枕隐花钿,凝妆人初醒。浓睡方过,熏香已残。时值寒食,艳阳融融。东风煦暖,春光烂漫。海燕不知何时归,女伴嬉戏玩斗草。江梅飘零,柳絮漫飞。黄昏时分,雨湿秋千。“山枕”是形容枕状如山;“花钿”则是女性额头或眉间粘贴的花饰,始于南朝,亦谓之梅花妆,而唐代多蔽于发间。“沉水”是一种熏香的名称,亦称为沉香。“斗草”为古代流行的一种用花草赌赛胜负的游戏。
古人云:春到寒食一半休。春光,渐行老去;春事,即将阑珊;春闺,依旧寂寞;春情,格外撩乱。澹荡春光和几缕残烟,触发了潜藏的幽幽春思。惜春之人,岂不惜情?南方的海燕,迟迟未归;女伴的嬉笑,十分欢畅。“燕子不归春事晚”,“绿杨深处秋千挂”。日暮时分的一场细雨,打湿了心爱的秋千。者次第,即便泥融沙暖、云淡风轻,词人还有何种心思去荡秋千呢?
“黄昏疏雨湿秋千”,好一幅静物素描,好一个无我之境!黄昏疏雨,是细细的;院中秋千,是静静的;深闺春愁,是淡淡的。
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李清照以春为景,以琴为心,以风为忧,以雨为愁,以花为人,似有若无地点染了自己的春心与春愁,并把心底的一段相思画成了画、谱成了曲、织成了锦、绣成了花: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掩卷遐思,细心涵咏:小院闲窗,空闺春幽;重帘未卷,暗影沉沉。情思涌动,何以排解;春心无语,唯付瑶琴。远岫出云,暮色催逼;风雨浸淫,轻阴漠漠。雨打梨花,欲谢难禁;飘零无绪,深闭重门。
读罢此词,我仿佛听到耳畔有人低声相问:惜春之人在深闺,惜花之人何处有?
李清照还有一首妇孺皆知、备受历代诗人词家所推崇的《如梦令》,更是尺幅之间,穷尽丹青之妙。春风词笔,写尽了为花而忧愁、为花而悲喜、为花而醒醉的惜春思人情绪: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六句小令,曲折有致;移步换景,层层递进。当此芳春,林花如绣;胭红脂白,千娇百媚。不料一夜风狂雨横,霎时搅乱了少女平静的心绪。她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由排遣,只得独自把盏消愁。沉睡方醒之际,晨光初染。她急忙探问卷帘人,雨后海棠如何?人答:海棠依旧。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一丝悲凉浮于胸间。欺花风雨之后的海棠还能依旧么?你难道没看见绿叶已多、红花渐少吗?
正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般的悲苦与哀叹,从李清照的笔下缓缓渗出,轻轻地洇透了一纸相思。“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凡一切美的事物年华,都在此一痛惜情怀之内。倘不如此,又何以识得古代闺秀文学家李易安?又何以识得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学乎?”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愁有重量李清照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大家是否学习了呢?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⑼“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鉴赏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第3句】: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全词赏析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通过对游宦思归的描写,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全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注释】
①稍觉:渐渐感觉到。
②拾翠:拾,拾取。翠,翡翠鸟的羽毛。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③蒹葭(jiānjiā):芦苇。
④画桡(ráo):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⑤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⑥羁(ji)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⑦樯:桅杆。
⑧乡关:故乡
⑨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⑩孤;少。
【译文】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鉴赏】
上片写景。先从远处着笔。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上阕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发端“远岸收残雨”,句中词序颠倒实即“残雨收”:意谓远远的江岸一带,雨点疏疏稀稀的快停止了。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则可推断出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孤舟因雨不能行驶,词人此时蜗居小舟,孤寂无依更可知,这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心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雨残稍觉江灭暮”,一幅以江天为背景的寥阔画面,那是淡淡的水墨画,雨快停止,而天空开始黑下来了。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转换了另一个画面,诗人将视线从远岸收向较近的汀洲上。拾翠佳人,就是指在河边拾香草的女子。鸥鹭成双,词人却孤独寂寞地处在小舟之中。这一对照,就更显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汀洲之上,有鸥鹭以之为家,但拾翠者早已归去,虚拟作陪,更以“双双”形容“鸥鹭”,便觉景中有情。时间在流逝,天渐渐更黑了,随着诗人视线的`变动,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望几点”句,时间由日暮转向夜晚。诗人放眼望去,只见芦苇荡里,隐隐约约闪动着渔船上的灯火,一点又一点。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这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就是描绘自己所处之地,附近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又似虚写。此二句将船家对路途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村勾勒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这是诗人耳中所闻,船停止了划桨,两个舟子在谈话:他们指着远方的前村烟树朦胧处,说今夜的行程就去那里。后一句词序颠倒且有省略,意谓(舟子)遥指前村烟树,道今夜去程(是那边):这是词的特殊语言。行文至此,从拾翠人回、鸥鹭双双立、渔人点点灯火归家、直至两舟子语今夜远村去程,无不触动诗人敏感的心,故下片自然地引出抒情。
下阕由今夜的去程而思至长年漂泊的艰苦。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过片“游宦成羁旅”,正面倾吐出旅愁,点明本词主旨:“短樯吟倚闲凝伫”,又是词序颠倒,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这句是诗人的立足点,原来上片诗人那些所见所闻,都是从“凝伫”而得。它起着总上启下的作用。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万水”两句,由“凝伫”转来,由于长久远眺,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句渲染出一片万水千山茫茫无际的景色,后句点明诗人的乡愁。“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句正是语近意通。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而加以发挥。“风亭”七字,回忆过往,嗟叹今夕。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现在只有孤舟一人,乡情郁郁,而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意谓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就把它们辜负了。想到这里,诗人离愁更浓,故接着唱出全词的最强音。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刚断肠”以下,紧接上文。乡思正浓,归日无期,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杜宇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而杜宇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侧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浸人心腑。
李清照描写春天的诗词赏析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代: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注释
初破冻:刚刚解冻。
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
花钿(dià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起初,刚刚开始。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欹(qī):靠着。
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赏析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上一篇:高难度的动漫台词汇聚60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