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童日记观后感汇总
恶童日记观后感第1篇
记得年轻的时候,不愿意错过任何场景,尤其是有人跟你讲:哈雷彗星这辈子只能看见一次哟,或者狮子座流行雨要十二年才光顾地球一次哟。诸如此类这样的话立刻就会勾起我们心里的浪漫元素,然后就屁颠屁颠去找一个暗恋或已经勾搭上的对象,唱着“陪你去看流星雨”借一个车去郊区约会了。 后来,除了冻得半死也没看见过什么,甚至有社会新闻讲小女生在夜里看流星被强暴的故事。这就是现实的大嘴巴抽打。所以,现在的我们只会冷哼一声:就算一辈子都看不见哈雷彗星,关我什么事。是的,我们慢慢的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可,那又怎么样?只要不死,就要继续活下去。无论是活得多么花团锦簇,还是拖着身上无数明显和隐形的巨大伤口,总是要活下去的,并且,在外表上,你看不出什么迹象。你不知道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你的伴侣曾经经历过多么巨大的惊涛骇浪。当然,即使你知道,也于事无补。那些所有阴影和黑暗都刻成了一张流传于江湖的藏宝图,只有缺心眼儿的人才会去苦苦探寻。 我桌子上有一本书——《恶童日记》。这是一本相当黑暗的著作。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黑暗的世界一旦经过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Kristof)冷静克制的笔触表达,“就有种漂浮在空中事不关己的残酷和力量感”。 可是,我不觉得这是一本反战小说,也不是特定主题。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恶童,或者在人生成长的关键节点遭遇过这样的恶童。我听过无数男人和女人们给我讲述他们的童年,这些人是我爱的人,我关注的人,所以我愿意倾听他们的成长过程。《恶童日记》不过是一部特殊时期的集中密集版本,事实上,在我们凶猛而荒芜的童年里,我们一样体会到了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真实:那些天真的和美好的,虚伪的和残酷的。有关人性,有关背叛和欺骗,泯灭和希望,天使和魔鬼……我们都是在这种痛和反复中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模式。 我看到了所有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的人都带有深重的童年阴影,我知道每个人都是强忍着绝望在争取活得万紫千红。我知道这种书不过是掀开了世界的一角,它告诉你,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好,一样坏,一样痛。不知道这算是绝望还是安慰。我知道心理医生也有抱着患者痛哭的时候,他们到了最后也只有一句话: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恶童日记观后感第2篇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1986)《二人证据》(1988)《第三谎言》(1991)。很久以前曾读过第一部,印象还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独特的简单、冰冷、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言,精准表达出两个孩童用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残酷困境的冷酷态度。
作家雅歌塔是从自己孩子的习作本取得灵感的,她发现12岁女儿写作业用的简单句式、结构很适合用来表现她的小说主题。这种手法后来成了读者与评论家讨论的重心,甚至被视为小说写作的经典范例。她用两个小孩的童稚言语,勾勒出在战争中被腐蚀的变异的孩童纯真的世界。阅读小说时,感觉更像是穿越噩梦的一次惊险之旅,让人在深受震动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当然要一睹为快。看得出,电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贴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精心选取的场景,两个“恶童”的扮演者,服饰,影片的色调,都是经过了精心刻意的营造。
其实,无论当时看小说和现如今看电影,我都不觉得这对双胞胎有“恶”的因素,甚至,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他们“恶”,是因为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的,战争,离乱,贫穷,缺少父母的爱,两个原本纯真的孩子被母亲带到乡间,投靠他们的外婆。
这位“外婆”粗鄙,肮脏、吝啬、凶恶,小气,外婆把“小杂种”天天挂在嘴上,对他们呼来喝去,让他们干重活脏话,两兄弟在每天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环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经得起考验,两人每天以互相殴打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同时,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和忧伤,统统倾吐发泻在每天的日记中。
战争的残酷,让人性变异,变得扭曲,丑陋,贪婪。在乡下外婆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邻居长着兔唇的丑陋女孩,为了换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抢,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恋倾向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不怀好意;生性风流浪荡的女仆对他们的勾引,当然还有暴虐的外婆。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两兄弟从震惊到害怕,慢慢地适应了。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灰蒙蒙的,像蒙着一层雾。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还有倔强地抿着的嘴角,象征他们对抗生活,对抗环境的毅力和不服输。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他们也在磨练中成长了,变得坚强,不易摧毁,甚至和巫婆一样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们的找了新老公的妈妈回来找他们,要带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两个孩子紧紧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妈妈哭着过来拉他们,他们都不愿离开外婆的家,最后妈妈和怀中的婴儿(她和新欢所生)不幸被炸弹炸死,就死在两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们只是震惊了一小下,然后平静地把他们的妈妈给埋了,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导演处理这几段情节时,都展现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冲天的火花,孩子们惊恐的脸,肥腻的外婆的笨拙的身体,不遗余力的展现出来战争的无情,扭曲异化了人性,两兄弟也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后来,他们的父亲回来找他们,他们也毫无激动开心的表现,视父亲如同陌生人,直至让父亲做人肉铺垫,用父亲被埋伏的炸弹炸死,为自己铺开逃亡的道路。这已经是到这部影片(也是书的)结尾了,兄弟两各奔东西,挥手告别,第一部曲结束。没有任何的煽情的配乐,反而更有力度,压抑到底。
想来,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其实他们的“恶”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残酷的对待他们的外部世界: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这几段的表现,有的很具体,比如女仆被烘炉炸死的场面,过程表现的非常具体,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女仆,用火柴点燃暖炉后,“叭”!一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给震跳了起来,处理地非常的突然,冲击力很强;但兔唇女孩被纳粹轮暴的场面完全没有展现,而是通过她赤身裸体奄奄一息地躺在家里床上的画面,通过她母亲口中的一句话而一笔带过,但冲击力依然不小。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恶”意推到了极致。看完电影后很压抑,一如当年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哈内克的《白丝带》,都是这样类似的题材,战争的残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个个原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天真纯洁孩童嬗变成为一个个没有人性的怪异小恶魔。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恶童日记观后感第3篇
基於對原作小說有超過十年以上的震撼回憶,我姑且算是自以為老屁股的屁孩粉絲吧。看電影的《惡童日記》,總會拋不開小說的《惡童三部曲》,用愈顯刁鑽的品法去讀去看電影的種種呈現。
對於導演János Szász對小說節奏的取捨,我是不大能苟同的。請得到原作的改編權(本作同時也兼具紀念作者過世的意義),不一定能拍得出原作的每份情。
但,這還是個很棒的電影。
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小說原作本身的題材相當上好,但如何用一百二十分鐘的影像去呈現,就會透露出電影工作者的觀點取向,無可避免。
當然誰都知道「去蕪存菁」的道理。只是甚麼部分該是「蕪」?甚麼部分該是「菁」?而「去」的捨失,「存」的求得,又是基於現實的時間考量亦或觀點的統整?這些細節,比知道去蕪存菁本身要容易讓人切身去想去賞。
一言以蔽之《惡童日記》,就是樁童言童語的戰爭眾生相。
在匈牙利前後遭遇德俄占領的時期,兩個來外婆家逃難的雙胞胎,一面收著遠地母親的信件,一面觀察戰爭下的村落,並逐漸眼變出了極為有意思的行為模式,逐漸成了不介意說謊與傷人的「惡童」。
當戰爭結束,父母與雙胞胎重逢時,惡童與價值觀正常的雙親,已經出現了強烈的對比,分隔兩者的那層代溝,就是戰爭在匈牙利劃下的,另一道無形的占領線。
《惡童》小說的文字是童言童語的,因為文本上假設這是篇寫給孩子的日紀。給孩子看,並不等於騙小孩,我認為小說的文字之所以這麼成功,也就是作者把握了這最關鍵的分界,這並非是一個單純以下看上的黑色童話,而是比黑色更汙濁的髒灰,讓孩子也浸淫在人性負面的醬缸中,逐漸主動得去互動,去接受,最後攪和在一起。
善與惡的二分法,在孩子與大人的標地中徹底被顛覆,且同化在一起,成了別於黑與白的灰色地帶。透過日紀這種筆法,去說一個老調卻殘酷的灰色時代,這是《惡童日記》對話的神品,也是最出色之處。
電影語言當然不能全照小說去跑。
電影開頭加入了一段原創的劇情,雙胞胎在老家尚未離開前,從父親手上收下空白的一本日記,要雙胞胎把自己在逃難時期的遭遇一一紀錄,以待未來能在戰爭結束後回憶。
這改編,當然是為了讓「視覺」介入故事,好發揮的媒介。電影中的日記不限文字,也能用昆蟲標本與手繪圖案等等方式,呈現雙胞胎面對飢餓或納粹入侵時,以最純粹的方式去傳達他們的心情。
這樣的改編能不能盡如人意?我沒有甚麼想法,因為這純粹是出於兩種藝術媒介轉換上必然的衝突,所想到的改編之道。
電影語言依靠鏡頭,小說語言仰賴文字,當一本刻意玩弄無所不在的文字敘述體「日紀」建構劇情的骨架要改成鏡頭下被觀看被聽取的戲劇,勢必要有視聽覺的介入。
電影幾個較大的劇情取捨點,有:
一,配角群的出場
在原作中匆促出場的配角刪剪到僅僅與主角有正面接觸的幾個方有登場。猶太教父跟教會修女的戲份則意外的大增,原作中只是象徵戀童的修女,在電影中增添了她反猶太的強烈傾向,因此被惡童報復,以麵粉炸彈活活毀容。這段演出未免過了頭,讓雙胞胎的惡意變得具體有了恨某個個體(奶奶除外)的方向。因為這件事,惡童被警長逮上門,狠狠教訓了一番,這場酷刑戲包含了雙胞胎心靈深處最難面對的分離焦慮,還有德國軍官在匈牙利的惡霸,至關劇情重要,但也還是有過頭呈現的觀點。此處約是電影中段,是改編幅度最大的一段,前後倒是與原作接軌,正好是惡童從天真變成純灰的轉折面。
二,小兔子的詮釋
被軍人輪暴至死,是不是被視為劇情的禁忌?不得而知。在少女小兔子的結局上,電影非常隱晦,甚至沒有暗示是輪暴還是過失殺人。看電影,再回頭把小說重讀,對作者安排小兔子這麼一個啟智兒四處丟晃的定位認識的比當年清楚了許多。小兔子就是有別於低齡的惡童們,將性話題呈現而出的象徵者。修女雖然也反應過她戀童還替小孩口交的惡行,但卻不如無職又弱智,毫無保護自己能力的如此妙齡少女,要更能刺激加害者的惡質想法。所以小兔子必須存在於小說中,僅管她總會讓人看到性難堪的面向。電影去掉了性的終極罪惡「輪暴」,也等於割去了小兔子登台大半的意義。有意乎?應該吧,因為小兔子在電影中好像也不是弱智的設定了,自然在力道上也遠弱於小說的楚楚可憐。
前前後後,我大概料想得到,導編想將整部電影的焦點放在兩位主角身上。經過這樣刪剪,劇情的眾生相性質被大大消弱,餘下最多也至深的,是惡童為惡多端的`過程,以及最後的人倫慘劇:他們出賣了雙親,以求存活。
在活下去面前,人能拋棄甚麼?惡童的選擇,或許也解答了這個底線。
結局中,一個惡童逃出了匈牙利國界,抵達另一面的國度。但他有沒有逃出寄宿在匈牙利上的灰色道德地帶呢?沒人能回答。
這樣的劇情觀點,就是導演選擇的最後結果。
我不喜歡劇情的眾生面相被大幅度修改的想法。
在我讀來,《惡童日記》雖看似傳記體,卻更多包涵的視整個匈牙利的影射縮影。惡童雖惡,是甚麼致使了兩個十歲孩子,變成敢偷敢打敢殺人的惡魔?這罪惡的溫床,其實就是由這些配角的點滴行為建構出的氛圍。少了這些配角,惡童之所以惡的理由,就失於小說的細膩,略顯粗糙。
不過,這也是無從避免的就是了。
就像前文提及,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
這仍是個有將道德灰暗地帶呈現而出的精彩故事。只是這筆精彩該歸於導演的取材得宜?還是作者先天給了太好的素材?就較以爭議了。
續集,很可能會拍喔。
我覺得導演應該是很熟悉原作,而且是對三部曲連續下來的敘事陷阱了然於心,因為細節太刻意了。
仔細看全片,雙胞胎的出入,都只有「一個人」代表發言,在兩人齊聚的畫面中,也時不時讓構圖形成一前一後,一光一影的形式。這很重要嗎?是的,因為雙胞胎的身分,在小說第二集《二人證據》,續集《第三謊言》中,都讓作者玩出了個任人解讀的敘事翻案,在此不暴雷。而電影《惡童日記》在取鏡上給了如此寬大的空間,不讓我聯想到續集的拍攝可能,實不可能。這又是導演精熟原作,最後選擇了某種觀點的隱藏彩蛋。
恶童日记观后感第4篇
《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在一次战争后双胞胎兄弟两人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还尚未给两个主角起名字。
双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经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则用:外面都流传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这让我想起别人讲的写作技巧—他人视角。所谓这个人很好,不要“我”来叙述,而由别人叙述,“我”来转述。)外婆天天骂双胞胎兄弟”狗崽子“之类的东西,对两人不加管束,进而促发了后来的故事进程。
双胞胎兄弟为了在挨外婆打时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学着自虐,像是互相殴打;为了忍受饥饿,则模仿苦行僧来使自己饥肠辘辘,他们还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当然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太无聊,他们认识了一个外号称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为了换取食物,在神父那里忍受了很多猥亵,成人世界过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体换做交易的介质,后来小兔子就死了。“性”在这篇小说里隐晦而多量,像是女仆和传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双胞胎兄弟偷窥,女仆对双胞胎兄弟的猥亵······,似乎是战争让“性”变得随机和任性,每个人都把握时机参与了进来。双胞胎兄弟还去偷窃,体会牢狱之灾。
战争快要结束时,双胞胎兄弟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情夫和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决定私奔他国,但遭到双胞胎和外婆的反对,母亲和双胞胎兄弟同母异父的妹妹死于家门前炸弹的爆炸。情夫走了,而双胞胎的父亲还在牢笼之中。外婆后来也死了,后来双胞胎决定逃离国境,在父亲出狱后,他们三个走向了边境线上。兄弟两人决定让父亲先走过去,目的只有一个,而后来的结局为这一行为提供了解答——父亲被边境线埋藏的炸弹炸的片甲不留。兄弟两个决定一个出离此地,一个决定留在原处,将来再见面。现在小兔子、爸爸、妈妈、外婆都去世了。
【二】
《二人证据》讲述的是留在故园的路卡斯的单线故事,路卡斯遇到了一个女孩雅斯蜜娜,雅斯蜜娜勾引他父亲生下一个残疾小孩玛迪阿斯(畸形驼子),这是雅斯米娜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在怀孕期间紧缚腹部导致的恶果。雅斯米娜带着这个孩子留在了路卡斯的家里,路卡斯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决定要养活这三口之家,路卡斯15岁了。路卡斯在酒吧表演,来争取家庭日常开销,在这期间,路卡斯认识了一个图书馆馆员,30多岁的少妇克萝拉,因为丈夫汤玛斯是一名作家,并被战争后占领的当局定为“叛国罪”而被吊死,路卡斯觉得克萝拉长得像自己去世的母亲而对克萝拉迷恋不已,尽管他们之间发生了性事,但克萝拉一直怀念着自己的丈夫。雅斯米娜后来离开了,死在某地,这是在很久之后了。马迪阿斯上学了,但受到很多排挤和欺凌,后来马迪阿斯自杀了。
在这一部中还有几个主要人物,如文具店老板维多,他喜欢观察文具店对面失眠者的情形,他的梦想是能写一本小说,他酗酒,酒精中毒导致的妄想症让他杀害了他的姐姐,并在杀死他姐姐的瞬间完成射精,维多与他姐姐在儿时还曾发生过性关系。彼得是一个党组书记之类的官员,年轻帅气,他给与了路卡斯无私的帮助,那是一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他后来的命运与双胞胎兄弟无法剥离,他爱上了路卡斯,但是毫无结果,曾经有一次路卡斯在彼得家避难,路卡斯向彼得伸出了橄榄枝,但被彼得拒绝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阶层的差异,和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的关系,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鸿沟都无法将爱隔绝,尽管路卡斯没有喜欢过彼得。
【三】
《第三谎言》的情节迷离难清,比如逃离家乡的克劳斯后来回到故乡,被告知此地没有路卡斯,但在另一个说法的版本中,当路卡斯发现马迪阿斯把自己吊死后就离开了,他的家被官方收回,他盘下的文具店交给了挚爱路卡斯的彼得照管,而路卡斯爱上的克萝拉也在彼得的照顾下,但那时,克萝拉很可能已经神志不清了,她还在幻想她被吊死的丈夫已经回来了,但那却是路卡斯的双胞胎兄弟克劳斯。
吊诡的是第三部推翻了先前的各种结局,比如他的父亲母亲并没有死,父亲出轨和一女人安登尼雅生了孩子,而父亲被母亲开枪射击而亡,在这过程中,路卡斯被射中背部而住院,克劳斯则被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照管着。显然这还不够迷幻心智,逃离国境的是路卡斯,他去找寻自己的克劳斯兄弟,结果发现克劳斯并不承认有兄弟路卡斯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兄弟路卡斯已经死了,于是他用克劳斯·路卡斯的名字来写作,这导致路卡斯绝望的离开。
克劳斯后来回到自己母亲身边,在克劳斯与他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相处时,他爱上了自己父亲与其情妇安登尼雅所生的女儿莎拉,遭到了情妇的拒绝,双胞胎的母亲不停的念及路卡斯,而克劳斯在路卡斯找上门来时,却决绝的不与其相认,并使用药物让自己的母亲入眠来阻止路卡斯和母亲的重逢。后来克劳斯又遇见了那个小妹妹莎拉(克劳斯曾哭泣着抱着自己的妹妹莎拉,腿脚缠绵,而达到性高潮,被安登尼雅发现后导致了克劳斯的离开)。见面正是尴尬时刻,小妹妹莎拉依然爱着克劳斯,克劳斯却没有回应······
路卡斯的死亡是三部曲告别的最后时刻,他的墓被安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他们将会生活在一起。
在《第三谎言》中真真假假难辨难分,比如到底父亲死于国境线上的爆炸还是母亲的枪击,比如母亲死于和情夫逃离的爆炸还是活了下来,比如妈妈出轨还是爸爸出轨,比如路卡斯还是克劳斯离开了故园后又返回,比如路卡斯(或者克劳斯)见到还是没有见到克劳斯(路卡斯)。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
用小说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一无所获。
《青涩日记》观后感
作为一名成年人,早已经告别了校园多年。读书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沦为学渣,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不懂得珍惜的时光总是我们最怀念的时光。那些我们回不去的时光总有太多我们想要去回忆的情节。有人把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称为“花季少男少女”,青春如同花朵,只是有的人枯萎,有的人绽放。我常被小事感动,我喜欢那些能带给人感动和温暖的电影。《青涩日记》就是带给我这样感动的一部电影。男主角王曲曲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也是我的好哥们--阿虎。
阿虎跟王曲曲一样,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也有一个曲折的童年。阿虎也喜欢混迹于网吧,只是阿虎的性格没有男主角那么的孤僻和自卑,也许王曲曲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黑暗的。12岁的孩子应该是青春绽放的年纪,我也曾是此间少年,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经历过青春,心里清楚的知道家庭的教育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重大的影响。王曲曲的父亲和情人育有女儿,他的母亲沉迷于麻将,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会给这位少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他转学,他孤傲,他冷漠,他独来独往。不是因为他的世界难以走进,而是他眼中的世界已经不再美丽,他渐渐地关闭了自己心中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电影中的王曲曲被同学嘲笑、被父亲殴打、被老师责怪,十足一个“问题学生”。现实中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于是乎导演也合乎情理的加入了电影中常出现的元素--爱情。是的,就是那位可以走进王曲曲的世界,逐渐打开王曲曲心扉的韩由由。聪明、漂亮、性格开朗的韩由由可以理解王曲曲心中的烦恼,耐心的帮助王曲曲,终于,我们见到了王曲曲天真可爱的笑容。这是一位12岁的孩子应该有的笑容。这是属于青春的时光,青春就应该是这样快乐的。
影片在这个时候又注入了新的话题--早恋。两颗青春刚开始发芽的心,少男少女悸动的年纪。两个截然不同家庭成长轨迹的孩子就这样牵起了手,走到了一起。当然,这在我国的学校是明确禁止的。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一部悲剧。作为过来人,我也曾经历过早恋,我能理解那份爱对于当时的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父母婚姻的破灭,母亲走向了自毁,使王曲曲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我把它称为“青春之殇”。是的,一个孩子承担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很少为电影流泪,但这部电影让我流下了泪水。不光同情男主角的曲折人生,而是觉得非常的真实,这就是目前我们国家许多年轻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到和承受的东西。
看完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有感动,有争议,有冷漠,有温暖。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出自我们珠海人之手,这部原创的作品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只想送一个词儿给这部电影--惊艳!!从人物关系到拍摄手法,能感觉到导演的创新与诚意。我们总说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可谁曾想,过多的商业化电影早已经毁掉了许多的优秀电影,于是我们见到了太多的烂片和雷剧。殊不知,这部简单、低成本制作的本土电影,居然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
我呼吁社会应该多关注像王曲曲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有句话叫--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是我们目前最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一个温暖完整的家,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通过这部电影,我对家乡的电影市场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我相信我们珠海的原创电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希望这样优秀的电影会越来越多。关于青春,我们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也希望珠海原创电影能拍出更多关于青春,关于珠海民生的电影,因为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本土电影也会像花儿一样绽放,谱写美丽的篇章!
《青涩日记》观后感
作为一名成年人,早已经告别了校园多年。读书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沦为学渣,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不懂得珍惜的时光总是我们最怀念的时光。那些我们回不去的时光总有太多我们想要去回忆的情节。有人把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称为“花季少男少女”,青春如同花朵,只是有的人枯萎,有的人绽放。我常被小事感动,我喜欢那些能带给人感动和温暖的电影。《青涩日记》就是带给我这样感动的一部电影。男主角王曲曲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也是我的好哥们--阿虎。
阿虎跟王曲曲一样,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也有一个曲折的童年。阿虎也喜欢混迹于网吧,只是阿虎的性格没有男主角那么的孤僻和自卑,也许王曲曲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黑暗的。12岁的孩子应该是青春绽放的年纪,我也曾是此间少年,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经历过青春,心里清楚的知道家庭的教育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重大的影响。王曲曲的父亲和情人育有女儿,他的母亲沉迷于麻将,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会给这位少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他转学,他孤傲,他冷漠,他独来独往。不是因为他的世界难以走进,而是他眼中的世界已经不再美丽,他渐渐地关闭了自己心中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电影中的王曲曲被同学嘲笑、被父亲殴打、被老师责怪,十足一个“问题学生”。现实中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于是乎导演也合乎情理的加入了电影中常出现的元素--爱情。是的,就是那位可以走进王曲曲的世界,逐渐打开王曲曲心扉的韩由由。聪明、漂亮、性格开朗的韩由由可以理解王曲曲心中的烦恼,耐心的帮助王曲曲,终于,我们见到了王曲曲天真可爱的笑容。这是一位12岁的孩子应该有的笑容。这是属于青春的时光,青春就应该是这样快乐的。
影片在这个时候又注入了新的话题--早恋。两颗青春刚开始发芽的心,少男少女悸动的年纪。两个截然不同家庭成长轨迹的孩子就这样牵起了手,走到了一起。当然,这在我国的学校是明确禁止的。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一部悲剧。作为过来人,我也曾经历过早恋,我能理解那份爱对于当时的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父母婚姻的破灭,母亲走向了自毁,使王曲曲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我把它称为“青春之殇”。是的,一个孩子承担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很少为电影流泪,但这部电影让我流下了泪水。不光同情男主角的曲折人生,而是觉得非常的真实,这就是目前我们国家许多年轻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到和承受的东西。
看完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有感动,有争议,有冷漠,有温暖。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出自我们珠海人之手,这部原创的作品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只想送一个词儿给这部电影--惊艳!!从人物关系到拍摄手法,能感觉到导演的创新与诚意。我们总说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可谁曾想,过多的商业化电影早已经毁掉了许多的优秀电影,于是我们见到了太多的烂片和雷剧。殊不知,这部简单、低成本制作的本土电影,居然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
我呼吁社会应该多关注像王曲曲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有句话叫--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是我们目前最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一个温暖完整的家,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通过这部电影,我对家乡的电影市场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我相信我们珠海的原创电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希望这样优秀的电影会越来越多。关于青春,我们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也希望珠海原创电影能拍出更多关于青春,关于珠海民生的电影,因为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本土电影也会像花儿一样绽放,谱写美丽的篇章!
《青涩日记》观后感
作为一名成年人,早已经告别了校园多年。读书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沦为学渣,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不懂得珍惜的时光总是我们最怀念的时光。那些我们回不去的时光总有太多我们想要去回忆的情节。有人把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称为“花季少男少女”,青春如同花朵,只是有的人枯萎,有的人绽放。我常被小事感动,我喜欢那些能带给人感动和温暖的电影。《青涩日记》就是带给我这样感动的一部电影。男主角王曲曲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也是我的好哥们--阿虎。
阿虎跟王曲曲一样,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也有一个曲折的童年。阿虎也喜欢混迹于网吧,只是阿虎的性格没有男主角那么的孤僻和自卑,也许王曲曲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黑暗的。12岁的孩子应该是青春绽放的年纪,我也曾是此间少年,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经历过青春,心里清楚的知道家庭的教育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重大的影响。王曲曲的父亲和情人育有女儿,他的母亲沉迷于麻将,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会给这位少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他转学,他孤傲,他冷漠,他独来独往。不是因为他的世界难以走进,而是他眼中的`世界已经不再美丽,他渐渐地关闭了自己心中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电影中的王曲曲被同学嘲笑、被父亲殴打、被老师责怪,十足一个“问题学生”。现实中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于是乎导演也合乎情理的加入了电影中常出现的元素--爱情。是的,就是那位可以走进王曲曲的世界,逐渐打开王曲曲心扉的韩由由。聪明、漂亮、性格开朗的韩由由可以理解王曲曲心中的烦恼,耐心的帮助王曲曲,终于,我们见到了王曲曲天真可爱的笑容。这是一位12岁的孩子应该有的笑容。这是属于青春的时光,青春就应该是这样快乐的。
影片在这个时候又注入了新的话题--早恋。两颗青春刚开始发芽的心,少男少女悸动的年纪。两个截然不同家庭成长轨迹的孩子就这样牵起了手,走到了一起。当然,这在我国的学校是明确禁止的。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一部悲剧。作为过来人,我也曾经历过早恋,我能理解那份爱对于当时的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父母婚姻的破灭,母亲走向了自毁,使王曲曲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我把它称为“青春之殇”。是的,一个孩子承担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很少为电影流泪,但这部电影让我流下了泪水。不光同情男主角的曲折人生,而是觉得非常的真实,这就是目前我们国家许多年轻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到和承受的东西。
看完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有感动,有争议,有冷漠,有温暖。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出自我们珠海人之手,这部原创的作品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只想送一个词儿给这部电影--惊艳!!从人物关系到拍摄手法,能感觉到导演的创新与诚意。我们总说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可谁曾想,过多的商业化电影早已经毁掉了许多的优秀电影,于是我们见到了太多的烂片和雷剧。殊不知,这部简单、低成本制作的本土电影,居然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
我呼吁社会应该多关注像王曲曲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有句话叫--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是我们目前最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一个温暖完整的家,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通过这部电影,我对家乡的电影市场充满了期待与信心,我相信我们珠海的原创电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希望这样优秀的电影会越来越多。关于青春,我们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也希望珠海原创电影能拍出更多关于青春,关于珠海民生的电影,因为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本土电影也会像花儿一样绽放,谱写美丽的篇章!
上一篇:主持人春晚的台词汇聚80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