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按着葫芦抠子儿】(惯)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供或索取财物。
【第2句】:【千年的房舍换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谚)千年的老房是不断更换主人的,经过修整,照样和新房一样。指房舍没有定主,只要修整,自会旧貌换新颜。
【第3句】:【兔子不吃窝边草】 释义:兔子不去吃自己窝旁边的草。比喻人不在家门口或当地干坏事,不去侵犯周围人的利益。参见“老鹰不吃窝下草”、“猛虎不吃傍窝食”。 例句:洪大哥,我不是来追赶你的。自古道:“兔子不吃窝边草。”
【第4句】:【人老惜子,猫老吃子】见“猫老吃子,人老惜子”。
【第5句】:【口头不似心头】(惯)指嘴上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第6句】:【尿不到一个壶里】(惯)比喻合不来,不能合作共事。
【第7句】:【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释义:小葱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与“清”谐音。比喻清楚明白,没有差错。也比喻彼此关系清白。 例句:队委会还没来得及宣布这件事,她已经把保管室里的账目、实物清点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8句】:【白眼、青眼】“白眼”,眼睛向上看或向旁边看,露出白眼珠,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青眼”,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青即黑),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源出《晋书·阮籍传》。《晋书·阮籍传》记载:晋代阮籍狂傲不羁,见到凡夫俗子,便翻白眼看人;见到高雅之士,便垂青眼相待。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去看他,他翻白眼以视,瞧不起嵇喜,嵇喜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嵇康也是当时名士,听说哥哥遭冷遇后,便带着酒,拿着琴去拜访,阮籍用青眼见他,很是热情,二人相聚甚洽。以后,“青眼”表示对人的喜爱、看重。“垂青”也是从青眼演变而来的,还有“青目”、“青眸”。“白眼”则相反。 “白眼”、“青眼”之语很快流行。唐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化用其典。杨炯《祭汾阳公文》:“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也是化用其典。 今“垂青”一词用得多,“白眼”用得亦多。
【第9句】:【烂泥摇桩,越摇越深】(谚)在烂泥里摇动木桩,越摇动木桩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挣扎越陷得深,终至于不能自拔。
【第10句】:【通关节】见“打关节”。
【第11句】:【肉不烂,再加炭】(谚)肉没煮烂,是火力不足,火候不到,还得再加炭火,继续去煮。比喻事情没做成,是功夫没到;继续下功夫,总会成功的。
【第12句】:【三个老婆一台戏】(谚)老婆:也称婆娘、婆姨,我国北方对妻子的俗称,也泛指已婚妇女。指几个妇女聚集到一起,常常会嬉闹说笑,好比上演一台戏。 也作三个婆娘一台戏。 三个闺女一台戏。 三个婆姨一面锣,两个婆姨一面鼓。
【第13句】:【老虎嘴里掏食】 释义:比喻不看对象,自找倒霉。 例句:“为了一只鸽子,我敢从老虎嘴里掏食儿去?我不敢闯这个祸。”
【第14句】:【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谚)英雄好汉能保住周围村庄的安定,一条好狗会护住周围邻居不遭偷盗。指是好男儿就要做好一方的保护神。 也作“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
【第15句】:【隔年的皇历看不得】 释义:皇历:阴历历书。它的节气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个样子,隔年不适用。借指不能按老规矩办事。 例句:“……可后来往深里一寻思,就觉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黄历翻不得哕!……”
【第16句】:【锅里有了米,不愁碗里没有饭】(谚)比喻全局生活富裕了,个人就不愁没好日子过。
【第17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 释义: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败下去。 例句:他向对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叹地说:“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难过啊!就像古人所说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样,越来越差劲了!”
【第18句】:【好花不向街头卖】(谚)指只要花好,自有人前来购买,不必跑到街头去兜售。泛指好货自会招引众多的买主,不必张扬推销。
【第19句】:【鞋不加丝,衣不加寸】(谚)丝:长度单位,十丝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点就不合适,而鞋的制作准确度比衣服更为严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20句】:【一步一个脚印】(惯)形容做事扎实、稳妥。
【第21句】:【拿着黄牛便当马】(惯)比喻随便拉人来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来顶替。 也作“拿了黄牛当马骑”。
【第22句】:【驴唇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答非所问。说话离题或事物两方面不符合(yipinjuzi.com)。 例句:“咱两人是驴唇不对马嘴,你说了半天把我也说糊涂了,……”
【第23句】:【一个时节一个令】(谚)指一年四季随着气候的变化,节令也各自不同。也比喻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气候,必须分别看待。
【第24句】:【拿豆包不当干粮】(惯)豆包:包有豆馅儿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第25句】:【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惯)太医:皇家的医生。比喻事成之后便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第26句】: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第27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锅让人赔】(惯)比喻有了好处,自己独占;出了差错,要别人承担。
【第28句】:【老母猪挤在墙角上,还哼哼三哼哼】 释义:比喻不能任人欺负,要做出反应。 例句:百人百性嘛!老母猪挤在墙角上,还哼哼三哼哼哩!干别的我舍不得,一说和冯老兰打官司,我鬻儿卖女也得干!
【第29句】:【大雪纷纷兆丰年】 释义:大雪预兆明年是个丰收年。 例句:自从入冬以来,三天一次小雪,五天一场大雪,一直没有断过,困得人们也不能出门。可是老年人却说:“大雪纷纷兆丰年,来年必定丰收。”
【第30句】:【开言欺陆贾,出口胜隋何】(惯)陆贾、隋何:都是秦末汉初说客。 比喻能言善辩。含讽刺意。 也作“开口赛隋何,摇唇欺陆贾”。
【第31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释义:溃:溃决。蚁穴:蚂蚁洞。比喻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 例句:“找教导处,退回去。这样的人,我们不欢迎!”……“高见!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开这个耗子洞。”
【第32句】: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第33句】:【九个佛墩十八个菩萨】(惯)比喻人多职位少。
【第34句】:【冬至馄饨夏至面】 释义:冬至日吃馄饨,夏至日吃面。是民间一种风俗。 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
【第35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企图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见事危急,就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种言论行动表面上正当好听,其实别有用心,另有企图。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终了,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第36句】:【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谚)指旧时女儿一出嫁,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来一样,从此不能再算是娘家的人了。 也作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第37句】:【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释义:形容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无穷。“让路”又作“让道”。 例句: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第38句】:【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歇)罗汉:佛教称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应受人供奉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的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观音:南海观世音菩萨。指主体比客体还多。
【第39句】:【摆长蛇阵】(惯)长蛇阵:古时作战常用的一种阵法,队伍按一字长条形排列。比喻排长队。
【第40句】:骏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无穷。
【第41句】:【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谚)指独自一人考虑问题难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谋定计自会高明。
【第42句】:【秀才人情纸半张】(谚)指旧时读书人大多穷困,与人交往,只能用书画作馈赠。后用作以薄礼相酬的常语。
【第43句】:【抢风扬谷——秕者先行】(歇)抢风:迎风,顶风。秕:子粒不饱满。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倒占了先。
【第44句】:【打好了江山杀韩信】(惯)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西汉初年军事家。楚汉战争时,为刘邦出谋划策,攻占关中,后被刘邦封为齐王,不久率兵与刘邦会合,灭项羽于垓下。汉立,改封为楚王。 被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孺勾结谋反,为吕后所杀。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脚踢开。
【第45句】:【尽听拉拉蛄叫,别种庄稼了】见“光听拉拉蛄叫,就别种地了”。
【第46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 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妄图作垂死挣扎。 例句: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我们就应该来个剥皮刨根,不给它一点喘息机会!
【第47句】:【针尖对麦芒】(惯)麦芒:麦穗上的芒,呈针状。比喻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第48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谚)海干涸了,还可以见到海底;人至死也难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样的。 指认识任何事物都比较容易,惟独人心难测。
【第49句】:【推出午门斩首】在戏剧舞台上,朝廷断案或朝议时有大臣触犯龙颜,常听到皇上“推出午门斩首”的台词。那么,真的是在午门前处决人犯吗? “午门”是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正门,是很庄严神圣的地方,许多重要的礼仪都在这是举行。 明清两代处斩过不少将军、大臣、亲王等人,而历史记载,明代是“被斩于市曹”。清代晚期“辛酉政变”处斩辅政八大臣中的肃顺等人,“戊戌变法”处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是在北京外城菜市口执行的。在当时封建的观念下,杀人被认为是凶事,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利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宫室的。所以,自古以来,处斩人的地方不仅不在皇宫大内的门口,而且一般都要在都城之外。所以,“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是错误的。 那这戏词就一点根据也没有吗? 不过,在明代,如果官员因奏事或进谏触犯了皇帝,往往会被拿出午门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当廷杖责。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据明史记载:“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杖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总之在明朝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门外,廷杖大臣达五百多人次,死者众多。 这大概就是“推出午门斩首”说法的流言吧。戏剧有艺术夸张的成分,看戏需要分析,分清虚构或真实。
【第50句】:【业罐子满了】(惯)业:同“孽”,罪孽。指作恶极多,死期已到。
【第51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 释义: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权,例句:我看他贵发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快没啥好“戏”唱了!
【第52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谚)指雨后夜间行路,在无光照的情况下,看着亮亮的是积水,看着紫花样的是泥坑,看着黑呼呼的才是路。
【第53句】:【哑子做梦——说不得】(歇)指无法说或不能说。
【第54句】:【百步无轻担】(谚)路程一远,肩上的担子就会越挑越觉沉重。指人远路负重极为吃力。 也作“远路无轻担”。
【第55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释义:黄盖:三国时东吴大将。《三国演义》故事:在赤壁之战中,为了火烧曹操的战船,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让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诈降,瞒过曹操。比喻做样子给别人看。也比喻双方自愿,别人不必管。 “—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 例句:他们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第56句】:【今日不谈明日事】(惯)指只管眼前,不管今后。
【第57句】:【漏船偏遇顶头风】见“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第58句】:【撩虎须】见“捋虎须”。
【第59句】:【锣齐鼓不齐】(惯)形容行动不一致。
【第60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 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第61句】:【没有三分利,谁肯起五更】(谚)三分利:三分的利润。五更:一夜分五个更次,第五个更次在黎明时分。指人们起早摸黑苦干,无非就是为了财利。
【第62句】:【生处好寻钱,熟处好过年】(谚)寻钱:寻找赚钱的门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赚钱,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钱借物,容易过年。
【第63句】:【打架忘了伸拳头】(惯)形容人紧急关头慌乱得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第64句】:【子虚乌有】现在我们常用“子虚乌有”来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来自何处呢? 汉武帝时,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来叫“犬子”,十分不雅,后来有了学问,因为佩服战国时名臣蔺相如而改名相如。 有一天,武帝读到一篇《子虚赋》,非常欣赏,但又觉得很遗憾,因为他以为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武帝手下有一位养狗的杨得意,也是蜀人,禀告武帝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武帝大惊,将司马相如召来一问,相如说:“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于是接着《子虚赋》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赋》,两篇大赋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既有文采,又含劝谏,“奏之天子,天子大悦”。 《子虚赋》的内容是假托两人的问答,这两个人一个是楚国派往齐国的使臣子虚,另一个是齐国人乌有先生。子虚来到齐国,齐王与他田猎,子虚趁机向齐王吹嘘了一番楚国的园林如何如何广大、繁茂,楚王田猎又如何如何威风。乌有先生对他的这番渲染很不以为然,批评子虚言过其实。 在接下来的《上林赋》中,司马相如借同时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则失矣,而齐亦未得也”,说他们只不过是诸侯园囿,而与天子的上林相差甚远。作者极力描写了上林苑的巨丽之美,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大一统帝国的气势与富足。但笔锋一转,把重点移到天子身上。说天子极乐之时,茫然若失,叹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罢猎”,命将上林辟为农田,解除山泽之禁,然后“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 正如班固所言:“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这篇赋的前面是郑、卫之音,但是“曲终而奏雅”,其目的还是为了劝谏。 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子虚”也就是“虚先生”的意思;乌有先生,也就是“没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没有这位先生。”三个人的名字虽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后来也就专用“子虚乌有”来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65句】:【老先生】“老先生”这一称呼,感情比较复杂,一般是对年事已高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特别民间把有经验的老中医尊称为“老先生”。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到了明朝,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官员也统称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多种含义。它不只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如有人在会上发言冗长且不着调,旁人劝他说:“老先生,你少说两句吧!”
【第66句】:【大姑娘裁尿布——闲时做下忙时用】见“小大姐儿裁褯子——闲时置下忙时用”。
【第67句】:【露丑不如藏拙】(谚)与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耻笑,还不如把自己的短项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指藏拙固然不佳,却比露丑略胜一筹。
【第68句】:【披星星戴月亮】(惯)天还没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来。形容非常辛苦、劳累。
【第69句】:【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民间传说这是每年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时刻。 牛郎和织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两颗星。以现在的观点看,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织女不愧为夜空中的一对闪耀伴侣,引得地上众生仰头观望。 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演绎成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相传,天上的仙女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云彩。勤劳善良的人间男子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嫂度日。哥嫂对他十分刻薄,与他分家时只给他一头老牛。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到人间游戏,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于是织女没有回天庭而是嫁给了牛郎,并生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帮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担挑了两个小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划,划出了一条波浪滚滚的银河,硬生生将牛郎和织女隔开。不过二人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上苍,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会。这天,会有无数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为他们搭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据说,七月初七这天,在地上看不见喜鹊。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现代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第70句】: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第71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点火】(惯)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第72句】:【锅盖揭早了煮不熟饭】(谚)比喻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就不可希图事情速成。
【第73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谚)行军打仗,在军队尚未起动时,军用的粮草必须先筹运。指粮草是行军打仗的先决条件。 也作“大军未到,粮草先行”。
【第74句】:【杀风景】“杀风景”一词源于民间隐语,原意是损坏美好的景色,后来用于比喻在兴高采烈的场合使人扫兴。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撰写的《杂纂》一书中曾有六个“杀风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洗脚。 二、花上晒裨。在美丽的花枝上晒裤衩。 三、背山起楼。背靠山起楼,开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气爽的山色。 四、焚琴煮鹤。把琴当做木柴烧,把鹤宰了煮着来吃。 五、对花啜茶。赏花本应饮酒,但不饮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间一壶酒”的诗句。 六、松下喝道。清幽静谧的松下是歇脚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达官贵人驱使车骑人马吆喝而过。这是“杀风景”的典型例子,后来泛指一些扫兴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鲁迅《致山本初枝》信:“龙华的桃花虽然已开,但警备司令部占据了那里,大杀风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杀风景”一词用得非常到位准确,一语双关,不愧为文学泰斗。
【第75句】:【龙归沧海,虎入深山】(惯)比喻有才能的人找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或地方。 也作龙归大海,虎进深山。 老虎入山,蛟龙下海。 虎进深山,龙归大海。
【第76句】:【天塌下来,自有长子顶着】这个俗语比喻再大的风险,自有该承担的当事人担着,不必害怕。它典出《醒世恒言》七:“天塌下来,自有长的撑住。” 此书记载了太湖西山有个富翁名叫高赞,他有个女儿既漂亮又能干,一心想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他决定自己当面挑选,试过文才,自己满意才行。 湖对面吴江县有个富人叫颜俊,想去应试,自知貌丑学浅,便托表弟钱青冒名顶替。钱青当真是饱读诗书,一表人才,只是穷困潦倒,寄住在颜俊家里习书应考。听说表哥让他去干这伤天害理的缺德事,心里踌躇。颜俊便说:“贤弟,常言道:‘天塌下来,自有长子撑住’。什么事有愚兄在前,贤弟不必多虑。”钱青无奈,只得去了。 高赞一见假颜俊小小后生,气宇轩昂,心里很是喜欢。一试,果然高才,大喜过望,当即允婚,只提出一个条件,迎亲时,必须女婿亲自上门会见亲友,才能把女儿嫁过去。 颜俊无奈,只好在迎亲那天,再请钱青假冒一次,他认为:迎回来再由自己拜堂成亲也不迟。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钱青会见亲友后,刚想带新娘回程,突然刮起了大风,三天三夜都不停,太湖根本无法渡过去了。高赞便做主,立即在娘家成亲,假颜俊变成了真女婿。
【第77句】:【桑条从小拗,大来拗不直】(谚)桑树的枝条要想培直,必须在它嫩小的时候;长成粗枝便无法拗动。 比喻教育后代必须从幼小时抓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78句】:【马拉松】“马拉松”一词现在多用来形容漫长无休止的事情。比如,中国加入WT。问题,一谈就是十三年,断断续续,可谓马拉松式谈判。那么,马拉松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马拉松”是世界公认的一个长跑比赛项目,是个音译外来词,同其他长跑、短跑项目不同,是专用名词,特定比赛项目。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呢? 它是奥运会最早规定的项目之一,“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历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马拉松长跑的距离是【第42句】:194公里,这可说是所有径赛项目的长度之最。 “马拉松”源自希腊和波斯帝国在马拉松的一场战争。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郊外的一平原地名,马拉松平原距离首都雅典四十多公里。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出动十万军队进攻雅典。当时希腊军队只有一万多人,但人民保卫祖国的战斗意志十分坚强,双方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希腊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波斯军队。 一个外号飞毛腿的战士菲德尔迪斯身受多处战伤,但激动地要把这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立即告诉首都人民。他一口气跑到雅典中心广场喊道:“欢庆吧!我们胜利啦!”喊完就死了。 为了纪念他,奥运会将他跑步的里程,以起点马拉松命名,作为竞技项目了。
【第79句】:【干吃大鱼不费网】 释义:比喻不付出代价却得到好处。 例句:拿害孩子这件事说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杀的;咱们是干吃大鱼不费网,连一条绳子也搭不上。
【第80句】:【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惯)比喻做事拘泥偏执。
【第81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惯)指有什么贡献什么,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也作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有人的出入,有钱的出钱。
【第82句】: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第83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进什么庙,念什么经】 释义:比喻办事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条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进什么庙,念什么经。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当,会露馅!
【第84句】:【围着锅台转】(惯)指烧火做饭,忙家务事。
【第85句】:【百姓】“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 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第86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谚)比喻人进取向上艰难,消沉堕落却十分容易。
【第87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谚)漫天:喻极高。就地:喻极低。交易场中,卖方可以把物价要得很高,买方可以把价钱还得极低。指买卖当中的讨价还价,有着极大的幅度。 也作漫天开价,就地还钱。 满天讨价,落地还钱。
【第88句】:【要取骊龙项下珠,先须打点降龙手】(谚)骊龙:黑色的龙。打点:准备。想要得到骊龙的项珠,先得备好降龙的人才。比喻要干成一件事,首先要找准这方面的人才。
【第89句】:【是山总有路,是河总有桥】(谚)山不论大小,总有可爬上去的路;河不论宽窄,总有可渡过去的桥。 比喻问题不论简单与复杂,都会有解决的方法。
【第90句】:【富人家日子好过,穷人家孩子好养】(谚)指富人家有钱,过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穷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成长。
【第91句】:【小车子不拉——推好】(歇)推:谐“忒”。指太好了。表示赞美或赞同。
【第92句】:【三天两后晌】(惯)晌:一天内的一段时间。形容很短的时间。 也作三天两晚上。 三天两早上。 三早起两晚晌。
【第93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释义:指小暑大暑时节雨水多。 例句: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飞机不敢来。
【第94句】:【胆量是斗出来的,志气是逼出来的】(谚)胆量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志气是由逆境逼出来的。指人的胆量和志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激励的结果。
【第95句】:【唯食忘忧】(谚)指人很难排除忧愁烦恼,只有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暂时忘掉。 也作“唯食可以忘忧”。
【第96句】:【白脸奸臣】“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 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 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第97句】:【君子不记小人过】见“大人不责小人过”。
【第98句】:【挤破了门】(惯)形容人来得非常多。 也作“挤破了门框”。
【第99句】:【走了大褶儿】(惯)褶儿:褶子,衣服、窗帘等上面经折叠而缝成的纹。比喻没了规矩或出了大错。
上一篇:每天发佛语-佛家经典禅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