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白鹿原魏太太台词集锦8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张雨绮白鹿原观后感精选

《白鹿原》以田小娥为主线,让电影从庞大的时代跨度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走了出来,把故事讲明白了,这么做有得有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鹿原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雨绮白鹿原观后感【篇一】

上半年会引发版本争议的有两部片子,一部是台湾魏德圣《赛德克·巴莱》,一部就是王全安的《白鹿原》,他们的最初版本都是片长惊人。相比之下,魏德圣还可以解释为删减能让观众更好地去欣赏,但王全安更多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从去年制造首都文艺各界好评如潮的声音,再到年初参赛柏林抛出删减过身的无奈。这一出戏,内地观众似乎并不陌生,那就有如虚造个禁片之名,立马增加了同情分。以顾长卫为例,他的三部长片无一不是说遭到了删减,损害了创作。但类似的事情,你身在中国,拍禁锢最深、钳制最紧的电影,实在无人能够幸免。然而,《白鹿原》引发的声音反弹似乎更为强烈,这一方面大概是跟有国营背景的西影厂参与投资有关,另一方面,《白鹿原》是荣获过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读者众多,影响深远。

如果引述作者陈忠实的说法,他对《白鹿原》的成片效果很满意,超乎想象。然而,他针对的是最初的220分钟版本,至于后来版本,包括国内公映版的面目尚无从知晓,去年卖力猛夸的恐怕要找一些托词借口了。删减对《白鹿原》的损伤确实很大,但是,如果凭借想象去填充整部电影,生造出一些好感,似乎也无此必要。

在我看来,《白鹿原》散发出第五代导演的浓烈气息,影片与《黄土地》和《红高粱》有异曲同工之妙(片名同是颜色系),人的命运与土地密不可分——正如片中不时出现的广袤麦田。电影通篇采用mastershot(主镜头)拍法,保持身段和距离。即便有激烈冲突、人物情绪大爆发,镜头始终都不愿意凑近一些,近乎呆板地定在那儿(以远景和中景为主),同时,导演也不想在剪辑上做些调整,前半段的节奏平稳得惊人,后面又失于散乱。因而,无论看没看过《白鹿原》原著,观众都必须要气定神闲。

王全安暴露了他的惊人野心,他试图通过一部耗资巨大的史诗片来奠定自身地位,引领新一批导演的商业大潮。如果《白鹿原》真以完整版上映,其规模架势和残酷结局,绝对不逊色于他迎娶张雨绮的“鸽子蛋”。只是,正如刚开拍时外界的顾虑,《白鹿原》书中有诸多与性有关的描写,那肯定是审查忌讳,一旦去掉这些,那拍摄《白鹿原》又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岂不料,放在中国,当性与政治一起搬上台面,后者反倒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参照最初的完整版本,《白鹿原》被删减的地方大多是出于政治考量,同时片中也有一些近乎谄媚或者是讽刺的台词。删减对后半段的损伤尤为明显,直接拿掉了抗战后的段落。太过直接的动刀,造成了人物命运的不知所踪。电影开头是三个小孩: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末了,三个人的命运都没有交代,不知所踪,只剩下踉跄的老家伙,目睹祠堂被炸,灰飞烟灭。仅就这点而言,《白鹿原》的架构已经被完全破坏,父子反目是铺垫到位了,但上下两代人的传承关系只交代了一半,白鹿的传说估计也成了封建迷信。至于有些观众抱怨书中白灵等角色被删,这些都是改编剧本要做的牺牲,毕竟光是这样,《白鹿原》已经显得人物众多,内容庞杂。

《白鹿原》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保留了原著里赤裸裸的原始欲望,下半身的台词桥段尤其多。从泡枣到撒尿,书中得来,全不费功夫.化为影像,当真也是肆无忌惮地挑战着审查尺度。至于对土地的感情,镜头已经说明了一切。王全安对那片麦田的爱意远远超过了田小娥,寒来暑往,串接转场,反复出现,反倒有偷懒和不会讲故事之嫌。基本上,王全安还是采用了第五代的叙事方法,不重细节,偏好全貌。众多人物极力克制着情感,惟有田小娥这样的女性风骚难耐,愈发张扬。此外,电影的场景道具和美术服装也还不错,时代还原做得挺到位。大银幕上看老腔的演出,气势不凡。当然,这背后原因很可能只是砸钱二字。

缺点方面,删减占去了很大一条。删减以外,《白鹿原》依然犯了群众演员糟糕的中国式大片通病,他们要么表情木讷,饥民不像饥民,要么只会振臂高呼,把领便当的心思暴露无遗。可以说,在有名有姓的人物角色以外,王全安完全放弃了这块领域的努力。仅就群演这点,那些看过最初版本就大喊划时代杰作的,当真可以休矣。尽管有人解释说,那是为了制造舆论,进行施压,但回头来看,类似前期宣传的案例太多,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捧杀。

相比之下,其他职业演员的错误和不到位都可以原谅,比如说张丰毅太收、吴刚太放,那是眼光问题,并不是硬伤。当然,所有人都可以原谅,惟独饰演田小娥的张雨绮无法原谅。我并不反对导演把女演员当缪斯女神,只是,当女演员是他老婆,这般情况大多会搞砸。我更无法理解柏林电影节时有关张雨绮演技脱胎换骨的传闻,在其他人都有不可逆的损伤时,田小娥的命运是有始有终,甚至死了还有戏(造庙)。光是这些,足可见王全安对张雨绮的爱意有多深,指导过度,近乎过火。准确说,在前半段,在段奕宏(黑娃)出跑前,张雨绮的戏份都还可以接受。但这黑娃一跑,她就失了魂似的。跟人莫名其妙地搞上,各种太超过的演绎方式。饿了个半死还要躺在床上,露出香艳的锁骨。可以说,她后面的表现,完全游离在故事需要以外,也把整部电影变成了“田小娥”。

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从祠堂到白嘉轩,他们的存在才是白鹿原的悲剧所在,压抑引发了叛逆,导致反抗。《白鹿原》遗憾的地方在于后半段,当故事离开了主线索和轴心人物,田小娥栖息的破窑洞成了主场景,更有不搭嘎的进城一段,演起了皮影戏,暴露了王全安过度展示传统的缺陷,当真是走电影节路线导演的一大通病。相比苦难的横陈,这类脱离于剧情故事的陈列型段落,实在毫无必要。至于苦难本身,说起中国的农民,就连剧中人都会兀自感叹一番。因为本来就很苦,无所谓再苦一些,再惨一点。

电影《白鹿原》的背后,家族恩怨被弱化,同时白嘉轩也并不知道,他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又扮演了施害者的角色。与主动施害不同,他是恪守祖训族规,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惨剧。由白鹿原往上,历次政治运动以闹剧般的方式开始,又闹剧般收场。无需联想,这大抵也说明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环境,家长与族长的大家庭,无法逾越的权威,总是难以动摇。当下一代急欲摆脱上一代(父辈)的命运悲剧,结果他们挣扎一番,又重复着他们的故事。

“风花雪月评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本来接着麦田与粮食的话题,电影在结尾处大可抛出农民与脚下土地的关系影响。只是,当几个人物凭空消失后,电影也草草结束,这故事都没讲完,剩下的只能去依靠想象吗?

  张雨绮白鹿原观后感【篇二】

如果没有原著《白鹿原》,那么电影《白鹿原》将会再次生冷硬狠地搅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如果由220分钟删减至188分钟再删减至156分钟,《白鹿原》或更能将原著展现得完整一些。但没有那么多“如果”可以假设,影院里放映的这版《白鹿原》,就是在原著地基上起的一座高楼,它坚固与否,要靠观众暴风骤雨般的讨论来检验,但眼下一个事实是,现在我们谈的是电影《白鹿原》,而非那个在记忆中模糊的原著。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读过《白鹿原》且之后一直没有重读的读者,我对原著的印象只剩下概念性的东西,比如强烈原始的欲望,以及被这欲望冲击之下的灵魂道德、宗族秩序、乡土政治等,阅读的快感同时会伴随着不适感,这源于它真正潜入了民族历史的深处,用“真实”这把刀子剖析着人们的灵与肉,试图割断至今仍在桎梏、统治着我们言行的一些“绳索”。现在,随着电影影像一幕幕地呈现,当年阅读原著时的五味杂陈又在内心复习了一遍。

如果没有了白鹿原所弥漫紧张与压力,没有了情欲带来的撕裂感,没有了围绕“男女关系”那些“见不得人”的描写,《白鹿原》的冲击力会大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白鹿原》难拍的主要原因。电影《白鹿原》的前半部分,重点在描述麦客黑娃和地主家姨太太的偷情故事,以及他俩跑回白鹿原后所遭遇的阻力,这部分故事稍显平淡,但有粗犷刚烈的.气质作为背景,还是可以抱着欣赏的心态观看,到了后半部分,矛盾冲突集中爆发,沉重感骤然加强,前半部分所流露的风情尽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丑陋的人性。

鹿子霖的饰演者吴刚曾表示,鹿子霖对田小娥的欲望不是“脏”,而是人的本能,“中国的农民很淳朴,没有设计好什么阴谋,但一切就是发生了。”但电影所表现的鹿子霖,完全和吴刚所说的相反,鹿子霖不仅与田小娥有违背伦理的肉体关系,更是想以田小娥为“武器”,去攻击他一直又敬又畏的白嘉轩,最后黑娃棍击腰杆一直挺得很直的白嘉轩,众族人撺弄鹿子霖当族长等,都证明鹿子霖是货真价实的阴谋家,他也成了电影里唯一一个难以让人产生同情心的人物,当然,吴刚的演技也堪称全片最佳。

《白鹿原》以田小娥为主线,让电影从庞大的时代跨度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走了出来,把故事讲明白了,这么做有得有失,但鉴于影片的篇幅和观众的接受程度,让田小娥成为最重要的角色或是正确的选择。在原著中,田小娥的命运是必须有一个男人依靠,她才可以活下去,那个男人是谁不重要,但在电影里,左右田小娥行为虽有欲望的成分在,但更多的却是恨——她只爱过黑娃一人,她与鹿子霖在炕头玩骑马、喝尿的游戏,恨意是最大的动力,对于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她有同情的成分在,但这同情也包括对他的懦弱的嘲笑。影片对田小娥的性格这么设置,是更符合观众的主流价值观的。自饰演田小娥这个角色后,张雨绮才算真正成为具备表演实力的演员,和她以前的角色相比,田小娥给她带来的内心冲击,会帮助她脱胎换骨、找到表演真谛。

《白鹿原》由谁来拍、谁来演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拍、能不能演、能不能上映。现在这个版本的《白鹿原》,是在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内完成并勉强公映的,它当仁不让成为王全安从影以来完成得最好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说他沾了原著的光。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演职人员,应忽略公映后舆论对这部电影或好或坏的评价,因为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成绩,让我们可以谈论电影《白鹿原》,回忆原著以及它诞生的伟大时代,或许还可借机谈谈电影审查以及其他。

具有民族史诗品质的电影我们有过,比如《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等,但这些都是过去的作品了,在等待《白鹿原》公映的这些年间,再没有什么能扎根土地、流着滚烫血液的作品面世。带着缺陷公映的《白鹿原》,仍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情,它衔接起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真正民族电影的热爱和追逐,显现出少数电影人前赴后继拓宽电影表达空间的勇气与信心,《白鹿原》是不是佳作有待时间考验,但它却是九月份所有电影中,最值得关注和支持的一部。


 

11500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