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
《我们为何而战》这部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是在二战期间制作的,是一部真实的新闻短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是美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开始时的目的在于让美军知道美国为何参战,到后来,索性向美国民众公开,以争取举国上下支持联邦政府打胜这场战争。
该片由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执导,他曾因一部[一夜风流]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
于是,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便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WeFight)的八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to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and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Battleof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Battleof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BattleofChina,1944)、《战争迫近美国》(WarComestoAmerica,1945)和《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YourEnemy:Japan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
在《战争前奏曲(PreludetoWar)》中,法兰克‧凯普拉舍弃述说加入战斗的正确性,转而诉诸于美国一贯的,企图维持世界正义的角色,它将民主与暴政、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加诸于战争的必要性之上,扩大了美国非战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国的宣战充满了拯救世界的正义感,而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港事变的攻击而已。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这是美国人编辑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片子。当时作者是以中国“战友”的盟国立场编辑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义勇军进行曲》(现我国国歌)是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片子首先全面介绍中国是怎样一个古老而和善的大国,日本为什么要通过征服中国霸占世界。
片中既有蒋介石的正面战场,也有毛泽东的游击抗日。片子对上海激战、南京大屠杀、全国西撤、重庆大轰炸、修建中缅公路供给线、中国远征军、飞虎队、全国团结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苏盟国联手反击......都以罕见的珍贵镜头加以反映。整片条理清晰,思路递进,宏观微观交相陈述,明白易懂。其惨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纤夫拉船运输”、“千万军民修筑中缅盘山公路”、中日空战.....场面十分壮观,令人振奋,催人泪下。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最感人也最真实的抗日战争——《我们为何而战》中国篇,不带有任何政治性质,没有政党之争,有的只是坚强的中国人。非常遗憾的是,如此真实如此感人肺腑的纪录片居然是美国人拍的。
爲了向美國人解釋爲什麽要去中國抗日,美國政府制作了這部短片。開始時的目的在于讓美軍知道美國爲何參戰,到後來,索性向美國民衆公開,以争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戰争。
真实的新闻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
1944年,“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被授予纽约影评奖的最佳系列纪录片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真实的新闻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这部纪录片很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所选取的采访对象,政界的资深军事顾问,前五角大楼研究员,儿子在9/11死去的父亲,越南裔美籍飞弹研制工程师(前越南难民),亲自参与2003年3月份对伊拉克的空袭的两名美国军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在反思美国从二战到伊拉克战争的国际地位,美国民众对政府的评价变化的同时,也对美国未来在国际环境和国内民主方面表现得忧心忡忡。
片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黑底白字的打出来的数据触目惊心,写着:在伊拉克战争开始的6各月内,美军共投放50颗precisionskystrikes(军火商称命中率极高,并且能将周围损失减小到最少的smartmissile),0颗击中目标,即伊拉克的领导层。死亡的90%为平民。
真正让美国人愤怒的是政府掩盖真实的战争动机,操纵了民众对战争的看法。媒体也未起到check&balance的监督作用,单方面听取了政府对战争的说辞。这让美国对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民主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动摇,对于capitalism对democracy的侵蚀的论调得到了再一次印证。但对于别的国家的人看来,只能说对权力的完全信赖是民众的天真。
真实的新闻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其实殖民帝国主义是根本,军事工业是其结构性结果之一。
了解西方历史的都知道,殖民是西方国家发展的永恒模式。从古希腊到罗马到西班牙葡萄牙到英国法国到希特勒莫非如此。美国的殖民是经济殖民,即资本化的殖民。如果说英法是老式殖民(占领土地和移民)向新式殖民(掠夺资源和经济)的转变,纳粹是一次殖民倒退,那么美国彻底完成了殖民形式的转换。
实际上,中世纪是西方唯一一段没有殖民地的历史。
真实的新闻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我清楚的记得片子里说的是...“hijackedbyahandfullofpeople”,并没有直接说被军工劫持。而且片中有指出,战争的根本是为美国的大公司开辟新市场卖出它们的产品。“经济殖民(economiccolonialism)”这个词也被直接提出。所以说这些"ahandfullofpeople"应该是只代表corporateinterest的人。
我觉得导演处理的很好,没有可以往这条线上走,毕竟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资本主义是民主的根本。再说揭露Americancorporation黑暗面的片子太多了,拿不出硬证据,容易流于propaganda。导演点到及止的手笔在这部揭露战争根本的纪录片中很恰当。毕竟引导观众一步步来,用有限的材料拍出最合适的电影。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入行超过四十年,是影史上作品最丰富的演员兼导演。小编整理了《我们为何二战》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据以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WeFight)的七部影片:
【第1句】:《战争前奏曲》(PreludetoWar,1942)、
【第2句】:《纳粹的进攻》(NazisStrike,1942)、
【第3句】:《瓜分与侵略》(DivideandConquer,1943)、
【第4句】:《英国战役》(TheBattleofBritain,1943)、
【第5句】:《俄国战役》(TheBattleofRussia,1943)、
【第6句】:《中国战役》(TheBattleofChina,1944)
【第7句】:《战争迫近美国》(WarComestoAmerica,1945)。
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在对美国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着效果。入伍士兵在观看这部影片后,反英情绪大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国士兵是前往英国的,所以反英情绪的变化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成果。另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摄影队,开始拍摄面向部队的新闻片《陆海军杂志片》,并且与英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了《突尼斯的胜利》(TunisianVictory,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陆军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的电影科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Your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今天推荐的电影,是同为一个导演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姊妹篇,于2006年上映,从硫磺岛战役双方交战国各自的立场讲述这场战争,分为上下两部的电影并不少见,但像这样从两个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事件的“联体电影”却是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
《父辈的旗帜》以美军的角度来表现硫磺岛战役,其中掺杂着诸多讽刺和对英雄主义的反叛意味;而《硫磺岛来信》是从日军的角度来叙事的,以一个对国家失望一心想着活命的日本士兵为线索来贯穿始终,关照了战争下的`人性,对战争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而又内敛的反思与批判。
无论是《硫磺岛的来信》还是《父辈的旗帜》,重点都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体现的战争自身的丑恶与人性的光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展现美日硫磺岛攻防战。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值得一看。
不是平铺直叙的歌功颂德,而是人性旗帜的飞扬。
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而战》这是美国军方第一部奥斯卡金奖记录片,这是一部是一部真实的新闻短片,目标是制作一系列有据可查,事实确凿的电影,向军中将士说明美国参战的原因,以及为之战斗的意义。
分享给大家的是该系列纪录片的第六部《中国战场篇》,影片讲述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片中包括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在美国国会的精彩演讲,饱受蹂躏的南京城,以及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等珍贵历史资料.
“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新的战争,这是对无辜平民百姓的轰炸,为什么中国人要无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弹下,要找到这个答案,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两国情况...”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为了激励美国青年参军,委托当时在美国陆军服役的好莱坞电影大师弗兰克.卡普拉拍摄的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下面是《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Your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这部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是在二战期间制作的,是一部真实的新闻短片。该片由三位奥斯卡奖得主完成:制片及导演是美国陆军通讯队的弗兰克.卡普拉(他曾导演过「一夜风流」,「迪兹先生进城」及「浮生若梦」等片);作曲是迪米特里.蒂奥姆金(他曾为「正午」,「情天未了缘」及「老人与海」等片谱曲);旁白是演员沃尔特.休斯敦(他曾主演影片「碧血金沙」)。
美军司令乔治.马歇尔将军要求美国陆军通讯队的弗兰克.卡普拉少校制作一套系列影片,以便向匆忙中召集起来的美军士兵解释国家的政策。当时卡普拉少校已经是一位声名鹊起的电影制作人了,对他提出的特别要求是要“制作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有据可查,事实确凿的电影,向军中将士说明我们参战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之战斗的义”。
1944年,“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被授予纽约影评奖的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虽然该系列最初是专门为士兵拍摄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众公映了。而且美国的盟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当时的苏联政府也请求美国提供该系列电影的胶片。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我们为何而战》的这套纪录片,是美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开始时的目的在于让美军知道美国为何参战,到后来,索性向美国民众公开,以争取举国上下支持联邦政府打胜这场战争。
可无法查到一首叫《我们为何而战》的歌曲。从歌词的风格来看这应该是一首西方或美式的歌曲。
我实在不明白了,作为一个北京电视台&北京新媒体集团&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网媒《北京时间》,为了自己的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却安排了这么一首纯美式(除了画面;画面上还有英文字)的MTV,我真有一个感觉,这是在庆祝“中美军”的建军节!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这是美国人编辑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片子。当时作者是以中国“战友”的盟国立场编辑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义勇军进行曲》(现我国国歌)是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片子首先全面介绍中国是怎样一个古老而和善的大国,日本为什么要通过征服中国霸占世界。片中既有蒋介石的正面战场,也有毛泽东的游击抗日。片子对上海激战、南京大屠杀、全国西撤、重庆大轰炸、修建中缅公路供给线、中国远征军、飞虎队、全国团结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苏盟国联手反击......都以罕见的珍贵镜头加以反映。
整片条理清晰,思路递进,宏观微观交相陈述,明白易懂。其惨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纤夫拉船运输”、“千万军民修筑中缅盘山公路”、中日空战.....场面十分壮观,令人振奋,催人泪下。
上一篇:魔童降世妈妈台词锦集80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