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蝴蝶效应台词分析集锦9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篇【第1句】:庙后的那间屋子

在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念成佛,也就是顿悟。悉达多因为困惑于人们怎么会有生老病死、人世间怎么充满了那么的苦难而在菩提树下思索了很长时间,然后顿悟了,顿悟之后就成了佛。其实“顿悟”这个词,看起来好像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实不是,那需要在前期有足够多的观察、感受、分析、推理,进而形成逻辑极为严谨、完全展示真相的觉悟,在那一时刻确定下来的,才叫顿悟。

“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时候只是明白了一件事、一个道理而已。并且最糟糕的是,有些人虽然当时明白了,但过后就忘了,不能永远坚持、举一反【第3句】:义无返顾。现实中太多的人都能突然间明白一个道理,可下次还要犯错,就是因为,“一下子就明白了”式的顿悟并不等于大彻大悟。真正地大彻大悟了,就直接注入思想了,主导灵魂了。悉达多的顿悟就是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之后当然也不会再流俗。

他告诉世人,这个所谓的世界是虚幻的,是相由心生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且这样虚幻的世界有许多层级,如七级浮屠,进入哪级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观”;但升级要靠修行,生入逆旅,死入归途,在漫长的轮回中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修成正果,而那所谓的正果便是进入极乐——俗人们永远也理解不了的那种境界。如果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出家人可能比俗人都俗,但佛教是科学的,其实讲述的就是量子物理。连爱因斯坦都曾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还有一种说法:当人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佛陀已经坐在山顶上静等我们2500年了,可我们还在半山腰上。

悉达多成为释迦牟尼佛后还是幸运的,因为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和他一样,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于是他在宣讲他的觉悟时,便有了众多的追随者。很奇异但又非常合理的是,悉达多成佛的时代,也就是老子在出关前写下《道德经》的时代。那时候的中国也有许多人在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却争论不休,史称“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老子当然也就没有几个追随者。而老子所谓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无中生有论,和佛教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现在,因为是末法时代,太多的人打死也不明白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奋斗啊、争取啊、财富啊就成了褒义词。这样的人从来就不去想,人死后什么都带不走,恰恰就证明了一切“有”终是“无”,而为了那些无中生有的虚幻之物,人在活着时却曾经那么费力劳神,甚至泯灭良心,导致在死后的考核中成绩不佳,只好轮回再修。——就算是迷信罢,却也能“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也因此,当今看到真相、掌握真理的人注定孤独,因为他们在看到真相后所进入的境界,就只有自己才能全部体会了。被物魔既缠身又缠心的人不但听不进去,理解不了,还会反过来咒骂他是疯子。

这样的孤独,确实值得享受。因为这样孤独的持有者,拥有着另一种更大的财富,从“一下子”到相伴终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总想找到世界的真相,后来听闻说在一座庙的后院一间锁着的房子里就能找到,那人便很想看一看。可老和尚把他拦住了,说这样做太危险,很多人都想看,可进去之后就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那人不信,非要去看,结果真的是有去无回。在现场验证的小和尚都吓坏了,暗思发现了真相原来真的这么可怕呢。但老和尚却笑而不语,任凭小和尚怎么问,老和尚也不说他为什么会微笑。

我曾经拿这个故事问一个人:你知道那老和尚为什么要笑而不语吗?那人说不知,我就告诉他:那个老和尚的笑而不语是一种恭喜,他恭喜那个人终于看到真相了。而在外面等着结果的俗人,还活在假象里,又怎么会觉悟到这一层呢?

  篇【第2句】:装作一种样子

农历七月初七,有朋友相约小聚。此日是乞巧节,所谓的`中国情人节,主人约请的人便搭配得很好,四男四女。在一家清真店吃火锅。开场时,主人说: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请大家举杯,装作那什么的样子,干杯!

显然,这是主人开的一个雅俗并存的玩笑。在此间装作什么的样子,就是装作每个人都有情人的样子,可谁是谁的情人呢?主人不能乱点鸳鸯谱地随便分配,每个人在刹那间也不可能立即就有属意的人,哪怕仅仅是“装作”。其中某男某女是不是原本就有情人关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种“装作”虽然很有趣,装起来却很难,可能有的人被多个异性喜欢,有的人却没有“装作”的对象。目标并不明确,想装也装不起来。

八个人中,有的已经相识了20多年,有的刚刚认识。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突然间被倡导装作什么关系,大家还是都缺乏演员的素质。事实上就算很会演戏,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即进入角色,就算是“装作”,相互之间也有个愿不愿意为某人而装的问题,潜台词似乎是,装也得以协调为前提。于是,虽然主人有了这样的倡导,真的只是应情即景的玩笑,没人真的去装,除非原本就是。

脱离开这个场合,想想在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都在装作什么的样子呢,装深沉,装正派,装淑贤,装纯洁,装……有些人甚至装着装着就装出了习惯,成了对自己的一种“塑造”;但因为毕竟是装出来的,外在和内在不统一,便常常让自己言不由衷,行不由心,以至表面上硬撑,心中懊恼不迭。突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著名絮叨: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我猜,孙悟空是因为被唐僧说中了心事,才恼羞成怒地要打唐僧的。

其实,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装作什么的样子,可能会起到营造气氛、渲染效果的作用,但是在不该装的时候还装,特别是装得不圆满,能让人看出是在装,就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怎么样?装作不再装的样子,试试会发生什么?

我居然吃了一惊:很多时候会营造尴尬。不能应情即景地“装”,就难免如自我脱的光了一般惹起别人的惊诧莫名。事实上,“装”才是应情即景的,不由自主的,习惯成自然的;很多时候不再刻意去“装”,反倒比“装”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在有了足够的经历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演员。只有在怎么“装”都不像的时候,展现的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值得叹息却又必须认同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装”:有些人明明是在丑态百出地表演,你却必须鼓掌,因为你很坏,潜意识里希望那种丑态继续延续下去,成为《皇帝的新装》。或许你曾像那个孩子一样率真地指出来过,可随即,你一定吃过相应的苦头。于是你才学乖了。

想想毕竟还有许多苦口婆心的人,那得需要多强的心理素质啊!

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到这时才知道,唐僧不是爱絮叨,他是在陈述一个真相。

  篇【第3句】:心如止水

我不知道谁能懂我要说的,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人,肯定是人生中的一大惊喜。但如果没有呢?就打消倾诉的念头?

野外正是桃花开得最闹的时候,我知道有许多人在欣赏它们。想像在一片花海中流连的人群,我不必亲身参与也能想像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有朋友邀请去看花,我说不去了。不必参与也能想像,是因为以前参与过,以往的记忆完全能够对应如今的现实,大同小异而已。不想参与也是因为没有兴致,去欣赏了又能怎么样?以前看过和今天又看终究还是重复,就像已经过去和正在面对的日子,看起来不一样,实际是重复,只是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年龄在一天天增加,距离归期越来越近。看不懂花开花落的寓意,也就不知道季节轮回的象征。而这样的重复也叫经历,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但毕竟有很多人会在某个时刻恍然大悟。那时会有释然,也会有遗憾,想起了来时的目的,却无奈于整个生命进程都曾经失忆。

生命为什么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去了还得回来。再回来,场景大同小异,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桃花还是桃花,只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迎风。”

没有兴致去看花还有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自己去没意思,结伴的话嫌人多。我不能请求某个人坐下来和我谈谈心。若只是找一个伴,最好是异性,我不知道谁能胜任。真的,我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说,渴望有一个人能理解,能回应,但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在哪里,于是再熟悉的人也变得陌生了。

原来找一个可以交流的人竟是这般的难啊。我说的交流是能够取得默契的那种,知心知音的那种,悟性能够达到相应层次的那种。在这个世界修炼,能够窥破常人之不见,肯定需要一个分享者,这是一个自念头一起就在心中涌动的愿望,不愿压抑,也不愿打消,渐渐地就成了生命进程中一种等待。想像中如果真能遇到,肯定会喜极而泣。然而正因为有所期待,心如止水的感觉便成了常态,周边满眼都是人,却不知道谁是我在等的交流者。在这样的状态中久了,就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人群中感受孤独,竟是如此的凄美。

这也是生活意义的一种吧。生活中不光有柴米油盐这样的物质,还有心灵领域的精神。在深刻了然物质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后,让心感到舒服便成了主要的追求。这同时也构成了一种自虐,很多时候都感受着“装糊涂”比“真明白”要幸福得多,因为明白了,知道原委了,接下来就要经常面对无奈——我们能够塑造的只能是自己,对别人有什么要求都难免是一厢情愿。特别是在知因求果的时候,有些因只是看起来会有相应的果,但很多的事实却是从因至果并不会那么直接,就像春花不一定成为秋实,所有的因都面临着不确定的果,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但在人的思维里,知道了前因就渴望得到结果,如果期待中的果总是遥遥无期,情绪上就会变得焦躁。这就是知道了前因的害处。如果不知道,也就不会有期待带来的烦恼。

简单一句话:活在当下,好说,不好做。

有一次在和朋友谈到所谓算命的话题时,我就说,假如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且前提是那命运被测得极准,你接下来会怎么样?应该是趋吉避凶吧,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既然吉凶已经是注定的,你又如何能趋?如何能避?而假如能趋能避,岂不要人为地更改进程?那结果还能恒定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进程都处在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状态,这才是科学。也如同我在前面说的,去年看过的花,今年不看也罢。

突然想起以前。以前我曾得意于知别人所不知,然后觉得自己已经站到了一个相对高的地方,看着一些事件的演绎,期待着一个结果。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我深刻体验到了因果之间并不存在想当然的逻辑,体验到了佛的笑而不语是多么高的境界。

在平静的状态里心如止水,在人群里穿梭却如同一个人行走夜路,我因此感到拥有了一切。作为一个能够驾驭自我、省视自身的人,虽然已经心无挂碍,看起来一无所有,但凡有给出,必让对方满怀。前提是,对方有足够的胸襟。

三章杂文随笔

(一)包容

年纪大了,健康也渐渐差了,吃药就变成生活中不可少的事。记得我十九岁时,到一位住在台北小南门的大学同学家玩,她的爸爸主动说要给我算个命,我因受妈妈爱算命的影响,也不在意的给了他生辰八字。他对我的论命,我只记得二句:我一生药罐不离身,而且名字会上报纸。那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现在竟一一成真,我不得不佩服同学的爸爸是个很了不得的算命师。

我一生患了大小病不计其数。光是开刀做手术就有八次,被同事开玩笑说:干脆在身上装个拉链算了!我有严重的便秘,几十年来吃过无数种的软便药,每次吃一阵子就无效了。直到最近几年换成中药,医生说要让肠子暖起来,自然会使大肠蠕动得到改善。没想到果真奏效!现代医学发达了,中药已改为用机器装袋的“科学中药粉”,非常方便!

但是不知怎的,我每次吃完药时总是把撕开后的空纸包,顺手放在枱子上,没有即刻丢弃到垃圾桶内。因为这个“坏”毛病,经常会受到夫君王兄的奚落,有时甚至造成夫妻间为这件事发生龃齵。

不久前,因为来到女儿家过感恩节的假期,在与女儿话家常时,不经意间与她讨论到这个问题,才跟女儿说出长久以来一直埋藏在心里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爱,但是更加需要对我们所爱的人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除了对所爱的人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心以外,再加上那份能够包容的心胸才是最完美的!我对别人甚少碎碎念,就像孩子们小的时候,如有类似行为,我也总是会自己默默地把它们给检起来,然后再提醒他们今后务需注意并加以改善。而不是如此这般碎碎念令听者伤心!由此也让我想起女儿与女婿二人之间互动的一些事情,令我感触甚深!

女儿是个大而化之的人,从小就常常丢三落四的,结婚后勤俭持家,做事任劳任怨,很得公婆的肯定。在日常生活中,因家务事多,常常会忘记一些事情,可是女婿却一直对女儿甚少抱怨。记得每次去探视他们,总会发生【第1句】:二次,在大伙儿出了门后,经女婿再次提醒,女儿这才发现自己忘记了带上等一会儿要用到的重要东西或者是类似的“脱线”事情。每当这种时候,女儿即刻十分着急地问女婿:“糟糕!怎麽办?”好脾气的女婿总是安慰她,叫她先不要着急,然后再二人共同想对策设法加以解决。我很佩服女婿对女儿的包容之情,虽说夫妻间本应如此,但真能能够做到“不怨尤”、“积极面对”并接受配偶因为疏忽所造成的错误,除了有浓浓的爱以外,更要有一份体恤与包容,这的`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做到的事情!

女儿听完我这一番话,她也觉得她能得到自己先生的“包容”是一件多么美好和非常幸福的事!同时她也决定帮我去跟固执的老爸进行沟通。当她用上述女婿对她处处包容的例子劝说自己的爸爸时,夫君王兄也好像逐渐从中悟出了道理,答应不再因为我容易忘事而造成的疏忽对我发出不耐的怨言。

我十分感谢我的女儿与女婿为我们做父母的作出了这方面的范例,而且我也能够理解夫君王兄的感悟,毕竟“包容”也是需要用爱心去慢慢学习与领会的!

(二)杨氏酸梅汤

我从小就喜欢烹饪,尤其因常常当妈妈的小帮手,所以自己也常有巧思,做些零食给妹妹们吃。像我常做的凤梨汤及具有特殊风味的“杨氏酸梅汤”,虽然是不值銭,但给每一个喝过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犹记得上小学时,每逢暑假也会带同学到我家旁边有名的官邸去游玩。待玩倦了大家回到我家休息,并在家中喝我自己发明的“凤梨汤”和具有特殊风味的“杨氏酸梅汤”,大家都赞不绝口!

其实这二样甜汤的做法,说穿了一点也不稀奇。小时家中因孩子多,跟本吃不起什么甜汤。那时凤梨便宜,我就把皮先洗刷干净,把切下的一层不吃的皮,放在锅里,注水至锅与皮面齐,开火略煮个十分钟后,可适量加入些砂糖,再把凤梨汤带著锅一起置入冷水盆待凉后,便可品嚐那酸酸甜甜的凤梨汤。妹妹们也都非常爱喝,只要看到妈妈买了凤梨回来,妹妹们就高兴的想流口水,知道等一下就可以喝到大姐做的美味凤梨汤了!

至于所谓的“杨氏酸梅汤”嘛,更是让人无法想像它和一般酸梅汤有何两样。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由于物资缺乏,酸梅汤价格较高,对我们这样的家庭而言的确是稀世饮品,于是我便又突发异想,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醋”,找出爸爸爱吃的“镇江香醋”,加以変化,倒一点在杯中稀释,再加少许糖搅拌均匀后,这就是我发明的“杨氏酸梅汤”!你真的不会相信,在那个年代里,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道美味极佳的上好饮料!而我也永远无法忘怀,当妹妹们趴在桌边,用一双双充满期待的大眼睛,望着我用一根筷子,慢慢冲出一杯杯想念已久的“酸梅汤”时的兴奋眼神,那是多么的纯真与可爱呀!这一段喝甜汤的日子,也给我们七姐妹留下与人不同的童年温馨回忆!

(三)金童玉女

从小我就喜欢看新娘子,总觉得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候,就在出阁的那一天!婚后当我有了儿女后,曾几何时也对小花童产生了注意力,真希望自己可爱的女儿,也可以穿上小白纱礼服,陪新人踏上红地毯!

我的这个梦想,在小我十四岁的小七妹妹要结婚时,终于实现了!虽然才十岁,女儿已经长得可爱甜美讨人喜欢。男花童请到好友阿珍的儿子小佳。小佳人长得斯文,有一对慧黠的大眼,功课好又有礼貌,人见人夸!他自幼稚园起便开始被人看上,认为能够请他当花童会给新人带来好福气,连照相舘的摄影师,都想请他当模特儿!想来小佳定是福星,因为请他去当花童的新人,大部分第一胎生的都是壮丁,因此小佳已有职业花童的美誉!

小佳和我女儿同是光复国小五年级的同学,所以配対来当小七妹妹的花童,真的像是一対金童玉女!尤其当亲家母知道二人生肖同属龙,更是高兴的合不拢嘴。当然小七妹妹夫妇也是一举得男!使这金童小佳的生命史上又添一段佳话!

如今三十年后,小佳在荷兰得了二个硕士及政大法律博士,并当上美商某大银行在台行长,育有一子。而我家女儿也在美得了硕士,先生是博士,育有二女一男且父母健在都是有福之人。而小七妹妹夫妇也得了一対儿子,看来小佳和女儿真的是一対金童玉女!

影响我最深的书的杂文随笔

书对人的影响如人对你的影响,读什么样的书,你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你经常跟什么样的人聚会。下午新添了书柜,在整理塞得满满的原书柜的书本时,惊喜地发现对我影响最深的两本书,它不是名著,不是大作家,而是不起眼的书——《可爱的达县》、《净土》。

《可爱的达县》1990年出版,淡绿色封面、32开本,小册子,从书的开本大小、装帧设计、内容编辑等都不及我书柜任何一本书,而且是不公开发行内部印刷版。就是这本书,当初我视若珍宝,书里写达县名山、名水、名镇和古迹。或许是我刚参工,从没有读过写本地风土人情的文字,或者,我本就喜欢那隽永清新、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读着这本语言优美、充满热情的书,对作者是无尚的崇敬与膜拜。

那时我就想,那山、那水、那街,在我眼里如此普通,在他们的笔下却成了“可爱”,成了“名胜”,我怎么不行呢?那时对这片土地不像现在这样充满敬畏,以为世界都是这个样子,以为天下的太阳、山水、人情都是这样。如《可爱的达县》里写的名水篇章《明月江》,就是从我老家葫芦潭流过的那条河,在我眼里一年四季在街边绕行,洪水来时河水滔滔,汹涌而去,枯水时浅浅的水花,从清彻可见鹅卵石子上潺潺流过,如此周而复始而已。但在作者笔下,江水清清,碧波如洗,温顺婉约,润泽沿途百多公里的土地、百姓与生灵,令人赞美。又如真佛山是《可爱的达县》名山第一篇,我所知道的真佛山,就是一座山、一座庙而已,但是作者描写得令人心驰神往:“古柏、苍松、榕树、皂角树汇成浩瀚林海,庇护着寺庙的翘角飞檐,即使是熔金流火的六月入山,也顿感清凉之气……”又如写明星水库:“登上快艇,驶进湖心,去更亲切地领略投入绿色怀抱的滋味吧,浪花向后奔去,清风扑面而来,湖,在游人的感觉中变成了一条江,自远方滚滚而来,眼见青山作岸,湖水已到尽头,汽艇一个转弯,又驶入一片浩浩烟波之中,山远,水阔。”让人如临其境,陶醉怡然。我认真琢磨,反复细读,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写,恐怕是干瘪枯燥,毫无灵动。

从那时起,这本书,这样的文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这本书四名作者吴传全、刘秀品、曾天海、李贵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清楚记得,这本书中途不见,我竟然像丢了魂似的失落,直到找回心才踏实,后来几次搬家淘汰了一些书,这本书一直没有丢弃。这些作者中,吴传全,官至副县级退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又回到村里当起了村支部书记,把一个很贫穷的花石岩村搞得风声水起,名誉省内外,在创作方面也成为现达川区(原达县)的领头人。刘秀品,任过《达州日报》、《达州晚报》首任总编,在晚报上开辟“秀品杂说”专栏,现著书多部。曾天海,理论作品、新闻作品颇丰。时至今日,我们都成了朋友,他们都是我尊重的人和学习的榜样。

在书柜收拾出三本胡文彬的`《净土》,可想而知我是“爱不释手”,我不知当年从什么地方得到摄影散文集。书已很陈旧,2005年出版,94篇20万字,这些文字都是写她的生活,写她的旅途,写她知青时的趣事,写她熟悉的人和事,每篇我都读得津津有味,如《老屋》、《野花疯长的童年》等故土情怀的文章;如《轮椅上的父亲》、《孩子我多想对你说》等亲情文章;如《永远的磁器口》、《千古风流三苏祠》等旅行游记,也有议论文,读后感,如《生于激情死于悲剧》、《残缺的温馨》,篇篇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有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有着真实、朴实的文风。

惊诧的是,我的文学风格与胡文彬惊人地相似,都是写真善爱,写生活,写感悟,写游记,写“三观”,就连我的书名《生命在低处》与她的书名意境都差不多,“净土”,就是灵魂的干净吧。我绝对不是她的复制,要知道,如果不是这次翻书柜,我差不多早忘了这本书,我想,是她这本书我已内化于心潜移默化了,知识这个东西只有“潜移默化”,才真正地融入血脉,变成自己的东西。现在打开这本书,很多文章里都有我勾画的痕迹和批注的文字,看到这些符号,读进心灵的那种感染力又浮现眼前,胡文彬这个人的名字当时就这样牢固地刻入我骨髓,那种神往与敬重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只憾今生尚无缘相面。

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书?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前些年来,我差不多都是在“杂读”中读书,读得多了,就知道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买哪类书了。就连自己也很惊奇,读了很多写得细腻、深刻的书,其中不乏“大家”或名著,但是让我走上文字这条路,对我影响最深的竟然是这两本名不见经传的书。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指引你前行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学者、伟人,或许就是你身边不起眼但充满力量的人。

最深的海沟杂文随笔

日以继夜追的160集长剧,看到140集的居然没了兴趣。

我在纳闷,刚开始看剧的新鲜兴奋去哪儿了呢?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部完全不无聊的日日剧。

每个小故事都看得到现实的影子。

明明是悲伤的事,却能让你笑出声。

明面是温暖的感动,却让人不禁落泪。

男主长得不错,性格也讨喜。

于是天天追剧到半夜,这算热恋期了吧?

过了热恋期,知道家里有个似乎看不到尽头的长剧等着。

终于也体力不支了,是以回复原来的`作息,每日固定追个2集。

权当生活调剂。

怪不得小时候看到工作的大人回家都看连续剧。

这么追个几集,就到了周末,时间很容易过去啊。

然后等到了时间充裕的周末。

本以为能够一鼓作气,看到剧中。

才发现,吃个饭,到个垃圾,买个零食,都能轻松中断剧情。

甚至开始用快进看。

唉,最后的最后。

剧里一直活在谎言揭穿的危险中的人开始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剧里失恋的妹纸和隐形富豪帅哥谈起了腻歪的恋爱。

剧里先甩掉妹纸的高富帅开始啃回头草。

剧里本来背着一身忧伤的搞笑三人组走上了小丑路线。

140集,真是忍无可忍了。

所以感情的发展真的像马里亚纳海沟那样,突然有一天就变样了?

剧里说,爱上一个人,是在你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的。

那我说,讨厌一部剧,是我还处于稳定期的时候就开始的。

因为没有了兴奋和感动,所以进入了稳定期。

看着剧中各色人等从抽象现实的剧情走向偶像漫画剧情,渐渐就受不了了。

所以我是个现实的人?宁愿丑陋也要真实?

啧,单凭感情结束的速度来判断花心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10970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