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热的冷思考
《弟子规》最近大热,但是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看看知乎大神的冷思考。(一)
我个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规》这样的书的,然而其书出于其时,在道理上却是说得通的。社会发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书。
我所反感的,是现如今这样的社会里,却仍然在流行这样被扭曲之后的东西。我反感《弟子规》,和反感女德班这些,是一个道理。社会上流行这些东西,并不能和国学兴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弟子规》不过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么一句的阐发。但是阐发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其实明显过犹不及,如何过犹不及?其实《弟子规》少说还算,说的太多,其实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
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个答案来佐证:
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一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是母亲、父亲,继而外扩到家人、亲人、朋友、社会,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
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所谓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父慈子孝这个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来的无论父母如何,都应该孝且顺,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规》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中滋味,颇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易之以以直报怨,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个[直]字,不怨,但和发乎心的孝,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人们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
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经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绑架带来的家庭悲剧其实并不少。
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说礼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礼教化万民。但是为什么到了民国,加在礼教二字之前的定语却变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学说不好么?
再扯远一点,这种孝道其实是满足了中国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个朋友谈话,朋友说,其实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乐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这种宗教原来具备保佑这个功能与否,都纷纷变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萨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赎基督,无非还是求保佑。
答主老家是晋南农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经历了一次丧葬礼仪,之后发现,除了丧葬之外,几乎所有的礼仪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灵前的香火不可以断掉,七天七夜守灵,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许棺材落地……最夸张的是,打开我爷爷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观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爷爷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停灵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说法说罐子里的液体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顺利,如果是浑浊的,则不好。我爸上来说是清的,一家人都很开心。
在现如今,如嫁娶上梁这些事情的礼节都在不断消亡,而丧葬上,却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经历了那七八天,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体力吃不消。虽然旧社会在加速的崩坏,但孝道到如今依旧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石。
说孝道是发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孝顺的人,但是为了社会舆论,或者为了祖先的保佑,而伪装成了自己是孝顺的。通过我奶奶的葬礼,发现了我们家的好些亲戚其实是不孝顺的,而且是不孝顺的出奇,但是在面对外人的时候,面对我们小辈的时候,嘴上还是不断宣传着自己的孝顺,宣传着一家人血浓于水,潜台词我看无外乎你们小辈将来有本事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亲戚。
这样的【孝道】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现代,面对这样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
《弟子规》之流,可以休矣。
(二)
弟子规本质上是在代际之间的powerplay,即,在一组双边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绪表达、behavior的能力)来适应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适的自处。弟子规本身是一个“文本”,但是亲代(包括老师在内的尊长阶级)把这个文本传递、宣扬、强化、要求诵读领悟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比文本本身还要强悍的语言,这种昭示着权力与阶级的语言才是“弟子规走俏”这个事件的本质。
亲代明明知道自己作为成年人,远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远比幼童更善于温言揖让,更善于在矛盾发生的时候通过技巧去化解而不是发泄情绪肆意妄为——但他们要求幼童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权力。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编写《男则》,并将它传递、宣扬给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为什么不是幼童编写《师长规》并要求亲代、师长去记诵?为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本(规则)是由美国力主编写、加以推广的?权力,是这种言语行为的核心。有权的一方运用权力,去要求无权的一方遵行某种让自己更适意的处事方式。
举个例子,亲代极力宣扬弟子规之类文本当中子代对亲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顾亲代的.情绪与感受。但就是这帮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却普遍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宽容度去和小孩子相处——在这里,年龄的法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弟子规里的“兄弟睦孝在中”让我们窥见了答案:兄弟和谐符合亲代的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利益,亲代怎么方便怎么来。因为我有权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现出高情商比较方便,我就这样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点麻烦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当某种秩序对我有好处的时候(代际之间的幼敬长),我才会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规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诞。自己当圣人难,却指望幼童去当圣人了。
(三)
一本清朝的老教材而已。有些风靡一时的东西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变坏了,而仅仅是因为属于它的时代过去了。
《弟子规》在它诞生的年代无疑是一本优秀的蒙学读物,它把儒家的经典教义编成文案歌的形式,提高了私塾先生的教学效率,因而广受欢迎(类似的事情咱们在上世纪60年代也没少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弟子规》不是类似《忏悔录》这样的哲学书籍,而是类似《三点一测》或《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样的教辅书籍。我们不会去探讨《三点一测》里面有多少精华、多少糟粕,我们仅仅关心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弟子规》本身是没有自己的精神内核的,它仅仅是官方教科书的某种缩写版。书中的思想再好,也不能归功于作者李秀才;反过来,书中的思想再差,板子也不该打在李秀才的屁股上。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是源于《弟子规》本身,而是源于它背后那个庞大的封建官方话语体系。
所以,当我们回到《弟子规》最初的面目,把它当作一本学习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就会发现它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清朝的蒙童学《弟子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好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那我们的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什么呢?
教科书都不在了,还抱着《三点一测》干嘛呢?
教科书为什么会都不在了呢?因为它落后于时代,被淘汰了呗。的确,经典中有很多前人留下的智慧财产,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上被淘汰的东西几乎都不是一无是处。比如马车并不是因为不能拉货而被淘汰,仅仅是因为火车的效率更高罢了。封建思想也不全然是错误的,但既然我们有了更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为什么还要去故纸堆里刨宝贝呢?
具体到《弟子规》来讲,不少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道理当然是好的,但是要教小孩这些道理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这些佶屈聱牙的文字来实现。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情感的交流比什么空洞的说教都要有效。我见过很多关于婴幼儿情感发育的心理学研究,可从没发现通过灌输某篇文字能达到什么效果。心理医生诊断的时候也不会告诉你,因为你当初没给孩子念《弟子规》,所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障碍。话说回来,要是教育孩子是靠念一篇古文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做好的,那倒是人类的福音。
如果说认为读《弟子规》能提高孩子的识字水平,那倒不如教孩子念《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有图有画有知识有概念,这不比干巴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强得多?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好诗文。
更何况《弟子规》里还掺进来不少三聚氰胺,像什么“非圣书,屏勿视”,你要怎么跟孩子解释呢?语文课本是不是圣书?物理课本是不是圣书?都屏勿视了那也就不用上学了。“亲有疾,药先尝”,这符合现代医学的精神吗?别等下孩子孝顺了,科学常识没了。我就不用提后面那些什么“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些大话了,别说小孩子,你们自己有几个能做到?
封建时代的孝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举几个“二十四孝”的例子,如埋儿奉母,为了孝顺老母亲能把自己儿子活埋了;芦衣顺母,被后妈虐待也得乖乖忍着;刻木事亲,把已经死了的父母刻成木头人,每天伺候吃喝拉撒(我怀疑这个是精神病)。且不说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比如郭巨活埋儿子的时候挖到老天送给他的一坛金子,单是这么个孝法,就无法让现代人认同。在灌输给小孩之前,请确保你真的明白你将要灌输给他的是什么玩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过去了就要学会放下。你是堂吉诃德不要紧,你不要把你的孩子变成你的桑丘。
弟子规名言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翻译: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翻译: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翻译: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翻译: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这些《弟子规》的.国学名言名句都对幼儿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哦。现在的国学教育依然意义重大,所以,家长朋友不能忽视哦。
弟子规语句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是要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弟子规语句,欢迎阅读。
弟子规语句1
【第1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第2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第3句】: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第4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第5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第6句】: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第7句】: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第8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第9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第10句】: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第11句】: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第12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第13句】: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第14句】: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第15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第16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第17句】: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第18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第19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第20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语句2
【第1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第2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第3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夜无变)
【第4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第5句】:读书法,有三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第6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第7句】:衣服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弄脏或找不到,这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第8句】:《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否则就容易出错。(事勿忙,忙多错)
【第9句】:父母责备我们大部分都是出自爱心,所以我们要做到《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10句】: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重要,这可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来概括。
【第11句】:《弟子规》中告诉我们“把握光阴,及时努力,珍惜青春”的文案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第12句】:如果你上课回来迟到了,一定要先敲门,声音洪亮的喊“报告”,是因为将入门,问孰存。
【第13句】:《弟子规》中说“做人最要紧的'是道德、学问、才干、本领,这些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迎头赶上”的文案是“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第14句】:原文中讲到“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的文案是“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
【第15句】:“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写出两个:孙敬、苏秦。”
【第16句】:“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这句话告诉我们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
【第17句】:爸爸妈妈教育我们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第18句】:长辈有了疾病,子女应该如何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19句】:原文中讲到“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不符合义理的事,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的文案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第20句】:我们在外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因为《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第21句】:有些同学现在穿衣很讲究品牌,总要让家长给买名牌,对于这样的同学,你要用《弟子规》中哪些话劝导他们?“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第22句】:在学校出入班级关门的时候,以及走到楼梯拐角处的时候,应时刻内心谨记《弟子规》中的“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四句,做到不要打扰他人,或是撞伤自己或他人。”
上一篇:还珠格格台词漏洞汇总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