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邓艾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土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轨:大路。
4.对下列文案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之为掾辟:调职
B.宜遂乘之乘:趁机
C.则应涪之兵寡矣应:呼应
D.并退还并:一块
5.以下各组文案中,全都能够表现邓艾有智慧的一组是(3分)
①贼去未远,或能复还②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③艾即夜潜军径到④今贼摧折,宜遂乘之
⑤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⑥乃叱忠、纂等,将斩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亲,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远,读陈寔碑文而
自定名字;胸怀大志,见到高山大河,常常指点规划建立军营的地点。
B.邓艾跟随征西将军郭淮迎击蜀国大将姜维部队,击退姜维后,在郭淮向西进攻的时
候,他认为应该分兵防备不测,随后他又识破了姜维的声东击西之计。
C.各路大军对西蜀发动攻击。姜维在剑阁阻止了钟会前进的步伐。这时邓艾献上奇袭
蜀国腹地的大胆计划,避实就虚,以绕过姜维主力,让姜维大军腹背受敌。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
降。可贵的是,进驻成都后,邓艾严控部下,对官民进行安抚,受到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文案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5分)
(2)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分)
参考答案
【第4句】:D(A征召。B追击。C救援)
【第5句】:A(②主语不是邓艾。⑥是表现邓艾愤怒)
【第6句】:D(马邈投降,不是被击败的)
【第7句】:(1)敌兵撤退(离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
(2)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从小就失去父亲。魏太祖曹操攻破荆州后,他也迁移到汝南,为当地农民放牛。十二岁那年,邓艾随着母亲来到颍川,读到故太丘长陈寔的碑文,写道:“做的文章成为世人所推崇的典范,做人的准则为士大夫所效法。”邓艾于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则。他的宗族亲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又改掉这个名字。后来任都尉学士,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文书,于是为稻田守丛草吏。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就指手划脚,认为军营该安在何处等,别人常常嘲笑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于是出使朝廷,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邓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
嘉平元年(249),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败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邓艾对诸位将领说:“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当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驻守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幸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魏军得以战斗不败。
景元四年(263)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右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二: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5.对下列文案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言:碑文
B.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
资:凭借
C.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喻:明白
D.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事:战事
6.下列各组文案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不足以尽地利
B.艾以为“田良水少……”
又以为“昔破黄巾……”
C.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D.泛舟而下,达于江、淮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7.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其它三个用法不相同的是
A.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B.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C.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D.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虽然很小就成了孤儿,十二岁就给人家放牛,但是,他非常敬仰“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的已故太丘长陈寔。
B.邓艾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勉强做了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僚们送给他很多财物,他又不表示感谢,因此当时的人都嘲笑他。
C.根据朝廷开垦农田储备军需物资的.要求,邓艾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济河论》,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具体的屯田建议。
D.由于邓艾对姜维军事行动的意图作出了准确的分析判断,并且抢先到达并占据了洮城,才没有被姜维打败。
9.翻译和断句。(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4分)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⑵翻译下面的文案。(6分)
①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②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答案
(10分)
(1)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4分,对2处给1分)
(2)①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泽,总是筹划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笑话他。(3分)②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说他们应当渡河,而不是架桥。(3分)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父亲早死,所以很小就成了孤儿,太祖攻占荆州之后,他举家迁徙到汝南,给农民放养牛犊。十二岁时,跟随母亲到了颍川,读到已故的太丘长陈寔墓前的碑文,碑文上说“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邓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为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人和他同名,所以又改回叫艾。
他做过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没有表示感谢。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泽,总是筹划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笑话他。后来担任典农功曹,被派遣到京师呈报事务,因此见到了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大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
当时朝廷想要开垦农田储备粮食,作为消灭贼寇的物资,派邓艾巡视陈、项以东直到寿春一带。邓艾认为“这里田地肥沃但水源缺乏,不足以发挥第地力,应该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农田,这样既能大量积蓄军粮,又可使运输粮食的水路畅通”。于是撰写了《济河论》来说明他的想法。他又认为“过去打败黄巾军,是因为广开屯田,在许都储存了许多粮食才控制了四方。现在东、西、北三面已经平定,战事出在淮南。每次大军出征讨伐,运送粮食的士兵超过了军队的半数,耗资巨大,成为负担繁重的劳役。
陈、蔡之间,地势低平,田地肥沃,许昌附近少置稻田,就能加大河水流量,让水聚合起来向东流。在淮北屯兵两万人,淮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这样平常就有四万人,一边耕种一边防守。水量充足时,每年的收成可达到西边田地的三倍,估计除去各种费用,每年可交纳五百万斛军粮。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水一带囤积三千万斛的粮食,这就够十万军队五年的军粮了。利用这样的条件去征伐吴国,无论打到哪里都没有攻不下的。”司马宣王认为他的意见很好,全部按照他的说法施行。正始二年,就开凿拓宽了运粮的河道,每逢东南有战事,大军出动,乘船顺流东下,可以直达长江、淮水,军用物资和粮食都有储备而没有水患,这都是邓艾建议的作用。
邓艾出任征西将军参军,又升任为南安太守。嘉平元年,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郭淮想乘机向西去攻打羌人。邓艾说:“蜀国贼敌离开这里还不远,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兵把守,以防万一。”于是郭淮留邓艾驻军白水北面。三天后,姜维派廖化从白水南岸面对邓艾的驻地驻扎下来。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说他们应当渡河,而不是架桥。这是他们的计策,姜维派廖化来牵制我,使我们不能返回。所以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军营六十里。邓艾当夜秘密行军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夺城:但是邓艾已抢先到达并占据了洮城,才没有战败。朝廷赐给邓艾关内侯的爵位,加授讨寇将军的官衔,后来升任他为城阳太守。
《裴让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裴让之传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①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②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事奏,竟赐死于家。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不胜哀
胜:禁得住
B.广延师友
延:邀请
C.遣部从事案之
案:追究,查办
D.竟赐死于家
竟:竟然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望好友有好政绩。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11.“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后值倾覆,,”的诸葛亮。(3分)
【第12句】: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7.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5分。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必断,“//”可断可不断。)
8.D(竟,最终。)
(3分)
9.C(却,退。“犹却行而求道耳”意为好像倒退着去寻找道路。)
(3分)
10.B(“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错误。)
(3分)
11.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分。一空1分。错字、漏字、别字不给分。)
12.答案示例:
①《北齐书》的表达更好。遂,顺,完成;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意。“遂心”,是说诸葛两兄弟顺应自己的心意选择各自效忠的君主,彼此间并无勾连。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既然是顺应自己的本心作出的选择,就不会因血缘关系而改变各自的选择和立场。“遂心”较之“尽心”更强调常人常情。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尽,竭尽;尽心,即竭尽自己的忠心。言外之意是,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对各自所选择的君主竭尽忠心,不会暗中勾结和背弃原主。“尽心”较之“遂心”表达忠诚之心更为深入。
②《北齐书》的表达更好。“老母在”,这里“在”应为健在,即还活着。老母健在,我要尽孝心,就不会不顾老母的安危恣意行事,强调老母在不远游的孝情。“老母在”语言更为简洁,既有“活着”,还有“在这里”的意思。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北史》中的“老母在此”,强调老母尚在他身边,尚在此地,自己绝不会离老母而去,置她于险境。“在此”的情感表达中更有一种急切和诚恳。
(5分。观点,1分,理解,1分,联系文本说明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裴让之,字士礼。十六岁父亲去世,几乎不能承受(失去父亲的)悲哀,他的母亲辛氏流着泪安慰他说:“(因为哀伤过度而)抛弃我(并且失去)生命,能够是一个孝顺的人吗?”从此(裴让之)自己鼓励自己。辛氏,有高明的作妇人的准则,又熟悉礼法。丈夫去世(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年幼弱小,便广泛地(为孩子们)邀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他们)。内外亲属有吉凶之事的礼仪法则,大多效仿她。
让之少年好学,有文采,口才杰出,早年获得声誉。魏天平年间被举荐为秀才,应答对策,名列前茅。几次升任为屯田主客郎中,王宫禁地中有这样的话:“能赋诗,裴让之。”任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好,见面就整天清谈。杨愔常说:“这个人才华出众,敏悟超群,裴文季没有死啊。”梁的使臣到,帝令让之代理主客郎(接待使者)。
第二弟诹之逃往关右,兄弟五人都被拘禁。神武问:“诹之在哪里?”回答说:“往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二人各自能够遂心,何况让之的老母在世,君臣的职分已定,失去忠与孝的(事情),愚夫都不愿做。我希望明公(能够)以诚信待人,如果以不诚信待人,别人又怎么能相信自己呢?以此来成就霸业,就像倒着走路而寻找道路啊。”神武认为他的话说得对,兄弟全被释放了。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来又兼任散骑常侍出使梁。文襄曾入朝,让之作引导,容貌含蓄,文襄看着他说:“士礼是个好舍人。”调任中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主管舍人。
齐接受禅让,静帝退居另外的宫中,与众臣告别,让之流涕叹息。因参与制定制度制度,被封为宁都县男。帝想用作黄门郎,有人说他身体太胖,不堪奔走侍奉,于是任职清河太守。至郡没多久,杨愔对让之众弟弟说:“我与贤兄交往诚恳,盼望听到他好的政绩。恰好有人从清河来,说奸吏收敛恶迹,盗贼被清除。一个月的时间,彻底改变,变化很快。”清河有两个豪吏田转贵、孙舍兴长久做官,奸邪狡猾,多有侵夺,趁着(处理)事务就威逼人索取财物。计算(他所索)赃物依法不到被处死(的程度)。让之因他们扰乱法纪,杀了他们。当时,清河王高岳任司州牧,派所部从事查办他。侍中高德政过去与让之不和,上表章弹劾说:“在陛下受禅的时候,让之(因)眷恋魏朝,呜咽流涕,等到做了皇室官员,不是他所情愿的。”不久,杨愔为他求救,说:“罪不该死。”文宣大怒,对杨愔说:“(你)想与裴让之同埋一个坟墓吗?”于是没有敢(为让之)说话的人了。事情奏请朝廷后,最终赐死在家中。
裴让之传阅读答案
裴让之传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五》,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裴让之传阅读答案,内容仅供参考。
裴让之传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①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②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事奏,竟赐死于家。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不胜哀胜:禁得住
B.广延师友延:邀请
C.遣部从事案之案:追究,查办
D.竟赐死于家竟:竟然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望好友有好政绩。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11.“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后值倾覆,,”的诸葛亮。(3分)
【第12句】: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7.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5分。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必断,“//”可断可不断。)
8.D(竟,最终。)
(3分)
9.C(却,退。“犹却行而求道耳”意为好像倒退着去寻找道路。)
(3分)
10.B(“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错误。)
(3分)
11.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分。一空1分。错字、漏字、别字不给分。)
12.答案示例:
①《北齐书》的表达更好。遂,顺,完成;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意。“遂心”,是说诸葛两兄弟顺应自己的心意选择各自效忠的君主,彼此间并无勾连。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既然是顺应自己的本心作出的选择,就不会因血缘关系而改变各自的选择和立场。“遂心”较之“尽心”更强调常人常情。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尽,竭尽;尽心,即竭尽自己的忠心。言外之意是,自己五兄弟也会像诸葛两兄弟一样,对各自所选择的君主竭尽忠心,不会暗中勾结和背弃原主。“尽心”较之“遂心”表达忠诚之心更为深入。
②《北齐书》的.表达更好。“老母在”,这里“在”应为健在,即还活着。老母健在,我要尽孝心,就不会不顾老母的安危恣意行事,强调老母在不远游的孝情。“老母在”语言更为简洁,既有“活着”,还有“在这里”的意思。
或:
《北史》的表达更好。《北史》中的“老母在此”,强调老母尚在他身边,尚在此地,自己绝不会离老母而去,置她于险境。“在此”的情感表达中更有一种急切和诚恳。
(5分。观点,1分,理解,1分,联系文本说明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裴让之,字士礼。十六岁父亲去世,几乎不能承受(失去父亲的)悲哀,他的母亲辛氏流着泪安慰他说:“(因为哀伤过度而)抛弃我(并且失去)生命,能够是一个孝顺的人吗?”从此(裴让之)自己鼓励自己。辛氏,有高明的作妇人的准则,又熟悉礼法。丈夫去世(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年幼弱小,便广泛地(为孩子们)邀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他们)。内外亲属有吉凶之事的礼仪法则,大多效仿她。
让之少年好学,有文采,口才杰出,早年获得声誉。魏天平年间被举荐为秀才,应答对策,名列前茅。几次升任为屯田主客郎中,王宫禁地中有这样的话:“能赋诗,裴让之。”任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好,见面就整天清谈。杨愔常说:“这个人才华出众,敏悟超群,裴文季没有死啊。”梁的使臣到,帝令让之代理主客郎(接待使者)。
第二弟诹之逃往关右,兄弟五人都被拘禁。神武问:“诹之在哪里?”回答说:“往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二人各自能够遂心,何况让之的老母在世,君臣的职分已定,失去忠与孝的(事情),愚夫都不愿做。我希望明公(能够)以诚信待人,如果以不诚信待人,别人又怎么能相信自己呢?以此来成就霸业,就像倒着走路而寻找道路啊。”神武认为他的话说得对,兄弟全被释放了。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来又兼任散骑常侍出使梁。文襄曾入朝,让之作引导,容貌含蓄,文襄看着他说:“士礼是个好舍人。”调任中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主管舍人。
齐接受禅让,静帝退居另外的宫中,与众臣告别,让之流涕叹息。因参与制定制度制度,被封为宁都县男。帝想用作黄门郎,有人说他身体太胖,不堪奔走侍奉,于是任职清河太守。至郡没多久,杨愔对让之众弟弟说:“我与贤兄交往诚恳,盼望听到他好的政绩。恰好有人从清河来,说奸吏收敛恶迹,盗贼被清除。一个月的时间,彻底改变,变化很快。”清河有两个豪吏田转贵、孙舍兴长久做官,奸邪狡猾,多有侵夺,趁着(处理)事务就威逼人索取财物。计算(他所索)赃物依法不到被处死(的程度)。让之因他们扰乱法纪,杀了他们。当时,清河王高岳任司州牧,派所部从事查办他。侍中高德政过去与让之不和,上表章弹劾说:“在陛下受禅的时候,让之(因)眷恋魏朝,呜咽流涕,等到做了皇室官员,不是他所情愿的。”不久,杨愔为他求救,说:“罪不该死。”文宣大怒,对杨愔说:“(你)想与裴让之同埋一个坟墓吗?”于是没有敢(为让之)说话的人了。事情奏请朝廷后,最终赐死在家中。
《旧唐书·裴冕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裴冕,字章甫,为河东冠族。以门荫再迁渭南县尉,以吏道闻。御史中丞王鉷充京畿采访使,表为判官。冕虽无学术,守职通明,果于临事,鉷甚委之。及鉷得罪伏法,时宰臣李林甫方窃权柄,人咸惧之,鉷宾佐数百,不敢窥鉷门。冕独收鉷尸,亲自护丧,瘗于近郊,冕自是知名。玄宗幸蜀,诏太子充天下兵马元帅,以冕为之副。冕遇太子于平凉,具陈事势,劝之朔方,亟入灵武。冕与杜鸿渐劝进曰:“主上厌勤大位,南幸蜀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天意人事,不可固违。若逡巡退让,失亿兆心,则大事去矣!臣等犹知之,况贤智乎!”太子曰:“南平寇逆,奉迎銮舆,退居储贰,侍膳左右,岂不乐哉!公等何言之过也?”冕与杜鸿渐又进曰:“殿下藉累圣之资,有天下之表。殷忧启圣,正在今日。所从殿下六军将士,皆关辅百姓,日夜思归。大军一散,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臣等敢以死请。”凡劝进五上,乃依。肃宗即位,倚以为政。
冕性忠勤,悉心奉公,稍得人心。然不识大体,以聚人曰财,乃下令卖官鬻爵,度尼僧道士,以储积为务。人不愿者,科令就之。冕以幸臣李辅国权盛,将附之,乃表辅国亲昵术士中书舍人刘烜充山陵使判官。烜坐法,冕坐贬施州刺史。元载秉政。载为新平县尉,王鉷辟在巡内,冕常引之,载颇德冕。会宰臣杜鸿渐卒,载遂举冕代之。冕时已衰瘵,载以其顺己,引为同列。受命之际,蹈舞绝倒。冕兼掌兵权留守之任,俸钱每月二千余贯。性本侈靡,好尚车服及营珍馔,名马在枥,直数百金者常十数。每会宾友,滋味品数,坐客有昧于名者。自创巾子,其状新奇,市肆因而效之,呼为“仆射样”。初代鸿渐,小吏以俸钱文簿白之,冕顾子弟,喜见于色,其嗜利若此。拜职未盈月,卒,大历四年十二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裴冕传》)
【第4句】:对下列文案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于临事,鉷甚委之
委:委任
B.亲自护丧,瘗于近郊
瘗:掩埋
C.殷忧启圣,正在今日
殷:众多
D.悉心奉公,稍得人心
稍:逐渐
【第5句】:以下各组文案中,全部表明裴冕侈靡嗜利的一组是()
①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臣等敢以死请
②乃下令卖官鬻爵,度尼僧道士
③俸钱每月二千余贯
④好尚车服及营珍馔
⑤滋味品数,坐客有昧于名者 ⑥冕顾子弟,喜见于色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第6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冕精于吏事,不畏权贵。他入仕后忠于职守,开通明察,处事果决。王鉷伏法后数百宾佐唯独裴冕收敛了王鉷的尸体,亲自护理丧事,由此声名大振。
B.裴冕忠厚勤勉,匡扶社稷。他一心为公,在玄宗入蜀后大力劝进,希望太子顺从天意人情登基即位,在裴冕等人先后五次恳切劝进后,太子才同意。
C.裴冕不识大体,卖官度僧。他在肃宗倚靠他辅政时卖官鬻爵,把搜刮钱财视为要务,人们不愿意时,就用法令条律强迫他们,以致百姓怨声载道。
D.裴冕亲附权臣,身居高位。他与元载有旧,元载执政时因裴冕顺从自己而在宰臣杜鸿渐去世后引荐裴冕取代他,但裴冕就职不逾月而卒。
7.将文中划横线的文案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鉷得罪伏法,时宰臣李林甫方窃权柄,人咸惧之,鉷宾佐数百,不敢窥鉷门。
⑵载为新平县尉,王鉷辟在巡内,冕常引之,载颇德冕。
[答案]
【第4句】:C
【第5句】:D
【第6句】:C
【第7句】:
⑴等到王鉷获罪被杀,当时宰相李林甫正窃取国家权力,人们都惧怕他,王鉷的`僚属数百人,都不敢登王鉷之门。
⑵元载任新平县尉时,王鉷把他征用到部下,裴冕曾经引荐他,元载很感激裴冕。
[解析]
【第4句】:殷:深深
【第5句】:①为其劝谏太子登基的话语,③是说其的俸禄,不合题意。
【第6句】:“以致百姓怨声载道”原文未有提及。
【第7句】: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文案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译出大意给2分,“得罪”、“窃”、“窥”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辟”、“引”、“德”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裴冕,字章甫,家庭是河东的世家大族。因为祖上的功勋二次升任为渭南县尉,以通晓吏事闻名。御史中丞王鉷充任京畿采访使,上表任他为判官。裴冕虽然没有学问,但忠于职守开通明察,处事果断,王鉷很信任重用他。等到王鉷获罪被杀,当时宰相李林甫正窃取国家权力,人们都惧怕他,王鉷的僚属数百人,都不敢登王鉷之门。唯独裴冕收敛了王鉷的尸体,亲自护理丧事,埋葬在近郊,裴冕从此知名。玄宗前往蜀地,下诏太子充任天下兵马元帅,任命裴冕担任副手。裴冕在平凉遇到太子,一一陈说了形势,劝太子前往朔方,立刻进入灵武。裴冕与杜鸿渐劝太子即位说:“皇上厌倦大位,向南前往蜀川,国家的帝位,得有所归属,现在天意人情,不可一意违背了。如果再顾虑退让,失去天下之心,大事就完了!臣等都明白,何况是贤人智者!”太子说:“往南平定叛逆,奉迎皇上回,然后退居东宫,侍奉在皇帝左右,难道不快乐吗!公等为何要说得这么过分呢?”裴冕与陆鸿渐又进言说:“殿下凭借历代皇帝创下的基业,具有表率天下的仪范。深切的忧虑能启发最高的智慧,正在今天。所从殿下的六军将士,都是关辅地区的百姓,日夜思念返回家乡。一旦大军离散,就不可再聚集了,不如借此安抚他们而听从众人的请求,臣等冒死请求。”共五次劝告即帝位,太子才答应。肃宗即位,依靠他辅政。
裴冕生性忠诚勤奋,一心为公,渐得人心。但不识大的事理,把搜刮百姓视为钱财,于是下令卖官鬻爵,度僧尼道士,把搜刮钱财视为要务。人们不愿意时,就用法令强迫他们。裴冕因为宠臣李辅国权势正盛,想要依附于他,于是上表以李辅国所亲近的方士中书舍人刘烜充任山陵使判官。刘烜犯法被判罪,裴冕受连累贬任施州刺史。元载当政。元载任新平县尉时,王鉷把他征用到部下,裴冕曾经引荐他,元载很感激裴冕。逢宰相杜鸿渐去世,元载于是引荐裴冕取代他。裴冕当时已经衰老病重,元载因为他能顺从自己,就援引为同事。受命之时,拜舞倒地。裴冕兼任掌兵权留守之职,俸钱每月二千余贯。本性豪华奢侈,喜好车服及食用美味珍肴,在槽中的名马,价值数百金的经常有十多匹。每当宾朋好友聚会时,美味的品种,客人中有的连名称都说不出。自己创制巾子,形状很新颖奇特,市中因此仿效,称为“仆射样”。起初取代杜鸿渐,办事的小官吏向他报告簿书中的俸钱数目,裴冕看着子弟,喜形于色,其人就是如此贪图财利。拜任宰相还不到一个月,去世,时为大历四年十二月。
上一篇:广告经典对白台词汇聚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