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妹妹出嫁后三年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金钱和亲情的感悟

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金钱具有魔鬼一般的诱惑力,是在我父亲和叔伯们处理祖屋的时候。

我爷爷是家族中的长子,下面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

所以还在曾祖母在世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支撑起了整个家族的重担。

小爷外出读书,毕业后就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没有再回来;两个姑婆出嫁时得到了丰厚的嫁妆。

三爷和小爷我从来没有见过,我随奶奶回到家乡小镇的头几年还见过两个姑婆,不几年她们就都各随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生活去了,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了。

父亲还有一位养母,实际上应该是我的三奶奶。

据说,因为我三爷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儿子,为了避免三奶奶改嫁,曾祖母就作主将我父亲过继给了三奶奶做儿子。

父亲的养母——我叫做瘦奶奶,解放以后当了一名店员,退休以后也跟了我的姑姑——她唯一的女儿,去了省外。

解放初期,祖屋是被政府没收了的。

直到文革后期,我爷爷当上了政协委员,祖屋终得以归还。

祖屋归还后由我爷爷家和二爷爷家各住一半。

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家里没有人居住了,父辈们就决定将那一部分房屋处理掉。

可能是鉴于前述的原因,父辈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外地的祖辈们都应该与祖屋早就没有了任何关系。

所以,父辈们在没有通知他们的情况下就把爷爷奶奶曾住过的那部分祖屋给卖掉了。

谁想二爷爷却作了全面的通知,并陪同那两个多年没露过面的姑婆和我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小爷来到了我们家,要求得到一份卖房款。

这时,远在南方的姨婆(瘦奶奶的妹妹)也来信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这真是给受了远在外省的兄弟之托而全权处理这笔价值近两万元的遗产,正在为怎样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而大伤脑筋的父亲又增添了诸多烦恼。

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方案,没想到却落了个借养母之名多得一份遗产之嫌。

叔叔们的怀疑大大刺伤了父亲的心。

最终遗产是怎么分配的,我不得而知,只是深深地感觉到这件事情造成了父亲与兄弟之间的隔阂。

亲情似乎被冻结了起来,即使偶尔聚在一起,也能明显地看出父亲与叔叔们相处得很是别扭,没有了亲切的、无拘无束的谈话,往日的欢笑也不复存在。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从小就很喜欢我的叔叔们,记得叔叔们那时还在读书,只要是放假,他们就会集体的出现在我们家,我们家即刻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

尽管叔叔们参加工作以后很少到我们家来,我对叔叔们的亲切感却一分也没有减少。

父辈们浓烈的兄弟情、姐弟情曾令我感动不已,羡慕不已,我从没有想过父辈们如此深厚的情意也会有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一天。

尽管那时的工资水平都很低,尽管不管分得多少钱都可能会改善每个家庭好长一段时间的物质生活,但是我确信,没有哪一家是马上就把那笔钱派上了用场的。

可就是这么一笔既不救火也不救急的款子,硬是把血浓于水的亲情活生生地撕裂了

虽然后来在母亲和婶婶们不懈努力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又经过好几年的磨合,父亲与叔叔们之间总算冰释前嫌。

那种从内心里发出的欢笑又再一次洋溢在我们相聚的时空。

但这一次情感的风波却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先前一直以为象这种为了金钱闹得兄弟姐妹不和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象我们这样的大家庭中,因为父辈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且极有涵养的人,素来重视亲情,从来没有、可能也相信自己永远都不会为了金钱去做一些违背良心、违背道义的事情。

可是为什么还会因为金钱而弟兄间生疏、尴尬那么多年呢

我曾从好多个方面去猜想,始终没有得出结论。

但至少我弄清了一点,那就是:人啊,不要太相信自己对金钱的定力。

应该经常给自己提一个醒,不然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金钱捉弄一下。

况且,很多时候却不仅仅是捉弄。

有句老话叫:“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钱也是如此,既能助人,也能毁人。

关于妹妹出嫁哥哥不舍的诗句有哪些

爱美之心人介有之

谁知道些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呀

【第1句】: 汉成帝与班婕妤  很早之前我有幸地读到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全篇.就喜欢上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班婕妤,一个幽雅贤德的女子,名门闺秀.成帝初年入宫,因美而贤,深得殊宠.可那是君王爱恋正浓的时候,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也是如此的相得益彰.而许皇后愚钝,她是不动声色宠冠六宫的人,这样好的日子哪找去?只愿恩爱长久,如宫名长信.  可是,有一天,她来了!她带着她的妹妹合德一起来了.飞燕和合德,这一双姐妹,是倾国的尤物,她们的到来,也是婕妤寂寞的开始.一切,是那么地出乎意料.所有的怜爱,宠幸,都随着飞燕入汉宫,嘎然而止.  她只是料不到,一向清高自翊,目下无尘的自己,却在孤灯映壁,房深风冷中自我遣情.她作的《怨歌行》(亦名《团扇歌》),以团扇自比,忧切动人.婕妤,其实不弱啊,美貌才智都有,输就输在她太拘于礼法,太归整家训,没有飞燕起舞绕御帘的轻盈,亦没有合德入浴的妖娆妩媚.终于被深深爱着的他冷落遗忘,甚至抛弃.  当繁华过尽,天子与凡人一样躺在冰冷的墓穴时,婕妤仍在他的陵园里,守着他,孤独终老.只是当年的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缠缠绵绵的时刻再也不复存在,叹,美好的瞬间,如此的短暂!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  

【第2句】:李隆基与杨玉环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从汉代到唐朝,从班婕妤到杨贵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闲闲看过千年的花开花落,王朝兴替,借着“骊山语罢清宵半”的好时光,去找寻玉环袅袅娜娜的款款身影.  骊山的温泉宫,是李隆基最爱的地方,只是那时候,他最宠的人还不是杨贵妃.所以,她做了他儿子寿王的妃子,他是她的长辈,亦因此有了后来的兜兜转转.他那时候喜欢的女人是武惠妃—一个精明美貌,遗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女人,则天之侄武攸止的女儿.后因武惠妃重病,他决定去骊山过冬,与杨玉环偶然邂逅,稚气明朗的玉环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武惠妃死了,孤独的李隆基---已是五十六的老皇帝偷偷地爱恋起自己的儿媳.这是“不伦”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伦理道德的指诟,然而他终究还是做了.  从此,李隆基沉溺了,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沉浸在玉环的温柔乡里.曾看到过好多些史料、小说,总之他俩是情投意合的一对.两个人都喜好音律,志趣相投;再者,她美,她媚,她单纯,她朗直,她听话,但是她也不乏兰心慧质,致使他爱他如痴如狂.  然而,所谓的红颜祸水,往往是无辜的.玉环,一个不干涉时政的娇憨女人,哪知世事风云突变,身在福中不知祸的她,更不知自身干系天下苍生,王朝国怍.这是所有“红颜祸水”的悲哀.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当命运之手伸出手来,将悲情的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看着,等待着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可谁会料到,马嵬坡前,美艳从此香消玉陨?  命运伸出手来,我们真的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而恨,一生也忘记不了.真可谓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李隆基,一个天纵的英才,绝世的大英雄,开创了开元盛世,大唐的煌煌岁月,浩浩河山,掌控于你的手心,却救不得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你抱恨终天又有何用?  三郎,玉环,一个凄美、哀艳的爱情故事!  

【第3句】:曹植与甑宓  甑宓,曹植的《洛神赋》里的原型,有倾城之姿,一个绝色美人.都说,三国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根本无足轻重,然而,也就这么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却成了曹操父子三个大男人间举足轻重的女人.  男人胜之以城池,女人胜之以眉目.曹植在《洛神赋》里这样描写甑宓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因喜欢,故摘记下来).史称,曹植的《洛神赋》与宋玉的《神女赋》一起树立了一种女性美的终极典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千百年来,我们对女性的审美取向,就没有脱离过二赋的范围.  据史载,曹操很早就对她垂涎三尺,而当时甑宓是袁绍之儿媳,甑氏的美貌倾国倾城,只因后来袁府的败落,沦为曹丕之妾.而曹操虽与绝色美人甑宓失之交臂,不慎被儿子曹丕先抢去,气得恨不得拔剑欲斩之,是谋臣们多番劝谏后,才顺水推舟把甑氏“让”给儿子的.又传说曹植当时也曾向父亲请求娶甑氏,而曹操却为曹丕迎娶了她,错点鸳鸯使二人抱恨终天.据传说,甑宓死后,曹植入觐,曹丕看到他,有点悔意,就把甑氏的金缕玉带枕赐予了他.曹植行至洛阳,恍惚如见甑氏,遂写下了《感甑赋》.后来这个因太露骨的名字而被甑宓的儿子魏明帝改为《洛神赋》的.  曹植和甑宓之间也许注定是一场镜花水月,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曹植虽然没有得到甑宓,可他对于甑氏的那份深情那份真爱,是曹丕如何努力也都无法拥有的.他的爱,虽如昙花一现的惊艳,也如烟花般的瞬间灿烂,短暂而却永恒.因为他们的爱情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子建的爱却永远温暖着我们.  

【第4句】:苏轼与王朝云,王弗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有的说是“见识”,有的说是文章,而朝云却说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不免感言到:“知我者,唯有朝云也.”后苏轼几经贬谪,身边的妻妾大多散去,唯朝云不离不弃,甘于清贫.后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他的四川同乡,比他小三岁,16岁出嫁,27岁病故,只和他相处了11年.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看来王弗虽然年轻,却能博闻强记,是位才女.更难得的,是她比苏轼懂得人情世故,在很多事情上,能提出意见供苏轼参考.《墓志铭》中又说:“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唯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她在临终之时对苏轼的谆谆告诫,极有见识,让苏轼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她的英年早逝,使苏轼极为悲痛.  在她逝世十年之后,有一夜,苏轼梦见了她,醒来写下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回味古人的坚贞,常常唏嘘不已,正如一首乐府里所写《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第5句】:陆游和唐琬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可是后来由于陆母不满于陆游只流连与儿女私情,不顾功名,于是迁怒唐婉.逼迫陆游将其休回家,后唐婉有嫁为人妇,不料丈夫早逝,一人孤苦生活.多年以后,陆游游学归来沈园已是物是人非,只余些许凄凉,感念唐婉的深情,于是作《钗头凤》题与墙头: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见诗不禁感慨万千,即叹人生无常,更怨人世悲凉,和词一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后唐婉英年早逝,陆游在他75岁时归乡依然眷念与唐婉故又作《沈园怀旧》: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可见其心之诚,可是昔人已去,万事皆空!  

【第6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有次赴宴,在席间应众人盛邀弹琴,而卓文君与内室听到了如此精湛的琴艺,且出自闻名天下的司马相如之手,不免与悄悄用琴弹和起来,而对其早就神望的司马相如于是借琴声大吐爱慕之意!  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后由于遭卓父的反对,双双约定私奔.(据称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对私奔的恋人!)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关于“金屋藏娇”的阿娇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陈阿娇原为汉武帝的表妹,两人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年少的汉武帝刘彻曾经许下了“金屋藏娇”的诺言,并再其为帝后立阿娇为皇后,可后来由于阿娇嫉妒汉武帝的新宠卫子夫而被打入冷宫!为了让刘彻回心转意,她派人给司马相如千金,求其为她作赋,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长门赋》!

悼念母亲追悼词

怀念母亲-------母亲的追悼词 文:王运全各位父老乡亲、亲朋好友: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亲临灵前为我们的母亲奠行

我受大哥委托,代表我们全家向母亲的神灵致悼词。

从2008年起,母亲身患多种疾病曾先后六次住院。

今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病情突然加重,住院后我们抱着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经过医生会诊、治疗,最终决定回老家康复。

由于病情再度恶化,于农历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六日三时十八分在杨峪老家不幸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母亲于农历一九二三年九月九日生于富平老庙莫村北城,幼年受外祖父、外祖母的熏陶,养成勤劳、自强、善良、和蔼的良好品德。

一九三九年,十六岁的母亲和父亲结婚后,精心伺候祖父、祖母,与父亲一起养育了我们姊妹10人,并供四人读完大学,三人上完中专或高中,一人上完初中,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是一位自强、勤劳的中国农村女性。

在那个困苦的年代,白天下地劳动,回家做饭、洗衣、喂牛喂猪,一有空闲就纺线织布直至深夜,嗡嗡的纺线声把我们送入梦乡,咔嚓的织布声又把我们从梦中惊醒。

为了支撑父亲养家糊口,母亲用自己传统女人的小脚走到铜川、焦坪等去卖棉布、毛线、换粮食。

吃的是冷冷的苞谷面馍,喝的是讨来的百家水,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辛辛苦苦的养育了我们。

一九七六年是我们家不幸的一年,年轻的先四嫂,因病在美原医院不幸病故,全家人处于悲痛绝望之中,母亲却对着四哥说“有妈在,什么都不要怕

”。

敬爱的母亲啊

您心里承受了

6292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