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滕王阁序故事

9383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滕王阁序故事

滕王阁序故事1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乾封元年及第,授期散郎,著有《王子安集》。他写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绝唱。

王家是绛州有名的书香世家。王勃的爷爷王通,就是著名的文仲子,弃官归隐,授徒著书,著有《中说》。

王勃的父亲王福对儿子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王勃幼年天资聪颖,他一方面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能刻苦攻读,史书上说他“六岁善词章”,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思路畅达,又快又好。与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号称“王氏三珠”。

他九岁时读《汉书注》,就能发现错误,写了《指瑕》十卷。王勃十几岁应试考场,授朝散郎,又被沛王李贤聘为署府修撰。由于王勃才华出众,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加上才高气盛,便遭同僚的嫉妒。正好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父亲被贬为交趾令。

这年九月,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阳节。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的滕王阁落成,正在阁内大摆庆功宴,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

这滕王阁乃显庆四年滕王李之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前临赣江,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王勃久慕此阁,到此哪能不游!

来到滕王阁,只见楼高九丈,阁分三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南有压江亭,北有挹翠亭,高低错落,相映成趣。上得楼来,但见阁道上丹漆彩画,光艳照人。远眺则山野平川尽收眼底,鸟瞰则澄江如练,百舸争流。

王勃看得如醉如痴,不禁文思泉涌,不能自已。王勃正沉醉于楼阁的宏伟与山河的壮丽之中,忽然一阵萧管鼓乐之声从宴会厅传来。

王勃循声望去,只见阎都督满面春风,正在举杯致词:“今日乃重阳登高之日,又逢滕王阁整修已成,老夫聊备薄酒,为各位助兴。现在我提议,以滕王阁为题,或赋诗,或作文,效兰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会。”

众宾客深知都督心思,他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当众写一篇序文,以显示其才华。因此阎公派人拿纸笔巡让众客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贸然动笔。王勃远道而来,自然不明就里,加上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情思满怀,不吐不快。

送纸墨的刚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便挥笔疾书起来。

阎都督一看大怒,心里骂道:“哪来的毛孩子,不知进退,坏我大事!”不禁拂衣而起。他叫人暗暗在一旁观看,看他写些什么,再做处置。

暗中观看的人第一次回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沉吟不语起来。这里已开始写南昌地形的雄阔,自是不同凡响。

待回报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写望中秋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俱是神来之笔。阎都督抚案而起,赞叹道:“这真是少有的天才呵!这篇文章要世代流传,永垂不朽了。”

在座的众宾客纷纷称赞,连阎公的女婿孟学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弗如。阎公将王勃请到宴席上,大家尽欢而散。

这次交趾之行,王勃不幸在海上遇风浪溺水而死。越南人民感念王勃父子,至今还有庙宇和塑像纪念他们父子俩。

滕王阁序故事2

唐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山西动身,千里迢迢去看望父亲。因为他父亲被贬迁南海的交趾为官。先陆路,后坐船逆长江而上,来到江西与安徽的交界地马当山,此时突遇风浪,不得已船就停在这里。王勃便下船上岸,来到附近的一座庙里观瞻了一番,然后又赏玩江景。正兴尽想回船时,见一位老者端坐在一巨型石块之上,老人须眉皓白,仙风道骨,一看就知道不是凡人。王勃整衣向前,向老人作揖。老人遥指,问道:“来的可是王勃吗?”

王勃十分惊讶,回答说:“正是,敢问长者何以得知在下?”老者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宴会,如能前往参加,写作诗文,可以名垂千古。”王勃笑着说:“此地离洪都六七百照的路程,一晚岂能赶到?”老人说:“你如决定去,我可帮助你。”王勃于是拱手致谢。老人忽然不见了。依照老人的指引,王勃立即登船起帆,一路上顺风吹送.第二天便到达南昌,并按时赴会。这就是“时来风送滕王阁”的故事梗概。

话说洪州阎都督重修滕王阁落成,于重阳节在阁上大宴宾客,以示庆贺。阎都督有位女婿,叫吴子章,也擅长文章,阎都督让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在宴会上当众夸耀。在宴会上,阎都督命人取出纸笔,遍请在座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大家因知道其意图,均予推辞。轮到年岁最轻的王勃却不谦让,毫不踌躇地接过纸笔写起来。阎都督开始很不高兴,拂袖而起,并嘱人监视王勃作文,随时传报。王开始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笑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接着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说“无非是些旧事罢了。”又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听后便沉吟不语了。下面的接连来报,阎便只是点头。当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沉不住气了,一跃而起,满口称赞说:“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随即出来携王勃之手说:“帝子之阁,有子之文,风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吾当厚赏千金。”

王勃挥毫写下《滕王阁序》,不待辞别,便匆匆离席下楼,直奔江边而去。

宴会结束时,众人正要告辞,突然阎都督大喝一声:“慢!请诸位来看,怎么结尾一首诗的末一句‘槛外长江口自流’空了一字呢?莫不是我等轻慢了王公子,他故意空一字作难大家,要各位来猜,那你们就来猜猜看吧。"众人面面相觑,有的说是空了“独”字,也有的说是空了“船”字,吴子章想了好一阵子,说是空了“水”字。阎公不大高兴,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为论;‘水’字太露,缺乏诗意。”大家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有琢磨出个名堂。

第二天一早,阎都督问衙卫,此时王勃船到了何处?回答说,最快到了丰城。阎公命衙卫,快马去追王勃,千金求其一字。衙卫追上王勃后,说明来意。王勃只是笑笑说:“我乃一介书生,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紧拳头,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王勃在衙卫手上写了字后,衙卫便紧握拳头,快马回府,见了阎都督,把手掌伸开,但令人不解的是手掌心实际并无字。阎公自语道:“怎么会空空如也?”猛然,他拍案称绝道:“是一个‘空’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真是妙不可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

滕王阁序故事3

滕王阁他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的,这洪州指的就是现在的南昌了。李元婴他出生于帝王之家,因为受到宫廷艺术的熏陶,非常的喜欢绘画,歌舞,蝴蝶,因此当他从苏州调任洪州做都督的时候,就从苏州带来了一批歌舞乐伎,整日在都督府里寻欢作乐,他的手下看了就建议说:“都督,你既然这么喜欢听歌赏舞,何不在江边筑一高阁,这样既可以`览江山之秀,又可以享歌舞之乐,何乐而不为呢?”李元婴听了之后,觉得这个意见非常的好,于是就采纳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元婴会在这里建一高阁的原因了。在贞观年间,李元婴曾经被封为滕王,他所建造的楼阁当然以他的封号命名,所以就叫滕王阁。

唐上元二年,王勃从山西老家出发,万里迢迢去看望因他而被贬官的父亲,当他坐船来到了江西与安徽交界的地方——马当山时,突然遇上风浪,不得前行,只能靠岸。于是王勃就到马当山庙里观赏,当他赏玩多时,正想回到船上去时,突然看见一位头发花白,貌似神仙的老者坐在巨石上,王勃走上前去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却问:“来的是王勃吗?”

王勃十分地惊讶:“正是,不知老者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老者说:“明天是九九重阳节,滕王阁上有聚会,如果你能前往赴宴,并且作一文章,定能够永垂不朽。”

王勃笑着说:“老丈你有所不知,这里离洪都六七百里,一个晚上怎么可能到得了呢?” 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助你一阵清风,让你明天早上到达洪都。”

王勃肃然起敬,问:“拜问老丈,你是神,还是仙?”

老者笑笑不说话,只是隐隐约约听见“吾即中源水君”。

第二天一早,洪都府阎都督果然开宴,请了许多有名的才子,比如说宇文钧,张禹锡等等等等。阎伯屿等各位才子都就座了,就对他们说:“ 这滕王阁是洪都的一大绝景,在座的各位,如果能为滕王阁作一篇《记》,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原来啊,阎伯屿早就叫他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写好序文,所以在座各位都假装写不出来,想推让吴子章,好让阎伯屿翁婿名利双收。轮到王勃时,王勃不了解内情,接过笔就写,阎伯屿这时就不高兴了,“看你小子有什么能耐,敢抢我女婿的风头”,于是他退回到屏风后,让一个仆人报道王勃所写的序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不说话了。当报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阎伯屿笑道:“这个人把我当作知音。”当小吏最后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伯屿听罢,大声叫好,说:“这个人下笔如有神助,真是天才啊!”说完,阎伯屿便走出来,邀王勃喝酒,趁着酒兴,阎伯屿说:“这滕王阁,有了你的好文章,一定能够流传千古,我赏你千金!”

此刻,有人大喝一声:且慢!众人惊愕之余定睛一看,原来是阎公的乘龙快婿吴子章。吴子章走过来说:“此乃旧文,并非新作,连三岁小童也可背诵如流。”说着,便朗朗上口,把一篇《藤王阁序》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众人满脸疑惑,看着王勃何言以对。

王勃拱手抱拳到:阎督都,此公过目成诵之能可比杨修、曹子建!请问这位先生,可知序文后面有诗否?吴子章胸脯一挺:无诗!说话间,王勃挥毫写下四韵八句:藤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运,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写罢将笔一扔问道:敢问这是旧作还是新作?吴子章羞红了脸,诺诺退出去了。阎公手捧《藤王阁序》细品,宇文钧、孟学士、王将军都拍手称颂好文章。吴子章不甘心受辱,来到阎公面前说:王勃之文虽好,也难称千古绝唱!阎公一愣:何以见得?吴子章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乃袭用大文学家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不过是蝇附骥尾之作,如此恭维,恐被贻笑大方。宇文钧不高兴地说:王勃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子章蔑视了一眼,说:何谓青出于蓝?隋朝《长寿舍利碑》中还有:“浮云共松岭张盖,明月与严桂分丛”句,如果将“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中的“与”、“共”字去掉,不过俗语二句,全文失色。诸位如此恭维,在下不敢苟同!阎公说:子章博览群书,名不虚传。只不过是文人相轻的毛病要该一改!王勃写的我洪州江山风月如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们可以退席了!

众人闻听此言,诺诺而退。就在人们退到门口,阎公大喝一声:诸位慢走!诗的结尾句少一字。众人回头仔细观看,的确,诗的结尾句少一字,成了“槛外长江□自流”。阎公手捋须冉,自语道:莫非我慢待了王勃,成心难为大家。便说:请诸位补上这个字!

众人抓耳挠腮,有的说是“船”字。问吴子章,他说是“水”字,有的说是“独”字,众人都觉不妥,再找王勃,家人说王勃已离开多时。阎公命人快马追赶,带上千金求他一字!家人骑上快马追上,见到王勃,代替阎公一再赔礼道歉,并以千金求诗最后一句的一个字。王勃叫来人把手伸出来,用笔在手心中写了一字后,把来人的手纂成拳说:千万别张开,张开后字会不翼而飞。来人见求到了字,高高兴兴地往回赶,到了府上,来到阎公面前跪倒在地说:字在手心里!说着,伸开了巴掌。阎公闪目观瞧,巴掌上空无一字!吓的家人魂不附体,磕头如捣蒜,连声求督都饶命!阎公愣了半晌,突然大彻大悟道:此乃“空”字也!连连抚掌:妙哉,妙哉!

此文流传千古,可怜一代文豪、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在去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亡。乌呼哀哉!

滕王阁序故事4

滕王阁序王勃的故事

上元二年(675年)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名声大噪。有个叫吴子章的才子就心怀嫉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见众人不信,吴子章还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大家都很吃惊,不禁对王勃起了疑心。

结果王勃呢,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问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一时语塞。只见王勃起身挥墨,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吴子章只能羞愧而退!一时这件事传为佳话。

王勃用他的才华证明自己的实力,丝毫不惧怕诋毁,果真是大才子之风。

王勃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滕王阁序故事5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西汉《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初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房。……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重阳节这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初九路过洪州时,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州牧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戏马台。等他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则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代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8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做回程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南齐书:《南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的历史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五〇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它建都在建康(今南京),统治的地区西到四川,北到淮河、汉水,萧鸾时期又在淮河以南失去一些地方。当时同南齐对立的,是割据北方的北魏封建政权(公元三八六到五三四),北魏的军事力量要比南齐强些。萧子显(约公元四八九到五三七),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萧道成的孙子。他父亲豫章王萧嶷在南齐前期.

2、九月九:九月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俗称。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九月九,也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在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的说法。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

3、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

4、传说:剧照(30张)洪荒时期,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争取天下。炎帝部落老首领之子炽因不满父亲将首领之位传于身世不明的炎而发动叛乱。炎帝平息了叛乱后,炽下落不明。不久,炎帝被黄帝打败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多年后炎帝化名为神农,尝百草救世人,炽化名为瘟神,处处与神农作对,更制造出瘟疫,祸害世人,令神农苦苦无法破解。炎帝部落的衰落使得争取天下的大战将在黄帝和蚩尤间展开。一次,双方交战正酣,突闻各自部下来报:自己部落中发生大规模瘟疫。黄帝和蚩尤立刻收兵,赶回各自部落查看救援。黄帝发现自己的很多子民在这场大瘟疫中患病、丧生,忧心忡忡。人群中,黄帝发现了帮助救治病人的神农。两个老对手再次相逢。黄帝对神农既充满怨恨又十分敬重。尽管神农用尽了方法,也只能暂时控制瘟疫的蔓延,并不能够彻底的消除瘟疫。神农感怀世人疾苦,独自祈求上天,以期求得清除瘟疫之法。天宫中,玉帝的妹妹花神生性豁达善良,眼中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玉帝的七个女儿七位仙女更被花神认做是知心的好姐

滕王阁序故事6

王勃的祖父叫王通,那是隋代的一位学者,很有名气。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闻听过他老人家的名讳,可是传说天才是会遗传的,所以王勃6岁便会吟诗,时人谓之神童。

王勃27岁时,远道去交趾看望老父亲,来到洪州(江西南昌)的时候因为盘缠用尽流落街头没饭吃,在洪州没人知道有个王勃。他走在洪州的大街上满是悲观失望。透过南方特有的雾霭,王勃看到一座高楼。这就是洪州刺史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今天阎公正在此大宴宾客。刺史很好客,还没等王勃看明白就将他请了进去。

王勃来到二楼,看到正中间有一大几,上边摆放了一张写满字的大纸,纸质上乘。王勃又饿又累,缩在一张椅子里睡着了。半个时辰后阎伯屿照着这张纸进行了篇幅冗长的讲话,酸腐文人们无不齐声称赞。待王勃一觉醒来,看到一个小童毕恭毕敬的手捧托盘站在自己面前。王勃环视周围,见到大家都看着他。小童头低着一动不动。旁边一位书生凑上王勃的耳朵说:“阎大人要为滕王阁属文……”王勃看了一下那情形,恍然大悟,伸手就去抓笔。

阎伯屿咳了一声。王勃饿得头昏耳鸣没有听到,阎伯屿踱步上前,朗声对着王勃的帽子道到:“阁下可否报上名来?”

“不才龙门王勃。”

阎伯屿心下好生气愤,料这穷儒无甚名气,有多大本事,敢接滕王阁属文之务?有心轰了出去,又怕于名声有损。众人无不窃窃私语,嗤笑不止。阎伯屿不好发作,值得说:“足下请作。着人看着,作一句,报一句。”

王勃忽然将笔一撇,道:“每属文,必饱睡。”

阎伯屿这个人大概脾气不错,叫人抬来一张躺椅。王勃和衣而卧,直睡到日落西山。阎伯屿等得不耐烦了,叫人去推王勃。正要动手,王勃突然大叫:“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伯屿笑道:“不过如此。”

王勃又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番之塌。”

阎伯屿再笑:“也还平常。”

滕王阁内死气沉沉,文人们盯着王勃,阎伯屿也盯着王勃。王勃依旧酣睡不醒。一只鸟飞进来落在他的头顶上,啄食着他的冠带和头发。头发脏乱不堪,那鸟步履踉跄,忽忽而去。阎伯屿与众人笑论:“此人腹中之词已尽。”

小童伏在王勃耳边说:“先生请起。”

王勃听到有人叫他,坐起身来张望,四下哪有人影?但见怪石横陈,松柏殷殷,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一阵冷风刮过,不禁打了个喷嚏。一个老叟在身后说:“可是绛州王勃?”王勃这才回身,看到一个形容古怪的老者,耳尖眉长。王勃问:“怎知我名?”

老者笑而不答。王勃一惊,立刻跪翻在地:“不知仙驾何处,多有怠慢。还请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老者手捋胡须道:“吾乃元中水府之主。今日滕王阁内大宴群儒,约作颂文,何不作之?”

王勃一脸愧色:“先作的两句,业已穷我心中之学。”

老者呵呵一笑:“这有何难?待我助你一臂之力……”

说罢飘飘而去,任王勃呼喊,转瞬没了踪影。王勃大叫着从梦中醒来,正看到小童对着自己的脸狂呼不止,顺手将其拨开。这样的突发举动好似诈尸,吓得小童连滚带爬。王勃呵呵笑着站起身来,照着纸上写道:“……落霞与故鹜齐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伯屿不禁绝倒。他不得不为这样两句足以光照千秋的文句称颂不已。

不到半个时辰,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就完成了。阎伯屿赠与他大把金银和美食,派专人送他出了洪州城。王勃回头望了望远去的城池,又看了看坐下的高头大马,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他好像已经记不得那个助他一臂之力的老人,只是隐约觉得一丝的异样。他吆喝着催开坐骑,一路南去。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8539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