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凡·高的故事

1662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凡·高的故事

凡·高的故事: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他的创作

凡·高(1853—1890),荷兰人,后期印象派画家,著名绘画大师。他的“加歇医生画像”,曾创造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父亲埋头书写下个礼拜天的布道词,母亲在一旁描画着一束蓝色的风信子或者其他的花草。幼小的凡·高接受着宗教和艺术的熏陶,儿时温馨的记忆,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

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一个美丽的乡村,父亲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乡村牧师,母亲安娜性格活泼开朗,精力充沛,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母亲热爱大自然,喜欢绘画,是一个掌握了相当绘画技巧的业余画家。

在晴朗的夏日里,她带着小凡·高到美丽的田野写生,树木花草都是她的素材。在寒冷的冬夜,父亲埋头书写下个礼拜天的布道词,母亲在一旁描画着一束蓝色的风信子或者其他的花草。幼小的凡·高接受着宗教和艺术的熏陶,儿时温馨的记忆,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

凡·高小时候常常去木工房,津津有味地看木工们干活。木工们外出干活,他就跟着一起去。慢慢地他自己也拿起锯子凿子,做一些小玩意儿,他看似无心的小作品,却独具创意,令木工师傅们赞叹不已。

凡·高13岁时,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把他送到一所远离家乡的公立学校学习。学校的费尔斯校长,特别注重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每周开设了4节艺术课,聘请有很高画造诣的老师授课,学校还花不少资金,购入绘画大师的名画复制品,让学生观赏临摹。已经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凡·高,在这里如鱼得水,他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教导,用心地完成习作。他最盼望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和同学们一起随老师来到绿草茵茵的草地,百花盛开的花园,徜徉在郁金香花丛中,观赏着金光灿灿的向日葵,在大自然和煦的微风中,写生作画。

凡·高16岁时来到海牙森特伯父的高比尔画廊,做一名店员。这是一家在荷兰和欧洲都极负盛名的画廊,收藏非常丰富,画廊收藏了当时许多著名画家的真迹和复制品。这让凡·高大开眼界,更让他惊喜的是,莫里斯富皇家艺术陈列馆就在附近,这是最好的北欧艺术中心,他可以经常去欣赏浏览。

1881年至1883年,凡·高在海牙师从风景画家和动物画家安东·毛威。在这一时期,他画了第一批油画。凡·高创作的初期,即所谓的“荷兰”时期的重要作品是在一个叫奈宁的小地方完成的,在这些作品中已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凡·高对表现情绪和感情的绘画手法的探索。他从1883年到1885年的两年时间里,收集过许多鸟窝,并画了各种鸟窝的静物写生。这不是那种别出心裁的装饰画,凡·高要表达的是当生命离开以后死一般的空虚和“被抛弃”的那种抑郁心情。而《奈宁塔》(塔旁是农村坟地,简陋的歪七扭八的十字架及其周围的田野)对经常提示人们死亡的凡·高来说则具有象征性的含义。

凡·高画的那些农民肖像,特别是表现外省农民劳动的画,记述了画家在观察他们毫无乐趣的生活时感到的恐惧和痛苦。在凡·高的艺术中表现出深深的人道主义和他对农民诚挚的同情感。著名油画《吃土豆的人》是一幅具有非凡表现力的优秀作品,它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凄惨。画家在表现繁重劳动后的一家和餐桌上简单而贫乏的晚餐时,不怕突出他们笨拙的手和难看的脸。

这是繁重的劳动和长久的饥饿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画家采用了特意强调和夸张的形式:微绿的昏暗色调,惨白的.灯光,样子又蠢又难看的脸和身躯越发显得突出的强烈光点,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的蒸汽,则强烈地反映出贫苦人们极差的居住生活环境。

1886年3月至1888年2月,凡·高在巴黎进行创作。这一时期,他了解了法国美术的发展情况,接触了杰出的画家高更、西涅克等,他还认真研究了卢浮宫里珍藏的名画。印象派的作品对凡·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餐厅内景》

《花瓶里的红色唐菖蒲》等作品就充分说明凡·高受到了新印象派的影响。

1888年2月,凡·高离开热闹的巴黎,来到法国南方小城阿尔。他在这里创作了一系列描绘阿尔及其郊外风光的优秀风景画。重要作品有《阿尔的收割》

《阿尔的吊桥》等。他画的肖像画有《邮递员鲁林》《阿尔女郎》等。这一时期,画家转向画夜景和表现人为的光线。他用强烈的色调和粗重的笔锋创作了《向日葵》和《艺术家的卧室》等经典之作。

在与高更生活的两个月里,凡高创作了两幅名画《拿烟袋的人》和《割掉耳朵的自画像》。

凡高晚期的作品有《普罗旺斯的大道》《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有柏树的黄色庄稼地》《加歇医生像》等。这些作品充满了活力和过分的夸张,具有“冒火”般的风格。这种艺术手法对后来的西欧表现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17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