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并不是“高”得“离谱”,否则就脱离了生活。而脱离了生活的艺术是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的。电影《女生日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让观众感觉是一出“戏”,没有一点真实感,观众也无法融入影片中去,更不会引起共鸣。一件艺术作品要想显得真实生动,显得有血有肉,就必须在每个细节上下工夫,只有细节的真实,才能营造出整体的真实。犹如“一个不愿认真作好每一件小事的人,成不了大事”一样。而《女生日记》恰恰就是栽在了这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重要的“细节”
上。
首先是台词的苍白。不能因为影片的主人公是小学生,就肆意把台词处理的那么单薄无力,那么千篇一律。一部戏能不能吸引人,台词很关键。马虎、粗糙、千篇一律就等于就是给自己掘了一半的坟墓。在片中,最明显的一处就是,学生们不论性别,不问性格内向或外向,夸赞起人来永远是那一句“xx,你真棒,xx,你真行!”外加一个大拇指和一脸傻笑。如今大都市的孩子,有谁这么说话的?更何况,这词儿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明显就很假,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如同看一年级小学生作文似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是很丰富的,绝对不屑于说这样的“口头禅”,并且搭配这样做作的神态和动作。所以,台词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影的质量。成功的台词可以造就一部成功的电影。反之亦然。
其次是人物塑造上的失败。影片一开始,就走马灯似的把主人公的同学们一溜儿介绍了一遍。其实这形式也挺好,可是,电影开头介绍了,在影片后来的发展中就忽略了人物的性格塑造。这一忽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让人觉得这一群学生(特别是女生)都差不多,没个性。这就好象写文章要前后呼应,后面不呼应,前文的叙述就会显得很无力。
主人公日记被父母看到,就要离家出走;明明是她自己忘了关电脑,才被妈妈看到了日记,这是谁都说不上谁错的事情,至多与父母吵上几句,等气头过了,也就该恢复正常。她可是脾气不小,离家出走了。晃荡一圈后回来,还继续跟妈妈赌气。倒要叫妈妈又是哄又是检讨。退一步讲,不为父母考虑,也要为我们自己考虑。我们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日子还得跟父母过下去,关系闹僵了,吃亏的可是自己。编导这样安排,不知用意何在。
在学校里,主人公也老为了点儿小事就心里不舒坦,要比过人家,这么想着就跟同学吵起来了,吵不赢就哭。一般而言,女生的确是比较任性,善变,可是也没这么过头的呀。再说这同学间,是决不会为了什么“我比你强”这种无聊的理由吵架的,显得太幼稚了。现在大都市的小孩,是一群见识广,心智较成熟的小大人,决不会因为这样的吵架就哭起来了,更不会随便在众人围观下哭。所以,脱离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会很容易被我们识别出,也不会被我们接受。要想写好我们这一代小孩,就必须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女生日记》电影与生活的距离是明显的。写我们学生的故事,应该能够表现我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拥有最广大的学生的认同。希望艺术创作者们都能明白,要想把握好艺术与生活间的距离,是要深入我们生活之中,说我们说的话,做我们做的事,而不是大人“居高临下”站在成人的立场看我们;毕竟千里之堤也是可以溃于蚁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