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故事恐怕早已家喻户晓。作为成语,后人用它来指一个人不经过别人介绍,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按说,有人或许要指斥这是“出风头”,也有人说“毛遂有胆识”。前一种说法近似诬蔑,后一种说法也似乎有些肤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毛遂自荐”的实质。
毛遂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门客,没有在小事上处处表现自己,以博得主子的青睐。故虽然智勇双全,却三年“未有所闻”,可谓忍辱负重。等到国家有难,却挺身而出,自荐赴楚。虽遭平原君阻拦,十九门客轻视,但为了国家安危,他据理力争,终于争得赴楚的机会。不论别的,单就这一点,就足以使人可敬可佩。况且他能够在强大的楚国,在傲慢的楚王面前毫无惧色,陈述利害,使楚王答应出兵,挽救了国家。虽然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职责,但真正像毛遂那样的又有几个?毛遂在这方面表现得如此坚决、果断和义无反顾,说他是“爱国英雄”豪不过份。
有人也许对“毛遂自荐”的动机发生怀疑,不管他的动机如何,显亲扬名也好,赤心报国也罢,总算能在国难之时尽一个公民的职责,并且最终挽救了国家。这比那些“苟且偷安”者不啻天壤之别。假若毛遂不出,赵国未尝没有被灭的可能,那赵国的遗民只能空叹亡国恨了。
古往今来,有才能的人用世不多,自荐者更是凤毛麟角。三国的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请使出;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也表现了出世与入世的苦闷;陶渊明遗世独立,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中……真是举不胜举。能有谁像毛遂那样才华出众,有能将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如此看来,与国家的荣辱存亡与共,的确是真正的英雄。而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应该徒叹和抱怨“怀才不遇”的,机遇得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历史也许并不是照亮过去,而将照亮现在和将来。毛遂早已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今天学习他,不在于凭吊古人,重温历史,而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维护民族尊严。推而广之,要尽一种义务,为祖国,家庭乃至友人。这样才不至于侮辱“人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