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和“90后”风起云涌,当众星捧月的“非主流”不再非“主流”,当我们将青春轻轻捧上命运的口角,注定起我们身不由己的任它吞食我们宝贵的“物什”时。随波逐流的我们就那般随便的让肮脏的命运玷污起我们那个宝贵的花样年华。
而在这样的青春潮流中,我们只是新进者,我们像幼儿一样憨厚的依样画葫芦,我们学着前辈们那些明媚的忧伤,学着前辈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做作。这些前辈们虽然只比我们大几岁,却拥有与实际年龄大相径庭的心理年龄,伤感怀旧的情愫根深蒂固的生存在心房。我们背起那些所谓的“包袱”,又在背上心甘情愿的添加莫名其妙的情感,我们一步步在人生曲曲折折的道路上前行,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情愫发疯似的填充,越来越重。我们脚下的路也愈发的难以前行。于是我们又开始满口抱怨那些重担,抱怨人生,不过是人的作茧自缚,又何必怨天尤人?人呐,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
“我们是躲在黑暗里,写着黑暗的措词的孩子”初次认识到非主流,我就是这么以他们的口气替代着他们帮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的语句的,那些每天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是这般恬不知耻的说丰衣足食的自己很“伤”。这叫什么?叫装可怜,以旁观者的身份我可以这么自信的教导他们。与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与那些很小就担起全家十几口人的孩子,与那些连一间完好的教室、一张完整的书桌、一件崭新的衣服、一本干净的书都不能拥有的孩子比,他们是什么?他们又算什么?或许什么都不配算。倒像那看台中津津有味的戏耍的猴子,浑然不知自己是看台上所有观众的笑柄。
大约是2006年,“非主流”这个外来侵害开始在中国网络上蔓延,它像怪兽般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着无知的中国青年,带着那些肮脏的思想,堕落的颓废侵蚀他们的灵魂,再将自己的不干不净传播给一个又一个自觉的猎物。大到四十,小至十岁,以表面的美好吸引着他们,只一次的吸引,那些没意志的人们就会一步步自我沦陷于这种靡靡的生活,一蹶不振。
它像吸食毒品般愈发疯狂,打开网络又继而不安现状的打开了中国市场,他们强求自己冠上名不副实的“荣誉”,于是市面上、商场上都开始“非主流”起来,中国的“主流”改朝换代上“非主流”,尽管“非主流”也不再是非“主流”。他们教我们玷污纯洁的PS,教我们沉醉在肮脏的血腥,教我们丢人现眼的另类风,教我们在光明里不知好歹的钻向黑暗。
坐在电脑前,看着一张张“非主流”的图片,我的内心不断挣扎,那么唯美的图片,纳闷精湛的PS技术,就这般奢侈的浪费在“非主流”上,它们终究是给这现任“主流”玷污了,我没有权利亦无力挽回,可说话是我的权利,我只想说:“挂上‘非主流’的门牌号并不代表你的光荣,你的时尚;倒是意味起你的痴傻,你的愚昧。
青春,是我们幼年的句点,少年的开端,成年的怀念,老年的怀恋。我们都会希望拥有一个美好的青春年少,我们都希望在青春滑落手间那一刻我们是面带笑容的。
有人说:“青春中我们会一次次频繁的患得患失,然后又不得不失,就像青春那样。”是的,我们在这样的花样年华,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不懂分寸,我们不是什么黑暗界的受伤者,我们是沐浴在阳光下祖国付诸心血的新一代,青春是阳光的是温暖的,我们应该懂得享受。
很喜欢席慕容的《青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什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我时常这样自欺欺人,人们还小,还不会大彻大悟,或许当有天人们都明白了世理,那么青春将不再是那本廉价而又丑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