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精选31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精选3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
恒心无待
若要简化人生,分门别类,论法“科学”,权衡利弊,那么大概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将其经历通通抽象为“得”与“失”,然后好好清算“值”与“不值”。所以我认为,当我们在讨论得失问题的时候,“得”与“失”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们是在清算我们的人生。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对于这种人来说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值”与“不值”的结果。又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这种人的眼界高于前一种,能够弃掷上一阶段的情绪而带上其教训再次出发。但仍不够全面,仅仅是“始可与言”人生矣。只有第三种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的人才是真正意识到了宇宙人生流动不居、瞬息万变的特征。在这种人眼中,得与失既非起点又非终点。塞翁失马之时,又焉知得失与起终?他所知道的,只是这一刻仅仅是其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过程、一点碎片而已。
易卦六十四,始“乾”而以“未济”终,正是看到了宇宙变化流转而永不圆满的本质。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宇宙与人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宇宙绝不是另外一件东西,而是人生的活动,所以宇宙的进化便基于人的所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不同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我们的哲学不仅看到了变化,也看到了自主,知道变化流转之权,操之在我,是故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作此演讲之时,正为我们厘清了执着得失的困惑,“人生在此不尽的宇宙当中,不过是蜉蝣朝露一般,向前做得一点是一点,既不望其成功,苦乐遂不系于目的物,完全在我,真所谓‘无入而不自得’。”
既然宇宙变动、人生流转,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自立?《孟子·梁惠王上》有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宋朝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补充道:“周衰,不复取士,孔孟不以其不取而不教也,孔孟之徒不以其不取而不学也,道在焉故也。”得与失正是孟子所言之“产”,而“产”是永恒变动的,所以叫“无恒产”,此时便只能以“恒心”来应对。那么何为恒心呢?王应麟说“道在焉故也”,即所谓理想之火、信念之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道在,即理想在,信念在,故纵使宇宙人生无常,仍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周遭昏暗,命途飘渺,然理想似火,信念如光——“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得失无常,唯心有恒。孔孟提出“道”与“士”之理想的年代虽已远逝,但江山代有才人横空出世与之应和。处此无常之宇宙人生,若凭得失而处事,便堕为“犹有所待者”;唯有秉持一颗“无待”之恒心,方可逍遥于无穷之际,从容乎容膝之间。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此亦恒心无待之谓也。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
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百年,白驹过隙,岂能困惑于得与失的方寸之地。陶醉于一城一池之得,或惆怅于一时一事之失,都属于一叶障目,不见远方的星辰大海。只有看淡得失,把它当成人生的过程,才能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错把得失当终点。
年逾不惑,事业小成,工作稳定,业务熟练,于是乎满足于现状,失去奋斗目标,丧失斗志与激情,不再期望更高的山峰。这不妨称为“得之殇”。单位高级职称指标稀少,个人积分排名又靠后,即便努力三年五载也未能如愿。既然晋升无望,又何必累死累活?于是对自己放松要求,得过且过。这不妨称为“失之痛”。
缘何如此?细思极恐。不管“得之殇”,抑或“失之痛”,实质都是错把得失当成终点。在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下,或是小进则满,小富则安,躺在功劳簿上自我陶醉;或是闻失则忧,闻败则馁,不再奢望新的挑战与作为。久而久之,心灵受到羁绊,人生陷入困境,蹉跎了岁月,浪费了人生。
把得与失当成过程来看,你就会发现得与失既是终点,更是起点。
得失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就如同父辈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旱涝,无论悲喜,周而复始,劳作不息。耕种与收获就是农民的生命,丰年也好,灾荒也罢,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然如此,就应当认清前路,看淡得失,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消除后顾之忧,这是终点;然后上《出师表》于刘禅,六出祁山,攘除奸凶,这又是起点。2024年,中国实现全面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终点;但乡村振兴还任重道远,必须再接再厉持续发力,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人生就像一辆列车,得失都是过程,不痴迷于某一个站点的得失,才能到达终点,赢在全程。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轼面对得与失的态度,得与失不过是河流中的朵朵涟漪,河水不会因为涟漪而停留脚步,人生又哪能因为一时得失裹足不前。持有宽广的胸怀,良好的心态,智慧的心境,得不骄傲,失不沮丧,你才能看淡得失,享受过程,收获厚重的人生。
愿你把得失当成过程,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3
得失之途,你我皆行人
王开岭曾感慨:“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行旅于人生大道的我们,常常视一时得失为始发处或终点站;殊不知路漫修远,得失应成为行路风景。
将得失看作起点的人,不免期望一劳永逸的“得”;把得失当成终点的人,总是无法面对功亏一篑的“失”。人人皆渴求得到而害怕失去,然而得失实为生活的两面,往往相伴而生,自孩提至古稀无时不有。方仲永年少名扬万里,却在乡人的喝彩中泯然众人;王阳明中年失其荣华,反于贵州龙场收获“心外无物”的顿悟。成长的万花筒中,得失之光交相辉映;现实的荆棘丛里,芳馨与尖刺处处联结。得失无法预料,充实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始终如纪伯伦的诗行一般,是“摇摆于忧愁与欢乐间的一架天平”。
而正是得失之间的这种辩证转化,在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毛姆笔下“堕落”的爱德华,甘愿放弃芝加哥车水马龙里精英式的生活,前往人们心中没有未来的塔希提岛,却在慷慨的阳光和粉红色的晚霞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灵魂”。因文采春风得意又因诗言数次获罪的刘梦得,亦是在几十年的大起大落中练就了“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乐观情怀。得中有失、失而复得,恰如海浪拍击礁石,得失的转变会带来珍贵的起伏与磨炼,充实并推动我们的人生过程。只以得失为目的的人,难免陷入心灵的狭隘停滞。
《菜根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或许唯有将每次得失视作人生过程的简单一环,方能抛却急功近利的处世心态,从而真正触碰到生活价值的美丽裙边。若不是心无杂念,渔樵于江渚之上,苏子瞻何以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叹?若计较于一时富贵,则“一箪食,一瓢饮”万不能不改颜回之乐了。正因一切都只是过程,我们可以剥去功过的茧,抽离得失的丝,于寂静中探寻世界万物和你我灵魂的内核。当我们能够不数数然于世,不再将得失变化作为人生的定功章,而去珍惜当下体验的分秒,一切便会为我们展开最纯粹的画幅。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不要做一个只顾始终,匆匆离去的乘客,而要学会将得失作为风景,享受每一步前行。如此,心灵将更丰沛,纵身处生活的波涛之中,也能同奥登一样,为自己“呈上一柱肯定的火焰”。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4
读书,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不无道理。在我看来,人生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之所以说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是因为对人而言,得失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没有谁能把它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人的欲望和原始本能不可能对得失视而不见。人不得不经历各种得失,在这些经历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享受它,那怕是带着镣铐跳舞,也未尝不可。就像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但是一定可以抓住运,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所说的“读书”,是指把书读好的情况,是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情况,而非泛泛而读。
我国外交家杨洁篪,当年在电表厂当工人,利用空余时间啃英语,工友嘲笑他:“你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学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就是个电工!”但对嘲笑,他无动于衷。他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啃英语可以改变命,但他一定相信读英语有用。后来厂里接到一些英文材料,厂里的人犯愁了:看不懂啊!这时杨洁篪出马了,他将内容翻译成中文,轰动全厂!
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是因为命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可以吸收他们的智慧精华为我所用,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干瘪的生活变得丰盈和饱满。读书所得,不一定带来功名利禄,但可以避免纸醉金迷的生活,可以消解玩世不恭的态度,可以除去怨天尤人的愁苦。这些应该加以重视,因为这些东西可能正是套在人生脖颈上的枷锁,失去这些东西不可惜,反而会让人变得清醒、明智。因此,我说读书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将书读好,一定能够抓住运。海伦.凯勒先天聋哑,但在莎莉文老师的培育下,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奋力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比如玩乐、懈怠、自暴自弃等;但最终获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海伦.凯勒通过读书而抓住了运,扼住了运的咽喉。
之所说读书能够抓住运,是因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由无知变得有知,由愚昧变得聪慧,由眼界狭窄变得视野开阔;对问题、对事物的分析由片面变得全面,由粗糙变得精准,等等。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就有能力抓住它、驯服它,从而改变它!就像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孩子们一样,她们就是通过好好读书抓住了运,从而改变了命!
总之,重视得失,是人基于原始欲望与本能的反应;享受过程,是经过历练后的精神境界提升。读书,要重视得失过程,尤其把书读好,更需要重视得失,享受过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5
得与失只是一个结果
关于得失的讨论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但是,大多数的讨论都囿于得失之间的转化上,而并非讨论得与失本身。有人问,得失到底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呢?我认为,得与失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果而已,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首先,什么是得失。得失是用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或者判定一个目标是否实现的结果。所以它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一般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在于它用来衡量目标有没有被实现;第二个意义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价值,例如高考成绩部分反应了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因此他也获得了一张通往相应大学的门票。
但很多人看重的其实并不是得失的第一个意义,而是第二个意义。这就导致了得失的作用被放大了,但得失本身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先讨论得失的第一重意义。如果得失只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结果,那么得失也仅仅就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客观上应该会存在一个正确的得失评判。但是这个评判结果只有上帝知道。人类在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选择一个合理客观的指标去衡量得失,就如高考也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得失仅仅只是一个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果。更何况刚才的假设是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但是更多时候有些人可能连目标也没有,那就更难谈得失了。
而得失背后的第二重意义,它就更只是个结果了。它或许是一些世俗的追求,一些物质的诱惑,也可能是精神的满足。但是,这些价值真的很重要吗?例如运动员刻苦训练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还是为了夺冠后带来的商业价值呢。不可否认物质奖励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只为了追寻这些奖励,以获得奖励为目标的话,就会出现各种违规作弊和歪门邪道,用以欺骗别人眼中的得失,获得一个虚假的结果从而获得奖励。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
古人很多时候讨论的得失其实是在讨论得失的第二重意义,如获得钱财却只会挥霍最后流浪街头,贬官流放最后却重获新生等。但是讨论这些方面能够给予我们的其实只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却不能教会我们到底什么是得失,如何真正正确面对得失。
因此得失其实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放下得失,尤其是放下对得失第二重意义的过分追求,转而以得失为鉴,督促自己前行。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6
以过程论英雄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的同时,仍然热爱它。生活处处是得失,我们看待它们的态度不应是起点也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过程。
把得失看作起点并非无理,伟大的卡尔马克思先生也有过这样简单的设想,社会矛盾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底层阶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自然就会造反,就会革命,就会完成一系列写进历史书的伟大转折。纯粹的利益推动论在宏观历史中似乎确实解释得通,但如果我们把范围缩小到微观层面呢?当一位士兵踏上战场,他固然受到了打赢战争就能改变现状的利益驱动,而与此同时他还会面对打输战争就会丢失性命的风险。如果他恰巧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博弈论学者,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逃兵保全生命,在理论上丢失性命的代价可是无穷大的。
诚然,利益推动论能解释我们做某事的动机,但它有时往往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开始做某事的勇气。把前面的例子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驱动士兵走上战场的更多是对胜利后好日子的愿景,他们并不算计收益得失,而是专注于结果,把得失看成终点。只有每位士兵都不是一位精通数学的利益推动论者,而是一位有愿景的理想主义者,愿意把自己理想的结果带来的效益看作无穷大,历史书上的那些关键战役才有可能出现。有了理想主义或者说结果主义我们似乎得以解释更多事件了:勒布朗詹姆斯为了夺得梦想中的总冠军奖杯不惜在万千球迷的嘲讽下组建了超级球队;中国足球队为了再进一次世界杯正尝试着从换帅到规划的各种方法;你身边的某位同学为了卷到一个A把要求三千字的论文写了一万字。结果主义是残酷而又现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认为完美的愿景,大家也不会算计过多,只会全身心投入争取,各种事件成了大大小小的竞技,只有得到,只有胜利,才够填饱饿虎的饥肠。
然而那个我们理想中的终点真的存在吗?勒布朗终于拿下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训练的脚步,“not 1,not 2”这是他新的追求——三连冠。当中国足球真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再一次闯入世界杯,球迷们会就此满足吗?显然,你无法喂饱上亿只有理想有激情的饿虎。《心灵奇旅》中的22花了大半生寻找自己的“spark”,想不到自己的追求仅仅是好好活在地球?当我们把得失看成终点,谁能证明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终点呢?我们又何必保有一个一直追求的终点呢?翻过山丘,才发现山丘的那边还是山丘,如果我们把目光一直放在远处的山丘,近处的歌声就被悄然错过了呀。
一切得失无非就是过程中的过程。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信条》中提出了相当有趣的自由意志悖论,当你知道未来的自己会牺牲自己拯救世界时,你是否仍会在未来选择牺牲自己?这个问题会让结果主义论者难堪却不会困扰过程主义者。当结果无关紧要,我们能从过程中获得什么——训练时的汗水与进步,跌倒后的原地复活,探索真知时的好奇驱使你熬过的一个又一个长夜,以及义无反顾在倒流时间中为同伴挡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当你专注于这些过程时,你会发现自己同样也能实现那些你汲汲以盼的结果,希望这些得失才是你真正看重且铭记的。
淡化得失甚至放下得失,过程主义,乃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7
一程山路
在人生不断向前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得到超乎自己曾经想象的惊喜,亦会失去我们曾以为永恒不变的东西。于平凡的我们而言,难有天赐的得到,亦不堪承受突然的失去。幸运的是,我知道每一程山路都会有每一寸的风景,得失之间,是人生的体验过程;得失之外,是真挚地追寻与对当下所得的珍惜。
我曾以为,“得与失”是登山前获得的不同山头的入场券,每张入场券都是一个起点;又或者是登上山顶,在终点登高望远,刹那回首却发现孑然一人。但当我真正走完一程山路时,我才明白从山脚到山顶的每一个脚印,都蕴藏了得失时的无限悲欣,而迈出的每一步,亦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得与失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向往,而世人在这一程山路上多将“得与失”看做评价的结果标准。于是他们为了快速到达山顶,一直登云梯、坐缆车,却不曾欣赏云海散尽后的日出、晚霞满天时的日落,更不用说去体会“不敢问来人”的人性幽微情感。他们总是渴望达到巅峰,总是觉得这个世界太慢,却忘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的结局亦是“他楼塌了”。
同时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认识到生活的平衡总是取决于一种永恒的对立,恰如“得与失”总是缠绕着前行。哪怕他们认识到这种对立的过程是荒诞的,在对待“失去”时至少会在意识层面进行反抗。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描绘了西西弗斯受到诸神惩罚周而复始地将巨石推向山崖,再眼睁睁地看着石头滚回谷底。但他在离开山顶的每一个瞬间,都比他推的石头还要坚强,他的命运属于他自己,并以此嘲笑了诸神。他在反抗与珍惜当下中,让自己变得幸福又充实。
将这场山路上的“得与失”看做不断平衡的过程的人,注定是清醒而又丰盈的。他们知道“生命以负熵为生”;知道每个人最终都会化为尘土,终归热寂;甚至知道命运得失的悲剧主题往往荒诞却又无法回避。但他们亦同样知道个人得失在历史变幻的车轮下微不足道,在人类社会的大尺度下也显得渺小,而整个人类的得失在茫茫宇宙中亦不过是星际尘埃。
庆幸的是,这一部分人在人生得与失的平衡过程中,能够保持思辨与热爱,尽可能地珍惜当下所得,淡然面对失去,甚至保持反抗的姿态。就像塔鲁陪着里厄一起看柔和的星光;就像二战时期法国女郎在被炮火的轰炸下依然在巴黎照顾着盛放的玫瑰;就像苏子瞻在黄州意欲“江海寄余生”之时,依然不忘“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世间万物不停流转,百花竞妍、万物生长、日出夕阳、繁星浩海,在明灭更迭间,自然总是在“得与失”过程路上,成为我们体认绝对和永恒力量的重要途径,亦成为我们反抗“得与失”过程时,内心的精神家园。
在这一程山路上,对失去的所爱,我们可以纵放悲歌,在逝去的痛苦中缅怀,在反思失去中成长,在自然的风景中寄托我们的精神田园。在得到时,仍能把握当下,珍惜拥有,继续向前勇敢追寻。在不断的“得与失”的过程中,也许我们还可以像西西弗斯在他的山崖上那样,再次庆幸生命的苏醒。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8
得失之角色
得失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它扎根于我们的评价体系之中:每结束一个过程,我们会习惯性地自问:“哪些是得?哪些是失?”每开启一个过程,我们的目标也通常以得失分类:“想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由此可见,得与失既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而一个过程又总是由大大小小的得与失组成。
因而,我说,得与失真正扮演的角色,便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抑或是说,我们认为它是什么,远比它自己是什么重要得多。
以得失为起点的人,和以得失为终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属于同一类。因为以得到某个事物或是做成某件事为起点,在结束时也总会用相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诸葛孔明以辅佐刘备重振汉室为起点,尽管拥有设计木牛流马的巧思,留下“舌战群儒”的佳话,也为自己没有打败曹魏而深感遗憾,在五丈原郁郁而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程中失去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伊”;即便如秦桧等奸诈小人,以谋取权势为起点,在被剥夺官位时,心里悲凉的也不过是权力的得而复失,而非道德意识的觉醒。就像“目的”这个词本身,它产生于起点,描绘的却是终点的图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贯穿始终,如一个“幕后推手”。
可是人的一生中本就不只有一个起点,也不只有一个终点。人需要反馈。如果我们要在下个阶段寻求突破,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刚刚结束的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依然以得失的形式,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整。得失的角色像“法官”,在判定“对错”。
但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弗罗斯特也说,树林里分出两条路,选择一条就意味着失去另一条。得失本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分辨“得失”的依据其实是心中的价值排序,譬如“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忠”的人通常更看重个人之于国家的贡献,才甘愿牺牲小家亲情的温存。然而,一个人的价值排序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得或为明日之失。在得失之间来回跳动,反而模糊了方向,使自己陷入迷茫。
既如此,不妨将得失视作过程。“过程”是一个微妙的中间量。它不是起点,不会让人因曾经的“失”而迫切地想要“得”;也不是终点,不意味着“失”没有补救的机会。因而这会是一个逐步释然的过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诞生于“乾坤未定”的乐观;这也会是一个探索内心的过程:每次得失带来的情绪波动,都是用以锚定价值排序的刻度。随着这把标尺日趋精确,行事便可少几分踌躇,或许不能尽如人意,但可力求无愧于心——彼时,得与失只不过一介路人。当曾经的“判定”变成了“道听途说”,得与失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9
站在“失”的终点回望人生
得与失常以可能性的面貌出现于人的世界之中,起承转合、浮沉取舍,得与失作为过程、常伴生命左右。人们体验过程之得失,以求活出昂扬的人生。
然而,死亡这一“失”的终点使万物归于寂灭,只因——死亡之为可能性,是一种终结了所有可能性的可能性。在终极之“失”的面前,一切对于过程之得失的探讨都显得黯然失色、软弱无力。
终极之“失”作为难以逃脱的宿命,总是如乌云一般笼罩在人类命运之上空。“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是个人的得失;“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是时代的得失。如若我们在此界珍视的一切健康、财富、生命与地位在终极之“失”后便将化作一抔黄土,那么人世劳碌数十载的意义又在何处?于是我们看到,弗洛姆警醒人类的生存之分歧便在此浮现了:人的长远想象与短暂生命的分歧,以及——生与死的分歧。
行文至此,读者一定探知到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然而,一切摒弃终局性视角对于生命过程之中的得失的探讨,都如同盲目扎进永恒流动的河水之中,此中的任何思考都是浮浅、单薄和乏弱的。唯有站在终极之“失”回望人生,才是人生真正的起始,才赋予了过程之得失以真正意义。
对于人生重大而系统的反思,亦即哲学式思辨,肇始于死亡这一终极之“失”。正如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所言:如果人无需面对死亡,也就无需展开哲学思辨了。因为我们都是永恒生活在伊甸园中的亚当,悠哉游哉、想这想那,决不会去思考任何严肃的哲学问题。人作为追索无限性的存在,其最深的悲剧便是内在于其本身之中的死亡,这种悲剧指示了人之生存的根本有限性,从而迫使着它为寻找途径解决或和解。
科学选择了解决,以技术手段化解“失”之宿命;哲学与宗教选择了和解,以深刻思考与“失”达成和解,不致使人堕入虚无与无意义的深渊。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诉诸人最大化的清晰,肢解得失的意义、从而解决它;而后者则深深意识到人之理性的有限,从而生发出对于人之存在的敬畏,以求彻悟人生过程之中的得失。海氏对此有着深刻洞见,他说:人的生存一定失以某种人所触及不到的、右岸的、遮蔽的、不显露的区域作为前提,被它牵引。这种被牵引的谦卑姿态终而生发出敬畏,敬畏由之产生智慧,至此,对于“得”与“失”在过程层面的意义探讨才真正变得厚重起来。
审视“失”的终点,是一条走过去、再返回来的长途。对于终点的探讨,最终指向的是过程之中的得失。唯有被唤起对于终点的惊觉,人才能真正踏上体验得与失的过程之中,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意义。
这是生命的最高凯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0
得失的深处是心境
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理。
中美博弈,美国的精英们就认为:成功了,美国可以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失败了,美国梦就碎了一地;马云的阿里前几年谋划着在美国上市,局中人就认为成功者,阿里帝国基业永固三百年,失败了,则泯灭于江湖;同样,我们高中生端坐考场,有的同学就在想我高中榜首,进了名校,就已经与未来签好了期货协议,反之,高考失败,则前途黯淡,万念俱灰。如此种种,貌似在理,实则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更是一叶障目,视宏大的人生盛宴为眼前的一盘菜。
把得与失看成起点,似乎也有理。但细细思量,其实终点论与起点论似乎是同一回事。
起点者,也可以理解为出发点,出发点者,也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动机,即当下人们耳熟能详的初心。终点者,即目的地,是我们做人做事希望达成的目标。如果说两者一定有所区别,那无非是终点论者看重的是做人做事的前半场,起点论者强调的是做人做事的后半程。但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极为重视得失,得之则喜,失之则悲,人生哀乐全系于得失。
但洞悉世事人生者,则不然,他们会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
做人做事往往是由无数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会标示出做人做事成败得失的刻度,如果只凝视着这些刻度,那每一次都是历高山,跨深壑,纵然成功多次,只要一次失去,就会堕入深渊。反之,提高站位,放眼整体,就会知晓一个节点的得失常常不影响全局。天无绝人之路,水随山转,危中有机,柳暗花明其实也是世间的常态。
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者,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但他不会允许自己一败再败,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他会像水一样,遇到阻挡,力有不逮,就静静地积聚能量,或者绕行而过,不怨天,不尤人,总会流出自己的河床和前程。苏轼如此,汪曾祺也是如此,毛泽如此,邓小平也是如此,他们能容忍失败,及时转换思路,旁逸斜出,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者,绝不是逆来顺受,无欲无求,彻底躺平。他们只是看清了所谓的得失很多情况下只是在争一时的脸面虚荣,他们更在乎的是生命的本真。他们清醒地活在天地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活成了庄子所言的“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毁之不加沮”。如此,得与失怎会成了他们的终点或所谓的起点呢?
得到一棵树往往要放弃一片森林,两手空空,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得到,太在乎得失,岁月的尽头往往两手空空。世间事只要努力了即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我们的人生终点到来之前,所有的得失都只是一个过程,终点之后,世事又与我们何干?
我们的心境决定了得失的份量,得失的深处隐现着的是我们的心境。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1
如何拿起一把刀子
得失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可以分三种情况分别讨论,最后再提出我的观点,但是这样有骗字数的嫌疑。所以,这里我直接先提交我的个人看法如下:
佛教南传上座部的阿姜查大师很喜欢举一个例子,他说假若一个人要拿起一把刀子,有没有可能只是拿起刀刃,而不同时带上刀背刀柄?或者单独拿起刀背、刀柄?答案是不可能,当你拿起一把刀子的时候,同时就会拿起刀刃、刀背、刀身和刀柄,它们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作为实体时它们都是一体,不能脱离另外几方单独存在。
得失同样如此,世界上不存在单独的得,也不存在单独的失,它们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也就意味着它们彼此相互依存。失去了其中的一方,对立的另一方也就变得没有意义。起点、终点和过程同样如此,它们要比对立的一组概念略微复杂一些,但它们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概念。起点是针对终点而言的存在,终点是针对起点而言的存在,而过程则同时针对起点和终点而存在。
把得失的概念运用到起点、终点和过程上,那么无论在哪一个点都有得失,都有生灭。要论证前后的因果关系,要讨论前后的时间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把得失看做是起点、终点还是过程,其实都有错失。当你强调其中一点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另外两点。就像是高考,无论这一次的结果如何,它可以是初等教育的结束,也可以是高等教育的开始,还可以是教育的中间过程,这取决于你如何去定义事物,采用多大的观察尺度。但有一种合理的可能,那就是高考同时是起点、终点和过程,于是我们对高考的理解就达成了完备而无遗漏,不因为侧重一点而失去了全局。
在任何一个点上讨论得失,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过去的终结,也可以把它视为未来的开启,还可以视为漫长人生历程中的一部分。这种绕口令我还可以写几千字,但那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老师你出题的时候用心过甚。你把盲人摸象的故事变形一下,就拿出来晃点我,问我大象究竟是两把蒲扇、一根绳子还是四根柱子。正确答案是大象有两只耳朵,一根尾巴还有四条腿,它们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坚持是其中的一样,那我是不是就中了你的计?你就不能直接出盲人摸象的题目吗?
老师,现在我把这柄刀放在你的面前,它包含了刀刃、刀身、刀背和刀柄。这是一把完整的刀子,完满无遗漏。因此它才是一把有用的刀子,我也才可能把它给拿起来。我想,这大概才是您要的东西。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2
明信片与未知星球
我会记得我的作文第一次得100分的那天。那是三年级的一个星期三,语文老师把周记发回每个人手里。我写了自己制作明信片的经过,并使用了“我是明信片”的口吻来写作。周记得了100分,我很有成就感,脑海里出现一个念头:我要当作家。
现在看来,这个梦想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仅仅意味着两个抽屉的稿纸、无数被抛弃的故事开头、辅导班课间的遐想时光,以及两大纸盒的空笔芯。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偶像,钱锺书、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我越来越熟悉他们的腔调。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被当作范文引得同学们眼红。
高中,激情依旧。我热爱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罗贝托·波拉尼奥。但从初中起,写作的时间就经常被压榨,被挤入只需要打勾、写日期的摘记本里。我无可避免地意识到,写作和写作文是两回事。那时候我想,或许只有读了文学专业才能自由写作吧?与我的热情形成对比的是高考语文成绩,109分。我的作文只拿了平均分。
我如愿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我在志愿书上只填了这个专业。然而,即使在文学专业,热爱写作的也只是极少数。我的读者依然只有我。文学系进行的是文学研究,而非文学写作;有些时候,文学研究与写作是彼此冲突的。更无奈的是,我和高中时候一样,被大量必修课程分散了精力,很少写作。
事情的转折在四月,学校文学社举办征文大赛。我写了一个名为《蓝山》的小说,没能通过初审。我把它投给文学杂志,经过一年的等待,它发表在《长江文艺》。我想它得到了不错的归宿。写作路途似乎从此变得顺利。
与此同时,我从未感到如此焦虑。多年的私人化写作,让我习惯了在写作时仅仅面对自己的目光。从发表第一个作品起,出于种种因素及考虑,我修改过小说的结尾、删改过高潮部分、更换过地点人名。这意味着不自由吗?我想,不能以简单的二分法看待这个问题。
通常意义上,一个完整的作品,必然经历被写作、被阅读、被发表以及被铭记或被遗忘等过程。一个从未被人读到过的作品,如同一颗遥远的星球,沉默地存在,从不发光,也不曾反射其他星球的光亮,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而一旦被观察者所识别,它就会被命名、被归类、被勘测。它会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或许不是它的原名,也会被归为某一级的星球序列,这种分类法或许并不科学……但事物注定被观察,也注定被误识,如同我写下的文字注定被误读。我的写作,就像这颗遥远的星球。它曾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甚至从未意识到孤独;而现在,它被一台两台望远镜所观测,开始为自己的星环颜色、地质成分、宜居状态所焦虑。它得到了关注,就必然会遭受焦虑。得与失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不过,删节并不必然意味着作品质量的下降;只不过对于我本人而言,至今未能彻底适应来自他者的审视目光,就像被监禁多年的囚犯无法适应石室外的火光。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写下去,并且渴望被认可,因为我始终铭记作文第一次得到100分的那天。那是三年级的一个星期三,语文老师把周记发回每个人手里。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3
得与失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于是,我们感叹,我们痛心,光阴流逝。因为,我们沉浸于这时光中,我们所丢失的,我们所错过的,我们曾不舍的。
然,岁月也带给我们昔日未曾降临的期盼,带给我们一直渴望的光亮,带给我们,不得不学会的成长。
人生在世,得与失在所难免。但在我看来,得失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失之得,也没有无得之失,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理解。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其实,“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正视现实。不要感叹命运多舛不公。命运向来都是公正的,在这方面失去了,就会在那方面得到补偿。当你感到遗憾失去的同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泰翁看似平常,实则深刻的哲理名言帮我们架通了一座桥——一座失望化为希望,痛苦化为快乐的桥。让我们明白了得到一种幸福,失去是另一种幸福,明白了拥有什么就品尝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毕淑敏所言: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清醒与冷静是时光的.馈赠,是岁月的温柔,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是得到。在我们悲痛着岁月带来的苦难,失去着岁月偷走的美好的同时,它也带给了我们,或许并不想要的成长。因为,岁月静好时,你会忘记清醒与冷静。只有经历苦难后,才学会了清醒与冷静。
我们姑且将失去放入苦难,把清醒与冷静纳为得到。如此,暂定得与失。
得失是如此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没有不失之得,也没有不得之失,不以物为喜,不以己为悲。不必为“失去”而难过,因为世间之物本来就是去住无常。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4
生命过往的故事与风景
时光行走,初夏时节,天气会有一些激烈的变化,还会有些风雨交加。历练成长,迎接未来,这就是一个成长的世界。
人生在路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历练着情怀,经历着得失,展望着前方。每个人都要经过生命向前的历练,需要内心的昂扬,需要内心的致敬,需要内心的温柔,需要内心信念的强大,去看那片未知的风景。
生活免不了得得失失,冷暖炎凉,行走其间的时候,不是挑剔世态多么曲折,而是要保持一份清醒,远离抱怨,凝神聚气,用智慧去引领生活,去转化它的缺憾和错失。
不挑剔人间百态的诸多不是,也不在得失中迷失沉沦,而是化解自我内心的分别和对立,活出对生活的一种阳光心态,积极出发。
对生活有一个坚定的态度,才能有更好的人生把握,不是小聪明,而是一种大智慧,而是一种化解得失的能力,而是指引未来光明的象征。
能于内心纷扰的时候,用自己的心态去产生一种内心情怀的统一,产生生活的智慧。所有的故事是成就内心的品格和情怀,所有的遭遇是辅助于生命的光阴和自己经过的感知,我们叫做觉醒。
得与失之间,舍与得之间,让它回归内心的安宁、平静与祥和。人生一场,走的是世态炎凉,看的是人情凉薄,经一事,长一智,所有的智慧就是在这人与事之间磨练,擦亮,闪光,能付出忍耐是福,能消除烦恼是慧,福慧双增。
在这是非得失当中,不迷茫,不忐忑,不紧张,不缺失,真正地完成自我的更新,能够更多的回归内心世界的自省功夫,化解得失,安顿取舍,回归安宁,成为自我内心世界的一种安稳和平衡。
走出一份笑而不语的荣光青春,终将会强大,终将会发现,终将会觉醒,力量越来越强,泪水越来越少,希望越来越大,脆弱越来越渺茫。让脆弱去逃亡,让那些曾经的不安、崩溃、迷失和那些绝望,在青春的力量面前无处可遁,化为乌有。
愿生活光明,愿生活有力量,愿经过的时光带走那些曾经的烦忧,让自己在生命时光这份锻炼中自我强大,不被外界所影响,欢喜接纳,柔软改变。迎接世态炎凉,对应万般得失,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生活的智慧与明亮。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5
最好的时代
得与失可以是个人功名利禄的得与失,可以是家国天下的得与失,也可以是理想净土和现实世界的得与失……当我们把得与失赋予不同的内涵时,就会看清不同选择的不同意义。
如果得与失仅仅事关个人的功名利禄,那暂时的得到与失去远远谈不上是终点。若把它们看成终点,取得小小成绩时,得意忘形,暂时失去时,妄自菲薄,这便是汲汲营营,患得患失的人生。
只在乎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不在乎山河破碎,不在乎卖国求荣,甚至还会出现石敬瑭、秦桧、吴三桂……在这些遗臭万年的人眼中,民族利益不过尔尔,只有个人利益的得失是终点。
如果把得与失赋予了更为辽阔的内涵,上升到民族大义的程度。那么失去家国天下是就是最大的失去,失去尊严傲骨就是最大的失去,失去自由理想就是最大的失去。在这样的失去面前,理想主义者一定会把它当成终点。于是乎,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陆秀夫负帝崖山跳海,文天祥在元大都慷慨就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理想主义者们,报国只有华山一条路。所以他们把失去家国当成人生的终点,这是何等壮烈决绝的终点。
当然,也正因为我们的民族有那么多像他们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死如归、视失去如终点的英雄们。我们民族的'脊梁才能屹立不倒,我们民族的魂魄才能熠熠生辉。
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代又一代英雄们共同缔造的时代里,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理想是多元的——有无数条路通向终点,也有无数座山峰可供攀登。不会再有屈原、陆秀夫,报国无门、报国无路的孤独与绝望。这个时代里,任何职业、性别、年龄、出身的人都有达成理想的可能。
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人头地、青史留名的年代,游历天下二十余年,踏遍中华十三省。在他的人生里,所有得失都只是过程。
被时人当成异类的他晚年走废了双腿,临终时有人问他:这一生“何苦来哉?”他回答:“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古人多不解徐霞客,因为古人看待得失更为单一,今人理解徐霞客,是因为我们对成功、对得失的理解更为自由、更为多元。高考的学子可以把考场的得失当成人生新的起点,经历灾难意外的人可以把健全肢体的得失当成生命必经的考验过程,牺牲在火海、边疆的战士们会把国土的得失当成不可逾越的终点。
在最好的时代里,每种选择的得失都可以有非凡的意义。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可以成为时代楷模,治病救人的医生可以成为时代楷模,在荒滩种下千万棵树木的农民可以成为时代楷模,资助贫困学子读书的环卫工人可以成为时代楷模……
大道如青天,我辈均得出!在最好的时代里,何惧得失?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6
生活于得失之间
从得到生命开始,到失去生命结束,期间无数的得与失,便是人的一生。
自有意识起,我们总是渴望得到,而害怕失去。每次去超市,常常不可避免地路过玩具区,总能看到有小朋友跟父母讨要某样玩具,为此他们或撒娇卖萌或撒泼打诨。不由地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总是渴望得到新衣服、新玩具,得到爱和关注,而若是失去了某件自己的心爱之物,更是耿耿于怀久久不能平复。渴望得到、害怕失去,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起点。
孩子渐渐长大,渴望得到的、害怕失去的也不再仅仅是玩具之类,也渐渐明白得与失不能全然仰仗父母,而是取决于自己。我们为一个好的成绩而挑灯夜读,为了一段感情而彻夜难眠,为了一个项目通宵达旦。学习、生活、工作皆是,为每一次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获得而欣喜,也为每一次的侥幸获得而欣喜;为每一次可以避免的失去而痛苦,也为每一次不可避免的失去而痛苦。努力得到,避免失去,我们执着于得失的结果。
我们继续长大,也经历了更多的得与失。渴望得到的总是太多,试着抓住得与失的主动权,却难免由不得自己。有些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却如平地摘月不可得,拼命挽留又如掬手捧水般留它不住。一次次地求而不得,我曾一度被困在人生无奈的患得患失之中,陷入自我的犹豫徘徊,母亲总是劝我别想那么多,有些东西不是非得到不可,生活过得去便可以了。母亲的宽慰和理解我全然明白,却始终难以与自己和解,她看在眼里也不再多说什么。某天突然接到电话,母亲不知哪里得知了一部电影《败者为王》,叫我有空一定去看。我一时感到莫名其妙,她从不关注电影却特意打来这样一个电话。其实这电影我早有听闻,是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的纪录片。爸妈喜欢羽毛球,尤其喜欢林丹,那时家里常看羽毛球比赛,林丹的对手常常是李宗伟。两人的比赛总是格外精彩,父母作为林丹的粉丝总笑着叫李宗伟“千年老二”,为林丹的一次又一次胜利而欢呼。李宗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也逐渐夸起了李宗伟,父亲说李宗伟的技术越来越好了,母亲说他其实也很棒。
当我打开电影,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电话。我们在失去的过程何尝不曾得到,只因得失心太重,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不可得之中却忽略了自己早已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这才明白珍惜得到,接纳失去,得与失皆是生活,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7
鉴往知来,创造美丽人生
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还是过程?我认为都是,也都不是。得与失,是人生某一阶段对所做事情的一种判定,一种结果。什么是终点?终点就是一段路程结束的地方。什么是起点?起点就是一段路程开始的地方。什么是过程?过程就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但我认为得与失是起点或者是终点,都割裂了事物发展的联系。而过程,是得与失这个结果所经过的阶段,不是得失的本身。
综上所述,我认为,得与失,不仅是终点,也不仅是起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个节点。
得与失,是对前段时间工作和学习的归纳和总结。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经历某些事情。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面对的都是未知的人生。由于时代不同,条件有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最终的得与失,都是事物发生的自然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先确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然后从“得”中归纳出经验,从“失”中吸取教训。比如说,我在高二年级参加学考,语文成绩是A,数学成绩是C。A是符合我的预期,是“得”;而C不符合我的预期,是“失”。那么,我语文为什么考得好?是因为我对语文的兴趣大,平时喜欢阅读,作业比较认真。这些是成功的经验,我要好好归纳总结。为什么数学考不好?是因为我不喜欢数学,作业也不认真做。这些都是失败的教训。为了改变数学成绩差的局面,我要好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多花时间,认真对待,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所以说,得与失,就是对前段时间的归纳和总结。
得与失,是为后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
总结前段时间的得与失,就是为了下一阶段处理事情提供参考。有经验,可以借鉴;有教训,必须避免。有了经验,做事就有章可循,也能增加信心;有了教训,做事就能避开不利因素,避免重蹈覆辙。古代有一个官员,精明能干,处理政务井井有条,颇受同僚、上司赞赏。但因为贪污受贿,被罢免官职。经过多方奔走,他重新任职。他没有接受教训,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结果第二次被罢免官职。他的一个穷亲戚得知后,跟他讲了一个故事。穷亲戚说,他家有一头毛驴,第一次过桥的时候,不小心踩进了桥上的小坑,伤了蹄子。治好之后,毛驴每次过桥,都小心避开小坑。而你,第一次因为贪贿被罢官,第二次还是因为贪贿被罢官,你还不如俺家的毛驴。这个贪官,就是没有吸取教训。如果这个官员,第二次上任后,利用自己超强的能力,一心为国为民,就能名利双收,怎么会又被黜免?所以说,前段时间的得与失,能为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提供参考。
在漫长的人生中,一段时间的得与失,构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个节点。在每一个节点,我们都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每一个节点,我们都要开启我们下一段航程。只有鉴往知来,我们才能总结过去,做好当下,展望未来,我们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美丽的人生。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8
得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有的人以为得失是终点,这个说法是危险的。把得当作终点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去追求新的高度了。成功制约了一个人的进取心,使其意志消沉,固步自封,逐渐丧失竞争力。相反,把得失当作新起点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他们会从失败的泥潭中奋身进击,会从鲜花和掌声中悄然离去,开始新的征程。因此,如果一定要把得失当作起点或者终点的话,我愿意它永远只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把得失当作终点的人,胸怀太小,注定不能善始善终。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吴王夫差、秦始皇,无不是把得到当作了自己的终点。
吴王夫差破了越国,把一代枭雄越王勾践变成了自己的奴仆,当他让越王勾践为自己拥彗折节的时候,那是何等意气骄奢;当他让越王勾践卑躬屈膝品尝大便的时候,又是何等心情舒畅。灭了一个国,降了一个王,报了一场仇,成了一番业,人生到达这种程度,难道还不是巅峰和高潮吗?一代君主,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什么不痛快?然而,这就是人生的终点吗?不,这不是人生的终点,但是,吴王夫差十分可悲地将这当成了他人生的终点,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把得失当作人生新起点的人,深谋远虑,不可限量。越王勾践受尽屈辱,终于得以回国,他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仇雪耻。他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他奖率士卒,吊死问伤,劳身焦思,鼓舞士气。对他来说,失败是人生的新开始。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是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将骄奢淫逸的吴国给灭了。
吴王夫差把一时的得失当作人生的终点,他就不再前进。越王勾践把一时的得失当作人生的新起点,他不懈进取。不再进取者,由强而弱,不懈进取者,转弱为强。
看到这里,你还愿意把得失当作人生的终点而不是新的起点吗?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共同获得了一九零五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原本没有多少名气的这对夫妇,一下子成了世界名流,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各个媒体报纸的记者纷纷来访,各个知名学府纷纷邀请他们。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居里夫妇选择了悄然离去。他们觉得自己的路还长,一时间的得失并不是终点,他们还要有新的起点。他们摆脱了一切送往迎来的无聊应酬,重新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科学研究中。后来,皮埃尔因为车祸去世,居里夫人陷入极大的悲伤和孤独中,她失去了最爱。但是,她并没有消沉,她从一时的悲伤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重新投入新的科学研究中,继续开始她的新征程。你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吗?居里夫人摆脱了丈夫去世的影响,再次摘得诺贝尔奖。她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第一次获奖还算是沾了丈夫的光,她第二次获奖完全是靠她自己。
各位朋友,人生终有得失。把得失当作终点还是新的起点呢?这确实是个问题。我认为,最理智的答案是,得失,是人生的新起点。
把得失当作人生的新起点,你才永远有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把得失当作人生的新起点,你才能不断地向上,永保一种真实的快乐,永保精神的健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为者,看淡得失,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19
得失只是一个过程
人生是一个过程,历史也是一个过程。漫长的人生,只是浩瀚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段落,只是无限历史长链中的某个环节。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到,而得意洋洋,以为这是人生的终点;我们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去,而意气萧索,因为它可以成为新的开始。人的生命,本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终点,要知道,即便是肉体的死亡,人生的故事也没有结束。懂得人生得失只是一个过程,我们才能够活得坦然,活得坚定,活得理智,活得精彩。
以为得到就是终点,这样的人,容易松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把得到当作人生终点的人太多了。吴王阖闾打败了越王勾践,变得骄奢淫逸,他与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过上了李白所描写的那种生活:姑苏城外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他对越国失去了戒备之心。而这个时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将吴国彻底灭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把得到当作人生的终点,是失去了深谋远虑的一种表现。秦始皇把统一六国当作人生的终点,他大兴土木,营造骊山陵墓,阿房宫,鞭挞天下黔首,满足一己私欲,却不知道,统一六国其实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而已。他丧失了理智,疯狂索取,最终,引得天下骚动,土崩瓦解,咸阳一炬,可怜焦土。
把失去当作人生的开始,这其实也是好事。越王勾践失去了自己的国土,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把他当作新的起点。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做驿臣,人生不可谓不失意,但是,他的内心强大,他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没有消沉,而是与当地的人民打成一片。他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运用到生活的实际当中,任何时候都不悲观不绝望。终于,他龙场悟道,在失去以后,在坎坷之中,成就了圣贤品格。后来,他平定叛乱,报效国家,成了明朝文治武功皆为第一的人物。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他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致良知的学说,是他用生命证明了的卓越智慧。这一智慧,与孔孟思想暗相联通,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深远。
其实,从长远来看,人生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呢?一时的得失,又怎么能称为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人生只是浩瀚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段落,它与前文相呼应,为下文埋伏笔,它立足于历史,又影响着历史。
一时间的得到,何必沾沾自喜,而应继续努力;一时的失去,何须意志消沉,而应奋勇向前。要知道,得失只是一个过程,失以后,我们要奋发,得以后,我们要再接再厉,这样,才能保证人生的精彩,为下一个胜利的到来做好准备。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0
得失:接受·体悟·追寻
诗人弗罗斯特在《雪夜林边驻马》中所言,“我已决心履行我的承诺,在我睡前还有很多路要赶。”漫漫人生路上,有人一味视得失为起点,安之若素;有人一味视得失为终点,患得患失;亦有人一味视得失为过程,终日挣扎而惶惶然。而私以为三者均有失偏颇,得失之于起点、终点与过程,不能一刀切地盖棺定论,我们应当安然接受得失之起点,用心体悟得失之过程,努力追寻得失之结果。
安然接受得失之起点,是“枯荣有数,得失难量”的人生智慧。在我们踏上征途之前,此前的所有得失便向后退成风景,化为我们旅途的起点。试想,如果老舍先生能有一颗更强大的心脏,相信公道总会降临,也许就可以熬过最黑暗的日子;倘若傅雷先生多活二十年,或许世间又会流传数百本伟大的翻译作品。一方面,我们感慨他们的情怀和刚烈;另一方面亦感喟伤痛,如果他们安于接受得失之起点,放下得失的桎梏,或许会是另一番风光。视得失为起点,是为过往之告别。
用心体悟得失之过程,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人生态度。用心体悟途中得失过程,诚如诗人泰戈尔所言:“假如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不必沉湎于过去之失,亦不必忧患将来未得,将来的得失无非每个此刻得失对于时间之累加。试想,倘若惶惶终日,因得失而畏惧不前,又何以用脚步丈量世界?视得失为过程,是为蜕变之积淀。
努力追寻得失之结果,是“终此一生,志在鸿鹄”的人生目标。得失之于结果,是目标与远景。“试看未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是李大钊的鸿鹄志,是他对得失结果的追求,并以之为目标拼尽了终生。倘若丧失了对得失结果的追寻,仿佛如此便消弭了一切来自外界的未知险阻,终日挣扎而惶惶然不知所如往。试想,当一群正值奋斗年华的青年失却对得失结果的追求,对着目标望而却步,觥筹交错间叹一声“与自己和解”便茧居于自我世界,那么建设的大旗又将由谁扛起?视得失为结果,是为奋进之蒿矢。
然而纠纠其民,往往沉溺于得失因果的缧绁中而不自知。或鸢飞戾天,深陷功利得失计较之囹圄而不能自拔;或无病呻吟,在奋进的年岁空喊“得失看淡”自我麻痹;或患得患失,忧未得、忧既失,却迟迟未曾付诸行动。站在时代的浪口,我们更应岿然,以理性清醒的头脑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得与失。
红尘滚滚,万象朦胧。得失之于人生旅途,既是起点,是终点,亦是漫漫人生路的过程。安然接受得失之起点,用心体悟得失之过程,努力追寻得失之结果,人生之路必将出彩!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1
守得初心,何论得失
人多喜于得而哀于失,然世间之得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之喜与哀岂有穷焉?且得失之事无常,能坚守者,唯人之初心耳。故言,守得初心,何论得失!
初心既明,故知所得失。初心者,初发之心愿也,是行为之所由。豫才初学医于日本,欲医治国人之病躯,强健人民之身体。然国人之病不在躯体,而在思想也,遂弃医从文,以笔伐戈,其心可谓明矣!豫才之初心,在唤醒人民之思想,追求民族之进步,故知其所欲得,守其所不欲失,终其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谓“初心既明,故知所得失”。
初心不改,故不计得失。古者有五柳先生“环堵萧然”“箪瓢屡空”,然不改其乐,虽“草盛豆苗稀”,无违其愿;今者,庚子之年,疫魔肆虐,有白衣天使奋战一线,纵有染病之险,纵物资紧缺,数日无眠,却从未言退。五柳先生者,其心在隐,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真意,而无忧于贫贱;白衣天使者,人不知其姓名,不识其容貌,而默默奔走,无言逆行。其无畏乎?其不欲流芳于世乎?惟其初心不改,故不计得失。
初心如磐,思无分得失。或曰,得与失,差之千里,岂能无分?君不闻“居安思危”乎?卧薪尝胆者,勾践也,其尝败于吴王夫差,为奴于吴地。彼夫差,获此一胜,渐得意忘形,耽于享乐,大兴土木,纵情声色。三千越甲,终吞吴地。勾践之胜,在其心之不改,夫差之败,在其无坚毅之信念耳。初心如磐者,有所安,则必思危;有所得,则不得不备于失。我国之华为亦如是——方其脱颖而出,便受美国之抵制。然其未雨绸缪,海思儿女日夜兼程,数千日夜,坚守共同之信念,为公司之生存打造“备胎”,故无畏于他国之魔爪。
是故,得为失之镜,失为得之镜,得与失为人之镜。人之欲获成功者,得则思失,失则思得,为有如磐之初心也。
世人或视得与失为始,或视之为终,或视之贯穿终始。然实不必深究,所贵者,人之初心耳!初心既明,故知所得失;初心不改,故不计得失;初心如磐,思无分得失。故言,守得初心,何论得失!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2
潮起潮落,踏浪高歌
“越高贵的灵魂越懂得知足;在人的一生中,失去之物终会以得相报。”瓦尔登湖不过是梭罗于得失间茫然时的暂寄之所,而人生如海,潮起潮落间,以自身淡然与广阔携百川与云汽翻腾不歇的海洋,才终将于天际线上迎来最耀眼的破晓。
所谓得失,不过一时欲满,一时望空,是细小暗流,而非此生长归。将得失视为终点之人,一生似蒙眼之鹜,只顾向浮利挣扎而错过所至之处的每刻风景,如白头进士终成笑柄,亦如葛朗台可恶而可悲;而将得失视为起点之人,一生竟顿足不前,视未来为既定,白白浪费宝贵而不复的时光。
需知得失绝非静止之物,而是人生之海中终日恣意咆哮的海风,于浪花中有礁石也有波光。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大多失平庸而得卓然,从萨风的风中之姿到兰波的放荡不羁,最终只是凯鲁亚克在车斗里放声高歌的自由,“懦弱的暴君的评价”反而戏剧化地充当火中煤块熔铸独特的人生。
“人生总是匆匆忙忙,在迎面而来的一切中一往无前。”正如赛弗尔特所言,而主观臆造的得与失,不过是人以精神力量同质化的破立相接之处。
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夜闻琵琶女之曲,落魄至道州的君子阳城为百姓保骨肉而废矮奴之供,世间浅薄以为“失”正是让京城鲜衣怒马的少年“得”人生至道的波澜。同样,不仅苏轼得以观江南山水,李白得以云游四方,杭城一湖亦得以名彻天下,沉默的大地也绽放了浪漫主义之花。可见得失的矛盾本就相生相蚀,于其中浸涤而出的便是“存在本身的炽热”,也是成外物而铭本心的欢腾的生命力。
而人生之海本就起伏如常,来处成谜,归处亦难见,在利欲与享乐主义甚嚣尘上,精神荒芜的人们于钢铁丛林间如野兽般求生,深夜的每次哭泣都是生命干涸的声音。但现代性呼唤独立意识与认知力量的回归,祖国的蓄力腾飞与民族的真正崛起需要每一片海域的深广,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接纳每一次风景,视之为走向自己内在过程中的重要片段。以诗意对抗失去,以谦虚对抗得到,以海纳百川之势汇万世之流于幽深海底,在雨后初霁时抬起头来,一如米沃什“直起腰,看见无边的海与远归的白帆”,悟得存在的真谛。
潮起潮落,人各成海,人生终究是自我的艺术,生命之洋在起伏间未减分毫。希望终有一日,“得失难料”间红日缓缓升起,铅色云层下人类一同面向东方,人生得失又何妨?
坚毅超然的灵魂似信天翁飞向破晓,于风中高歌。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3
人生没有得失,只有选择
公元1080年,赤壁之下。
44岁的苏轼大大地郁闷着。人到中年,被贬黄州。他要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地方自力更生、开荒种地。
想到这里,苏轼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个时候需要喝点小酒了。一阵清风吹来,苏轼醉了。他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人的力量这么渺小?为什么我想要的都得不到?为什么兜兜转转二十年,我现在要待在黄州这个鬼地方?就在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另一个苏轼跑出来了,他说:别想了,你抬头看看,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是你的。黄州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你还可以种地。也许种着种着,有一天朝廷又会想起你来了。
那个伤心的苏轼想了想,好像也对。他举起酒杯和对面的苏轼碰了一下。最后的最后,他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公元1774年,泰山山顶。
还有一天就要过年了,但42岁的姚鼐没有回家,此时此刻他正冒着严寒与风雪,在泰山看日出。
月初的时候,姚鼐还在京城。
他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编写《四库全书》,同时也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和纪晓岚吵架。最后,实在吵不过,一封辞职信递了出去。理由是:我爸妈年纪大了,我要回家去给他们养老了,正好也快过年了,我现在回去刚好。
辞职后的姚鼐没有回家。因为人到中年失业了,说不郁闷那是假的。
郁闷的姚鼐约了好朋友去爬泰山。而此刻,泰山之顶,苍山负雪,朝日磅礴。姚鼐想,这一趟没白来。
后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轼醒来,继续做他的黄州团练副使,但是也做苏东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慢慢走,慢慢看,也慢慢等。
后来,在泰山山顶看日出的姚鼐大步下山。他没有继续考公务员进体制内,而是开启了创业生涯,开办了很多家书院,做了教书先生,桃李满天下。
人生的失意时刻,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像苏轼一样,一条路走到黑,但知黑守白,自我安慰,坚持最初的选择。你也可以像姚鼐那样另寻一番天地,放弃那条已经走了很久的路。我们不会说苏轼那样的人生就比姚鼐好,也不会说姚鼐那样的人生就比苏轼差。因为每一种人生都没有得到或者失去,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体验到什么。而体验即是人生。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4
只问耕耘,莫计得失
如果把得与失看成中终点,大器晚成固然远胜于晚节不保。如果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年少有为又似胜过大器晚成。其实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只问耕耘,莫计得失。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到,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都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而置个人的成败荣辱于度外,即使事业上暂时受挫,收获的也是伟大的人格和饱满的灵魂。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知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而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隐居生活也值得我们向往。财色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太过执着反而会失其本心。杨过只想和姑姑在一起,张无忌的人生理想就是给赵敏画眉毛,在萧峰、郭靖等为国为民的社会大侠之外,应该也寄托着金庸的某种人生理想吧。
有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栅栏里有一颗葡萄树结满了葡萄但是钻不进去,只有饿瘦了才能钻进去,可吃饱了又钻不出来了,只能又饿瘦了再钻出来,出来以后只能望葡萄兴叹。或许有人会说,钻进去以后把葡萄扔出来不就可以了?其实栅栏是个象征,象征着生死之门,而品尝葡萄是人生的过程。对于身外之物,我们要重在追求和体验的过程,而不要太过于计较利害的得失。
人是会变的,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或反反复复变化无常。吕布不死,不知道还会再认几个干爹。白居易《放言五首》有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可谓至理名言。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首《被逮口占》出自汪精卫之口。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可谁又想到他后来做了汉奸呢?而周处改过自新除三害的故事也足可励志。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因果之间,足见人心。失败了,从头再来;胜利了,乘胜追击。只要生命不息,我们奋斗不止。只要坚守本心,便不会从俗浮沉。让我们一路欢歌,得失任由人说。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5
得失寸心知
得与失,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处都可能遇到。面对得与失,或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起点,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或以“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为终点,直奔目的地,各种拍照与炫耀或叹息;或以“不在乎终点,在乎沿途风景”为过程,诗情画意,享受生活,创造美好。
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过去时并当成起点的,往往是花开花落云淡风轻者。
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创下了举世女性诺奖第一人。面对如此殊荣,她并没为之而困扰,而是不计自身的得与失,把一般人视为终极目标的诺奖奖牌给小女儿当玩具耍。她将至高无上的诺奖当作“得”的起点,未曾改变物质贫寒之“失”,于物理诺奖的基础上,继续在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冻人的陋室里,辛苦耕耘,孜孜不倦埋头科研,再创辉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海明威说得好:“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把得失当作起点的,往往能超越自我,再攀高峰。
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完成时并当成终点的,往往是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者。
清朝科举时代,有一个老童生,屡考屡败。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放榜那天,失去信心的父亲正好在房里洗澡。看榜归来的儿子边敲门边大喊:“爸,我榜上有名了!”澡房里的父亲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值得这样大呼小叫?”儿了一听,吓得不轻,轻轻地说:“爸,榜上也有你的大名。”“你为什么不先说。”父亲一冲而出,竟然忘了自己光着身子,尴尬之至,传为远远近近的笑谈。
如果这个父亲不要把得失当作终点,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就能避免出丑;同样,如果范进不把中举的得失当作终点,他就不会疯疯癫癫,满城皆叹。
“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用荀子名言形容宠辱若惊者再恰当不过了。
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将来时并当成过程的,往往是享受体验幸福生活者。
苏东坡一生失去很多很多。“乌台诗案”险些失命,晚年更是因为朋党之争一再受牵累,而被一贬再贬,命失他乡。然而,东坡面对一失再失,却没有逐宕失返,没有败绩失据,更没有丢魂失魄,而是在“失”中依然热爱生活,制作东坡肉、羊脊骨等美食洋洋自得,撰写《赤壁赋》等美文妙手偶得,弹琴唱歌抒发情感超然自得,锦帽貂裘骑马打猎逍遥自得,挥毫“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书法自鸣得意,泼墨墨竹、怪石、枯木等画得手应心,填写“大江东去”等词怡然自得……享受生活,意气相得、因失得福。
歌德说:“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在世,人在江湖,人在社会,得失成败,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判断的标准。是故,得失寸心知。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6
我观得失立我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何看待得失,就是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观得失,可以观人,观史,观天下。古人云,以人为镜明得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功利者重结果,斤斤计较得失,不够大气;执着者求索永无止境,一山更有一山高,稍欠从容;旷达者看破人生起点终点都相同,珍惜当下,感悟过程,也可能沉溺于自我的小天地,忘了责任。
得失是终点,也是起点,生命就是不断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的过程。趋利避害占好处是生存本能,但人生在世,不能只讲个人意义上的得失。我之所得,未必不是他人所赐。一往无前不慕名利,如袁隆平,稻养天下。绞架上,李大钊失去了生命,为赤旗插遍的世界奠基。作为人类个体,我们当然有权利求得美好生活,但绝不能以占便宜的态度度过这一生。
得失之间,有努力的结果,有崭新的开始,也有岁月的美好沉淀。你我岁月有尽,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历百年千年,人类精神境界的升华也无休无止。能融入伟大事业忘我奋斗,也不失人生趣味。看淡得失,功成不必在我;看重得失,功成必定有我;甘于奉献,而不是专注于内卷内斗;无惧评说,总不忘出发时一颗初心。面对个人荣耀宠辱不惊,也不忘努力前行,总归会把生命活成美丽中国的一道风景。
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以之争美。得失并不绝对,失去约束,可能换来自由,也不再有安全。失去许多奢华的享受,也许你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幸福。转换之间,是许多生命的故事。生是得,死是失,周而复始,死亦可以得,生亦有所失。少问一点个人得失,少求一些物欲满足,多寻一分生命价值,牢记一种家国情怀。正是百年前不计得失的奋斗,方有百年后文明和谐的中国。
吾辈红船少年,当为中国立志,得失成败,是非功过,自有寸心知,自有知音赏。我将无我,然后成就大我。用习近平主席悼念焦裕禄书记的《念奴娇》词: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面对为国抡才的高考大典,我也敢立此一言:欲求壮美人生,必以奉献得之!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7
得失是过程,君子方“不器”
仲尼曾言“君子不器”,器是工具,而人非工具,亦非手段。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其背后正是生命态度、社会理想。视得失为终点,是功利的工具化思维;视得失为起点,是宿命论思维;视得失为过程,重在体验生命,方是逍遥之道,人文体认。
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得与失便成人生终极目的,生命反而成了成本与效益产出的工具。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早已在《经济与社会》提出“工具理性”,现代社会主体总是试图实现理性追求、特定目标,指向功利色彩,“器物之用”的思维蔓延向人类价值和心灵之域,破坏生命完整性,故而得到即终结,遑论真善美。故而有世界大战、恐怖主义、生态危机之恶果。斯蒂格勒提出“技术哲学”思想,技术逻辑和工具化思维日益扩张,感性体验日益丧失;文化工业侵蚀心灵审美、人文精神,人们只思考得与失,不深思生命过程、生命意义。
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把起点视为得失,得失便成人生的宿命,人生的起点不是价值、亦非道德,更非审美。命运赋予史铁生残废的双腿,最初史铁生只将双腿的得失视为起点,后来史铁生视地坛的荒芜不衰败,母亲的寸草春晖,深刻的哲思为人生的新起点,最终夕阳失去苍凉残照,亦会得到朝阳散步烈烈朝晖。正如存在主义发现了人“自为的存在”,相对于本质先于存在的物,人具有自由选择的属性,人可视得失为起点,何不选择视得失为过程,而视价值、道德、美为起点呢?
故而,应把得与失视为过程,人生便不再捆绑在得失的绳索上,而是直面生命,体验生命过程,不汲汲于得失,不戚戚于荣辱,人生便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拥有广阔天地,可如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可如佛家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得失不起停留心和分别心,没有痛苦桎梏;甚至可如当年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状元钟芳蓉,活出理想主义态度、赤子之心情怀,仰望星空,看星辉斑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提出生命绵延堆叠,反复缠绕,心灵世界弥漫着非规则性和非条理性。把得与失视为过程,而不是起点、终点,生命便不再陷入功利、宿命的大海中。
得失是过程,君子方“不器”。视得失为过程,重在体验生命,方是逍遥之道,人文体认。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8
路过得失且自在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世界更忙碌。我们比往常跑得更快、看得更远、走得更急,效率和力量的增扩也搅扰了生命的静气,拓宽了欲念的边界。“人人皆可网红”“出名要趁早”的信息疯狂时代,我们能得到的在成倍增加,想得到的更是呈几何式暴涨;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怕失去,怕得不到。殊不知,人生之得失不在一时,得失也不该是我们纵论人生成败的起点和终点。
得失,终究只是过程,生命之价值绝不由此而立。
尽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并非人人能至,但“塞翁失马”的警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经验也总该让我们放开眼光,穿越“得失”交叠的迷雾,明白其相伴人生全程而不可以一时一处论之。人生的不确定性让得失成败互相转化而莫名其妙,若吾辈青年全凭此看待人生,势必陷入虚空无聊而不自知。
人生路上,路过得失,静气须自在。不把得失看成起点,也不把得失看成终点,我们才能拥有“静气”。如此,面对人生之风雨,自然便会有“吟啸且徐行”的东坡气度;踏上坎坷昏晦之路途,才有洞见希望之光的深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被时间磨洗得越久,便越该懂得:舍得便是得。
人生天地,取舍间,必有得失。得和失从来都是一种权衡和考量。
个人得失不计,家国情怀方立。回望风云激荡的百年党史,那无数枪口屠刀下凛然无惧的革命烈士、铁马冰河硝烟战火里辗转的英雄、于雪山草地跋涉而舍生忘死的战士,哪个计较过个人得失?他们崇高伟岸的精神群像有着洞穿黑暗的眼眸,他们不计得失,不顾利害,以人生践行家国担当,成就了国之伟业,也铸就了民族之魂!
当然,我们谈淡然得失、不计得失,也绝不是在矮化个人价值,而是在探寻人生幸福的密码。说到底,得失是过程,是不停轮转的风景。我们若只把个人所得当成是唯一价值追求,便难免落入叔本华的“钟摆”效应,永远在痛苦和满足之间来来回回。人生须获得超越一般功利得失之上的动力,方能目及浩瀚、心怀广宇,超脱俗世价值的束缚,于困境中获自在。
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邓稼先甘守大漠廿八载,袁隆平生活简朴于稻田间躬耕一生;他们都将生命植入大地河山,得失不困,乃成其大!
心向家国,得失自在!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29
通透
忽然想到史铁生,21岁就被轮椅禁锢终生,47岁患上尿毒症。如果上天能给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会拿健康换一个作家的名头吗?这种选择和交换未免残忍而无聊。年轻插队时,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瘫痪苦闷时,有《我与地坛》;中年患病时,有《病隙碎笔》。史铁生告诉我们,既然人是被抛到世界的存在,那么患得患失无益。他的得与失都在那儿——迎难而上,随遇而安——这样的人才能成事。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得与失的存在,以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也没清高到视而不见翘起尾巴上了天。得与失仿佛是个回环,周而复始。疯子梵高的《向日葵》,失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精神分裂者约翰·纳什的“博弈论”……得与失又是一对阴阳鱼——一来俱来,一亡俱亡。既然没得选,不如即日启程。
忽然想到孔子,17岁母亡,73岁梦断周公。晚年的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大概是感慨。子贡就问为什么,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孔子的通达常常与落寞为伴:无所得,也无所失。相传庄子在山中行走,见树大无用而久活,鹅儿善鸣而被杀,于是感叹:“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此间,孔庄合流,得失俱忘。人生顺逆无常,能泰然处之——这样的人才能成友。
无可无不可,奈何奈若何?人就活在得失之间。徐志摩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生如逆旅,世事纷扰紫陌红尘,一路走来对待得失的心态或有不同。青年积极进取,将以有为;中年则浮沉若梦,顾后瞻前;老者冲淡平和,报本守一。
忽然想到孙行者,因石而生,因石而败,得失也只是个过程。“法因缘起,相由心生”。一念起,得与失可以做攀登的平台,供喘息和蓄力;一念灭,得与失可以是修炼的门径。美猴王以得花果山起,以压五指山终;中间求师学艺为的是自由与长生,可是他竟失去了自由。孙行者因金箍棒横扫妖魔,也因紧箍咒收束野性,中间历经磨难为的是自救与解脱,可是他也救了众生。这样的行者能立地成佛,这样的志士也能杀身成仁。
我们不是佛徒,人生也不是线段。得与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人有无限可能,在哪里都可以开始。因缘际会,我们会碰到许多人,做着许多事。积极有为,坦然面对,如孔子,如庄周,如史铁生。
不患得,不患失,能成事,能相处,能成仁。
无起点,无终点,在路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30
此心安处是吾乡
海明威说过,“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自古人生多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得失总在刹那间。放下得失,关注内心,“此心安处是吾乡”,相信世界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1000年前的苏轼,一生跌宕起伏,经常身陷漩涡,不停被放逐贬走四方,但他不管身居何处,均能安之若泰,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苏堤;放逐海南,他办学堂,介学风……这种不计较得失、豪放豁达的心态,也成就了他清雄绝世的文风,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和实事工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为百姓所称颂,脍炙人口,流芳百世!
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哪有成与败,得与失?“此心安处是吾乡”,时刻坚守内心对真理的执着与对民生的关怀,放下个人的荣华富贵和眼前得失,才是最大的“得”。
19世纪横扫欧洲的拿破仑,一生叱诧风云,但他却坦言,“我这一生从未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我从未寻得真正的归宿。”在世人眼里无比风光的欧洲“皇帝”,内心却是不尽的寂寞和荒凉。究其原因, 单纯地追求霸权和个人英雄主义,让他脱离了人民,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种狭隘的世界观,使得拿破仑的精神家园是不完整的,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他从未从真正意义上找到过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离开了土壤的拿破仑,虽然看似风光辉煌、不可一世,得到了许多,实则他丢失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同的人对待得失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存在的人生价值。尤其在在物质丰富、奋斗当道的今天,有一种不和谐的存在,那就是“佛系”青年和啃老族的出现。他们安然躺在父辈的奋斗成果中享乐挥霍,看似令人羡慕,实则无比可怜。失却了精神世界,丢失了理想信念,失去了追求的方向,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快乐,他们找不到魂牵梦萦心灵的故乡,到哪都是流浪。这样的“得”又有何意义?
所有的“得”与“失”都是相对而言的。考量“得失”最重要的尺度就是是否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而付出,那么这种“失”,其实就是最大的“得”。
袁隆平远离家乡,扎根稻田,一生奉献给土地,用千百次失败的实验,让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撑起了禾下乘凉和让天下人吃饱饭的梦想。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组织研制“两弹一星”,为的是祖国的强盛,让中华民族不再受制于人。他们何尝没有想到安稳的生活,含饴弄孙,安享幸福?可他们把个人的幸福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为了大“家”,可以不计小“家”。谁又能说这样的“失”,不就是最大的“得”吗?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生何必计得失,此心安处是吾乡!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31
漫看得失,前路有光
有人说,得失可化作经验成为下一次的起点;有人说,得失是人生末尾必将面临的终点。我翻开书,一字一顿地读:“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
于是提笔写下:得与失就是存在与成长的过程,漫看得失,脚踏实地,而前路有光。
“眼看他高楼起,想见他高楼塌……”水银灯泄,戏腔凄凉。何为得?何为失?得失幸厄,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尼采论述日神和酒神的文字极其精妙:“如果人生是场喜剧,那便要恣意潇洒地演这部喜剧,不要埋没了喜剧的璀璨与辉煌;而若人生是场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参演这部悲剧,不可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如酒神的浪漫恣意。”其实,人生本就是喜剧与悲剧相结合的一场大戏。穿过纪德口中“人生的窄门”,便“自有公平与正义的冠冕为我留存”;走出对于得失的琐碎哀怨,方可“拥抱荒漠之外的恒星。”
丹青之妙,在于花敛容、日藏光、月遮羞;霞光之美,在于朝霞之辉煌和晚霞之绚丽无法共存。川端康成夜半失眠,却看到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梭罗垂钓于瓦尔登湖,方可砍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做楔子。离开耶鲁殿堂的秦玥飞,得到的是黑土麦田的广阔蓝天;躬耕于金黄稻田中的袁老,又何尝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盛世景象?
既怀殒身之志,则必要面对前方路阻且长;可若不是天命赫赫,怎可生出坚强与希望?人生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一路得到,一路失去,得失互为所倚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奋斗的路,发展的路,实现梦想的路……脚下步履不歇,回首仍有脚印,前路纵有坎坷,未尝不是光明。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 许多人面对《浮生六记》中的这句话想必要惭愧了,因为他们眼中的得失,无非名利二字了了。利己主义的沼泽中,一只只蝜蝂小虫挣扎不已,见利而不见害恰如鱼见食而不见钩。然而高处总有一些伟大的身影提醒我们:乱世纷纭,应立清明之心;乱花迷眼,掸衣故有清辉。且将得失视为过程,稳步前行。得,不恐惧其失去;失,便也藏有希望。
哈姆雷特问霍拉沃:“我是幸还是不幸?”霍拉沃机警:“一切均在心牢笼中自我抗争,平静乃容,那前路便有光。”
幸与不幸,不恐不惧,漫看得失,切莫在意,永葆清醒,永葆希冀,那便如霍拉沃所言:“前路,便有光。”
漫看得失,而前路有光。
上一篇:让我难为情的生日作文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