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一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师
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
云三:廉洁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
《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二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三
每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但表达方式却千差万别。驻守在海岛上的战士,用勤奋和智慧,建设祖国的海岛。我读了《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后,深深地体会到了战士小高的那颗爱国的心。
“我”和小高一起前往宝石岛驻防。小高刚去黑龙江探亲,抱着一个纸箱回来了。“我”就有意同小高开玩笑,说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小高却说,纸箱里装的是一些昆虫。“我”非常奇怪。傍晚,到了宝石岛,“我”和小高去参加“尝瓜会”,大家一起品尝了岛上的第一个西瓜。“我”从“尝瓜会”上得知,原来,由于没有昆虫授粉,岛上种东西需要人工授粉。小高带昆虫到海岛上,是为了让昆虫给植物授粉,让植物更好地生长。
小高是一名驻守在海岛上的战士,他的任务是为祖国保卫海岛,建设海岛。小高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一丝不苟地执行自己的任务,甚至想到了从家乡带昆虫来给植物授粉。这件事情,充分地体现出他的爱国之情。
我现在没有能力为祖国作大的贡献,但我也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几位同学办“爱国主义”主题的手抄报,其中就有我。回到家,我们几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办了手抄报。我们精心地设计手抄报的版面,找到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散文、诗词和格言,一笔一划地抄写在手抄报上,还把插图画得非常漂亮。同学们这样做,就是热爱祖国的一个表现。我们现在就要有一颗爱国的心,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
爱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象小高那样,心里永远装着祖国,永远想着为祖国作贡献,就是一位爱国的人。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四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是位诗人,也是一个散文家,又是一名学述界的学者。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写出了景致。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可以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变得斑驳起来。
《荷塘月色》中有许多地方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莲赋》也被朱自清运用到恰到好处,结尾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写的好。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得很好,他虽然只活了50岁,但是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五
我最近真是很认真地看了柴静的《看见》和龙应台的《目送》,但是死耐着性子,却只感受到内心冰凉。
龙应台的文字平常是大方向的开阖,然而在她上面这本书里的记叙却守着一些小事,我忘记了她的雷厉风行,只看到一个平庸到底的人。她把自己的视野放在自己的身边人身上,孩子,母亲,朋友……写得很细而且有情。可是我觉得她把感情摆得太明了,而且总是带着一种冷漠。仿佛只用心于自己的小圈子,而对其他人的苦痛不甚关心。她给我的是一种评论家的视角。我大概是看惯了这种姿态,有些厌倦,所以我对这本书评价不高。她淡淡地讲自己的人生,我虽有细微的同感,但是很淡,而且感觉有一种很陌生的格格不入。
我深刻地记着她写那件坐飞机的事。她从那个老人想到自己的父母。每次,老人被冷漠对待的时刻,她总是想着如果这是他的爸爸,她会怎样怎样。她可以为自己的父亲做到这样,却只能冷漠地看着这个老人置身于现代社会的冷漠设施中而无作为。那么当她的亲人遇到同样的状况,而她不在场呢?冷漠即是多个不作为心态的叠加。作者可能也把这纳入文章的反思之一,她可能想从反面切入,但在我看,她真的是只看到自己的事。仅仅因为这个倾向,我就在思想上弃了这书。我觉得她像是不做事却又炫人情。
我觉得柴静的文字要比龙应台更动情一点。龙应台注重于讲一件很本真的事,让你自己去做结论。而在柴静,她是在讲述自己的所得。我们透过她,来了解一些真实。她的身份是记者。我们看到她慢慢磨砺出自己的风格。然而明白的越多,就感到越无力。她站在很多人面前温婉询问,只能还原事实,而不能还原人心。也有人以为倾听就是一种慰问。但我以为不够。
这样来看,我欣赏的只是一种努力的敢爱敢恨的人格。但是,我以为柴静做得已经不错。并不是勇于出头,但是她真诚地给出了自己的关注,并且让我们真的去思考热点问题的背后。她也许把很多的激烈情绪埋在身份的下面,但是情份是足够的。不过,有一点,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青涩的那段时期像是伤了很多人。长大有时就是褪尽锋芒。我觉得人只要做到她这样,基本足够了。
也看了很多的书,只有三毛让我感到温柔。明明她遇到的人物也都凄凄,但是她总是会做到我想象中最美好的事。也许是因为她的身份单纯,一个纯纯的作家,或者说一个好奇的大胆女人。她真的很温柔。有的事,明知道无力,还是努力着,就算不成功,她真心的难过也让我觉得足够了。她的温柔最类似于常人,大哭大笑,让我觉得,动情后再如何都已足够。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六
这一学期读了不少书,感觉每一本书都蕴藏无穷的奥妙。然而我最想谈的是我花了近一个月读完的《吕氏春秋》在我看来,它实在不失为一本好书。我更加认为它不仅是一本历史书,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它更是一本谏书。上谏君王,下谏臣子百姓,甚至于我认为这本书的作用于今世之人亦有可谏之处。
书里面讲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为:珍惜生命,君子品行,为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战,这四个方面。当然这只是我自身总结概括的,可能不是那么准确。不过这四个方面却又可以伸出许多细节旁枝来。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对于其是如何看法,举例为证一一叙述。我读时觉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静的书。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为王之道来说吧!珍惜生命,与现在所认为的不同。那时是说如何保养身体。保养身体不在于用美味佳肴,锦罗绸缎来使味蕾丰富;使外表华丽;使内心满足。而是要顺应自己的身体,给它所需要的。并非顺应自己的欲望来使身体劳累。这和现在的人不同,现在的人所谓享福,无非是什么也不干,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贵病不可。可是古人呢?书中说。君子并非佳肴,绸缎,而是知道这些不利于保养身体。自然也就称不上爱惜生命了。因此许多人宁愿食五谷。穿麻衣。
因而朴实无华的生活,才算是对生命的珍视。
为王之道又在于要顺应百姓,顺应四季,礼贤下士等。“顺应四季”在我看来多具老子思想。吕不韦也看得很透彻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顺应四时变化,仗权势而改天换地。“夏天要让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艳阳高照”等类似做法,才会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事发生。其余两项自不必多说。
在读《吕氏春秋》时,我发现初中学过的几篇文言文中,在《吕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过也会有些东西是不受用的。并非全是精华,总之是一本不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