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情感、神游-读后感学术与情感、神游卜老师沉甸甸的著作读完了,由于学术水平的巨大差异,看得磕磕绊绊的,囫囵吞枣的,我离开的实在太久,已没办法象我的同学一样,和老师讨论书中的学术问题,或感触于老师对他们学术道路灯塔般的照耀或提出补充意见或有另一家之说。
我只能仰视,只能觉得很是惭愧,只能感慨,有负于老师二十年前的教诲之恩,有负于老师前些天签名赠书之情,更感慨老师的勤奋与执着。长久以来,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年代久远的墓葬、灰坑、房屋等遗迹,石器、陶器、玉器等器物,有时我们觉得被先人们领入了迷宫,转来转去找不到方向;有时象拿着些支离破碎的拼图,一脸茫然。我们想知道,先人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当然首先是生存,但生存的背后还有什么?什么东西在引领他们?什么东西在制约他们?在跃上文明的台阶之前,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努力与追寻?《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文明曙光,让我们看到了许多遗存背后的故事,那就是古人们用“古礼”编织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秩序。
在这里,我看到了庙底沟的小鸟翱翔在了更广阔的天空;牛河梁女神在辽河流域的威仪;齐鲁大地上酒礼的淳厚与绵长;高高悬挂在太湖地区那至高无上的傩徽;……这是卜老师给我们绘就的一幅幅图画,随着老师纵横驰骋的彩笔,我游弋于数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将星星点点的火花串联成漫天的文明朝霞。我欣喜,欣喜于以前看来那么普通的几块骨头简单的灰坑却浸润着那么丰富的文明精华;陶醉于中华大地有这样绚丽多姿的文明之花;我自豪。
自豪于这位绘就图画的人就是我们这么亲近的老师。文明起源的课题很大很大,一波又一波的考古学浪潮需要这样强劲波浪的冲击,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考古人需要这样的引领。和那些包含了许多学术见解的读后感相比,我的感想显得简单幼稚,但我更多地倾注的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