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本是世间最柔软的,当他们结合时却成了最坚硬的物质——水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了水泥。乃至之后的所有的建筑都用上了它。而那些个不用水泥搭建的,似乎因为人们觉得他们没有水泥房来的坚实,统统拆了去。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江南标志性的白墙黑瓦,被拆了个精光。
换上了方方正正的高层建筑,虽说,这也不失为解决中国人居住问题的一种好办法,但从那之后,总感觉像是少了点什么。
是什么?是特色,是中国的特色。在国外都在为保护古筑而努力的时候,内地的房产商们倒也是在拼命的努力着。努力的拆,努力的造。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房子都被他们变戏法似的变成了水泥的之后,他们就会换个花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了。内容详尽而具体一块块的砖瓦,一层层的水泥,一根根的钢筋。组合成了我们看见的办公楼。就像是笼子似得,人们一整天的呆在里面的一个小隔间里。很多时候,我都会想一个问题,白领们的办公室和囚犯的牢狱有什么区别?后来我懂了,是人民币的区别。我笑了,如果能给一个白领一样的钱,那么他是不是也愿意像上班似的去坐牢呢?又或者,他更愿意去坐牢?曾几何时,建一座房子最多只需要几万。
现如今,几万块能干什么?买个厕所坐式的马桶的位置?那自己还必须多掏一部分钱去多买一个马桶,除非你愿意用中国式的。有些时候,用心去感受建筑物,你会发现他是有个性的。粗犷、豪迈不羁的西北窑洞;干净、清澈晦明的青藏毡房;质朴、憨厚敦实的北方四合院;洒脱、不拘小节的川贵苗寨;坦诚、简单利落的傣家竹楼;含蓄、秀外慧中的江南小筑……他们就像当地的人一样,有着难以名状的独特气质和魅力。语句生动而优美,语言简洁一种建筑,一种人文,一种民风。有的时候看其地域的建筑风格就能将当地人的脾性猜个八九不离十。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而顺畅我能从这些传统建筑中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却不能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情绪,不知道是因为他本就不属于我们这个国度,还是我不能理解他们。毫无生气的、冷冰冰的、使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楼房。当某一天,中国的人口降到最低点的时候,或许这些房子也就失去了他们本来的存在意义了吧。既不是为艺术,也不是为基层人民而创造出的东西本就是不该有其存在价值的。到那个时候,也许,国人就会为那些被人为损失的而扼腕了吧。那些早已消失不见的亭台楼宇,道观寺庙。现在的国人,有些貌似连大门是朝南的也不知道了。
其中首推那些可笑的房地产商雇佣的设计师,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们偏偏将大门选在了东、西、北面。好像如果选在南面就会怎么样似的。中国人的特点人不能忘本。对于外来的事物,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都要三思而后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房,亦是如此。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抒情自然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