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于连的交错人生 ——《红与黑》读后感

668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托尔泰斯说过,法国有三个伟大的小说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暑假,我拜读了司汤达流传至今的著名小说——《红与黑》。红与黑,两种大相径庭的颜色成为司汤达小说的名字。刚看到这个名字,觉得深不可测,可是细细咀嚼,觉得深不可测的题目确实意味深长。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原本是一个软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依靠女人挤上上流社会的行列,正当他自以为踏上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把他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

书中,于连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一种情绪和姿态:他家境贫穷,地位低贱,却又不甘于这种命运;他抵抗蔑视的眼光,但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又怀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毁于无情的社会。他怀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会里孤军奋战,却得不到命运的眷顾,最终碰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失败的代价是失去生命。于连并不惧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死亡、生存与永恒在他眼中仍是个“对于头脑发达到足以领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简单的问题”。

在他看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投入为谋求个人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庸碌地活着实与死亡无异。当所有幻想的不可实现性在他面前骤然呈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乞求赦免,因为即便能逃脱司法的惩处而苟延残喘,命运的判决也早已把他投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最后在法庭上的那段发言是他生命的绝唱。个体的生命如一颗流星,在光荣与死亡的较量中,在红与黑的交缠中,从绚烂走向毁灭。于连的形象是法国当时社会千百万青年人的缩影,于连的奋斗与努力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因为他反抗的是整个社会,他曾经要征服的社会,一个他既不属于也不被属于的社会。

1334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