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篇一
① 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 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 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④ 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 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 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 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 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⑨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
⑩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国际建协在秘鲁的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11 邻里单位:由美国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其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城市带(03.97):工业带、都市带、大都市带: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最早研究大都市带的是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用借用古希腊megalopolis一词描述美国城市带,一般应至少居住2500万人口,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有以下共同特征: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带状的空间结构)经济全球化:各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和人力素质。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其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新城市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17 人居环境科学
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 , 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里坊制
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城市和城市化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市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镇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22 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逆城市化
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再城市化
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27 城市群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市首位度
是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表明某国家或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程度。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30 城乡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城市规划概述
①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master planning outline: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③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④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⑤ 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⑥ 城市总体规划 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⑦ 分区规划 district planning: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⑧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⑨ 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⑩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11 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rion: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13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15 区域规划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16 国土规划
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城市,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得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热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城市经济区: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经济区也可称为城市腹地或城市吸引范围。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规划区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开发区 development area: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旧城改建 urban redevelopment: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城市基础设施 urban infrastruct-ure: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城市
1、发展战略
① 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② 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③ 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④ 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⑤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⑥ 城市发展目标 :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2、城市人口
① 城市人口结构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②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③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
④ 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⑤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⑥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⑦ 城市人口预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的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城市人口增长率
【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概念】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基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城市用地
① 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② 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③ 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④ 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⑤ 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⑥ 对外交通用地: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⑦ 道路广场用地: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⑧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⑨ 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⑩ 特殊用地: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⑾ 水域和其它用地: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全部水域。⑿ 保留地:城市中留待未来开发建设的或禁止开发的规划控制用地。
⒀ 城市用地评价: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⒁ 城市用地平衡: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实际需要,对各类城市用地的数量和比例所作的调整和综合平衡。
城市总体布局
① 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 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③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④ 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⑤ 工业区:城市中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⑦ 商业区:城市中市级或区级商业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区。⑧ 文教区:城市中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
⑨ 中心商务区: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⑩ 仓储区:城市中为储藏城市生活或生活 资料而比较集中布置仓库、储料棚或储存场地的独立地区或地段。
⑾ 综合区:城市中根据规划可以兼容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地区。
⑿ 风景区:城市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的地区。居住区规划
① 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② 居住小区: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③ 居住组团: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④社区的定义:1.是一个网络板块,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的讨论,如天涯社区。类似的名词还有论坛、贴吧等。2.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
⑥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更新:
①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② 历史街区: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和规模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对于处于城市中的历史地段而言还应具有生活内容。
③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④ 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地段。
绿地
⑤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⑥ 城市绿地分类: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⑦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交通
⑧ 交通量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通常仅指机动车交通量。它是随时变化的。常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⑩ 城市综合交通:是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方式。11 tod: 12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就是将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各类交通与城市的发展和局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综合研究的规划。交通规划
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干道网密度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道路红线
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19 城市交通
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3部分组成。20 步行街
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设置的不准车辆通行,只许行人步行的通道。用地平衡
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补充
72.城市郊区
城市行政辖区内市区的外围地带。
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城市和一部分中等城市拥有近郊区和远郊区。前者指紧靠市区的外围地带,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同时拥有城市的一些工厂企业、对外交通设施、仓库、绿地等;后者指近郊区外围、远离市区而又在市界以内的地区,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有的还布有工业和小城镇等。
73.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74.生态城市
广义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81.城市性质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83.城市功能分区
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84.竖向规划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88.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90.日照标准
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92.城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93.城市对外交通
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4.城市绿地系统
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调查
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01.风玫瑰图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03.开敞空间系统
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
104.逆温层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105.容积率
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07.一书两证
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绿带
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连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地开敞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篇二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街巷制 元代以后——胡同结构形制
1.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点:
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3.胡同
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二)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1.大街---里弄
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尽端路。
里弄的出现实际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街巷、三合院空间压缩形成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2.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3.扩大街坊
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与邻里单位相比在空间布局上更自由灵活。
优点:形成完整的街景和内向的院落; 缺点:住宅拐角多,东西向多,不利于通风采光
4.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设计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5.居住小区
指以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小区基本特征:
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2.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6.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特指:由多个居住小区组成,除小区级公共中心外,同时设有更加完善的居住区级公共中心,实际基本具备了小型城市的功能。
7.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1)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2)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3)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优点: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如:
生产综合居住区——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
办公综合居住区——居住与行政办公结合商业综合居住区——居住与商业服务结合等 8.社区理论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四个条件: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 价值取向不同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基本理念: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nu)的第一次会议。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主要原则有:
社区的紧凑;
清晰的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
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 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核心思想: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城市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两种开发和组织方式:
(1)tod体系(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2)tnd体系(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
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
tnd鼓励和建设多种交通方式,狭窄的网络行街道是tnd开发模式的基础。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 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
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 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
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 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 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 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 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集约化 人口增长,资源紧张——节地、节能、节材 社区化 识别性与归属感、文化与活力
生态化 合理绿化;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的利用 颐养化 人口老龄化——增设老人公寓及设施 智能化 科技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四新”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河流等不可建设用地等
二、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决定规模大小的因素有: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建。
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800---1000m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400---500m 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150---200m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间距在600---1000m之间,干道间用地为36—100h㎡左右。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管理人口一般为3---5万人
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等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规模一般为
人口:3—5万人
用地:50—100h㎡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三、居住区类型
按性质分: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
按位置分:市内居住区、近郊居住区和远郊居住区
按住宅层数分:高层居住区(10层以上)、中高层居住区(7-9层)、多层居住区(4-6层)、低层居住区(1-3层)和混合居住区
按功能分:单一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区——组团
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
五、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2.卫生要求 日照、通风、噪声和空气污染等
3.安全要求 防火、防震(位置选择、疏散场地、道路交通疏散、建筑防震设计等)、防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等)4.经济要求
5.美观要求 地方特色,追求个性等
六、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态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和节点,从此角度居住区规划布局可以概括以下主要形式: 1.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2.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3.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的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4.围和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在实际方案中往往同时采用几种布局方式
七、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主要因素: 住宅——主体 道路——骨架 公建——核心
绿化——空间、生态、视觉 基本要求:
1.方便居民生活,便于组织管理 2.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 3.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4.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一)道路系统 1.布置要求(1)使用要求
·交通运输:上班、上学、购物、清运垃圾、消防救护等 ·利于整体规划布局:用地的划分、建筑及设施的布置 ·利于工程设施布置(2)安全与防护要求
·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功能明确、线路便捷,妥善处理不同功能道路的交点、减少交通穿越等 ·与抗震防灾结合:设置疏散通道、消防通道(3)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合理的道路线路、路基断面
·适应地形:平行或斜交于等高线、平行河流 ·利用现有线路 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1)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
(2)人流、车流的组织 ·人车混流 ·人车分流 常用方式: 车行道附设人行道 人车各设独立系统 人车立交
(3)道路分级布置(4)静态交通布置
停车设施、回车场、交通岛、地下停车设施 3.有关技术要求(1)出入口
·居住区、小区主要车行道至少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60m时,设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建筑物长度>80m时,在底层加设人行道
·居住区、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夹角≮75°(2)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应设面积≮12×12m的回车场(3)道路纵坡、最大纵坡坡长(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近郊居住区设专用公交线路,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1)方便使用:居民行为、服务半径(2)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3)自身建设要求
(4)利于经营管理(增加创收)(5)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老龄化 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
(1)社区活动中心 :集中形成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2)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安静、安全地段,室外活动场地(3)医疗卫生设施:安全、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的独立地段(4)基层商业服务设施:日常必需品,分散设置(5)市政公用设施
变电所、煤气调压站——位于负荷中心 锅炉房——下风位,设有运输通道 垃圾收集站注意遮蔽
(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非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道路绿地 生态、防护绿地(1)集中、分散相结合
(2)绿化余活动场地、建筑空间相结合(3)植物品种选择
考虑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应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透光、遮阳、无毒、防火等。4.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2)整体中突出中心(3)连续中沟通交往(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满足日照、通风、防灾要求;防止污染;提高绿化率;增强自循环能力
一、住宅类型选择
(一)住宅类型
(三)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标准
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参照人口结构和市场需求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⑴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
⑵年龄老龄化
⑶家庭人口的流动化(两代居、核心家庭等)3.确定住宅建筑的层数和比例
综合考虑用地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居民生活水平等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整体建筑面貌要求
二、住宅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
住宅不同方位对日照间距的影响
3.住宅侧面间距 多层:不小于6m 高层与其他:不小于13m *侧面有窗应适当加大间距。
三、住宅的规划布置(一)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行列式
优点:通风、日照好
缺点:单调、呆板 2.周边式
优点:封闭、防风、防噪音等
缺点:部分住宅朝向差 3.混合布置
行列式和周边式的结合,常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半开敞的院落。4.自由布置 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如:散立、曲线形、曲尺形、点群式等(二)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
由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成规模:1000~3000人 住宅组团的的分隔方式: 1.用绿化分隔 2.用公共建筑分隔 3.用道路分隔 4.用河流分隔 5.利用地形高差分隔 2.成街成坊
主要道路沿线和带型地段
旧居住地段改建
街坊: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
成组成团、成街成坊往往组合使用
3.整体式
连廊、高架平台连成一体
(二)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住宅与公建、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
空间构图手法:
对比
节奏和韵律
比例和尺度
建筑本身、建筑之间尺度关系
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1:3 色彩 整体考虑,重点处理
使用建筑材料固有色泽,减少维护
绿化 联系 分割 衬托 补充
道路 直线、曲线
建筑小品 围墙、花架、座椅、挡土墙、台阶等
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争取日照,防止西晒
日照:点式建筑放南边等
西晒:利用绿化、设置阳台和遮阳板等 1.利用点状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 2.住宅错落布置,提高日照水平
3.将建筑方位偏东(或西)布置,等于是加大了间距,增加了底层的日照时间,但阳光入室的照射面积比南向要小
4.利用绿化,防止西晒
(二)提高通风能力和防风能力
利用道路、建筑布置、绿化和水面等
(三)防治噪声规划 合理布局
利用绿化
利用地形
利用人工障壁等
(四)注意节约用地
从建筑单体和群体规划布置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筑单体方面: ⑴提高住宅层数
⑵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
⑶适当加大住宅进深 12m左右 2.群体规划方面:
⑴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底层功能:对居民干扰不大的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梳形等住宅
用山墙一侧布置低层公建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梳形等住宅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②空间的借用
利用北侧道路、河流、绿地等空间
③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④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⑶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五、宅旁绿地组织 一)近宅空间
(二)庭院空间
1.场地布设
动与静
向阳与背阳
显露与隐蔽
2.植物
空间组织手法:围合、覆盖、凹凸、架空、机理变化、孤植观赏
3.建筑小品
园路铺装(宅旁小路、绿地园路)、水、置石、设施小品 设施小品:
建筑部件:单元入口、室外楼梯、平台、连过街楼、雨篷等
工程小品:天桥、室外台阶、挡土墙、护坡、围墙等
公用设施:垃圾箱、灯柱、路障、绿标等
活动设施:游戏器具等
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内容
按性质分:
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
影响因素: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原有公建可利用程度、公建本身规模效益等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1.千人指标(主):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千户指标: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应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人口规模相呼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2.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 800---1000m
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
3.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
4.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5.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的规划分级结构类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如医院安排在安静、交通方便地段等。
6.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7.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市郊居住区,应同时考虑方便就近地区、农村的使用和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8.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方式
三级布置:
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 两级布置:
小区级和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需,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可分可不分。
(二)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般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中心
主要指文化商业服务中心 1.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几何中心 沿主要道路 沿主要出入口
分散在道路四周
2.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1)沿街线状布置
交通量不大:两侧布置
交通量大:一侧布置
过于繁忙的交通干线不宜布置文化商业中心
交通量大的交叉口不宜布置人流量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应设置广场等缓冲人流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
沿街:改变街道面貌、住宅底层商店节约用地
成片:形成完整区域,利于使用和经营管理
3.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
不宜布置噪声、气味、烟尘大的项目(饭店、浴室)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商业服务设施 集中布置,形成小区生活服务中心,设置在小区中心地段或主要出入口。
(2)儿童教育设施——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 建筑层数:小学 2—3层,中学3—5层 位置:中心、一角、一侧、规模大时可设两所
3.幼儿园、托儿所规划布置
联合设置为好,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建筑层数:1—2层为主,在用地紧张地段可考虑三层 位置:位于组团之间、组团内或小区中心
一、用地平衡表 作用
现状分析,作为规划依据
检验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审批依据
二、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 居住区以道路为界限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与其他用地相邻,以用地边界线为界;
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为邻时,以障碍物边线为界。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限时,通常在住宅长边一住宅的1/2高度计算,住宅两侧按3~6米计算。
3.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4.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5.道路用地范围确定
城市道路一般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限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和车行道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三、技术经济指标 1.居住户数 2.居住人口
3.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 公建建筑面积
4.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
5、人口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6、住宅建筑套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7、住宅建筑面积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8、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面积
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12、总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13、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四、居住区的定额指标 1.用地的定额指标
2.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某号建筑气候地区内,居住小区用地为10h㎡,其住宅用地占50%,拟建住宅层数为6层,试问允许建设的最大住宅总建筑面积是多少?(查表得多层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控制值30%)10×50%×30%×6=9万㎡
天津万科水晶城
一、项目概况
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原天津玻璃厂厂址 总占地面积50.72公顷 可用地面积38.41公顷
二、设计理念 对比 保留 叠加
三、规划布局 1.总平面规划 行列式 多层为主 南向为主 2.空间轴线分析 3.道路规划 4.公建分析 5.绿化及景观分析 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要点:
一、道路系统
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围环境、居民出行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等因素(一)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与防卫要求:行人、行车安全/抗震防灾
3.满足经济与节约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要求/ 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2、人车流组织:人车混行/ 人车分流/人车共存
3、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
4、静态交通布置: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
(三)有关技术要求 1.出入口
⑴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一般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⑵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 ⑶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m ⑷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 x4m的消防车通道 ⑸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⑹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 2.尽端式道路
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应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地 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机动车道 0.2≤i≤8.0 l≤200 非机动车道 0.2≤i≤3.0 l≤50 步行道 0.2≤i≤8.0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利于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2.规划布置
⑴社区活动中心:商业集中于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 文体与公共绿地结合/商业与文体结合,要考虑经营管理
⑵教育设施:中小学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幼方便家长接送的地段 ⑶医疗卫生设施:安静、卫生、交通方便 ⑷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于组团、邻里 院落内或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居民购物
⑸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处于负荷中心;环卫设施要袋装化,垃圾收集站便于清运
三、绿化系统
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突出系统设计 2.与居住建筑和公建融合
3.反应地方特色:植物配置、空间布置、建筑小品等
四、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⑴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日照、通风、朝向、防火、防灾等 ⑵适应环境、防护疏导:地形、通风、防风、噪音、防灾等 ⑶提高绿化率
⑷加大科技含量:太阳能、风能、利用再生能源等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篇三
1、城市的产生及代表性典型城市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而后出现了城市。巴比伦城、卡洪城、庞贝城、吕贝克城。
2、城市化的概念与四个方面。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区分的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四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④文明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田园城市”理论:①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②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③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现代城市设想: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
4、我国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5、唐长安与以往都城比较具有的三个特点:①打破“前朝后市”,朝市易位。②“官民不相参”③规模尺度超前
6、欧斯曼巴黎改建:欧斯曼对巴黎施行了一次大规模改建:再次拆除城墙,建造新的环城路,在旧城区里开出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了新的林荫道、公园、广场、住宅区,督造了巴黎歌剧院。改建后的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城市。
7、我国城市用地按十大类的名称与代码。居住用地(r):分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工业用地(m):分一二三类工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c)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化用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8、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28㎡,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人。
大中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
9、城市用地的四个属性:
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③经济属性④法律属性
10、城市用地评定三类用地的区分:①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②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③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11、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重点安排好工业用地,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和居住、交通运输等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
①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②城市边缘的工业③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1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从数量上去分析,说明其潜在优势。
13、性别比的理解与计算: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15、居住区用地分四类: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④绿地。
16、第一批示范小区:天津川府新城村、17、居住区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①成组成团②成街成坊③整体式的组合方式
18、居住区绿地系统组成的四部分:①公共绿地②公共建筑或公共设施附属绿地③宅旁和庭院绿地④街道绿化
19、居住区公共绿地组成:
①居住区公园②居住小区游园③小块公共绿地 20、建设新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5%
21、组团路两侧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铺设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不宜小于8m。
22、沿街建筑物长度、消防车通道的规范要求: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
23、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24、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50米。
25、人口净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
26、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②城市道路交通方法的影响。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27、广场按功能分:
市民、市场、建筑、纪念性、生活、交通广场。28、60年代到70年代步行街三种类型:①全步行林荫商业街②限制车行的步行林荫商业街③准步行林荫商业街。
29、城市中心位置的选择:①利用原有基础②中心位置地段的选择③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④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30、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提出①城市规划主要解决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②城市规划要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③城市规划解决的对象是三维空间。
31、马丘比丘宪章的思想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①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②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③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④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控制点坐标和标高⑤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2、广场的空间组织: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要考虑动态空间的组织要求。静观时,空间层次稳定;动观时,空间层次交替变化。有时要使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间,使静观视线转为动观视线,把一览无余的广场景色转变为层层引导,开合多变的广场景色。
33、居住区中中小学布置的考虑因素:①中小学的服务半径: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米左右,中学为1000米左右。②学生上学路线: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车多人杂的地段。③布置位置: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但同时也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④学校建筑的层数
34、美国郊区化的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以1920年为界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41、居住区交通组织:“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人车共存”
42、二战以来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二战以后,在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城市商业街区的步行化有很大发展,不仅改建城市原有商业街,而且在城市外围新建了购物中心。布局形态上,从人车混行的传统商业大街发展到将汽车交通分开的步行商业街和林荫步行商业区。从单一的地面层商店发展到地
上、地下空间综合的商业建筑群体,发展了步行天桥连通商业大楼和地下商业系统。解决了宽阔商业大道上行人穿街和繁忙汽车交通互相干扰的矛盾。
35、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要认真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②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③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④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36、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及范围
(2)确定规模,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住宅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40、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狭义概念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界定。
人口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区: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地域范围。
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用地,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绿地率:指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
居住区容积率:指建筑总面积与总建筑用地面积的比。
居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绘制居住区规划结构 从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布置手法、道路交通组织两个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绘制居住区规划结构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④从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布置手法、道路交通组织两个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自由式布置行列式布置周边式布置混合布置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篇四
简述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欢喜、尊重地方文脉及生活方式以人为本、提高生态效应、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规范与标准提高土地效用保证环境质量、提供好的社区环境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居住用地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地由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列举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关键词:沿街线状、独立地段成片集中、综合。
(1 1)
沿街现状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
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 置时,如交通髢不大,可沿道路两侧布置;当交通量较多时,则宜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采用住宅底层商店的形式时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当公共建筑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不宜把有大骨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较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小广场,以作人流集散的缓冲。
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对一些吸引人流较多且时间集中的项目,如饭店、影剧院等,必须保证有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 人行道宽度和车辆存放的场地。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车行道与人行道圾好用绿 带分隔,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减少灰尘和汽车噪声的干扰。
为了充分保证居民的安全和创造一个富于生活气息的居住区中心,宜采用步行街的形式。
(2 2)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在建筑群体 的艺术处理上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以及合理地组织人流和 货流的线路。
(3 3)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布置
以上三种布置方式各有特点,沿街带状布置是我国传统的布置方式,对改变城市面貌容易取得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采用沿街住宅底层商店的方式比较节约用地,但在使用和经营管理方面不如成片集中的布置方式 有利。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的形式对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可能不如沿街带形布置效果大,且用地也可能多一些,但由于在独立地段建造,因此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且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方便,在大城市交通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则
有可能吸取前二种方式的优点。在具体进行规划设计时究竟采用何种布置形式,应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 件、建设规模,特别是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等综合考虑 4
居住区中心除了考虑平面的规划布置外,还应考虑空间的规划布局。为了充分利用地形、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益以及更紧凑合理地组织交通,居住区中心可分层立体布置 63 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及兼容控制的意义
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分类: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
城市土地兼容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不同的使用性质在同一地块上共处的可能性,反映了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其二是指在同一地块中多种用地性质选择的多样性和置换的可能性,反映了该地块的周围环境对其的约束关系。
意义: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城市,不同规划方案之间可以进行类比,以及便于规划之后表的定量与统计。土地兼容性控制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弹性、活力和可操作性。
邻里单元 组成原则 1.规模: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用地面积由人口密度来定。目的使小孩上学安全。
2.边界: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4.机构位置: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5.当地商店: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6.内部道路系统: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
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应用 邻里单位有宽阔的边界和内部街道形式,有助于实现社区目标(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与尊重感。
二战后,苏联和欧洲把邻里单位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规模不限于小学的服务能力,用地边界发展为以城市干道及自然地形为界,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也相应扩大。
我国的小区规划模式是在邻里单位概念和苏联小区规划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图解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篇五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
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3、城市功能分区
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
(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标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条文说明:卫星城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8、城市设计
(书)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在城市规划时对城市总体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对空间整体环境在景观美学艺术上的规划设计。
(标准)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条文说明: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即由建筑物、道路、绿地、自然地形等构成的基本物质要素,以及由基本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需市空间和城市整体形象,如从小尺度的亲切的庭院空间、宏伟的城市广场,直到整个城市存在于自然空间的形象。
9、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条文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类。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10、卫星城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11、日照标准
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条文说明:日照标准中的日照量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两个标准。日照时间是以住宅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照射积累计的大小以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高低。1993年7月,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对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日照标准日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条文说明: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2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3、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14、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条文说明: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镇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建成区就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如连云港市和淄博市。
15、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活动。
16、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17、城市更新
是一种将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8、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21、人口百岁图
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图,横坐标是年龄(0——100),纵坐标是对应的人口。
22、od调查
对居民出行交通量的起迄点调查,是交通规划的一部分。
2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4、里坊制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25、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26、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有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27、风玫瑰图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在风向玫瑰图中,频率最大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最常见的风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16个不同的方向,每条直线的长度与这个方向的风的频度成正比。静风的频度放在中间。有些风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
28、轻轨交通
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快速有轨交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29、新城市主义
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30、开敞空间系统
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
31、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
32、逆温层
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等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
33、容积率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条文说明: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建筑用地面积
34、工程管线综合
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
条文说明:城市工程管线综合所说的各类工程管线系指市政工程中的常规管线,即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工程管线。条文中所谓统筹安排,只指要采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从总体上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以免发生互不衔接和混乱的现象。所谓综和协调,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
35、一书两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作为城市规划行政的依据的城市规律规范体系,包括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
2、城市建成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条文说明:至1994年,我国经国务院批准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共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第一批最早列入保护名单的,有北京、苏州、杭州、广州、遵义、延安等24个城市;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单的,有上海、武汉、天津、哈尔滨等38个城市;列入第三批保护名单的,有乐山、衢州等37个城市。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二级,评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首先是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4、城市广场
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5、抗震防灾规划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6、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7、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23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8、城市用地选择
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城市用地选择需要用地适应性评定的成果为依据。
1、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4、城市人口规模
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历史风貌地区(历史地段)
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6、历史街区
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完整的地段。
7、历史文化保护区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9、七通一平
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排污、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10、中央商务区
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条文说明:中心商务区(cbd)的概念是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人伯吉斯提出的,其含义是:cbd包括有百货公司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的核心部份。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而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性经济活动的中枢,如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地区、我国上海的外滩与规划建设中的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其功能主要转化为:城市中的商务谈判场所、金融、贸易、住处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公寓、商业、文化、康乐等,并配以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与交通设施。
11、城市绿地(化)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12、城市景观规划
13、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园面积、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14、城市用地
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15、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6、逆城市化
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17、再城市化
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
18、城市用地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状态。
19、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条文说明: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0、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21、国土规划 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23、城镇体系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24、交通量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交通量可分为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及行人交通量等。
2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6、城市道路(干道)网密度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条文说明: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城市道路网内的道路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
27、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条文说明: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28、城市公共交通
29、城市交通枢纽
30、绿波交通
绿波交通,就是在某条干道方向上,协调各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的路口的绿灯,而不用等红灯.
31、渠化交通
指的是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32、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33、地理信息系统
34、遥感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5、信息技术
36、(城市)用地平衡表
37、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9、结构规划
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定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0、远景规划
是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作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部署,它是一个空间结构性的安排。
4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提出正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不能解决当今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而从宏观及区域的角度来把握城市的发展。
42、静风频率
43、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44、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呢不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45、城乡一体化
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46、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47、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48、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条文说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名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49、城市规划体系
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
50、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51、路幅宽度
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52、城市交通结构
城市交通结构是指解决城市交通的道路系统.,这个道路系统由各个级别的道路有机组合形成.53、城市步行道路系统
54、步行街
专供步行者使用,禁止通行车辆或者只准通行特种车辆的道路。
条文说明:各城市对步行街和管理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全天供步行者通行或在限定时间内(例如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7时)通行;对于车辆的通行,一般在供步行者通行的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但准许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等特种车辆通行,有的城市还准许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车辆的通行。在城市商业区的步行街,亦称为商业步行街。
55、技术经济指标
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有现状和规划之分。
56、城市再开发
57、城市开发
58、土地开发
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开发土地的开垦。在原始社会或者在当今经济部发达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原始土地存在,土地开发就是将这些原始土地开垦出来加以利用,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59、区划
城市用地的区划是指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须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和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分为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60、法定图则
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做出控制和引导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
61、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62、城市功能
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它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63、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条文说明:城市结构包括城市的人口结构、社区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路网结构等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4、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65、城市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条文说明:城市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66、用地评定
(书)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条文说明:城市用地评价中的工程评估,系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的工程评估,通常根据地下水位的深度、洪水淹没范围、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评估用地适于建设的优劣程度,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指适宜于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方宜建设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67、马丘比丘宪章
68、北京宪章
69、(中心)城市群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70、劳动构成
在城市总人口中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又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所以城市人口可认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服务人口。
71、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构成)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72、城市交通预测
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
73、住宅区(居住区)
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74、社区 75、区位 76、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条文说明:在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实行市领导县(又称市带县)的市,其市域所包含所领导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实行县改市的市,其市含原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
77、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8、开发区
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条文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43号,《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79、旧城改建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80、近期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82、城市人口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83、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84、城市人口预测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85、居住组团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6、大运量快速交通
城市地区采用地面、地下或高架交通设施,以机坳车辆大量、快速、便捷运送旅客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条文说明:大运量指客运量大,理论研究表明,设计合理的且运行控制有效的公共汽车专用道上公共汽车的运行速度在16~22km/h范围内,客流量能达到单向2.5万人次/h。这种大运量快速交通除了采用公共汽车外,还可以采用轻轨或地铁。
87、公园
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用地范围和良好的绿化及一定服务设施,供群众游憩的公共绿地。
条文说明: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调剂人们生活、美化城市都有积极作用。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这里所说的公园是指城市公园,根据其规模和功能不同可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自然公园通常是指国家公园等。
88、公共绿地
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89、防护绿地
城市中用于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林带及绿化用地。
90、建筑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条文说明: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91、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条文说明: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的规定,快速路的机动车道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快速路双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
92、绿带
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邻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条文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倡导用逐步实现土地社会性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田园城市中运用了绿带的手法,但霍华德是引用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城的先例,他指出,“阿德莱德城被“公园用地”所包围。城市已建成。它将怎样增长?它的增长是越过“公园用地”建设北阿德莱德。这就是要效法的原则,但在田园城市中有所改进。”
英国在1938年制定《绿带法》,用法律形式保护伦敦和附近各郡城市周围的大片地区,以限制城市用地的蔓延。
设有一定宽度的绿带,具有防止城市蔓延,保留城市未来发展用地,提供城市居民游憩环境,以及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
93、城市郊区
95、公共领域
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
96、(空间)外部效应
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具有空间属性,包括积极的(称为外部经济)和消极(称为外部不经济)两种类型。
97、人口平均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增长率=(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98、城市生态规划
99、生态城市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
100、首位度
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101、卧城
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是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102、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机空间关系的总和。
103、空间规划体系
104、三区六线控制
所谓“三区”就是在镇域范围内确定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发展备用地)三大类型地区的规模和范围;“六线”就是确定城镇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镇中心区、主要工业区等位置、规模,建立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控制紫线等“六线”规划控制体系
105、开发强度
106、生态绿地
生态景观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直接影响的区域。
107、城市人口增长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条文说明:根据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城市人口增长可以分为人口净增长,人口零增长和人口负增长三种状况。10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