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科学观察课评课稿篇一
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纵观整节课,每个环节层层连贯递进,落实有效,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有独创性。教学设计张弛有度,实施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衔接。教师教态大方,亲和力强,对幼儿启发到位。学习气氛愉悦、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的。因此下面就从教师和幼儿两个大的方面来评价这堂课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评析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首先分析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本节课为幼儿制定的活动目标为:
1、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并了解它们的形状差别及互相转动的规则
2、简单了解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
3、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原理
目标包含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目标有明确要求,也体现出了学科特点;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总之,目标的制定做到了“全面、具体、适宜”,方向明确、全面。
(2)从目标达成来看,通过一系列的投影模拟展示及活动,使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环环相扣,基本完成目标。
二,教学程序方面
第一,巧妙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太阳月亮地球星星等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并迅速将学生思维引入新知探究中,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所选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因此在探究原理的时候会更容易理解活动过程,理解新知识。
第三,教学活动步骤设置合理。先引入问题让幼儿初步了解;再安排戴头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最后通过儿歌巩固新课内容。整个过程衔接连贯,层次比较合理。
第四,课堂结构安排上,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得到合适的分配,老师比较注重幼儿自己的主动学习。幼儿个人思考与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首先,采取多媒体课件图像模拟展示的方式容易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便于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很好的理解内容,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亲自为小动物们选楼层,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序数 其次,教学策略上,内容选择契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藉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天黑夜和月圆月缺应到孩子探究,关注到了孩子最佳兴趣点,不失为“玩中学”的一次好机会。
再次,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教学效果方面
幼儿认识了太阳月亮地球形状的差别以及转动的规律,了解了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了解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的原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幼儿主体”的理念,老师做到了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如:让孩子看,让孩子说,让孩子演,让孩子学。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
(1)教态:老师在课堂上教态明朗,欢快,富有感染力。仪表大方,对孩子态度热情,师生情感得到了交融。
(2)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有高有低,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适合学前儿童的接受特点。
(3)操作:老师运用各种教具熟练,教学过程流畅连贯
(4)老师关注孩子个体和全面的发展,既有个别学习,又有集体活动,满足不同孩子的要
求,教师的提问形式多样、有效,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值得学习!
从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方面评析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认知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从这堂数学课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开心愉悦,积极性较高,乐于参与思考、动手操作。学习结束后,预设的学习目标达成,幼儿获得了相关知识和技能,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学习兴趣被激发。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个人认为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缺点,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幼儿带头饰自由排序玩开火车的游戏绕场一周,然后将火车换头,再沿原路返回。在老师的提示下,幼儿观察到了数字的变化,老师只是告诉幼儿说,因为换了方向,所以数字是不一样的。个人认为虽然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这里,老师可以让幼儿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变化,这涉及到序数的顺序问题,简单思考即可,也可让他们带着问题下课,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观察课评课稿篇二
评中班数学课
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纵观整节课,每个环节层层连贯递进,落实有效,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有独创性。教学设计张弛有度,实施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衔接。教师教态大方,亲和力强,对幼儿启发到位。学习气氛愉悦、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的。因此下面就从教师和幼儿两个大的方面来评价这堂课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评析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首先分析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本节课为幼儿制定的活动目标为:
1、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并了解它们的形状差别及互相转动的规则
2、简单了解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
3、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原理
目标包含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目标有明确要求,也体现出了学科特点;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总之,目标的制定做到了“全面、具体、适宜”,方向明确、全面。
(2)从目标达成来看,通过一系列的投影模拟展示及活动,使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环环相扣,基本完成目标。
二,教学程序方面
第一,巧妙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太阳月亮地球星星等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并迅速将学生思维引入新知探究中,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所选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因此在探究原理的时候会更容易理解活动过程,理解新知识。
第三,教学活动步骤设置合理。先引入问题让幼儿初步了解;再安排戴头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最后通过儿歌巩固新课内容。整个过程衔接连贯,层次比较合理。
第四,课堂结构安排上,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得到合适的分配,老师比较注重幼儿自己的主动学习。幼儿个人思考与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结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首先,采取多媒体课件图像模拟展示的方式容易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便于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很好的理解内容,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亲自为小动物们选楼层,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序数
其次,教学策略上,内容选择契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藉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天黑夜和月圆月缺应到孩子探究,关注到了孩子最佳兴趣点,不失为“玩中学”的一次好机会。
再次,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教学效果方面
幼儿认识了太阳月亮地球形状的差别以及转动的规律,了解了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了解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的原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幼儿主体”的理念,老师做到了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如:让孩子看,让孩子说,让孩子演,让孩子学。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
(1)教态:老师在课堂上教态明朗,欢快,富有感染力。仪表大方,对孩子态度热情,师
生情感得到了交融。
(2)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
学语言的语调要有高有低,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适合学前儿童的接受特点。(3)操作:老师运用各种教具熟练,教学过程流畅连贯
(4)老师关注孩子个体和全面的发展,既有个别学习,又有集体活动,满足不同孩子的要
求,教师的提问形式多样、有效,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值得学习!
从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方面评析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认知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从这堂数学课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开心愉悦,积极性较高,乐于参与思考、动手操作。学习结束后,预设的学习目标达成,幼儿获得了相关知识和技能,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学习兴趣被激发。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个人认为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缺点,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幼儿带头饰自由排序玩开火车的游戏绕场一周,然后将火车换头,再沿原路返回。在老师的提示下,幼儿观察到了数字的变化,老师只是告诉幼儿说,因为换了方向,所以数字是不一样的。个人认为虽然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这里,老师可以让幼儿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变化,这涉及到序数的顺序问题,简单思考即可,也可让他们带着问题下课,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兴趣。篇二:幼儿园评课稿
美术课《欢欢喜喜过大年》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一、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王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三、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技法传授的倾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王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是对平时美术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检验。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创作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给予了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式与区域教学有机结合,使幼儿学习具有自主性
1、本次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创作形式。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幼儿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
2、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在玩开枪的游戏中体验“油彩分离”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幼儿学习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幼儿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尊满足。
3、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幼儿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达到幼儿心理满足。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幼儿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尝试,学习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个思考:
1、本节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由于年龄小,幼儿爱动、好奇,课堂容易乱,在教学中你是怎样组织孩子呢?
2、本节是一节以展示为主的美术形式综合课,在课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以上这些是我对《欢欢喜喜过大年》一课的不成熟看法,也许有些肤浅,也许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篇三: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转载于:幼儿园科学课评课稿)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这方面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几种教法,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等学法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儿为主题的原则,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探索状态,我的活动流程为:猜谜导入——启发提问——实验操作
1、活动导入部分:
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活动开展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什么地方有空气。然后出示气球,让幼儿猜想是谁住在气球里。然后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身体里的空气,如对这手吹气,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说这些做了这些动作的感受,幼儿还可以把粉笔头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其次,我采用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法,为小朋友们变了一个魔术,倒不出来的水。在这个实验中,我还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个透明的空杯子里装水,水未满,然后盖上纸片,将水杯倒立起来,让幼儿观察,然后在杯子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将玻璃杯倒立,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倒出来。通过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最后,我将蜡烛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
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3、结束部分:幼儿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说说空气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说活动延伸
针对本次活动的延伸,我让幼儿探索风和水有些什么奥秘,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
找空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气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气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纸片。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
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探索风和水等自然现象有什么奥秘,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篇四: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这方面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几种教法,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等学法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儿为主题的原则,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探索状态,我的活动流程为:猜谜导入——启发提问——实验操作
1、活动导入部分:
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活动开展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什么地方有空气。然后出示气球,让幼儿猜想是谁住在气球里。然后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身体里的空气,如对这手吹气,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说这些做了这些动作的感受,幼儿还可以把粉笔头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其次,我采用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法,为小朋友们变了一个魔术,倒不出来的水。在这个实验中,我还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个透明的空杯子里装水,水未满,然后盖上纸片,将水杯倒立起来,让幼儿观察,然后在杯子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将玻璃杯倒立,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倒出来。通过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最后,我将蜡烛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3、结束部分:幼儿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说说空气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说活动延伸
针对本次活动的延伸,我让幼儿探索风和水有些什么奥秘,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篇五:幼儿园学前班科学说课稿
幼儿园学前班科学《动物怎样过冬》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动物怎样过冬》。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学探索活动《动物怎样过冬》,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孩子们眼中,小动物就是我们人类亲密的小伙伴。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和小动物有关的问题,《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还要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兴趣。”基于此我选择了这节有关小动物的科学探索活动。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现在大自然即将步入寒冷的冬季。选择“动物怎样过冬”这样的题材,与此时此刻的环境会有很好的结合性。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生活习性,并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究小动物生活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拓展孩子的视野,突破一些未知的问题。
二、活动准备
活动材料的准备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而服务。为使整个活动得到深化,并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小动物的图片及过冬标志。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去探究问题是我们活动的目的所在,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非常轻松的探索环境。让每位孩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游戏的方式探究动物过冬的生活方式。促使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地想、大胆地说、快乐地玩。
三、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班上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指南》为依据,确立了在“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孩子们的年龄在增长,探究欲望也在逐步加强,因此目标定位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个。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生活习性与季节关系,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小动物生活的兴趣,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3:加深幼儿更加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情感。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材料的准备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我们都知道要想活动目标顺利实现、重难点得以突破,那就要取决于活动过程的开展。本次活动流程有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活动一开始,为了巧妙地引出“过冬方式”这一主题我首先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人类的多种过冬方式。引导孩子很快就进入了一个主动思考,积极应答的学习氛围中。也为进入下一个环节 “帮助幼儿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做好了准备。
第二环节。老师为小朋友播放了课件,在课件中把问题抛给了孩子,给孩子带来形象而生动的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也引导孩子进入了一个主动思考的学习氛围中。在孩子们大胆表述完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后。老师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又一次播放课件,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寻求答案所在。正如《指南》中所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活动中,孩子们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体现。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经验后,我又给了孩子一次新的任务。请孩子们结合前面的探究结果。说出其它动物的过冬方式(如:刺猬、天鹅的过冬方式)。这就加大了活动的难度,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再次拓展了孩子们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接下来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小动物冬眠的原因。感受小动物生命的珍贵。激发幼儿更加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第三环节。以游戏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游戏中孩子们模仿了各种小动物冬眠的方式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图片,找到相应的过冬标记,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活动的趣味性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升华。更为有利地帮助了孩子亲身体验探究的结果。在游戏中老师会适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表现汇聚在语言表述中,让每位幼儿都和同伴去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整个活动,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力求为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本次活动始终以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方法引导并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活动中我会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教育情感、亲切的行为体态来感染每位孩子,为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快乐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观察课评课稿篇三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评课稿
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听后感
去年,我和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的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的教学工作。对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以及新的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的尝试。但都非常肤浅。在这里,听到谢老师的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的个人看法。
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环节,那就是在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中,让学生有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力争在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那么谢老师所教“岩石的认识”这一课,属地球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四年级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内容后,继续学习地球物质,那就是“岩石与矿物”。而“岩石的认识”是第一课。
岩石是构成地球的物质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是构成岩石的要素。在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用途的同时,知道“科学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但利用科学发现并开采岩石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枯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并节约地下资源。介于此,我认为谢老师的这堂课:
第一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显了“在学习中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欣赏了自然界中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感情。比如,出示各种石头,观赏、把玩,课外自制石头标本、石头画。
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课件出示纪念碑、石拱桥、石阶、大厦等。
第二点,体现了大教材观和大教科书观
谢老师不是硬教教材,而是灵活地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作为一个引导,结合实际地球环境以及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见闻来冲破教材框架,走进关于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用途的研究上来。课上得具有生活气息,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比如,出示大量的石头图片,展示的石头用途实例,均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石头距离我们那么近。
第三点,有机的渗透了新课程理念。比如:
1、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石头,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的区分,通过课件图片演示,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 了从生活入手,探究科学的起步阶段。
2、老师让学生在石头堆中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一下,并找出哪一块是花岗岩。这样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3、在给岩石下定义、探究特点、发现用途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各种方法,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参与式,发现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得以体现。让学生摸一摸,用小刀刻一刻,放进水里看一看,滴上稀盐酸发现一下等方法的运用,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这一新教学理念。第四点,较好的把握了教材的深浅。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从地质作用上分类就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广义的又含有沙、砾、火山碎屑等。
仅就岩石研究就有岩石学、岩类学、化学岩石学、理论岩石学、岩体结构学、岩体力学、岩石化学、岩石分析等等纷繁的学科。其知识含盖面极为广泛,均为岩石科学家研究的范畴。而把小学生看成是小科学家的新理念,又往往让我们走上研究过于正规,以科学为教学,以本为纲的局面。而这样以来,学生就容易失去兴趣,学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就会发生。
而我们小学生的研究仅限于了解地貌概况,区分岩石与矿物,掌握研究方法,大概认识岩石分类,以科学的情感感受自然界的奇美,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愫。那谢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抽象、生疏的岩石知识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把玩、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研究、灵活运用老师引导的方法进行探究、交流,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认为这是一节不错的研讨课。
最后,提一点个人看法。
1、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应尽量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所观察的科学现象,从小为孩子们养成科学严谨的表述、研究科学的态度。
2、老师尽可以激情一点。把你对生活环境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共同与孩子们亲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即使你错了,那也是丰富课堂内容的精彩的一部分。一堂好课,不一定非得有不同凡响的设计和构思,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一频一笑里。同样的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倍增钻研的兴趣。也可能会因为教师过于刻板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腔调而提不起精神;同样的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鼓励的微笑或手势而实现理解的创新,也可能会因为教师一个皱眉的动作而使思维的灵感稍纵即逝。也就是说,教师要放开手脚上科学课,不要拘泥于为上课而上课的窠臼
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宇宙奇妙内涵有神秘不可思议的可能的一门课程。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尽情的施展我们教师的才华,引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觉世界的奥妙。让我们共同探索吧!2 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和色彩鲜艳的实验器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认,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这样的观摩课学习的东西不多。但魏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计时器和看了摆的构造,为后面的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的铺垫,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认识。效果也很好。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魏老师收放的尺度比较恰当,更重要的是魏老师明显的先扶着学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魏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呢?这里的顺序颠倒了,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的摆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不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这里重要渗透的是一组数据能不能代表你的摆每次都是摆相同的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的摆在每分钟内摆动的次数。并渗透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题作铺垫。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的平均值,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的摆单位时间内较精准的摆动次数。使我们的实验有一个结果。而且在比较数据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的德次数分别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
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也要规范操作。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钩码是并排挂还是竖直挂,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演示的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不然我们扶着走的意义也大打折扣。最后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认为有关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我们可以让他说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最起码,也可以让他和下面要研究的问题共同研究。
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舟舟文学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3 理想的自主探究式的科学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亲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等过程。然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 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矛盾,陈阳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一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陈阳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声音传播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我认为陈阳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预设精当,合理有效
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在进而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目标的落实上,展示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顾到了前后的知识联接,既加深了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又引出了固体、液体、气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人耳之间的桥梁,照顾到的前后知识的体系。
在活动的设计安排上,突出了有效探究的特点:
以嫦娥奔月事件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出课题并切入了真空铃实验,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为继续研究到底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呢?为下面的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用讲课声音的传播分析、课桌传声和土电话传声实验、水中敲铃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感受声音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三组实验动手性强,体验性强,解决了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
在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之后,引入伏罂而听故事的分析,并安排了学生阅读资料的阅读,突出体现了科学知识的落实性。
从整节课的安排上,体现上陈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实验设计的反复斟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本节课的实施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构建。
二、教学真实,和谐丰富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的平台。陈老师的这节课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开、知识的落实拓展等环节,时间安排得当,师生关系和谐。
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尤其是第一和第三堂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篇二:小学科学评课稿
总体评价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篇三: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 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 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 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 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 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 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 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说 第 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 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 3、4 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 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样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的主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老师做到了把时间、把能力真正还给 了学生。
2、渗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4 位老师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尽最大 努力地在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老师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 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孩子们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除去了危坐的辛劳,课堂里没有了不听课的孩子,也没有了冷漠参与的倦怠。
3、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既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性 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别于其它学科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比如 第一、二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实践操作、体验感悟,从而 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有从问题入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动口、动眼,调动各种感官又动脑,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 会有学科学的欲望,从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而第三节课,老师还把孩子们的“做”与 “玩”结合起来。在“玩”中学,老师指导,躬下身子,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亲历亲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一个个结论在孩子的游戏中自然产生,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贴,师生没劳累的痕迹;第四节课以小组合作为载 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时代需要 的一种生存意识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位老师都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地 位,扮演着扶人过河的角色,不同程度做到了扶放有效:实验前的指导,过程中的指导、点拨,看比较到位,有实效。
4、渗透了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思想。四位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眼 界,使学生与课程内容有亲近感,使课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孩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好动,他们身边的事物,能够成为他们学习探究的对象,他们是 急于想弄清楚原因,群情投入。很多老师能够把课堂引向课外,就地取材、摄取身边的材料,为科学课所用,非常好。比如第一节课,老师能用摩托车上的废镜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明白 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5、渗透了开放教学的意识。4 节课在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上,都留给 了学生延伸拓展的充裕领地。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为掌握科学知 识而敷衍探究过程。
6、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意识。本次赛课中,老师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成功感,对于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一点一滴的激情与思维的火花,老师都予以关注,及时地 以不同方式进行鼓励,或以语言、或以抚摸、或以眼神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鼓 励他们要乐于全作和交流,挖掘孩子们在合作和交流、探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火 花,表扬那些勤奋、踏实的孩子。这些,是老师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花钱费米就 能对学生进行投入,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我们的课堂,只有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 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二、新手段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价值追求,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三维目标恰好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 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这个三角形就会不平衡。①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看,都 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三维目标都包含其中;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情感 目标也有明确要求,体现科学学科特点;适宜,指老师们确定的目标大多都能以课本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②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多数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都明确地体现着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紧紧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 服务,绝大多数老师也能尽忙忙碌碌地接触重点内容,保证重点的抓住、难点的突破,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老师们教学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建构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的辛苦的身影。无论从知识是能力培养 上,匀可以看出授课老师的精心策划,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功底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课堂 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新思路整合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知识点都被老师们抓得准、抓得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志向性,甚至有几位老师是直扑重、难点,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处理比较精当,真正做到了“用材料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节课,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细节关系一堂课的成败。教学应该围绕目标展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细节,就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繁琐。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需要有时间来验证自己 的猜想,甚至在验证过程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个方面,多数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第一节课 层层递进,逐个问题进行解决;第二三节课,先整体后具体;第四节课由熟悉常见的平面镜到 不常见的凹凸面镜,降低了难度。
四、新构思保证教学流程。教学程序上,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 设计和运作。①思路上。做事,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 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体,老师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是非 常明晰的:一系列教学措施编排组合、衔接过度、详细安排、指导与学生操作等等,老师的思 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课题,各自有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感。老师的设计不同,着力 点不同,切入点重难点的方法和时间不同,造成了相同的课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课如润物无 声的春风细雨,有的老师课如奔涌激流,有的老师是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 知识,养成能力;有的老师让学生在信息的摄入中,在师生的共同演示实验中,对科学产生浓 烈的探究欲望;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非常实用的科 学,从而爱科学、用科学,诸如此类,等等。无不体现老师独运匠心。②课堂结构:教学思路 是纵向教学脉络,课堂结构则反映教学横向层次和环节,各节课里,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它们之间怎样联系、顺序怎样、时间分配如何,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纵观这次老师们的 课,许多做到了结合合理,有的甚至很严谨,环环相扣,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教学密谋也适 中。比如第三节 课老师的课堂结构,就非常清晰。所以效率也较高。
五、新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①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堂运行情况,量体裁 衣,灵活运用。我们知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就像我们平时爱举的一个例子: 杀猪怎样杀都可以,但捷径及最好只有一刀进它喉咙才是得法。②教学方法再好,不更换也会 令自己和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生厌恶之心,能够常教常新,是我们在座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好在都不时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③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 外,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运用了录音机、摄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己的教 学,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的音、像世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硬功夫成就课堂精彩。①无论年长还是年青的老师,个个如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自然、从容,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对学生包含热情,对课堂激情投入显得师生情感十分的 融洽。有的老师,简单的几名话语,一个眼神,举手投足,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获得了 学生的信任和新近,切实地为课堂成功作了铺垫。②无论教学方式怎样变换,教学手段怎样丰 富,好的板书,能够提纲攀领,艺术性地反映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老师都注重了板书的 作用。③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老师能用较好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首先是敢说,再是力求说好,最后是有的老师普通话,拿我们课后老师所言“听起来硬是舒服”、温柔、甜美,富有磁性,体现我们教师的评议艺术是有高度的。④有的老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 全体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之,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正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了一节课,老师们不辞辛劳,做了大量而实的准备工作,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师主导,生主体的位置也已摆正,一种 “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科学课堂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这四节课,除了不同程度上地具备以上闪光之处,做到比较到位之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一定的瑕疵。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在这里指出来,希望与各位 同仁探讨:
1、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科学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态 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由于孩子年龄特征,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的 探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的是我们老师去引领、历练、提升,还不得完全放手,还需要认 真细致到位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疑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没有创设好 情景,硬性的逼学生提问题,失去了产生问题的意义,更没有探究的价值,让探究成了形式。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 能完全照着老师的思路来,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或新东西,老师要保留学生意见,激发 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3、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师素养,练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比如敲砖门普通话,至少课堂语言、教态应尽量规范,减少随意 性及缺陷。有的课,没用体现教材的作用,有的学生配合老师,为老师服务,而科学课堂应该 是老师配合学生,为学生服务的。
4、学科之间一脉贯通的。我们科学课老师,也有很多东西需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要提 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和运用好身边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保持兴 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却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有更高的不竭 追求!说这么多,肯定有诸多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我真诚地希望各位 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2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篇四:小学科学评课稿
四年级科学《溶解的快和慢》评课稿
张沟一小 陈宜斌 前几日,听了我校朱小榜老师上了科学《溶解的快和慢》一课,感触颇深: 总体评价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在这堂课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
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能加快溶解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篇五: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最终解决了问题。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此外,尚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小学科学观察课评课稿篇四
2023-2023学第二学期
教学工作总结
赵 雄 2023年7月6日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5)、(7)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和(5)、(6)班的生物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化学课程标准,对教材,《课标》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花的时间较多致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3、认真备课、设计教学环节(教案)、课时分配、教学进度调节、作业布置于批改工作。
4、加强实验教学探究,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动脑、动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二、努力搞好培优补差工作
对于部分偏科的学生引导他们不断强化,突破重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兴趣。我还和学习委员、科任教师保持密切联系,随时
把握偏科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出谋划策,排解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开开“小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考入重点高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以表扬为主。和他们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达到喜欢老师并喜欢学习你所代课程,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抓好月考、期末考试备考工作
重视“双基”知识的复习,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努力提高复习效率。高效的复习应该是激活学生已存储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拔高,鼓励学生勇于去尝试,去探索未曾触及的知识内容。重视解题过程的分析,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能力结构。培养认真审题、主动思考、自我“解惑”、准确表达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题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联系与应用。加强实验这一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解决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五、存在问题与教训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经过多次复习,学习成绩都未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化学用语如:化
学方程式、化学式记忆,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记忆,不要等到学完一起来记就更难。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中考教学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下一学年我校化学学科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篇二:初中物理复习课评课稿
初中物理复习课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能力)
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
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
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5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篇三: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篇四:化学评课稿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浏览:40 | 发布于:2010.05.18 | 分类:默认分类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陈湘玲本节课是潘燕老师在初三(6)
班上的初中化学第六章课题二的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用途和一氧化
碳》。潘燕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潘艳老师的本节课在前14分钟导入复
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
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
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
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
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
法,潘燕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
点熟悉。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
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亮点三:传
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
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潘燕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的太多,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式。师生互动性欠缺,教师急于把自己的答案交给学生。
2、教师在复习前一节课所花的时间过多,导致新课的时间不够,教师讲得很快。知识点没有扩展开,学生难以跟上速度,也难以拓开知识面,对于课本以外的习题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3、由于初三(6)班多媒体坏了,所以本节课的实验只能由潘燕老师的口述来完成,没有很好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所以没有情景创设引人入胜。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化学评课稿:《分子和原子》评课稿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 探究合作 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 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篇五:初三化学评课稿
初三化学评课稿《质量守恒定律》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上一篇:2023年登革热防控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