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兵团经济发展专题论文篇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周围农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调查,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循环利用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生活中循环利用资源的措施。
3.结合周边农业生产条件,通过讨论等形式,设计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的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循环经济内涵
2、资源保护意识的树立
3、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参观访问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师讲解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生态农业示范园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农田废弃物图片、农业大量喷洒农药、施用化肥的图片、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图片。)利用现实数据介绍我国农业环境现状,引导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环境和生态的双重威胁,激发学生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引出循环经济的内涵。
【新授】
一、循环经济内涵
【提问】(出示传统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示意图):传统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什么? 【教师总结】
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从资源到生产再到消费最后废弃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的一种单线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由资源到生产到消费到废弃物排放最后再回归为资源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循环式经济。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循环经济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同时最小程度的排放废弃物,它是以“减量化、再生产、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的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提问】
1、我们周围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吗?(学生回答:不是)
2、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是循环经济模式呢?这种模式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会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周边是否有这种生产模式存在?(学生思考)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太湖农业生态园里的稻田养蟹基地去,去看一看那里的农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采用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跟我们周围的农业相比有什么突出的优越性。
二、图片介绍太湖农业生态园 【实践基地介绍】:
1、请同学介绍台湖的地理位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台湖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台湖农业生产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观看稻田养蟹【引导学生思考】:台湖为什么要经营水稻?同时又在稻田里养蟹?台湖地区这种生产模式有何好处?
生物降解稻田养蟹的生物链关系及可行性。教师总结台湖稻田养蟹的好处。课后总结:
同学们上课听讲认真,讨论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认真总结并进一步的巩固确认。通过图片及视频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于农业方面循环经济的做法及方式肯定有了自己的认识。
兵团经济发展专题论文篇二
兵团农业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兵团经济研究所 刘宗芸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人口和环境两大问题之后,资源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农业也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这实际上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当前,兵团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是长远发展战略,也是与市场经济机制相匹配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一、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农业部发出《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指出今后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国家提出这一农业发展新思路之前,兵团已在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兵团按照农业现代化“五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加工增值率高、环境质量高、生活质量高)和“七化”(科技现代化、作业机械化、结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镇化)标准,率先应用精准施肥、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控六大精准技术,全面推广机采棉、机收甜菜、机收番茄,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在农场积极发展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尤其是在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5年6月已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570万亩。
二、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非常广阔。当我们说到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及生态农业的时候,它们已经包括在循环经济的范畴之中。循环经济遵循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到农业领域,首要的就是节约,比如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等。无论在种植环节还是加工环节,都要做到浪费最小,效益最大。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是兵团农业节约的重点。首先,兵团灌区处于新疆更为干旱、生态环境更为恶劣的“三边”地区,174个农牧团场中有121个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 水则荒”的兵团绿洲,水是兵团发展的命脉,是兵团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兵团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农业用水占全兵团利用水资源量的98.6%,而目前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5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将会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其次是沼气的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1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处理人畜粪便能力是20吨,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000元,可保护6亩林地免遭破坏。循环利用资源,既可解决农户生产、生活用能和环境污染问题,还给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 节省了生产化肥需要消耗的大量能量,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兵团部分农牧团场都具备推广沼气的条件。再者,继续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作物送上“营养套餐”,改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农作物施肥中存在的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施肥不平衡、盲目施肥等问题,节约肥料成本,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
兵团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高的,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正不断加大,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也要看到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现状尚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微灌节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大(每亩投入450—550元左右),因此目前喷滴灌技术主要在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兵团尚有近1005万亩粮食作物、牧草仍采用传统地面灌溉技术。进一步探索投资省、见效快的其它灌溉模式,对于节水增产、节约资源、职工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
2、由于对耕地的用养失衡,大部分种植棉花的耕地未进行轮作倒茬,土壤肥力贫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白色污染等原因造成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中低产田占75%左右,土壤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制约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化肥投入多,有机肥投入少,肥料效应降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场职工增收。据2005年《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2004年兵团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55.78公斤/亩,其中,农一师为96.34公斤/亩、农二师为73.11公斤/亩、农五师为70.04公斤/亩、农十三师为68.53公斤/亩。
4、一部分土地由于沙化、盐碱化及干旱、缺水等造成弃耕。
5、兵团多数垦区无霜期在160天以上,≥10℃积温大于3000℃,有复种绿肥、冬菜或短期作物的条件,但兵团目前播种复种指数仅为1.05,如果加强平整土地,改良和培肥土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和选用良种,积极推进复播绿肥种植工作,土地播种复种指数会有大的提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掘。
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缺口就是潜力与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循环农业之路在兵团具有宽阔的开拓前景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该怎样走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困难。面对存在的种种困难,当我们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农业的时候,首先需要以更长远的思路从制度和规范上着手运筹。这是因为循环农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农业,节约资源离不开法律和规章的约束,因此,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应放在首位。其次应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协同努力。目前相对紧迫的还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而这仅靠国家投资、兵团财力和团场职工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着眼以下两点。
一是有赖于国家改革和优化农业投资体制。目前农业项目投资分口很多,比如,农户建沼气一事就由多个部门介入资金投入,以致不同的团场建沼气有的有补助,有的没有,建一个沼气池补助的资金每个团场也不一样,影响了职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开发沼气资源的积极性。
二是有赖于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的资金进入农业生产,尤其是循环农业,为其发展源源注入强大的后劲。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和项目相当可观,比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基地建设、自动化控制滴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城市郊区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等。
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各师、各部门、各团场和广大农牧职工共同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叶梅)
兵团经济发展专题论文篇三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 经济 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 发展 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 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兵团经济发展专题论文篇四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30 12:30:00
日前,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贺州市举行,来自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和贺州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灾难性天气频繁发生,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十分必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绿色低碳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此,走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
与会专家学者为贺州工业化发展模式“把脉”。大家认为,在探索工业化发展道路实践中,贺州把目光盯住了循环经济,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只有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创新发展模式,贺州市的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出路,才不会陷入一些地区所走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发展模式。
专家认为,贺州市建市时间不长,发展起步较晚,底子比较薄弱。立足市情和资源优势,作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决策部署,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先行先试,朝着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目标努力,探索一条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开局,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进行必要的科学论证,对于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很有必要。
对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专家们结合贺州市的实际,提出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关闭或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或项目。三是加强高耗能、高耗水项目管理。严格限制新建或续建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进行督查,鼓励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四是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水排放。五是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六是实施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此外,还要构建节约型区域经济体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李福德
来源:《广西日报》
兵团经济发展专题论文篇五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选择
张方涛(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工程试验班(交运)1501,1101150120)
摘要:党的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诸如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等因素表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这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或借鉴。我们应该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逐渐培养生态和谐观、不断增强生态责任感、努力践行生态节用观、坚定美丽中国信念。
一、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倍受关注,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如何借鉴和利用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为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1 - 3]。
《庄子·知北游》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故万物一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南宋杨万里《诚斋易传》进一步把“五行说”也纳入“元气论”的系统之中,认为“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一气者,二气之祖也;二气者,五行之母也”。又说“一气即太极,一气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二气散杂,化生万物”明代刘宗周在《圣学宗要》中说:“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阴生阳,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总而言之,他们都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统一的,互相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联系观、变化观和整体观,对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天———地———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4]。《荀子》提出: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4
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种群,与其它生物和环境要素一样,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生态系统破坏了,人类又谈何生存和发展,这与生态学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是吻合的,也与今天所说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中我们明白:不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这个世界。
二、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渊源。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自然与人类应和谐共生、共处。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基本观点。墨家认为,只要有利于人之行为,皆是爱,有“利”是爱的前提。“墨者义利统一和重视功利的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利互惠的传统美德。墨家的‘交相利’原则是我们今天在保护自然界,保护生物、植物、动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过程中可以发扬光大的原则”;“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具有反对人类的奢侈浪费和攻杀破坏的意义,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提供了现实的行为规则。”[5]墨家节用、非攻思想尤其对我们当今爱护生态环境、践行合理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佛家讲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的伦理意义就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佛教一贯追求对整体、大局的把握,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的,都是有尊严的。所以,作为人类,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珍惜爱护自然就是珍惜爱护我们自己。“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 / 4
种革命。”[6]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思想家们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晶。走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实践路径;坚持万物平等、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取向;坚持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文明主旨—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表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模式”、“线型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间相隔较远,但是我国也经历了这些阶段的发展模式。从这些阶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农业经济模式”是指产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还很低,自然几乎完全支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人类也在局部范围内对生态的自然结构和原有布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这种情况并不具有全局和普遍性。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7]因此这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总体上处于“原始协调的阶段“。
“线型经济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基本特征的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这是一种“开环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大量开采和消费资源—生产产品—制造大量废弃物并向自然界排放,其中并没有对自然界的环境破坏进行主动性修复的环节,而自然界自身的修复速度往往又落后于人类对其破坏的速度。这导致了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承担着大量废弃物的排放。
“末端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对比线形经济模式的特征可以看出,末端治理模式较线形经济模式的环节流程多出了“治理”这一环节,即强调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措施,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主动性修复。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事实也证明这一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末端治理模式虽然关注了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但是经济运行/ 4
过程本身的环境问题却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8]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治理污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不仅关系到无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这既符合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国情,又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参与环境保护。重新审视并借鉴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无疑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看清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更是提醒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国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而又切合建设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与正确道路。参考文献
[1]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彭世奖.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
[5]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 - 35.
[6][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 上海社会 科学出版社,1975: 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