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看篆体字“友”,从古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需要什么?进而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分页标题#e#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二、不足之处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上课之前,我是陶醉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充满向往。
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 与“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首先请学生在预习中找一找,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着两个问题,抓住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方式。学生基本能找出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初步体会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想象不够到位,朗读也缺少激情。问题在哪儿呢?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设计,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想如能从以下方面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1、制作或寻找合适的课件,创设情境,让优美的图片,逼真的声音感染学生,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就有了凭借,应该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2、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让他们闻一闻花香,摸一摸溪水,靠一靠大树,听一听鸟鸣……让他们亲近自然,丰富他们的生活,情感更容易激发出来。
3、深情的范读是感染学生的最简单、也最快捷的方法。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 情” 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分页标题#e#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山中访友》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现代孩子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果真课堂上孩子异常活跃,抓住孩子的灵性,释放在语文课堂将是一堂语文课最成功之处,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四、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3、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通过昨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新学年我面临的一班孩子都比较安静。他们不是喜形于色,他们不会唧唧喳喳,他们不会欢呼雀跃。我跟他们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脚的。
这样的孩子们也很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塌实认真。但是,对于语文老师的我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上语文课还是不利的,课堂会显得沉闷。
其实孩子们显得安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张扬,其二是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位为,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一上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喜欢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一、侃侃而谈。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能说就是胜利,千万别害怕你说错了老师会批评你,能说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进步。因此,孩子们,老师会给你们每个同学发言的权利和任务,因此,也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专心致志。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师也知道,你们还是孩子,你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有整整的40分钟。因此老师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40分钟都专心致志。但是,孩子们,你们必须尽量延长你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升入初中,你们每堂课的时间会延长到45分钟。孩子们,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培养自己聚精会神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老师多提要求,帮老师进步。
虽然说,开课之前我滔滔不绝说了这么说。但是,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比较沉闷。于是,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每个问题,多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我把问题放低了难度,让问题简单化。
于是,这堂课,只能听见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说:“很好!”“不错。”“你考虑的很全面。”“真厉害!”“你……个词用的好。”“还有谁想说?”“谁能大胆的举手告诉老师?”“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比一比。”“我们四个小组来比比。”今天,我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
整整两堂语文课,我根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带着孩子们品读了部分段落。下课铃声一响,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声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说了两堂课。此时我只想牛饮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过观察,我已经发现了班上几个愿意表达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气氛,今天要活跃多了。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赞美,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愿意说,也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自信。
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走得很累。既已选择,就该坚定!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2、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⑴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3、讲课时语言要精练准确,生动优美,好词佳句随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来。
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需平时广收并蓄,且能灵活运用。我本人为了达其一二,除了平时随手记下一些格言、警句,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所有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时常翻阅呤诵。且要求我的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诗词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请一生抄在黑板上,其余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来分钟,抄三两首。)
每天只需十分钟,就能增添一些好诗句,就能感受到一点佳句的韵味,所以许多学生都有了读书摘录的习惯和兴趣。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级第一册课内外二十来篇,共有160多篇(段),让我现在的初一学生抄、读。二个月下来,学生们就尝到了一点甜头,有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4、提问要巧妙,启发要得当。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关键在提问,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兴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则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反之则鸦雀无声,死水一潭,令人十分无奈,只好“一言谈”,自圆其说,变成了填鸭式,与现代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另外,提出的问题若学生实在不能解答,也可适当引导启发,中间多搭几座桥。要注意的是引导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否则与填鸭式没什么两样。
5、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尊重权威但不盲从权威。
现在的课外辅导书层出不穷,一多就滥,很难找到一部精品,而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听说对学习有帮助的书都买。而一些书报销售商又赚钱心切,对书的校对工作毫不负责,甚至根本不校对。因此学生买来的书大都错误百出,若视作敝履扔到一边吗,又觉可惜,浪费钱财;若奉为珍宝,虔心拜读,又有许多错误,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种神视的眼光,要有一个怀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书,要向字典词典,甚至是《说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时候,简介双调词上下部分的称呼,可称上下片或上下阕,我在黑板上写了“上阕”、“下阕”,有生马上提议:“阕”字不对,应是“阙”。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怀疑精神,接着叫同学们,经过辨别,才肯定是“阕”而不是“阙”。那个学生诚恳的说:“我错了,我的课外书上错了。”我乘机引导:不要盲从课外书上的,应勤查工具书。查典籍性的工具书。
不要说课外书有错误,就是通行全国的课本也有错误,前期的已经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过来了,我也不值得一说了。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课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上过后,我带领同学们感受语言美,总觉得“蜂围蝶阵”一词很别扭,“围”与“阵”怎么也不能形成对称美,几个好些的学生也感觉到了,我提议:能不能换个字,使人感觉有一种对称美。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要把“围”换成“团”,或把“阵”换成“绕”,整个词变成“蜂图蝶阵”或“蜂围蝶绕”毫不逊色,甚至更添一种对称对应美。再有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书上把“别枝”注释为“另一个树枝”,我引导学生说大意时,怎么说都觉得别扭,好些的同学说:“明亮的月亮起来,惊动了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或“明月升起来,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被惊动了。”言下之意这一个树枝上喜鹊没有被惊动。不管怎么说,总觉得很别扭,倒不如把“另一个”三个字去掉,直接泽成:“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另外小学破门儿歌《静夜思》中的床,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一直都认为是睡觉的床,诗意变成:睡在床上,看见床前有明亮的月光,疑为下了厚厚的霜,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思念着故乡。难道作者李白将床搬到外面睡么?睡在床上大多是仰着或卧着,怎么能举头又低头?难道是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趴着睡吗?不论是仰着睡,还是趴着睡,作举头或低头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说不通!我想传统的说法是不是弄错了,床是没有别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说文解字》查一下“床”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见许老先生的《说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时,大多凭窗凭栏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凭栏思故乡,可惜我一个无名小辈无法质疑。即使胆敢质疑,向编书专家挑战,也无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学唐诗,将“床”字解为“栏杆”,并且引了青梅竹马的出处作例证。我一看,大喜过望,简单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为我撑腰,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遇到别人吟诵《静夜思》时,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床解为床上,指睡觉的床不对,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经我质疑并解为栏杆,他才翘起了大拇指。
6、与生平等相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师道道尊与居高临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识的道路上只不过比学生先行了一步,现在只是他的引导者。另外知识是无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学都也不能说自己学完了知识,何况我辈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要为了面子,强装明白,我在上《白兔与月亮》时,“反倒”一词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读 dǎo,要我定夺,我当时也不敢肯定读 dào(只是从意思上有“反而,却”来理解),而孩子们的新华字典上,又没有词语注意。我真诚地说,现在我不能肯定,待课后我们一起查工具书再定。课后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汉语大词典》,查到了词语注意才确定的 dào。等到学习《济南的冬天》,里面一个词倒反,同学们都明白了与反倒音义皆一样,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我的勤奋和真成,再加上课堂的宽松,学生和我时常能够“海阔天空”,且时常能够信手拈来一些好词佳句使语言平添韵味,所以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比较感兴趣,这使我感到一点欣慰,因为布鲁纳曾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7、作业要适当,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筛选作业题时,要动脑筋,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与所学知识而定,不能为应付、为任务、为检查而定。所布作业要有实用价值,要能巩固所学内容,要能起到实际效果,每次作业最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另外学生完成之后还要适当检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见,敬请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资料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完美情怀,透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朗读潜力,能够透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透过阅读体验能够和作者产生必须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透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透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透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潜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潜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我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我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反思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在10次教学评估中,全部获得的一类课。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三、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四、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
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
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点,《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
综观全课,有两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1、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
2、巧用音乐背景,创设对话情境: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像教学《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就巧妙地选用了三段优美的音乐,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上课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乐,这段鸟儿欢叫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而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强烈,与文本的冲撞就越激烈,在与文本对话中的收益也就越丰富。在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个性美读,放了第二段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有机结合,既愉悦了师生的身心,又让语文课在审美中进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写作时播放的第三段音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大自然中,较好地拓宽了对话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触动了学生的情思,笔下的仿写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想使这个过程精彩纷呈、师生教学相长,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本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教学像《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3、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我在平时特别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在平时阅读的同时多动手动脑记录下喜欢的好词好句,必要时候可做批注。日积月累语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词造句水平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台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 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下一篇:《山谷里的回声》歌词